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如何瞬間識人之說話言談——言為心聲,傾聽人心的話外音(2)
- 如何讀懂和掌控你周圍的人大全集(超值金版)
- 牧之 林墨敘
- 5001字
- 2014-03-15 17:21:02
愛抱怨、發泄不滿和牢騷的人,其內心多深藏有關欲求不滿的實質。比如,凡被壓抑在內心深處的意愿,情感方面的問題,工作方面的欲求得不到滿足,等等。經常對別人訴說對工作環境不滿的牢騷話,以及對人事方面的埋怨,或許是不愿承認自己的無能,而把責任推給單位的表現。這種人通常不會承認失敗等不愉快的經歷,也極力否認內心的自卑感,反而會設法找出適當的理由替自己辯護。這種人有一股極想出人頭地的欲望,可自己偏偏沒有這份才干,于是就自欺欺人,尋求心理平衡。
愛自吹自擂,這種人不管在什么場所都愛把話題引到自己的身上,吹噓自己當年如何奮斗的經歷。從某方面來分析,當一個人不想直接表現出怨言和欲求不滿的意思,沒有采用憤憤不平的表達方式,相反卻是以自吹自擂的方式表達出來,可以看出,其陷入某種欲求不滿的環境中,可能升職途徑遭受阻礙,或者無法適應目前所處的環境;內心希望忘卻現實,喜歡追憶往事來彌補內心的缺失。從話題里,別人會發現潛藏在其內心深處的一股無可救藥的欲求和不滿的情結。
愛插嘴、說話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支配欲和自我表現欲都特別強,甚至根本不把對方看在眼里,完全一副我行我素的樣子,覺得大家都得聽從自己的主張,是個自始至終都喜歡占據優勢的人。
說話毫無頭緒、話題很離譜的人,缺乏理性思考,思想不集中,給別人留下支離破碎的印象。當然,一個優秀的談話者,是很少談及自己的東西的,而是將對方引出來的話題進行分析、整理,不斷地從對方身上吸取許多知識和情報。在一些情況下,有的人將全部注意力放在傾聽對方的談話上,從性格上講,這一類型的人很能理解別人的心思,而且寬容大度,有真正的君子風范。
常常用幽默的方式來挖苦別人的人,大多心胸比較狹窄,有比較強烈的嫉妒心理,有時甚至做出一些落井下石的事情。其有較強的自卑心理,生活態度較消極,常常進行自我否定。
善于自嘲式幽默的人,通常具有一定的勇氣,敢于進行自我嘲諷,心胸多比較寬闊,能夠接受他人的意見和建議,而且能夠經常地自我反省,進行自我批評,尋找自身的錯誤,并加以改正。
說話的習慣:自然之中,揭示心靈
要想了解一個人的個性,最直接的方式莫過于由對方的描述中道出自己的個性如何。可惜的是,一般人有時也未必真正了解自己,由自己描繪出來的自己恐怕都會失真。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證實,個人的說話方式,正反映了其內心深層的感受,說不定透過說話方式來判斷一個人,會更為真實可信。
每一個人的說話習慣不盡相同,經過統計歸納發現,一個人的說話習慣與其行為模式有直接關聯,利用這種關聯作為識人的基本資料,遠比透過星相去了解一個人更為可靠。
在“稱謂語”中習慣把“我”掛在嘴邊的人,具有幼稚、軟弱的性格。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談話中頻頻使用“我”的人,自我表現欲強烈,時時不忘強調自己,唯恐別人忽略了自己。而習慣使用“我們”或“大家”來代替“我”的人,具有隨聲附和或依附團體的性格。喜歡在談話中引用“名言”的人,大多屬于權威主義者。不論場合、不分談話對象和主題,在與別人的交談當中,會使用名人的格言來駁斥對方或證明自己論調的人,往往缺乏自信,習慣借助他人之名來壯大自己的聲勢。說話時如此,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有類似的“狐假虎威”現象。
說話時喜歡夾雜幾句外語,令聽者感到困惑和別扭,這種類型的人通常希望借著語言來掩飾自己的弱點,多半是對于自己的學問、能力缺乏自信所致。
談話中喜歡引用長輩說過的話,比如常將“我媽說……”掛在嘴邊的人,表示其在心理和精神上尚未獨立。而有些女性喜歡借用母親的話來表現自己的意志,如“我媽媽說你很有風度……”等等,表明她們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獨立自主的個性。
如果一個人在敘述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只是單純地在敘述,不加入過多的自我感情色彩,而且將自己置于事外,則表明這個人比較客觀、理智,情感比較沉著和穩定,不會有過激行為。
相反,一個人在敘述某一件事的時候,自我感情非常豐富,特別注意個別細節,則說明這個人感情比較細膩,會一觸即發。
