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走進孩子的內心,拉近彼此關系(5)

女孩缺乏關注,得不到成人世界的肯定和鼓勵,孤獨的她需要用各種反常的行為來引起成人世界的關注,加之小時候在祖父母身邊長大,難免任性,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又沒有耐心和時間來關心教育她。

女孩很孤獨,父母的忙碌、學習的普通,使她失去了家長和老師應有的關注,她用過激的行為來尋求關注,以此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重視。

【深度詮釋】

關注是一種愛,至于愛有多深,就看你關注得有多深多細致了。

而每個孩子都需要從父母那里得到足夠的重視。孩提時代缺乏父母的關注的人往往自私、執拗,不懂得理解別人,也往往不信任自己。

其實現在的獨生子女都很孤獨,家長把過多的精力放在了生活的忙碌和生存的壓力上,好像這成了生活的本來意義和目的,老師忙于通過批改和加課來提高教學質量,好像這就是學生在學校的惟一目標,人們無暇或疏于通過口頭或肢體的語言向自己的親人表達關注的情感。孤獨的孩子有的沉默,有的內向,有的借助于電視,有的借助于同學或朋友,不斷尋找彌補的對象,他們的成長盡管不缺乏物質的滿足,不缺乏知識的灌溉,卻缺乏應有的愛的關注。

試想,人群中除卻少數優秀和少數后進的以外,其余的卻都是大多數,他們不會有驕人的成績,也不會有反常過激的行為,每天不需要父母和老師費多少心思,他們“乖乖”地生活和學習,教室里老師甚至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家里父母也只關注學習成績,也可能一學期老師都沒有和他們談過話,也可能在家里和父母的談話僅限于“功課做好了嗎”“考試成績怎樣了”等簡單的話語,誰來關注他們內心世界的波動和煩惱,他們的心理成長幾乎是自生自滅的,或者可以說是在孤獨中摸爬滾打的。

【專家支招】

有人說,二十一世紀將是心理疾病高發的時代,我們的孩子何其不幸,要面臨這樣一個壓力空前的生存環境,父母應該盡可能地做出努力,每天給孩子多一分關注,讓孩子遠離因缺乏關注而造成的孤獨,別讓他們在孤獨中成長。

父母該如何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呢,具體該怎么做?

1.經常聆聽孩子的傾訴,力爭準確理解并表述出對他的感受,使孩子感到他在父母心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2.及時贊許孩子表現出的良好品行,使孩子有許多機會了解自己的優點、長處和進步,從而引起積極的進取愿望和信心。

3.生活中,父母應盡可能多地抽出時間與孩子進行一些親子閱讀或親子游戲之類的活動,活動中父母可以“助手”或“顧問”的身份,給予孩子好的建議,引導他們提高活動能力和水平。

4. 適當讓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家務,讓他在勞動中體驗自己的價值,并增強為家庭成員服務的責任感。

⊙給孩子建設一個有利成長的環境

〖場景再現〗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思想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當時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自己對自己說:“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了皺眉頭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模仿祭祀、打躬作揖、進退朝堂的禮儀。

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得到好的教育!

【深度詮釋】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避免以下七種不良家教:

1.父母品質不好。父母本身行為不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的品行習慣。

2.破裂家庭。家庭破裂,孩子受冷落或成了出氣筒,從而易被社會上的惡習所吸引,自暴自棄或逆反攻擊別人。

3.父母文化素質低,缺乏科學的教育方法。多表現為教育方法簡單粗暴,使子女無所適從,容易流浪社會,出現各種行為問題。

4.嬌慣溺愛型。由于無止境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容易使孩子形成貪婪、懶惰、自私、任性的性格,適應社會能力差,依賴性強,易受壞人引誘,以至走上邪路不能自拔。

5.放任型。有些家長忙于工作、掙錢,認為有了錢就有了一切,忽視了孩子的教育;還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管教方法不奏效,無計可施而放任自流。

6.矛盾型。父母間或與祖父母間,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態度不一致,一方管、一方護,孩子利用這種護短心理,說謊,肆無忌憚,為所欲為。

7.心理虐待型。目前打罵虐待孩子的少了,但由于心理衛生知識的缺乏,心理虐待現象極為嚴重。一是剝奪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如交友、游戲、自尊等。一切以大人的想法出發,望子成龍心切,逼著孩子學這學那,或盲目地與其他孩子攀比,并常以諷刺挖苦孩子為刺激手段;二是負性心理刺激過強,對孩子猜疑,甚至查看孩子日記、跟蹤等,在他們眼里孩子總是不夠好。孩子好的行為不能得到及時的鼓勵,久而久之孩子破罐破摔或逆反,成了問題兒童。

天下的父母大多愛護自己的子女,這已經成為人人接受的不容置疑的真理了。然而,實際上許多父母對子女都進行過精神虐待,只是他們自己全然不知罷了。這并非危言聳聽。美國的一些精神病學者和兒科醫生認為,父母在不知不覺中對子女進行的精神虐待可歸納為三種。

表面的冷漠:有些父母為了嚴格要求子女,在他們面前故意喜怒不形于色,還有些父母為了增加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對他們的一切常顯出不聞不問的樣子。

