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人際關系與社交(1)

(第1節什么是人際關系

探析社交的知識和技巧,我們首先應該明確什么是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社會中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切方面。但此定義沒有揭示出人際關系的特殊性。狹義上,人際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交往與精神交流中發生、發展和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的心理關系。人際關系是社會關系的一個側面。

從歷史上考察,它是同人類起源同步發生的一種極其古老的社會現象,其外延很廣,包括親子關系、夫妻關系、朋友關系、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同事關系等等。

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有不可分割的聯系:一方面,人際關系是社會關系中較低層次的關系,受生產關系和政治關系的決定和制約;另一方面,人際關系滲透到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之中,是社會關系的“橫斷面”,反過來影響社會關系。它直接影響著群體內聚力的大小、人們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好壞。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現實的、具體的人際關系之中。

(第2節人際關系的心理影響因素人際關系受到認知、情感、人格、能力等四種心理因素和行為舉止因素的影響。

認知因素

認知因素是人際知覺的結果,包括三個方面,即自我認知、對他人的認知和對交往本身的認知。對自我的認知會影響人際交往中的自我表現,對他人的認知會左右對他人的態度和行為,對交往本身的認知影響交往的目的、廣度和深度。人際交往是雙方彼此滿足對方心理需要的過程,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滿足而忽視對方的需要,否則會引起交往障礙。

情感因素

人際交往中的情感因素,是指交往雙方相互之間在情緒上的好惡程度、情緒的敏感性、對交往現狀的滿意程度以及對他人、對自我成功感的評價態度等。

人際交往中的情感表現應該適時適度,隨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不良情感反應會影響交往。比如,如果交往中反應冷漠,對常人可因之而喜怒哀樂的事情無動于衷,會被他人認為你麻木、無情,不宜交往;如果情感反應過于強烈,不分場合和對象地恣意縱情,別人會覺得你輕浮不實;如果情感不夠穩定,變化無常,也會讓人覺得你不宜交往。

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對人際交往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一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如虛偽、自私自利、不尊重人、報復心強、嫉妒心強、猜疑心重、太過苛求、自卑、自傲、孤獨固執等等,容易給人留下不愉快的感受乃至一種危險感,會影響人際交往。因此,好的人際交往離不開雙方良好的人格品質。

能力因素

交往能力欠缺是影響人際交往的原因之一。比如有些人,交友愿望強烈,然而總感到沒有機會;想表現自己,卻出了洋相;想關心他人,但不知從何做起;想贊美他人,可怎么也開不了口;想調解他人的矛盾,可好心經常辦壞事,等等。人際交往的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通過有意識的鍛煉來提高,關鍵要多進行交往實踐、多動腦筋。

行為舉止

交往行為舉止,包括交往的舉止、氣度、表情、手勢以及言語等所能測定與記載的一切量值。適度、優雅的交往舉止,會給人留下好的印象,有效改善人際關系。行為舉止的決定因素是交往心理,當然,培養鍛煉也是很重要的。

在上述幾個因素中,情感因素起著主導作用,制約著人際關系的廣度、深度和穩定度。通常所言的“友情”、“親情”、“人情”都是著重從情感方面來說的。可以說,情感的相互依存是人際關系的首要特征。但一般來說,在非組織關系中,是情感成分承擔著主要的調節功能;而在正式組織關系中,行為舉止是調節人際關系的主導成分。

(第3節人際交往的心理原則

盡管人際關系紛繁復雜,每個人的交往動機、要求和期望差別巨大,但仍然有共同的心理原則可言。心理學家從最一般的方面總結出了四條人際交往的心理原則,即交互原則、功利原則、自我價值保護原則和同步變化原則。

交互原則

大量研究發現,人際關系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重視與相互支持。因此,社會心理學家指出: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必須首先遵循交互原則。

古人言:“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際交往中,喜歡與厭惡、接近與疏遠是相互的。幾乎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接納和喜歡另外一個人;被別人接納和喜歡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們也要喜歡、承認和支持別人。一般地,喜歡我們的人,我們才會喜歡他們;愿意接近我們的人,我們才愿意接近他們;疏遠、厭惡我們的人,我們也會疏遠、厭惡他們。

為什么會存在這種交互原則呢?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有維護自身心理平衡的本能傾向,都要求人際關系保持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和適當性,并力圖根據這種適當性、合理性解釋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在這種本能傾向的作用下,當他人做出友好姿態以示接納和支持我們時,我們會覺得“應該”對別人報以相應的回答,進而產生一種心理壓力,迫使我們對他人也做出相應友好姿態。否則,自己以某種觀念為基礎的心理平衡被破壞,我們就會感到不安。

