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城市大洗牌
- 黃漢城 史哲 林小琬
- 5217字
- 2020-09-09 14:33:37
序言 風云神州,一首追求自由繁榮的史詩
山河如故,但人間已變了模樣。
2008年之后,華夏大地上的區域格局發生了劇烈變化。人在重新流動,錢在尋找新路,物在移動重構。有失落,有崛起,有新生。一場史詩級變化在這片廣袤大地上演。
最重要的區域格局變化有五個:
1.深圳爆發與一線城市版圖重構
2.雄安出世與權力中樞布局調整
3.南方崛起與中國經濟重心南移
4.都市圈興起與戰略路徑修訂
5.強省會與人口流動大戰
01
第一個,深圳爆發。
這是近年中國版圖上最大的驚喜。
深圳承天命而生,受惠于老人家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但,并非一路凱歌,一路奇跡。
在發展了20年后,于21世紀最初幾年,陷入迷茫。
特區不特,沒什么政策優勢,不知怎么發展。那個時候,平安、招商銀行、中興、華為等都傳出要把總部搬離深圳去到上海。
2002年11月,一篇萬字網文《深圳,你被誰拋棄》將這種迷茫推至頂點。
彼時,深圳也就是諸多二線城市中平庸的一個。一本頗有前沿氣質的刊物《新周刊》評選誰是北上廣之外的第四城,當選者是成都。現在看來有些啞然,那時卻是深圳迷茫的如實反映。
“被誰拋棄”之問后的十多年,深圳卻意外地獲得了新生,近幾年達至頂點。
深圳近乎完美地承載了中國對于城市發展的所有理想要素。
第一,有世界級的可與最強者競爭的東西。
比如無人機領域,大疆是在與硅谷勁敵3D Robotics大戰后,成為王者的。比如眾所周知的通信之王華為,是在打敗愛立信、思科等巨頭后登頂的。比如騰訊,是與當時的壟斷者MSN廝殺后完成帝國建構的。
深圳這幾年最炫目的成就,是誕生了一大批世界級的企業,背后的實質是順利完成了產業升級。它有完整的產業集群,已由早期的皮鞋箱包、初級電子產品,升級為智能硬件、科創產品。
有一個傳說,硅谷一個設計點子,在美國需要花3個月才能找齊電子元器件,到了華強北只需要一天,馬上拿出樣品。
有報道稱,成本昂貴的無人機原本非常小眾,幾乎沒有價廉物美的普及型產品,大疆利用深圳及周邊地區強大的碳纖維材料、航空鋁加工、特種塑料、鋰電池、磁性材料等配套產業,把無人機變成了大眾消費品,開創了一個百億級的大市場。
這個完整快捷的產業集群,吸引了更多資源入駐。這是非常牛的事,資源奔著產業鏈,而不是低成本低價格而來,真正的競爭力和護城河就形成了。
人口紅利向產業鏈紅利的轉型,絕大多數地方沒能完成。深圳是罕例。
強大的競爭力,使得大國經貿沖突中一個形象的比喻在坊間流傳:
先是中興,再是華為,后是大疆,準確地說,美國是在發起與深圳市南山區粵海街道辦科技園社區之間的貿易戰。
第二,有國人對一個城市所有的美好想象。
國人對完美城市的預期是什么?
這個城市要有世界級的“牛”,但“牛”不是建立在城市空心化,不是只有金融地產,而應該有產業支撐,同時,這個產業應該有十足的科技創新含量,要站在全球產業鏈頂端。
深圳很牛。
深圳有縱深產業鏈。
深圳最大標簽是科技和創新。
深圳聚集了國人對一個城市所有的美好想象。而且,它還很年輕,平均年齡在一線城市中最小。而且,在所有大城市中,深圳是人口流入最多的,平時每年有50多萬懷揣希望的人來到這里。
此外,2018年,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1.8萬件,約占全國申請總量的34.8%,居全國第一。
第三,有影響區域格局的“現實扭曲力”。
40年前老人家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改變了南方的區域格局。珠三角雙子星座格局形成。
今天深圳的再次崛起,區域格局的變化再度發生。
環深城市圈提法的出現,雖有玩笑成分,但蘊含某種市場共識。目前能夠對北京、上海兩座超級城市構成挑戰的,深圳是唯一。被定為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是對其實力和未來的肯定與期許。
在美國,事實上存在東西海岸兩個經濟中心,分別代表金融和科技。未來中國的經濟中心會否是滬深的雙峰格局?
