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寸感:學會高質量社交
最新章節
- 第28章 把關系變得簡單,是一種境界
- 第27章 學習情緒管理,從自我覺察開始
- 第26章 適當發脾氣,反而能贏得他人的喜歡
- 第25章 忍氣吞聲能換來良好的人際關系嗎
- 第24章 釋放你的攻擊性很重要
- 第23章 內向者如何與陌生人交往
第1章 《成年人的社交是一種選擇》:時間寶貴,請遠離消耗你的人
小時候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疑問,父母好像很少參加聚會,自己則不斷地認識新朋友、接觸新的圈子。直到有一天自己真正步入社會,才發現自己好像也變成了這樣的人,跟朋友聊天的次數越來越少,圈子越來越小,生活逐漸歸于平淡。這其實體現了成年人社交的選擇偏向性,這不是特定時期的產物,而是一直存在的社會現象。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勞拉·卡斯滕森提出了社會情緒選擇理論。該理論認為,導致個人對朋友選擇傾向發生變化的核心是對未來個人時間和死亡可能性的明確理解。簡單來說,人們在逐漸成熟和衰老的過程中,在內心會對朋友不斷進行篩選。為了適應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狀態,為了更好地與人相處,讓自己感受到更多的快樂,人們會有選擇性地篩掉一些對自己的生活、工作沒有幫助,甚至會產生負面影響的人,然后把精力放在關系最好的幾個朋友身上。
相比之下,那些更年輕的群體追求的則是新鮮感和互動性,而不會在朋友的質量、數量方面有過多的限制。并且,這一現象不僅僅出現在人類社會,在動物的世界中也是一樣。
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志曾刊登過一項針對大猩猩的研究,人類學家與心理學家在1995年到2006年期間,針對烏干達基巴萊國家公園從青年(15歲)到暮年(58歲)的21只雄性大猩猩進行了超過7.8萬小時的行為觀察,最后發現,年長的大猩猩更喜歡和從小就與自己建立起友誼關系的大猩猩交往,而年輕的大猩猩則沒有這種表現。
社交選擇偏向性的具體表現
1.有選擇地與特定的個人和群體交往
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年長的大猩猩更喜歡坐在與自己親近的大猩猩旁邊,這種行為模式與人類接近。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會更喜歡與同樣在意自己的朋友交往,形成高質量、穩定的情感支持群體,而不喜歡冒險接近那些可能并不喜歡自己的人,因為有可能會被拒絕,進而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
2.傾向于選擇積極的群體
年長的大猩猩更傾向于與行為、動作積極的大猩猩交往。人類同樣如此。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承擔的角色和責任與日俱增,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無效社交了,于是會舍棄一些沒必要、消極的互動。簡單來說,就是選擇與那些讓自己舒服的人交往,這其實是一種積極的斷舍離。
3.越年長,越喜歡獨來獨往
隨著年齡的增長,雄性大猩猩的群居習性呈現出下降的趨勢,獨來獨往的行為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這種社交選擇偏向是不斷篩選穩定的未來伴侶或群體的一種方式,體現了物種的適應性,這也與人類的行為習慣非常接近。
放棄無效社交
在生活和工作中,也許我們結交過一些自己并不喜歡的人;或者曾經為了維持一些并不深入的關系,付出了很多心血,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應,甚至遭到背叛和誣陷,這些都是典型的無效社交,無效社交讓我們丟失了自我價值感,成為“討好者”。
美國作家哈麗雅特·布萊克在《取悅癥:不懂拒絕的老好人》一書中首先提出了“討好者”的概念,這類人總是將身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斷消耗自己的能量,這其實不利于關系的健康發展。在每一段真摯的友情中,都不應該有絕對“討好者”的存在,不平等的地位只會導致關系崩塌。當在關系中感受到不平等時,我們需要及時進行自我了解和自我察覺。
其實每個人的自我都很復雜,也可以說可能每一個面具下的自己都是衍生性格的一部分,這就需要我們多對自己進行研究,最終目的是更了解自己,在與他人的關系中感覺更舒適、更幸福。
但主觀幸福感的提升一定是長期努力的結果,當我們對自己有準確的認知后,會尋找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這個過程比討好、迎合他人更重要。
對于成年人來說,無效社交不如高質量獨處。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說過——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獨處不是難事,但高質量獨處并非易事,這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選擇。
享受高質量獨處
說到高質量獨處,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美國繪本作家塔莎·瑪朵,受《瓦爾登湖》一書的影響,塔莎·瑪朵鐘情于無人打擾的生活。身邊的人對她的評價也是鐘情于獨處、不喜社交,人多的場合更是能不出現就不出現。在她57歲那年,她做了一個決定,搬到佛蒙特州去感受田園般的生活。在那里,她做了一件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在近10平方公里的荒地里,她建起了農房和谷倉,房子外面還有一個非常大的花園,并種上了自己喜歡的薔薇、郁金香、山茶花等。她每天的生活就是種花、喂雞鴨羊、看書、寫作、畫油畫、做手工,開始了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她非常享受這樣遠離塵世的高質量獨處生活,即使他人認為這樣的生活太孤獨了,她卻說:“只有體會過的人才能夠了解,這樣內心充盈的生活多么來之不易,多么難能可貴。”
高質量獨處的好處有很多。在這個高速運轉的社會,成年人能夠擁有獨處的時間很難得,高質量獨處可以讓我們靜下心來,減少焦慮,享受獨處帶來的喜悅。
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一書中說: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的旅行。我們身處人群之中,但千萬不要被人群拖著走,要學會在人群中尋找方向。進化人類學家羅賓·鄧巴認為,人類能夠維持的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大約是150人。其實一個人遠不需要如此復雜的社交關系,真正的親密關系應該控制在個位數。如此我們才能把時間和精力保留下來,尋找、遇見真正的自己。
人歸根到底是孤獨的,無論他人怎樣共情你,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理解你。事實上一個人也不應該將生命的意義寄托在他人身上,而是應該自己去尋找。
德國作家歌德說過:人可以在社會中學習,然而,靈感卻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涌現出來。獨處的能力決定了一個人最終能夠走多遠。
那些懂得獨處的人,最大的優勢是沒有依靠任何人的習慣,不懼怕任何人的離開和任何意外的到來。很多人每逢戀情或婚姻生變,會覺得天都塌了。根本原因其實是他們太依賴他人,當這個人離開的時候,他們內心世界的體系自然會崩塌。所以,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學會獨立前行,去豐盈自己的內心世界,建造自己的內在世界體系,盡可能將不必要的人從自己的內心世界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