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好的計劃是成功的一半——優等生是不怕花時間做計劃的(2)
- 這樣學習最有效大全集(超值金版)
- 齊昌博編著
- 4425字
- 2014-03-14 17:00:00
為了提高常規時間的利用率,優等生在早晨或晚上,或者說一天學習的開頭和結尾時間,安排側重記憶的科目,如:外語。心情比較愉快,注意力比較集中的時間,安排一些比較枯燥,或不太喜歡的科目。零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時間,可以安排做習題或學習自己最感興趣的學科。學習活動和適當的文體活動交替安排,文科和理科的學習交替進行,相近的學習內容不要集中安排在一起,等等。由于學習安排的不同,在同樣的學習時間內,就會取得不同的學習效果。
節省出了大量的自由學習時間,優等生是怎樣的呢?
一般他們會做兩件事:一補課,二提高。
補課,是指彌補自己學習中的欠缺;提高,是指深入鉆研,發揮自己的學習優勢或特長。不管是補課還是提高,總要圍繞一個專題進行。例如,集中一個月或一周的自由學習時間專攻一個專題,解決一個專題后,再集中一段時間專攻第二個專題,第三個專題,這樣學習比較容易見效。
對于你來說,可能在開始階段,自由學習時間幾乎沒有或者很少,因為你們每天去完成老師當天布置的學習任務就需要不少時間。隨著學習水平的提高,你的常規學習時間將會逐漸減少,而自由學習時間會逐漸增加。由于開始階段自由學習時間較少,所以,可能開始你不容易抓緊,這也恰恰是你被動的學習局面難以改變的原因。
達爾文說:“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時間。”如果你想急于改變學習現,那就應當以分秒必爭的精神去抓自由學習時間。一旦抓住自由學習時間,并且體會到抓住自由學習時間而給學習帶來的好處之后,你就會努力去提高常規學習時間的效率,以增加自由學習時間,使自己掌握的學習主動權越來越大,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就會逐漸到來。
優等生制訂計劃的方法。
優等生制訂計劃會全面考慮。
想想看,你在制訂學習計劃時,是否只考慮三件事:吃飯、睡覺和學習?對集體活動不管不顧,對鍛煉身體不予考慮,至于娛樂和休息,計劃內更是沒有它們的位置。這種“單打一”的學習計劃,使得你的學習生活單調,乏味,從而容易引起疲勞,既影響學習效果,也影響全面發展。
事實上,計劃里除了有學習的時間外,還應當有進行社會工作、為集體服務的時間;有保證睡眠的時間;有娛樂活動的時間。計劃里不能只有三件事:吃飯、睡覺和學習。如果計劃真是這樣,那么這個計劃就是片面的、不科學的。
思想、學習、身體是相互影響的。在計劃時,優等生一定要兼顧三個方面。
他們除了學習以外,還要安排好社會工作時間,鍛煉身體時間,充足的睡眠時間,文化娛樂時間等等,這樣既能保證自己的全面發展,又能保持旺盛的精力,還能使學習生活豐富多彩,生動有趣。
優等生制訂計劃從學習實際出發。
制訂計劃要從個人實際情況出發,目標要合理也就是目標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要量力而為。目標過高,經過努力仍難以達到,就會挫傷積極性;目標過低,極易達到,就起不到促進學習的作用。目標不是一伸手就可摘到的果子,而是跳一跳或想辦法可以找到梯子攀上去才可獲取的果實。
在制訂學習計劃時,不要脫離學習的實際情況,想想看,你是不是在制訂學習計劃時勁頭很足,但往往忽略了實際情況,結果實行起來感到困難重重,十分緊張,最終計劃不了了之。
那什么是學習的實際呢?
一是自己將要掌握的知識和能力是什么。
例如,在這個月的學習計劃中要接受和“消化”多少知識?要著重培養哪些能力?
二是時間的多少。
在每個學習階段,能有多少確實可用的學習時間?常規學習時間可以安排多少?自由學習時間可以安排多少?
三是學習上的欠缺和漏洞。
自己在學習上欠的“債”是哪些?在某一階段的學習計劃中可以償還多少“欠債”?
