- 隱形殺手:補鈣劑(中文版)
- 托馬斯·利維
- 12字
- 2020-09-03 11:24:48
第一部分 關于鈣的嚴重問題
第1章 鈣是真正的殺手嗎?
毫無疑問,補鈣過度能產生毒副作用的觀點,會引起輿論界的一片嘩然。乳品行業、醫療機構,還有保健品公司,投入了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不遺余力地宣傳推廣補鈣的必要性以及補鈣在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癥方面的重要性。所以,鈣——已經成為普遍接受的有營養的“好東西”。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有人說過量補鈣會引發疾病甚至造成死亡,既得利益者的自信心和經濟利益就會遭受雙重打擊,因此他們一定會劇烈反抗。而且,如果相關證據得到全面曝光,相關利益操縱者和律師們也一定會因為懼怕集體訴訟而不得不采取激烈的應急反應,以便減少損失,為既得利益者提供保護。
你是否覺得這一幕似曾相識?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人親眼目睹了煙草行業是如何捍衛“吸煙是健康生活習慣”這一主張的。小規模抵制訴訟失敗后,煙草商們把戰斗轉向了歷時數年的口水仗。他們不斷叫囂“吸煙有害不是真的”“沒有證據表明吸煙能引發疾病”。再次挫敗后,他們又打起了苦情牌,千方百計地試圖說服總檢察長和大眾,說他們完全不知道吸煙與肺癌有直接關系。最終,他們輸掉了巨額資本,賠上了聲望名譽! 今天,沒有人再會質疑當初反煙草起訴書的真實可信度,然而,有多少不幸的吸煙者由于煙草行業的貪婪而飽受病痛折磨、折壽,甚至喪命?
真正的問題不是飲食中缺鈣,而是鈣從骨骼中“遷移”到身體的其它部位。
在同業評審的醫學期刊上有很多涉及鈣的研究。這些最新的調查研究結果和科學數據都呈現出對鈣的否定態度,也成為了控訴成人過量補鈣有害健康的有利證據。
在我撰寫本書的時候,幾乎沒有人認為,任何人,尤其是老年人,可能會由于過量補鈣而致使身體中毒。不但醫生們不斷警告,大眾媒體不停提醒,乳制品行業、保健補品供應商甚至還斷言:缺鈣是絕經后婦女和老年男性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本章中提供的證據表明,事實恰好相反。骨質疏松癥,顧名思義,是一種因骨結構基質中鈣離子顯著缺乏而引發的退行性病變。這種鈣缺失狀況僅存在骨質疏松的骨結構中。但是不知何故,這種針對性鈣缺失狀況反被當作是全身性缺鈣的證據。
科學證據所描繪的真實圖景其實是這樣的:骨質疏松的骨結構中缺鈣的程度,實際上反映的是在非骨組織中鈣過量存在的指數。真正的問題不是飲食中缺鈣,而是鈣從骨骼“遷移”到了身體的其它部位[1、2、3]。
如果你每天服用500毫克以上的補鈣劑, 你的心臟病發作率就會增高30%,中風的機率也會高達20%。
比起類似骨質疏松癥的疾病,過量鈣離子的全身性分布會嚴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和壽命。增加鈣離子的攝入量,不僅不能提高骨骼的強度,相反, 會激化鈣離子在全身的過量沉積,這無異于火上澆油。
已經有證據顯示,非骨組織中過量鈣離子的沉積會增加全因死亡率。特別是對美國的兩大致命疾病——冠狀動脈心臟疾病和癌癥來說,其死亡率與過量鈣離子的沉積有極大的關聯。是時候了,我們應該認真思考這些發人深省的證據了……
過量鈣離子沉積易導致心臟病
如果你每天服用500毫克以上的鈣,你的心臟病發作率就會增高30%,中風的機率也會增高20%,這是對15個獨立的臨床研究進行全面審查后得出的結論。該項目的調研報告顯示,服用鈣補充劑(每天500毫克或以上)的受試者,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會增高27%至31%,中風的幾率會增加12%?20%[4、5、6]。