02
第二個改變區域格局的事件,是雄安。
雄安改變了權力中樞的地緣布局,與此相關的是首都—北京—京津冀的一系列調整。
“北京”不再是首都。這是一句比喻,北京市級機關遷往通州后,原有的核心區主要承擔首都功能,為中央機關服務,市級功能減弱,是有此說。
首都與北京的功能清晰分開。
同時,北京非首都功能中相當部分將遷往雄安。
雄安被稱為千年大計,生生地在一片澤國中打造出新都市。
這一系列調整的影響是:
第一,北京的定位在這幾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大之處是徹底放棄對經濟中心的追求,專注于政治、文化的職能。
這對中國經濟版圖的影響是巨大的。之前京滬是一南一北兩大經濟中心。北京的經濟體量最近幾年與上海在拉近。
1980年,北京GDP僅相當于上海的44.6%,到了2018年,這個數值已經攀升到了92.78%。
不再追求經濟中心,意味著非首都功能及經濟資源會往外疏解,疏解到哪里去?一部分會按規劃到雄安,到副中心,到周邊。另外一些,也許會繼續南下,到其他區域。如此,引發的經濟版圖的變動將是巨大的。
隨著這一系列變化,北京的角色也在微妙改變,過去從未有過的景象出現:北京喊窮。
幾次人代會上,北京市財政局局長公開喊窮,向中央要錢要支持,稱北京正面臨城市減量發展帶來的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問題,2019年“應該說是收支平衡最緊的一年”。
經濟功能的疏解,稅源的減少,樓市嚴控帶來土地財政的受限,北京手中的錢袋子很緊。同時,政治功能,又要求它承擔舉行諸多大型會議和活動的責任。
北京一直處在城市鏈頂端,現在喊窮,是區域版圖近幾年深刻變化的典型反映。
第二,雄安的量級會有多大,這將決定未來華北格局的走向。
是誕生一個類似海牙式的以辦公、行政為核心,但人口不會太多,小而美的高端精品城市,還是像20世紀80年代那樣從零打造一個深圳,建設一個在這個時代風頭無兩的城市?
這是一個巨大的懸念。
03
第三,南方崛起。
深圳是近幾年最大的城市變量,而南方崛起是最大的區域變量。
中國長久以來表現出來的是東西差距,而最近幾年,南北差距的問題有超越東西差距之勢。
40年前,中國經濟20強的榜單上有11個北方城市。40年后,卻只剩下5個,其余15個都是南方城市。
以36個重點城市為樣本,2006年,東部陣營的GDP占36個城市GDP總和的比重,比西部高26個百分點。2018年,這個差距收縮到了16個百分點。內陸城市,慢慢地追上了沿海發達地區。
反觀南北,兩者之間的差距,已經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初的10個百分點擴大到了18個百分點,南方全面碾壓北方。
即便同是西部,西南的表現強過西北,同是東部,東南就“吊打”東北。
歷史,似乎站在了南方這邊。
幾大國情變化:
1.東北的失落。這是一個整體性事件,人口流出,資金流出,“共和國長子”榮光不再。
2.京津冀重構。北京不再擔負經濟中心角色;天津一度有超越廣州之勢,但在投資拉動時代過去之后,速度慢了下來;河北始終如一,扮演為首都服務的角色。
3.即使是北方的沿海發達省份也開始顯現出一些疲態。比如山東,貴為GDP第三大省,但省委書記連續刷屏講話提醒“我們落后了”,16個地方集體南下考察學習,并感嘆,跟南方不在一個時代。
4.一些資源性地區衰落,因其不再享受短缺紅利,比如山西等。
人口、資金,向南方匯集的跡象很明顯。北方傳統強省市的衰弱與南方新興城市的興起,構成了一體兩面。
本質上,南北差距成為一個重要問題,是中國發展階段使然。
在資源推動的時代,在投資驅動的時代,北方有優勢,享受到了較好的發展紅利。
而在科技創新成為主流,消費推動的時代,更溫暖也更市場化的南方,接棒成為發展重地。斗轉星移,各領風騷。
發展模式的變化,是中國區域經濟版圖發生巨變的核心原因,并將決定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發展格局。
04
第四,都市圈興起。
區域發展戰略最大變化,是城市化發展方向的調整與轉變。
長久以來,中國城市化有兩條路線之爭:一是城鎮化,強調發展中小城市,農民就近進城;二是城市化,發展大城市,強調集約度。
從2019年4月發改委的超級文件《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到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明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未來重點發展方向。
這個選擇意義重大。
1.它標志著資源會更多向大城市和都市圈聚集,平均分配、強行拉平各地發展的方式將被摒棄。
大城市會獲得更多的加持,其他地區主政者最重要的是提供托底和基本的公共服務,發展速度和水平因地而異,不再強求一定要和發達地區拉平。
這是打破區域大鍋飯的思路,是符合客觀規律的。
