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預習并不是你想的那么簡單——優等生的預習方法(2)
- 這樣學習最有效大全集(超值金版)
- 齊昌博編著
- 3413字
- 2014-03-14 17:00:00
優等生不在預習上花費太多時間,他們會根據學習計劃中可以提供的實際時間來安排預習活動,決不會因為預習時間過長而擠掉學習其他科目的時間。如果時間過長,就會適得其反。
一是占用了過多的時間,影響做作業;
二是容易疲勞,效果不佳;
三是看了過多的內容,第二天上課還講不到,用途就不太大了。
預習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基礎性的知識,熟悉教材,在聽課時能夠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對于一時看不明白的問題,可以做個記號,留到課堂上認真聽老師講解,不需要將所有的問題都在預習中弄懂,那樣浪費的時間太多,達不到很好的效果。
優等生的預習方法。
迅速測覽一遍即將學習的新教材。
這時要了解教材的主要內容,弄清哪些內容是自己一讀就懂的,哪些內容是自己沒讀懂的。
帶著問題,邊思考邊讀第二遍。
對于初次閱讀沒讀懂的問題,在第二次閱讀時,頭腦里始終要帶著這個問題,深入思考,仔細鉆研教材。這時閱讀的速度可以適當放慢一些,遇到困難,可以停下來,翻翻以前學過的內容,或者查閱有關的工具書、參考書,爭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難關攻克,把問題解決,把沒讀懂的地方讀懂。對于自己經過努力仍未解決的問題,也不必勉強去解決,這樣會花費大多的時間。可以把這個問題記下來,留待課堂上聽課時去解決。
邊預習邊做好預習筆記。
預習筆記有兩種,一種是做在書上,一種是做在筆記本上。在書上做的預習筆記要邊讀邊進行,以在教材上圈點勾畫為主。所圈點勾畫的應該是教材的段落層次,每部分的要點,以及一些生僻的字句。同時,也可以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眉批,寫上自己的看法和體會,寫上自己沒讀懂的問題。在筆記本上做的預習筆記既可以邊讀邊做,也可以在閱讀教材后再做整理。整理的內容包括本節課的重點、難點部分的摘抄及心得體會;本節課講授的幾個主要問題是什么,以及它們之間的前后關系、邏輯聯系,預習時遇到的疑難點是什么,自己是如何解決的,查閱了哪些參考書或工具書,所查閱的資料中有價值的部分的摘抄及心得體會。
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采用不同的預習策略。
預習也不能搞千篇一律,要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抓住預習的重點,選擇不同的預習方法。比如,語文課首先要排除生字、生詞障礙,再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以及寫作風格、手法,而數學課則要把重點放在數學概念、數學原理的掌握上。
優等生能保證預習的效果。
優等生為了保證預習的效果,要從以下方面的工作進行落實。
第一,優等生要定預習計劃。
學校里要學習的科目很多,不可能每門課都做預習。如果隨便拿起一本教科書就看,就會因不專心而影響效率,況且也沒有那么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優等生每天計劃好要預習哪些功課,通常他們選擇預習自己稍微薄弱、吃力的科目上。
第二,預習要有時間保證。
優等生并沒有比別人多出時間來,他們是必須靠抓緊時間來擠出預習功課的時間。平時,一定要保證每天預習第二天的一兩門功課。如果某一章剛講完,優等生就會趁熱打鐵,馬上抽出一小段時間(一般在周末)把下一章預習一下。這樣下來,不知不覺地就做了預習的工作,學習能力逐漸提高,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時間相對就覺得寬裕了。
第三,努力克服預習中的困難。
預習的時候必然會碰到一些不容易明白的問題,這時候,優等生不會合上書本,等老師上課時再去解決,他們會先自己開動腦際,仔細思考,看能不能自己弄明白。如果無法弄明白也不太去考慮,因為每個人都不可能完全自己弄明白各種問題。這時候,優等生會制作一套預習符號。比如,“?”表示疑問,“﹏﹏”表示不太清楚,“『』”表示不懂的詞語等。畫“?”的去查字典,對于自己不太明白的內容重點學習,還不明白的,就用著重號或自己設定的符號表示出來,在老師講解的時候認真聽,直到弄懂為止。
一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是這樣說的:“在預習新內容的時候,往往不可能完全弄懂知識的內在關系。我的方法就是把不懂的問題提前勾畫出來,這樣下次聽老師講課時,我就能心中有數了。當老師講到那些不懂的問題時,我就會特別細心地聽,所以學習起來就會比較輕松?!?