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習慣于進行因果和邏輯關系的推理,給予一定的判斷和評價,說明這個人有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客觀和注重實際,自信心和主觀意識比較強,常會將自己的思想觀點強加于他人身上。
如果一個人的談話屬于概括型的,非常簡單,但又準確到位,注重結果而不太關心某個細節過程,平時關心的也是宏觀的大問題,則顯示出這個人具有一定的管理和領導才能,獨立性較強。
如果一個人談話非常注重過程中的某個具體細節,對局部的關心要多于對整體的關注,則表明這個人適合于從事某項比較具體的工作。這一類型的人支配他人的欲望不是特別強烈,可能會順從于他人的領導。
有的人出口無贅詞。這種人出口成章,但是句句無贅詞,交談中始終掌握總的核心。這種人并不多見,他自己有什么嗜好,絕不到處瞎吹,也絕不會胡亂批評別人。其腦筋靈巧,工作能力強,前途大好。
出口無廢詞的人,一般而言,屬于不說便罷,一說起話來就口若懸河,這種人善于賣弄三寸不爛之舌,論實力,往往是微不足道,沒什么大不了,但是善于掩飾自己的無能。說得多,做得少(有時候,做了也等于沒做——效果很差,或是錯誤百出)。推卸責任是他的看家本領。
另外,還有一種出口無贅詞的人。他們不善言辭,說起話來木木訥訥地,光看外表,還以為是個無能之輩,實則不然。他們善解人意,絕不讓人難堪。個性正直,言行一致。少說多做,而且所做的事都有板有眼,績效彰顯。
談話的口語:平常口頭禪,映射品性
一位知名人類行為學家曾說:“人類有兩種表情,一種是臉上所呈現的表情,另一種是說話時傳達給對方的信息?!笨梢?,語言是人類的第二表情。而語庫中使用率和重復率較高的口頭語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由于習慣而逐漸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它具有某種心理投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說話者的內心世界。
口頭語所暴露的,常常是心理和思維的慣性,下面僅對常見的一些口頭語進行介紹。
1. “憑什么呀”
無論大事小事,公與不公,有些人都會附上句“憑什么呀”。
事情不該是這樣的,但卻這樣發生了。或出于心理失衡,或基于憤世嫉俗,總之,就是看不慣那些與意愿相悖的事,并以重復出現的這句口頭語來鳴不平,緩解郁悶。這種人正直,卻有幾分神經質??量?,但不一定專門針對你。對公平和特權十分敏感,“憑什么呀”,其實是在訴苦,抑或是在控訴,典型的“憤青”情結。
2. “不靠譜”
老是把“不靠譜”掛在嘴上,事事擔心,覺著“人人不靠譜”“事事不靠譜”,實際上是主觀在“懷疑一切”。只是他們自己從來沒有意識到,并非事事都真的可疑,可疑的只是他自己。因為不確信結果,所以就懷疑一切,這不是防微杜漸,而是為不自信和不敢承擔結果找托詞。這種人多疑、苛刻,既求細節又重結果,容不得半點差錯和不順心,典型的完美主義者。很多時候,他們顧慮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很難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往往把一些意外的因素主觀地歸結到他人身上。
3. “事情不是這樣的”
“事情不是這樣的”,這句口頭語是特別提醒,它告訴大家,下面我要講自己的觀點了。無論正規場合,還是私下聊天,他都非常害怕自己被忽略,因此總是想通過否定別人來突出自己,某種程度上也可看出其自我認同相對較低。這種人有主見,任性,同時也很脆弱。很多時候,他是“刀子嘴豆腐心”,未見得有多難相處,只要給予必要的尊重,他就會返還給你加倍的熱情,把你當成忠實的合作伙伴或知心朋友。
4. “我暈”
相信這句口頭語,會讓很多人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無論MSN在線,還是在職場,或是私下聊天,“我暈”都隨處可見。別人幫她遞錯了東西,“我暈”;聽到她不知道的八卦,“我暈”;被人恭維,“我暈”;車鑰匙沒帶,“我暈”……
任何時候,只要事情不是預計和想象的那樣,都會“暈”。其實問題一般沒那么嚴重,但總是習慣于在潛意識里夸大成像,并在表露于口頭語的夸張情緒中反映出來。
這種人活潑,坦誠,不隱諱個人感情,但容易意氣用事。一句“我暈”,將所有的人和事一視同仁,等量齊觀。所以,他們善于從廣度上發現問題,但不擅長從深度上思考問題。
5. “好呀好呀”
或許是他們壓根就沒想過要去拒絕別人,也或許是他們不善于說“不”,總覺得拒絕是件害羞或不好的行為,因此,無論分內分外之事,都習慣性地“好呀好呀”。這種人性格爽朗,熱情大方,內心善良,待人接物比較隨和。但在很多事情上缺乏主見和立場,給人感覺是個“老好人”。他們的性格也會給一些愛占便宜的“壞人”有機可乘,更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負擔。