殊不知,這些父母往往使他們的孩子失去安全依附感,孩子們會漸漸疏遠他們,不再對他們推心置腹,因為這些其實已經受到精神虐待的孩子害怕遭到碰壁和冷遇。

夸大的指責:有些父母在批評做錯事的孩子時,習慣用“總是”、“從來不”之類的字眼,對孩子的過去及其他一切進行不負責任、夸大其詞的全盤否定。還有些父母由于望子成龍心切,愛用對成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未成年的孩子。一些孩子做的事情,對他們那樣的年齡已經堪稱“壯舉”了,但被他們的父母用成人的眼光一衡量,就變得無足輕重、微乎其微、不值一提了。

這樣做給孩子們帶來的精神刺激是可想而知的。其后果可能會挫傷孩子們進取向上的積極性,促使他們養成膽小怕事、自卑無能的性格。

愛的束縛:有些父母出自對子女的愛,常用威脅恐嚇的辦法來束縛他們,欲使他們免遭災禍。有這樣一個事例,四歲的湯米做了扁桃體切除術,快要康復了,然而這時護士發現他變得異乎尋常的孤獨離群,不肯與任何人講話了。后來,醫生了解到,原來湯米的母親為了能讓兒子早日病愈,便嚇唬他說,如果他對陌生人講話就會死的。

做父母的利用子女對自己的信任,讓他們置身于恐怖的境地,終日神經緊張、提心吊膽,這難道不是殘酷的精神虐待嗎?

環境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它給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力量,環境是立體化的、從頭到尾的“三維教材”。就像青蛙在不同的環境中會改變不同的體色,孩子在不同的環境中會長成不同的個性。

【專家支招】

孩子成長需要哪些環境,父母又該如何給孩子建設一個有利成長的環境呢?

1.人際環境——民主、平等、和睦

孩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員,父母不要嬌寵溺愛,也不要冷落他。一家人要做到互相關愛,分工勞動,遇事商量,共同享受生活的樂趣;一家人還要互相贊美良好的行為表現,運用禮貌語言和幽默;一家人可以經常開故事會、朗誦會、運動會,表演各種節目,還可請親戚、朋友、小伙伴來家里玩,盡情享受親情和友情。

2.智慧環境——愛閱讀、愛提問、愛操作

父母要給孩子準備好小書桌、小書柜、玩具柜、大地圖、地球儀。生活環境要整潔優美,特別是孩子的生活環境要有色彩鮮艷的圖案、美麗的風景畫、優美的書法作品,“好寶寶表揚欄”更對孩子有積極的鼓勵作用。當然別忘記給孩子設立一個鍛煉身體的環境,如能打沙包等。

3.意志環境——按時起居、規律生活、自我控制

養成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各種作息時間,如早起、早鍛煉。制定作息時間表有利于孩子養成有動有靜的活動習慣。培養孩子按時吃飯、洗漱、排便、睡眠、勞動、看電視的習慣,逐步做到不催促、不提醒,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堅持力。3歲以后的孩子看什么電視,父母要事先與孩子商量好,以兒童節目為主,在規定的時間內不多看也不少看。3歲以前的孩子每天以10分鐘為宜,3歲以后每天20~30分鐘為宜。

我們是否該把“望子成龍”、“逼子成龍”改為“讓子成龍”。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不是書呆子,讓孩子擁有更多創造的自由,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學習欲望,讓孩子自己渴望成龍,這樣,孩子才能自覺求知,最終成為真正的龍。

閑暇與假期,讓孩子多到鄰居、親戚、朋友的家里去串門做客,與各種各樣的人交往,既可開闊他的心胸、啟迪他的智慧,又可培養他的膽識,造就他豁達的性格。即使他在與別人交往中發生爭執,也可提高他的思辨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

⊙距離產生美,不要和孩子過分親密

〖場景再現〗

巍巍在老師眼里是個懂事、聽話的孩子,她學習成績好,還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可是,巍巍的媽媽卻滿腹的煩惱,因為巍巍在家里經常會做出一些叫人無法理解的行為。

巍巍從小就和爸爸感情特別好,爸爸也很寵她,一有時間就帶著她玩。

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爸爸給她穿衣服,巍巍很認真地對爸爸說,“爸爸,長大了我要嫁給你。”

爸爸媽媽聽了也沒放在心上。

每次巍巍犯了錯誤,總是在爸爸面前撒嬌,以逃避懲罰。

巍巍的媽媽認為,父母兩個人中必須有一個人唱“黑臉”,否則會慣壞孩子,因此,她對巍巍的要求就比較嚴格,經常扮演嚴厲的角色。

漸漸地,媽媽發現,巍巍和她越來越疏遠了,有什么悄悄話也不和自己說,而是告訴爸爸,晚上也要和爸爸睡在一起。

開始的時候,媽媽也沒有在意,認為巍巍這是孩子氣的表現,長大了就懂事了。但是巍巍現在已經上初一了,不但沒有變得懂事,有些行為反而更讓人哭笑不得了。

一次,家里來了客人,巍巍對客人的小孩不夠禮貌。

客人走后,媽媽批評了她幾句,她竟脫口而出:“你有什么了不起,除了眼睛比我大,還有哪兒比我強?”