四是老師教學的實際進度。
不了解教學的進度,常規學習時間就不好安排,自由學習時間就更難以安排了。很多個人學習計劃的“破產”,就是因為不了解老師教學的實際進度,因而使自己安排的學習任務不是過重就是過輕,還會出現自己安排的學習內容和老師的教學內容相脫節的現象。由于個人計劃經常被老師的教學安排“沖擊”,還有些人會錯誤地認為“訂個人計劃沒有用,跟著老師走就行了”。結果使自己的學習缺乏主動性,把大量的學習時間浪費了。
如果一個人的學習計劃能和老師的教學進度有機地配合好,就可以對學習起推動作用。例如,一個上高中的優等生,在老師講電學部分的前一個月,利用自由學習時間系統地復習了初中電學部分的內容。由于他做好了知識上的準備,在學習高中電學時就很順利,等高中電學學完后他又利用自由學習時間,把初、高中的全部電學做了專題復習,到高三畢業總復習時,他比別的同學就輕松得多。看來,安排學習計劃,也一定要考慮到老師的教學進度,這樣才能收到好效果。
優等生制訂計劃會留有余地。
計劃的具體內容和實施步驟是在學習之前擬定的,是設想,畢竟還不是現實。要想把計劃變成現實,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思想可能會發生某些變化,學習的各種條件也可能會發生變化,學習計劃定得再實際,也難免出現估計不到的情況。例如,某個階段有的學科難度大,作業多,這樣,計劃中的常規學習時間就會增加,自由學習時間則會減少,因而計劃中的學習任務就可能完不成。再如,有時集體活動比計劃的多了,占用了較多的學習時間,也會影響學習計劃的實施等等。所以為了保證計劃的實現,優等生的學習計劃不會定得太滿、太死、太緊,他們要給自己留有一定的機動時間,目標也不給自己訂得過高。在機動時間內安排一些一旦完不成對當時學習影響不大的學習任務,或者說,安排一些時間性不強的學習任務。
由于在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內容安排上有了一定的伸縮性,優等生就可以適應臨時變化的情況,完成計劃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這也有利于增強自己的學習信心。
回過頭來,看看你的計劃是不是定得太死、太緊,沒有留有余地?一旦有什么變故,受到沖擊,你的計劃就輕易擱淺,難以實現,慢慢地你還會對制訂學習計劃的必要性產生懷疑,甚至干脆取消了訂計劃的做法。
話又說回來,優等生會盡量把握一個留余地的度,把握一定的度,計劃中留的余地也不能太多,太多了會使自己執行計劃時松松垮垮,缺乏爭取完成計劃的奮斗精神。
優等生在計劃內容上會有側重。
學習時間是有限的,學習內容是無限的,優等生在制訂計劃時會突出重點,不平均使用力量。計劃里要保證重點,兼顧一般,所謂重點:一是指自己學習中的弱科,二是指知識體系中的重點內容。訂計劃時,一定要集中時間,集中精力來攻下重點。
優等生懂得勞逸結合。
發現沒有,你身邊的優等生絕不是一個一天到晚捧著書本死讀書的人,他們深諳文武之道,有張有弛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這是合乎科學規律的。因為“心之官則思”,思維要靠大腦,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過程。要想使大腦神經細胞正常工作,必須保證腦細胞的新陳代謝,腦細胞消耗著人體需氧量的四分之一,血糖量為120毫克時(指100毫升血內)記憶最佳;血糖量為60~70毫克時,思維遲鈍;血糖量為45毫克時昏迷、驚厥。可見思維活動正常進行時,腦細胞消耗著大量的物質和能量,并產生大量的廢物和二氧化碳。
研究大腦的科學家們經過無數次實驗研究后認為,我們的大腦是人體內最精細微妙的組織,也是最容易疲勞的組織,一段時間的緊張工作后,它也會累,它也需要休息。在腦疲勞的狀態下,人會出現頭昏腦漲、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等現象。如果是長期的大腦疲勞的話,就會出現失眠、恐怖、焦慮、健忘等生病癥狀,有時還會危及生命。