如果將鈣元素添加到釀造品中,所制成的物品更加致命。有一項超過61000人參加,為期19年的實驗研究結果表明[7],總的來說,如果每天攝入超過1400毫克的鈣,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以增加40%,而死于缺血性心臟疾病的風險更可以增加114%。
美國45歲以上的人口中,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動脈已經鈣化。
另有一項最近的臨床試驗,把定期補鈣的人群與未服用過任何鈣補充劑的人群進行了對比。該試驗的研究人員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定期補鈣的人罹患心肌梗死的風險明顯增高[8]。他們還發現,補鈣使絕經后婦女的總膽固醇指數升高。而總膽固醇指數一般被認為是衡量冠狀動脈疾病發病風險的一項重要指標。
針對健康絕經后婦女服用鈣補充劑的專題研究已歷時五年。這項研究的報告顯示,這些婦女發生血管方面意外的疾病(如心臟病和中風等)的機率極高。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與鈣離子攝入量過多有關,因為發生血管方面意外疾病的婦女幾乎都經常規律性服用鈣補充劑,她們也往往消化吸收了較為大量的鈣離子[9,10]。
通過計算機斷層掃描(CT掃描),我們也許可以發現更為確鑿的證據。采用計算機技術和X射線原理,用CT儀對身體器官進行斷層掃描成像處理。這個功能強大的診斷工具所提供的掃描結果顯示,超過45歲以上的美國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動脈已經鈣化[11]。這一比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急劇上升,尤其在絕經后的婦女以及睪酮缺乏的男性中,此比例值更是急速飆升。
晚期粥樣硬化斑塊(的干重)中,大致50%都是鈣鹽。
動脈鈣化與冠心病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所以冠狀動脈中鈣化的程度常常被用來作為診斷或評估冠心病病情發展狀況的參數[12,13]。一項1990年的研究表明,隨著動脈 斑塊的發展,鈣離子在動脈斑塊中的含量也會增加。清晰可見的動脈粥樣硬化證據,最早是出現在動脈壁上的脂質條紋。調查報告說,和健康的動脈組織相比,這些脂質條紋中鈣離子的含量可高出13倍之多;中度硬化斑中的鈣離子含量比正常的動脈組織高25倍以上,高度硬化斑中的鈣離子含量則高出正常值80倍以上。晚期粥樣硬化斑的干重中,大致50%都是鈣鹽。也就是說,動脈粥樣硬化組織惡化過程中,早期階段,是膽固醇含量偏高,但是在晚期階段,則是鈣離子的含量過高[14]。
其他研究者還報告說,與年輕患者相比,老年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鈣的含量更高[15]。這一發現,與越來越多的老齡患者中所觀察到的鈣離子過量的情況是一致的。
還有證據表明,鈣離子在動脈粥樣硬化早期發展階段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即使患者的冠狀動脈鈣指數(Coronary Calcium Sore)為零。硬化的斑塊不僅仍然存在于這些患者體內[16],而且斑塊的分布狀況,也和有鈣化斑塊的患者相似[17、18]。
這一發現有力地說明,有斑塊的年輕人同樣應該關注鈣離子過量的問題,因為在斑塊被CT掃描檢測到之前,鈣離子早已經參與并影響斑塊的早期變化過程了。
研究發現,甲狀腺鈣化能增加惡性腫瘤的發病率。
我們檢測到的鈣沉積斑塊并非一天所形成的。在早期發展階段中,斑塊往往是檢測不到的。對于一位八十歲的老人來說,如果冠狀動脈鈣化值為零,那簡直是奇跡,但對于一個40歲的成人來說,即便鈣化值為零,也要根據其他實驗數據和臨床觀察結果進行綜合評估。無論是鈣載荷量極小還是冠狀動脈鈣化值為零,都不意味他的生活方式完全沒有問題或者根本不需要改變。因為可被檢測到的鈣沉積程度是有限的。所以,最好在檢測到鈣離子沉積以前就調整生活方式,防范患病風險。