每當父母發生爭執時,巍巍總是幫爸爸一起攻擊媽媽,特別是當爸爸埋怨媽媽時,她就幸災樂禍地扮鬼臉。

有一次巍巍的爸爸要出差,巍巍知道了,堅決不讓爸爸出門。無奈之下,爸爸趁她上學的時候才脫身。

放學回家之后,巍巍發現爸爸走了,又哭又鬧,硬說是媽媽“搗鬼”,甚至還說,要是沒有媽媽,爸爸會對她更好的。

爸爸走后,無論媽媽怎樣關心她,她都冷冰冰的,不理不睬。而給爸爸打電話時,她又像是變了一個人,神采飛揚,說出的話更是讓人吃驚,說她多么多么想念爸爸,爸爸不在家,她覺得沒意思等等。

【深度詮釋】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發現,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中普遍存有一種現象,即在3歲左右開始從與母親的一體關系中分裂開來,把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與父親的關系上。只不過男孩更愛母親,而排斥和嫉恨父親;女孩除愛母親外,還把愛轉向父親,甚至要與母親競爭而獨占父親,對母親的愛又加進了恨的成分。這就是所謂的“俄狄浦斯情結”(戀母情結)和“伊勒克特拉情結”(戀父情結)。

這兩個名字源于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兩部著名悲劇,前者主人公無意中弒父娶母,后者主人公幫助弟弟殺死了母親,為父報仇。

俄狄浦斯情結隨著男童年齡的增長,逐漸被壓抑、克服,被轉化成不同的形式。但無論怎樣總還在內心深處保留有它的地位,尤其是影響著一個男性對待女性的態度。倘若他結婚以后,在他與妻子的關系中,俄狄浦斯情結如一個人的影子,時時追隨、片刻不離,而又不被人承認和發現。那么,再說白了一些,就是他總是在不知不覺中以對待母親的感情來對待他的妻子——他感受到母親的愛,渴望她的全部的愛,又感受到她的拒絕;他愛他的母親,但或者也在許多方面抵觸母親;他希望獨立于母親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又渴望能在碰到困難時、自己心理上感到無助和軟弱時,還像小時候那樣受到母親的關愛和幫助。

伊勒克特拉情結與此相似,只是對象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女童對父親和女性對丈夫的情感。

在有些家庭中,獨生子與父母的關系過于親密。尤其是在父親工作忙碌忽視妻兒的情況下,有些男孩與母親事實上成了感情上的“情人”。這一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并不罕見。其實,男孩的戀母情結和女孩的戀父情結是性心理發展過程中一個特有的情感現象。但隨著年齡增大,社會角色、性別角色明晰,這種傾向會逐漸消失。

親子間的愛是基于血緣關系的一種特殊的愛,這種愛無法割舍,延續于兩代人的一生。但親子之愛也是有度的,因為每個人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父母的懷抱里,最終都要從家庭走向社會,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因此,當告別兒童期進入青春期,青少年就應該自覺地進行“心理斷乳”。因為這一時期性意識已經萌發,不管青少年自身是否意識到,他們對母親(父親)的愛在不知不覺中已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其中未必沒有對異性愛戀的成分。因為青少年性心理成長的規律是:異性疏遠期—異性吸引期—異性眷戀期—戀愛擇偶期。專家經研究發現,有的青少年在異性疏遠期和異性吸引期之間,有一個戀母(戀父)期,即對自己的母親或父親產生情感依戀。一般這個時期很短暫,隨著他們與異性交往能力的增加,這個時期很快就會過去。

但有的青少年由于各種原因,長時間對異性的家長產生情感依戀,例如,有的男孩已十幾歲了,還無法改掉兒童時期的習慣,非得要母親陪自己睡覺,和母親身體親密接觸獲得性心理的滿足;而女孩則與父親關系十分親密,常常在父親懷里撒嬌,有心里話愿意同父親說,甚至嫉妒母親奪走了自己的愛。這顯然就是戀母戀父情結。這不但對青少年自身心理發育有害,而且也有背人倫道德準則。我們知道,人類社會和動物世界不同,社會對人們之間的性關系有道德和法律的約束,親子之間是不允許有性愛成分的,否則性關系會發生混亂,給社會帶來危害。

所以,母子或父女之間,不管如何親密,那只能是兩代人之間的愛,與異性間的愛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對這一點把握不好,有可能使青少年及他們的父母性心理發生錯位,做出違背社會道德和法律的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平县| 旅游| 海城市| 容城县| 华安县| 常宁市| 梅州市| 皋兰县| 绥化市| 舒兰市| 淄博市| 汕尾市| 永丰县| 南雄市| 田林县| 陕西省| 富平县| 化德县| 合水县| 尼玛县| 云南省| 大渡口区| 修武县| 通城县| 乐平市| 新竹县| 东平县| 安宁市| 屏东市| 阜阳市| 三原县| 榕江县| 元朗区| 那曲县| 鹤岗市| 玉门市| 林周县| 桃园市| 饶阳县| 冷水江市| 灵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