功利原則

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除了交互原則,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保持人際交往的平等性,即把握功利原則。此處的功利包括金錢、財物、服務,更包含著情感、尊重等。換句話說,人們都希望交往有所值,例如希望在人際交往中獲得支持、關心、幫助、感情依托等等。那些對自己來說是值得的,或是得大于失的人際關系,我們就傾向于建立和維持;無所得的人際交往、不值得的人際關系,我們就傾向于逃避、疏遠或終止,否則我們無法保持心理平衡。

自我價值保護原則

大量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證明,每個人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都存在一種防止自我價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傾向。這種傾向反映在人際交往中,就形成了自我價值保護的原則。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應該充分注意這一點,正確理解他人。

同步變化原則

越來越喜歡我們的人,我們也會越來越喜歡他們;越來越不喜歡我們的人,我們也會越來越討厭他們。我們對別人的喜歡不僅僅決定于別人喜歡我們的量,而且還決定于別人喜歡我們的水平的變化與性質。這就是人際交往同步變化原則,也被稱為人際吸引水平增減原則。

用通俗、具體的語言來講,人際交往可以有八條一般的心理原則。

平等原則

交往中,彼此在人格上平等,互惠互利,因此要平等相待,不可盛氣凌人。

誠信原則

“誠”是人際交往的根本,自古以來一向受到人們的崇尚。以誠待人,才會贏得別人的真誠相待。世故圓滑、爾虞我詐,永遠不會有真誠的朋友。

不要輕易做出許諾,一旦做出了,就應認真履行。倘若言而無信,不僅得不到真正的友誼,還可能眾叛親離。

寬以待人原則

交往中,不可嚴以對人、寬以對己,這樣有悖公平,只會導致對方反感。只有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方能贏得對方敬重。

距離美原則

人際交往中,雙方要保持適度距離,不要過于親近。人際關系本質上是人際心理關系,而每個人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自衛距離。過于親近會引起對方的不安全感,影響雙方關系。

自尊自愛原則

人際交往中要自尊自愛,不要熱衷于接受他人的饋贈。好朋友誠心誠意地相互贈送一些小禮物,利于聯絡感情、增進友誼,是很正常的。可對于交往不深的人的禮物,尤其是異性間的饋贈,最好謝絕,不可來者不拒,否則可能受制于人。

虛心原則

要虛心聽取真正朋友的忠告,不要諱疾忌醫。你也可以在充分尊重對方人格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見解供其參考,不要遇事好為人師。

大度原則

再好的朋友之間也難免會產生一些小誤會,這種情況下要設身處地,多替對方考慮。即使錯在對方,也不要不依不饒,應該大度地諒解對方,這樣才能有持久的友誼。

戒驕戒躁原則

人際交往要戒驕戒躁。即使你的身份地位發生了變化,高于對方,也不能擺出一副了不起的架勢,對老朋友尤其忌諱。

(第4節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指出:人類有五種需要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看上去,這里似乎沒有交往需要的位置。可仔細想想,哪一種需要離得開人際交往呢?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涉及的物質資料(如食物、住房)的取得離不開人際關系:生理需要中性的需要涉及男性女性的交往;安全感也離不開他人,恐懼而缺乏安全感的人有企盼同類群體的傾向;個體的歸屬就是個體對另一個體或群體的某種依屬關系,這種關系只能是交往的產物;愛的感情——不論是愛誰和被誰愛——同樣是與人交往的產物;對他人的尊重只能在交往中產生,自尊也不可能在人際交往之外形成;自我實現無非是個人潛能的發揮和事業的成功,而發揮和成功的舞臺是人際交往之社會。

上述每一種需要的滿足都離不開人際交往。交往活動伴隨人的一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缺乏或被剝奪了正常的交往活動,個體就會出現消極情緒反應和心理紊亂,久之便導致心身疾病。因此,人際交往是維持人的正常心理、生理健康的必要因素。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可以分為三個方面:本能、自我肯定的需要和合群需要。

本能

品牌:金石海納
上架時間:2014-01-27 12:17:36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金石海納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州市| 合川市| 柳江县| 屏山县| 天津市| 新余市| 广汉市| 临夏市| 陵川县| 无锡市| 仙游县| 邵武市| 通山县| 唐河县| 渭南市| 视频| 盘锦市| 平山县| 永靖县| 陆良县| 南通市| 邯郸县| 安陆市| 西华县| 三河市| 布尔津县| 商洛市| 麻江县| 长垣县| 武安市| 东阳市| 黎城县| 林西县| 泊头市| 安化县| 霍城县| 治县。| 阳原县| 义马市| 崇文区| 虎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