過量的鈣離子能激化癌細胞的生長
鈣元素和癌癥是盟友。幾十年來,這都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醫學研究人員就是不愿意把神化的營養劑和萬惡的腫瘤聯系在一起。
但事實是,在惡性病變組織中,經常能找到鈣化結構,有些是容易看到的,有些是不容易看到的。鈣化沉積物往往存在于人體發炎的部位或者抗氧化劑不足的地方。但是,如果鈣/磷代謝嚴重失衡,鈣離子沉積也可以在沒有炎癥發生的情況下生成。一旦鈣離子開始積累,無論有沒有炎癥源點的存在,問題往往都會隨之而來。鈣沉積結構要么引發炎癥發生,要么加重炎癥反應,結果都會進一步激化鈣離子沉積的惡性循環。
這些鈣化組織在癌癥患者中最為常見。有證據表明,這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因果關系。例如,研究發現,甲狀腺鈣化能增加惡性腫瘤的發病率[19]。
通過運用先進的磁共振成像技術,95%的前列腺癌樣本中都存在鈣化結構。
不少研究都清楚地證明了過量鈣離子與癌癥之間的密切關系。有一個針對前列腺癌的調研。在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使用了先進的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在23例前列腺癌樣本中,22例都有鈣化結構,概率值為95%[20]。
當然,僅憑鈣離子和癌變組織常常存在在同一空間內,還不足以證明鈣離子的危害。但是,科學家們所說的“氧化壓力”機制,為我們提供了確鑿的證據。以下兩個事實,就說明了過量鈣離子和癌癥之間不容置疑的關聯:
1. 眾所周知,氧化壓力是所有退行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尤其是癌癥。
2. 細胞內鈣離子數量的增加,總是會增加氧化壓力,即便檢測不到鈣化結構,這一事實也不容忽視。
某些癌癥的惡性程度與鈣離子在細胞中的濃度也有直接關系。小細胞肺癌,是一種極為惡性的癌癥,其癌細胞實際上是通過一個化學過程來增加細胞內鈣濃度來繁殖的。研究結果證明,隨著細胞內鈣離子濃度的增加,癌細胞的侵入性也隨之增加,從而導致大面積的轉移性擴散[21,22,23,24]。
還有研究顯示,骨總量和罹患惡性腫瘤的風險息息相關。骨總量極高的婦女患乳腺癌的風險就會增加[25,26,27,28]。但是,研究員們都無法令人信服地解釋骨總量偏高會產生危害的原因,也不能確定骨總量偏高與罹患乳腺癌到底有什么關系。但如果結合其他三種關聯,我們就可以發現一種便于理解的可行性機制。
1.骨總量高并不一定意味著骨骼更健康。骨總量偏高的婦女常常都是那些攝取了過多鈣補充劑的群體,這就意味著,她們體內極有可能存在著過量的鈣離子。
2.如果持續過量地攝入鈣,鈣離子就有可能沉積在非骨組織中,包括乳房。在X光檢查結果中,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乳房上經常存在鈣化組織,有些肉眼可以察覺,有些則需要在顯微鏡下觀測[29,30]。事實上,很多患者都是由于發現了這些鈣化組織的存在,才開始進行乳房活檢的[31]。
3.最后,乳腺組織中的鈣沉積會促使鈣離子遷移到單個乳腺細胞內。隨著細胞內鈣離子濃度的增加,增加癌變的氧化壓力也隨之加大。
此外,研究表明,有鈣化組織的乳腺癌患者,存活率相對較低[32]。還有更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癌癥對鈣離子的依賴。癌細胞的擴散,似乎極為需要,至少是極力促使細胞內鈣離子濃度的增加。
許多癌細胞實際上是通過病變增加流失通道來加速鈣離子遷移進入細胞的。在迅速增加細胞內鈣離子濃度的同時[33],氧化壓力也急速加大,癌細胞也就可以隨之擴散到其它腺體和器官。