有所加持,有所放棄,不是平均用力。即使在美國,也不是每一個地方都像紐約一樣繁華、都像硅谷一樣能獲得無限資源和資本,中部同樣有很多荒蕪小鎮。
2.城市之間的差距會加大。房價“鶴崗化”和“香港化”同時出現。
人口流出、資源較少的三、四線城市,房價不會持續上漲,有的會像鶴崗一樣出現幾萬元一套的拋售價。而大城市和都市圈,由于人口和資源的持續涌入,房價有堅挺的需求支撐,香港水平的房價并不是天方夜譚。
3.觀察城市的視角出現重大變化,要用都市圈、城市群,而不是單一城市邊界來進行分析。
最典型的如深圳,只看2000平方公里的行政邊界,容量有限,但如果從都市圈角度,東莞、惠州都是其延伸腹地。珠三角的產業鏈與深圳核心區有協同關系。
從這個角度,華為從市區搬離到東莞松山湖,并不是拋棄深圳;而是城市化過程中,在同一都市圈進行資源再配置。
一個城市變大,制造業會逐漸向城市外圈移動,核心區高房價留下的是金融與總部經濟(華為總部仍留在深圳)。
同理,分析上海,不能只看上海的產業結構和競爭力,而要與長三角統一分析。
上海市正連同江蘇、浙江兩省醞釀出臺《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初步擬定將覆蓋上海加蘇州、無錫、南通、嘉興、寧波、舟山、湖州等“1+7”市,陸域面積4.9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6500萬人。
05
第五,強省會崛起。
一個國家幅員足夠遼闊的結果是,并非所有資源都往幾個都市圈聚集。
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外,中國還有幾個次級樞紐點。比如武漢、成都、西安。
這些次級樞紐點一直存在,但這幾年出現的一個重要變化是,強省會崛起。
強省會概念是,一個省有足夠多人口,同時省會是該省唯一的中心,因此城市化進程中,相當多的該省人口會把省城作為人生的第一個跳板,省會城市源源不斷有人口和資源的流入。
這幾年鄭州、西安、成都、合肥等地房價的飆升,都與強省會現象有關。
強省會背后的實質,是對人口的爭奪,誰有更多的人口流入,誰就更有優勢。屢屢發生的各個城市搶人大戰,是其延伸。比如西安。
從之前的得政策者得天下(特區、新區),到后來得資金者得天下(招商引資),再到現在的得人口者得天下,這是一條中國城市大洗牌的變遷之路。
強省會現象,使得區域版圖在遵循人口分布和流動規律的情況下重新排序。有人口基礎和流入的省會持續坐大,而沒有人口優勢的省會,受到了冷落,比如曾經輝煌的東北各大城市。
06
發生在華夏大地上的史詩級變化,有一道偉大的歷史暗線。
這些變化,有行政力量的推動,比如白洋淀邊畫了一個圈,雄安出世改變權力分布格局;比如貴州作為最貧窮省份之一,發展大數據產業,實現彎道超車;比如在強省會現象中行政性資源的加持……
但越來越多的劇烈變化,來自市場的力量,來自自下而上的生長,來自人和資源的自由選擇。
深圳這幾年的意外崛起,并不在頂層規劃之列。騰訊、大疆、華為等也是自下而上生長的成果。
城市化方向定為都市圈,某種程度上不是一種事前戰略,而是對結果的追認。人流、物流、資金流向都市圈匯集的趨勢如大河蕩蕩,已成定勢。向更自由、更繁華、更集約的地方流動,這是自然法則。
南方的興起,更是個體選擇和資源流動的結果。
有一個說法,每一個東北人的終極夢想都是在三亞買一套房。這背后有地理決定論的影子。但南方,在大眾語境中本就有離中樞遠、邊緣、自下而上、草根、自由、生機之意。北方則意味著秩序、體制內、威嚴。
城市洗牌、區域變局,越來越多是兩股力量的交織: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導和來自民間的自由選擇。
前者在中國仍有無與倫比的影響,但,后者的權重越來越大。
如前所述,這一系列城市洗牌、區域劇變,說明中國發展進入到了新階段。
由投資驅動、資源驅動,逐漸轉型為消費驅動、科技創新和產業驅動。
因此不同資源稟賦的城市,在不同時期具有了不同的地位。
天津的高光時刻就是在2008年4萬億計劃之后的那幾年,它的屬性是投資驅動型,獲得了大量的投資加持,一度有超過廣州之勢。但投資驅動的熱度漸漸消退之后,天津失速比較明顯。
消費驅動時代的到來,南方天然有優勢,比如各地都在推的夜經濟,從天氣角度,溫暖的南方秒殺北方。
這一系列變化,是一首向往自由選擇、自由遷徙、自由流動的史詩。
對自由和繁榮的向往,是人的天性,也是錢的本能,會沖破諸多藩籬。
人流,錢流,物流,在華夏大地上縱橫重構,從之前的由一只手操控,變得越來越成為一個個個體的自由意志的總和,變得越來越成為一滴滴水珠匯成的浩蕩洪流。
07
對于這一系列的格局變化,智谷趨勢持續地觀察、記錄、思考,這本書就是其精華成果。其中相當部分的內容在國內具有開創意義,比如率先對各地人口變遷與房價關系做了研究,比如率先對超大城市的版圖變化進行了分析,比如率先對南北差距和經濟重心南移進行了揭示,一些成果得到了國際頂尖媒體的報道。
相信這本書能給想要看清國情變化和宏觀趨勢的讀者提供一些幫助,也歡迎大家提出反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