所以當大腦給我們發出提醒時,我們最好聽從大腦的指揮,放下書本,出去玩會兒,如果還要硬著頭皮撐下去的話,那你的學習效率肯定降低,嚴重的話真有可能造成腦功能的紊亂,導致神經衰弱的發生。
研究發現,如果在課間有哪怕10分鐘的積極休息,便可使腦力活動的效率提高30%。有的同學不理解課間休息的重要性,下課仍在學習,表面看來學習抓得很緊,殊不知這點收獲,遠遠抵消不了由此造成的損失。
大腦皮層有興奮和抑制兩種狀態,當某一神經中樞興奮時,其它神經中樞就處于抑制休息狀態,當某一神經中樞長時間興奮即工作時,將出現保護抑制你再用腦,效率就會下降。根據這一原理,就要交替不同的學習和活動內容,使大腦皮層不同的神經中樞輪流工作和休息,保證腦功能的有效發揮。
你在學習文化課一段時間后,可以做做體育運動,也可以換一些實際操作方面的訓練與學習。那么多長時間進行一次交替為好呢?一般以一個小時為佳,當然這也因人而異,可以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另外還可以在學習一段時間后,聽聽音樂,不僅使大腦得到休息,又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培養自己欣賞音樂的能力,也有的專家認為邊聽音樂,邊用腦思考問題,這樣也能提高工作效率。據說愛因斯坦就是在聆聽貝多芬的著名《命運交響曲》時,發明了相對論的著名公式。
所以優等生在安排計劃時,不讓自己長時間地從事單一活動。學習和體育活動要交替安排。比如:學習了一下午,就去鍛煉一會兒,回來學習。鍛煉時運動中樞興奮,而其他區域的腦細胞就得到了休息。安排科目時,文科、理科要交替安排,相近的學習內容不要集中在一起學習。
學習的勝利意味著獲得新知識,但學習消耗的卻是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一味地發揮“拼命”精神,整天只知道學習,頭懸梁,錐刺骨,最終只能是筋疲力盡,學無所成。
優等生要計算計劃的效益率。
一條小河經歷了重重阻撓,繞過高山與巖石,穿過森林和田野,一路奔騰,暢行無阻。最后,它來到了沙漠,小河想:“前面那么多困難都克服了,這次也應該能成功吧!”可是,它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白費了,水都滲到泥沙中,迂回不前。小河嘆息說:“我最拿手的本事也不管用了,看來我注定平庸,永遠也到不了大海。”
微風過來安慰它說:“我可以穿越沙漠,你也可以的,不過你要嘗試著改變一下你自己……”
“改變自己,升華自己!”小河默默地念著,可是我從來沒有這樣做過啊,我能做得到嗎?如果不行,那我豈不是自我毀滅嗎?
“你這樣想只是因為你從來就沒有認識到自己還有巨大的潛能,沒有認清你自己的本質,你可以的!”微風鼓勵說。
小河鼓起勇氣,對自己說:“改變自己,升華自己!”于是,它投入了微風的懷抱,蒸發了,化作輕盈的水汽。第二天,它又化作了雨滴,終于融入了浩渺的大海。
每個人就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一路上你需要跨越生命中的重重障礙,才能有所突破,有所進步。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像河流那樣善于放棄你所認為的自我,并且根據自己的目標作相應的改變。
一個計劃在執行當中,免不了進行不斷的修正,使得目標順利實現。優等生在執行計劃過程當中,會不時地計算一下計劃的收益率,根據收益率去調整計劃,以達到收益率的最大化。
注重效果,及時調整。
在計劃執行到一定階段以后,優等生就會檢查一下學習效果如何,以便及時調整計劃,使之更加切實可行。
主要檢查以下內容。
自己是不是基本按計劃做了?計劃中的學習任務是否完成了?
學習效果如何?
沒有完成計劃的原因?什么地方安排太緊?什么地方安排太松?
通過檢查后,優等生會馬上著手修訂學習計劃,或降低標準,或減慢速度,改變不科學、不合理的地方,使計劃切實可行,為學習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