這種鈣離子向細胞內的聚集增加了氧化壓力,激化了癌細胞擴散。
相對應之前所述,如果能抑制鈣離子的吸收,似乎就可以減弱癌細胞的擴散能力,也不容易刺激新血管的增生[34]。實驗表明,去除轉移性腦黑素瘤細胞中鈣離子后,癌細胞的擴散速度也被降低了。此外,減少此類細胞中鈣離子的含量,也會降低細胞內的氧化壓力。氧化壓力的降低實際上會增加這些惡性細胞的抗化療性,因為化療(有毒化學物質)方法是試圖通過增加細胞內的氧化壓力來殺死癌細胞[35]。
雖然過量的鈣離子在細胞中存在,不一定會導致癌癥的發生, 但是它一定會通過增加氧化壓力來損害細胞健康,結果就是機體患病,包括心臟疾病和癌癥。
過量的鈣離子和毒素能促進細胞功能障礙,甚至導致死亡
毒藥之所以有毒,主要是因為它能引發分子巨變,并通過連鎖反應產生更多的毒素,如同森林大火般急速蔓延,吞噬并摧毀所能觸及的一切組織結構。科學家們把這種有促氧化劑作用的“火”稱為氧化壓力。抗氧化劑,則是人體防御促氧化劑及其產生的氧化壓力的衛士。抗氧化劑不但能夠壓制氧化壓力,還能抑制其產生更多的毒素,防止自己被轉化成毒物,因此日常補充抗氧化劑很重要。
如果鈣濃度持續過高,隨之的大量連鎖反應會導致細胞凋亡。
由于細胞的類型不同,細胞外的鈣離子[胞外鈣]量可能比細胞內的鈣離子[胞內鈣]量高1,000至10,000倍。這種濃度的差異意味著細胞外面的鈣離子總是想要進入到細胞內部。鈣離子能通過各種渠道進入細胞。但是,鈣離子一旦進入,且濃度持續過高,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會導致細胞的凋亡(apoptosis)或著壞死(necrosis)[36]。
有證據表明,一些已知毒素能極大地促使鈣離子穿透細胞膜。例如,甲醛就會誘使細胞內鈣離子濃度上升[37]。人體如果接觸到了甲基汞(汞的一種巨毒形式),鈣離子進入細胞內的程度就會增加,最終導致細胞死亡率的升高[38,39]。砷也能誘使鈣離子急速涌入細胞[40]。在糖尿病中,血糖濃度升高往往會引發對機體的損害,但它們似乎也是通過增加細胞內鈣離子水平來導致細胞死亡的[41]。
如前所述,許多癌細胞中鈣離子濃度的增加,是因為這些癌細胞中鈣離子通道的數量增加造成的[42]。鈣離子通道阻滯劑的作用,就是通過阻斷這些渠道,防止鈣離子進入細胞,進而預防某些疾病。例如,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可防止接觸過強毒[甲基汞]的大老鼠出現神經障礙問題[43]。
最近公布的一項研究發現,鈣離子濃度的增高與任何疾病造成的死亡之間都緊密相關。
即使沒有毒素的存在,細胞內鈣離子濃度過高,也會引發神經細胞的損傷和死亡[44]。即便沒有接觸到已知毒素,細胞內鈣離子濃度的升高也是不祥之兆。雖然不是全部,但也是絕大多數人中,由氧化劑誘導性細胞損傷及死亡的發生似乎都始于鈣離子濃度的居高不下[45, 46,47,48]。正是這 種細胞內鈣離子水平持續升高的狀況,引發并加劇了某些退行性神經疾病,如盧伽雷病(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或ALS)[49]、帕金森氏病[50]和阿爾茨海默氏病[51]。
鈣離子過量會增加所有疾病的致死率
如前所述,冠狀動脈鈣化指數能較為可信地預測心血管意外發病率及心肌梗死致死風險率。冠狀動脈鈣化指數還能準確地預測出各種疾病致死(全因死亡)風險率[52,53]。從鈣離子數尚未被檢測到起,隨著鈣離子指數上升,各種原因造成的死亡率也隨之增加[54]。
作為一個獨立因素,鈣離子在體內的沉積會造成各類疾病死亡率的升高。很多相關領域的研究都已證實了這一重大發現。最近發表的一項為期8年的研究發現,鈣離子水平的增高與全因死亡率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性[55]。另一項針對冠狀動脈疾病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對比研究了兩類病人。一類是沒有其他傳統冠狀動脈疾病危險因素存在、但冠狀動脈鈣指數偏高的病人,另一類是存在三個或三個以上傳統冠狀動脈疾病危險因素、但是冠狀動脈鈣指數為零的病人。結果發現,第一類人群的死亡率明顯高于第二類人群[56]。
