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貨幣極簡讀本:理想與現實之間
- 零壹財經·零壹智庫
- 1344字
- 2020-09-09 14:35:58
第二節 比特幣現金及各類分叉幣:和而不同
BCH(比特幣現金)基本行情:

圖3-3 比特幣現金價格及市值走勢(單位:美元)
如今的數字貨幣市場上,除了比特幣,還存在諸如比特幣現金、比特幣黃金等諸多由比特幣衍生出來的數字貨幣,這類數字貨幣統稱為比特幣分叉幣。
所謂分叉,是指創造出區塊鏈的替代版本,使得兩個區塊鏈在網絡的不同部分同時運行。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將分叉理解為一種軟件代碼的更新升級。如果所有用戶都愿意遵循最初制定的規則,那么規則就永遠都不需要改變,區塊鏈也就不會出現分叉。但是如果用戶的共識出現了重大分歧或者需要改變管理協議的基本規則時,分叉就產生了。
分叉可分為兩類:軟分叉和硬分叉。軟分叉能夠同時兼容新舊版本,硬分叉將分為新舊兩個互不兼容的版本。舉個例子,軟分叉就如同家人之間出現分歧,通過溝通協商同步最新信息后,消除彼此摩擦并取得新的共識;而硬分叉就如同分家:如果家庭成員都認同這個家,就不會出現分家的情況,但如果有成員不認同家規,要么協商解決問題,但在協商解決不了的情況下,就只能分家,從此各過各的。
比特幣之所以會分叉,在于比特幣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中本聰設計比特幣之初,對每個區塊容量有最高限制32M。比特幣運行后最初兩年的實際區塊大小都在0.5K以內。在沒有直接說明原因的情況下,中本聰于2010年7月設置了最大1M的區塊容量限制。這種限制在比特幣發展早期并未出現任何不妥之處。
但隨著參與比特幣系統的用戶越來越多,比特幣網絡開始造成擁堵,交易處理速度愈加緩慢。同時,由于網絡擁堵導致比特幣的交易手續費居高不下,導致其支付能力飽受質疑。
另外,由于比特幣系統公開交易金額的特性,比特幣最初設計的機制允許用戶每次交易可以采用不同的假名來保證交易者的隱私。但隨著比特幣開始被廣泛地運用到支付場景。比特幣擁有者付款所用的假名或賬號就會泄露。更為嚴重的是,由于全網交易賬本可以公開獲取,比特幣找零地址進一步泄露了該用戶歷史上的比特幣賬號,從而大大削弱了比特幣系統的用戶隱私保護能力。
為了解決性能上的不足,比特幣社區提出了兩種主流的解決方案:
第一,對比特幣現有區塊容量進行軟件升級,使得區塊大小升級到8M。
第二,為提升比特幣的網絡效率進行隔離見證(SegWit),使得每個區塊大小擴大至2M。
針對這兩種方案,比特幣的眾多參與方未能達成共識,導致各方開始按照自己的設想對比特幣進行改造,由此引發了數百次分叉,產生了無數個由比特幣衍生而來的分叉幣。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Bitcoin Cash(比特幣現金,BCH)分叉。
2017年8月,在比特幣區塊高度478558處,第一個BCH區塊正式被挖出,區塊大小1.9M。BCH正式與比特幣分道揚鑣。
BCH在比特幣代碼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支持大區塊(當時將區塊大小提升至8M),對區塊難度(即比特幣中挖出區塊的難度)進行動態調整,保證出塊速度。BCH是一種基于比特幣但又有別于比特幣的新型數字資產。
BCH希望成為數字現金,主要應用于小額支付、打賞等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