6. “你先聽我說”
他們非常在意自己的看法,而一個“先”字,表露出他擔心對方誤解自己的心理??傊?,他一方面希望別人重視、尊重他的意見,另一方面又在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誤解。這種人自信心控制欲強,自認能將對方說服,令之相信。溝通中將別人打斷,或不讓對方說話,又表明他的性格有些急躁,內心常有不平。
7. “不信咱打賭”
假如某人的口頭語經常表露要跟你打賭,并不證明他一定有把握,因為這類人有時更易相信僥幸。假如中獎率與車禍比率差不多,他寧愿相信中頭彩,也不愿相信自己會遭車禍。
這種人自信,敢于冒險,但有時盲目樂觀,對負面結果估計不足。其固執己見,認定的事情一般人很難扭轉。他未必好賭,但“賭徒”心理時常會左右他做出不恰當的決策和舉動,讓事情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
經常使用如“嗯……還有……”“這個……”“那個……”的人,表示他的話不能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無頭緒,思緒無條理。但即使同樣使用連接詞,談話中經常使用“但是……”“不過……”的人,一般可以認為其思考力較強。當他們在講話時,腦子里還會浮現相對語以資過濾求證。所謂能言善辨、頭腦敏銳的人,就是指此類人。但是如果此種語調反復出現多次,其理論也隨之翻來覆去,迫使對方緊隨不舍,不知不覺中被牽著鼻子走,失去了招架之力。經常使用這種表現手法的人,說話辦事都比較小心謹慎,一般情況下不會招惹是非,是個好好先生。也正是因為如此,說話難免時斷時續,只好在重新整合之時,才可以繼續下去。這是一種缺乏自信心的表現。
經常連續使用“果然”的人,多自以為是,強調個人主張,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比較強烈。
經常使用“其實”的人,自我表現欲望強烈,希望能引起別人的注意:他們大多比較任性和倔強,并且多少還有點自負。
經常使用“最后怎么樣怎么樣”之類詞匯的人,大多是潛在欲望未能得到滿足。
經常使用“確實如此”的人,多淺薄無知,自己卻渾然不覺,還常常自以為是。
經常使用“我……”之類詞匯的人,不是軟弱無能想得到他人的幫助,就是虛榮浮夸,尋找各種機會強調自己,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經常使用“真的”之類強調詞匯的人,多缺乏自信,唯恐自己所言之事的可信度不高??稍绞沁@樣,結果往往不如其意。
經常使用“你應該……”“你不能……”“你必須……”命令式詞語的人,多專制、固執、驕橫,但對自己卻充滿了自信,有強烈的領導欲望。
經常使用“我個人的想法是……”“是不是……”“能不能……”之類詞匯的人,一般較和藹親切,待人接物時,也能做到客觀理智,冷靜地思考,認真地分析,然后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不獨斷專行,能夠給予他人足夠的尊重,反過來也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愛戴。
經常使用“我要……”“我想……”“我不知道……”的人,多思想比較單純,愛意氣用事,情緒不是特別穩定,有點讓人捉摸不定。
經常使用“絕對”這個詞語的人,武斷的性格顯而易見,他們不是太缺乏自知之明,就是自知之明感太強烈了。
經常使用“我早就知道了”的人,有表現自己的強烈欲望,只能自己是主角,自己發揮。但對他人卻缺少耐性,很難做一個合格的聽眾。
喜歡使用名人的用語和典故的人,一般來說大部分都屬于權威主義者。
經常使用流行詞匯的人,熱衷于隨大流,喜歡浮夸,缺少個人主見和獨立性。
經常使用外來語言和外語的人,虛榮心強,愛賣弄和夸耀自己,也是一個用語言掩飾自己弱點的人。他這樣做,無非是加強說話的分量,同時也表示自己的見多識廣,來抬高身份和擴大自己的影響。
經常使用地方方言,并且還底氣十足、理直氣壯的人,自信心很強,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個性。
另外,口頭語經常掛在嘴邊的人,大多辦事不干練,缺乏堅強的意志。有些人說話時沒有口頭語,這并不代表他們從未有過,可能以前有,但后來逐漸地改掉了,這顯示出一個人意志力的堅強和追求說話簡潔、流暢的精神。
若想通過口頭語更好地了解和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如何,需要在生活和與人交往中仔細、認真地揣摩、分析,這樣,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