另外,預習的新內容可能會涉及到學過的舊知識。這只要翻翻舊課本或參考書,找到相應部分就能搞清楚。通過這樣做,可以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同時舊知識也得到了復習和鞏固。
第四,優等生會根據各科特點,采用行之有效的預習方法。
優等生不會教條主義,去死搬硬套一種預習方法,他們會根據科目自身的特點,而去選擇相應的預習方法。
優等生預習語文的方法。
由于各門課程都有各自的特點和規律,因而預習方法也不盡相同。優等生在預習前就把握住課程特點,根據課程特點,選擇相宜的預習方法,大大地提高了預習效率。
那么,優等生是怎樣預習語文課呢?
語文課多是由一篇一篇內容上不相關聯的文章組成,它的知識的連續性主要表現在字、詞、句的含義和語法上。語文課的目的,一是學習母語,二是訓練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從這些特點出發,語文課采用及時預習的方法比較好。
通讀課文。
優等生一般都要通讀課文一次,接著再朗讀一次。朗讀不僅訓練自己的發音,還可以通過語氣的變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清除障礙,過好字詞關。
在讀課文的時候,優等生就把課文中不認識的字、不會解釋的詞、不易理解的句子勾畫出來。書上沒有注解的字詞,就去查一查字典、詞典,特別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查資料去搞清楚。比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這樣一句話:“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薄八坪酢笔遣淮_定的意思,“確鑿”是非常確實的意思,魯迅先生為什么要把這兩個詞連在一起用呢?找一找參考書,看看是怎樣解釋的,如果找不到參考書,就用彩筆標畫出來,以便講這部分時注意聽老師是怎么解釋的。
初步分析課文。
了解課文的大概意思,識別層次與段落。在遇到寫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獨特見解的地方,優等生就會在課文邊作上符號,提醒自己在老師講到此處時格外注意一下。
歸納中心思想。
最后,優等生會用筆把自己對課文主題歸納的內容記下來。上課的時候,和老師概括的中心思想相對照。
經過上面四步,優等生就找準了自己聽課時的重點、疑點和難點,一篇課文的預習就基本解決了。
總之,優等生給自己的語文預習歸納出一句話就是:在預習過程中要注意思考。
優等生預習數理化的方法。
把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和語文課進行比較,就會發現數理化有一個共同的也是重要的特點:知識的連續性特別強。所以優等生雖然有時也作及時預習數理化課程,但更多的是選擇集中時間作階段預習和學期預習,這樣他們覺得學習效率會更高一些。
數理化課程雖然內容不同,但是預習時卻有共同的規律可循。于是,優等生采用了下面的預習方法:
閱讀課文。
數理化預習的第一步也是閱讀,這是預習下幾個步驟的基礎。
親自推導公式。
數理化課程中有大量的公式,有的課本上有推導過程;有的課本上沒有推導過程,只是把公式的最初形式寫出來,然后說一句,“經推導可得”,就把結果式子寫出來了。無論課本上有無推導過程,優等生預習的時候都會合上書親自把公式推導一遍。書上有推導過程的,可把自己的推導過程和書上的相對照;書上沒有推導過程的,就在課堂上和老師的推導過程相對照。這一對照,就容易發現自己的推導出錯的地方。
優等生把這個步驟作為預習的重點,因為自行推導公式既是自己在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又是在發現自己的知識準備情況。通常,推導不下去或推導出現錯誤,都是由于自己的知識準備不夠,要么是學過的忘記了,要么是有些內容自己還沒有學過,這就給自己提供了知識漏洞的訊息,便于下一步的補缺。
掃除絆腳石。
數理化的知識連續性強,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課程就無法學下去。預習的時候發現學過的概念有不明白、不清楚的,就一定要在課前搞清楚。
匯集定理、定律、公式、常數等。
數理化課程中大量的定理、定律、公式、常數、特定符號等,是學習數理化課程的最重要的內容,是需要深刻理解,牢牢記住的。所以,優等生在預習的時候,就把這些內容單獨匯集在一起,每抄錄一遍,就能加深一次印象。上課的時候,老師講到這些地方時,就把自己預習時的理解和老師講的相對照,看自己有沒有理解錯的地方。
試做練習題。
數理化課本上的練習題都是為鞏固所學的知識而出的。優等生在預習的最后一步是試做那些習題。之所以說試做,是因為并不強調要做對,而是用來檢驗自己預習的效果。預習效果好,一般書后所附的習題是可以做出來的。
經過上面五步,優等生就找準了自己聽課時的重點、難點,查出了自己知識的缺陷,一節數理化課的預習就基本解決了。
總之,優等生給自己的數學預習歸納出一句話就是:在預習過程中要注意思考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