冠狀動脈鈣化與各種原因導致的死亡率增加有密切的關系。
即使不檢測冠狀動脈中的鈣離子狀況,鈣離子的沉積仍可預測全因死亡率的情況。位于主動脈瓣和二尖瓣根部周圍的鈣化組織也與全因死亡率的增加有關。相對于瓣膜都沒有被鈣化的病人,一個瓣膜周圍有鈣化組織的病人的死亡率(包括全因死亡)更高。如果病人的兩個瓣膜周圍都有鈣化組織的話,死亡率就更高了。瓣膜鈣化與死亡率是相對獨立但密切相關的問題[57],也就是說,機體鈣化的過程不僅僅能增加心臟病的死亡率,它和各類原因造成的死亡都是密切相關的。
“冠狀動脈鈣化與由各種原因造成的死亡率增加有關”,重視這一發現非常重要。和身體的其他部位相比,冠狀動脈中的鈣離子累積情況更容易檢測。通過檢測冠狀動脈鈣化情況,我們可以預測所有慢性退行性疾病的病變情況。冠脈鈣指數,不僅是判斷冠狀動脈疾病和斑塊負荷的良好指標[58],也是評估一般慢性退行性疾病嚴重程度的良好指標。
此外,也有研究發現,血清甲狀旁腺素數增高與全因死亡率增加有關[59,60,61,62,63,64]。甲狀旁腺激素能通過若干渠道增加血液中的鈣離子濃度,因此這一發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早年對乳堿綜合癥的鑒定確認了鈣補充劑能毒害機體的觀點。
上文中提到過一項超過61000名女性參加的大型研究。其研究結果顯示:如果每日鈣元素攝入量超過1400毫克,不僅有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更大,而且死于各種原因造成的疾病的機率更高。令人警覺的是,無論是從飲食攝入,還是通過服用鈣補充劑,攝入最高量鈣元素人群的死亡率是攝入較少鈣元素人群的2.57倍(257%)[65]。
鈣補充劑的毒性
早年對乳堿綜合癥的鑒定,其實已經確認了鈣補充劑對身體有毒的觀點。這一發現源于1923年,當時消化性潰瘍病通常是用牛奶和碳酸氫鈉來治療的[66]。盡管牛奶和碳酸氫鈉足以誘發乳堿綜合癥,但是這種疾病并不常見。80年代中期,質子泵抑制劑被廣泛用于治療潰瘍時,乳堿綜合癥幾近消失[67]。但是,當人們用非處方類碳酸鈣抗酸劑(取代牛奶作為優質鈣的來源)自行治療消化性潰瘍時,他們的乳堿綜合癥發病率就大幅增加了[68、69]。當年的乳堿綜合癥,如今是由碳酸鈣引起的,幾乎沒有或者極少有因牛奶發病的。乳堿綜合癥已經成為誘發任何程度高鈣血癥(鈣離子過量)的第三大成因,也是誘發末期腎病病人罹患高鈣血癥的第二大成因[70]。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個人攝入大約2000毫克的鈣補充劑,再服用牛奶和一些維生素D補充劑,這個人就可能患上乳堿綜合征[71]。一位女性乳堿綜合征病人的情況就是如此。她其實特別注意控制碳酸鈣的攝取量,每日只服用1000毫克的碳酸鈣。但實際上,她每天還服用800IU(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和一碳酸鈣抗酸劑。我們要特別注意這一發現,因為目前廣泛建議的每日鈣元素攝入或補充量高達1500毫克,遠遠高于這位患者的攝入量[72]。
即便補鈣是必需的,推薦的補鈣量也太接近可能導致乳堿綜合癥(含代謝性堿中毒,腎功能不全和高鈣血癥等三要素)的最小量了[73,74]。這也從另一方面證實了很多人定期攝取的鈣元素量過多的原因。在日常補鈣的同時,人們常常還攝入一定劑量的維生素D,這就會使體內的鈣元素含量增加。即使沒有患上乳堿綜合癥,這樣做的結果也是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