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但他是老板”
權威和不滿

面對生活中的諸多壓力,許多人已經被逼到了做事不負責任的地步。別人對他們感到不滿,疏遠他們,并且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將這種不滿和疏遠表現出來。于是,家暴和街頭暴力成為家常便飯。在校園里,學生的情緒宣泄越發激烈。在市場中,內幕交易和價格操縱似乎成為常態。在生活中,肥胖和厭食癥幾乎成為流行病:同時,人們面臨沉重的債務。

毋庸置疑,不負責任的人不但自己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也讓他們身邊最親近的人承受了巨大代價。父母不負責任,將使他們的孩子付出代價;經理、醫生以及老師不負責任,造成的后果則由他們的員工、患者和學生埋單。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各種壓力的人,將給他人的生活增加壓力。

今天,許多人已經受夠了這些,他們感到這個世界正在失控,無法忍受。他們想控制這些壓力,實現自我約束,讓身邊的人表現得更好。他們與那些呼吁人們承擔更大責任的作家和政治家產生了共鳴,后者從道德的視角來看待上述問題,呼吁是時候強化控制了。

控制是個簡單的答案。它基于這樣一個前提:給予獎賞或者威脅施加懲罰,將使得犯錯的人服從。這聽起來很嚴厲,所以,對那些認為問題已經出現,自己卻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思考,更別說采取措施解決的人來說,這個前提讓他們感到安心一些。

然而,盡管人們呼吁加強控制,但越來越明顯的是,單靠這種方法不管用。試圖施加更嚴格約束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無效的,同時,廣泛依靠獎勵和懲罰來激勵人們承擔責任的做法,也產生不了期望的效果。實際上,大量證據表明,這些建立在剛性權威原則基礎之上的所謂解決方案,不但沒能減輕問題,反而使之日趨惡化。

替代的解決方法并不是一開始就指責與控制,而是首先探究人們起初為什么會不負責任,也就是說,為什么他們暴力相向,以不健康的方式行事,深陷絕望的債務泥潭,或者為了積累財富而疏于照顧孩子。這種解決方法從不負責任者的視角觀察,著重關注他們不負責任的行為背后的動機,并且解釋影響那些動機的社會力量。然后,它探討了讓人們做事更負責任的因素。

自主與控制

這本書闡述人類動機,圍繞著某一行為是自主的還是被控制的這一重要區別來組織其內容。從詞源上講,自主(autonomy)一詞源于自我管理(self-governing)。實現自主,意味著根據自己的意愿行事,也就是說,憑自己的意志做事,并感到自由。自主行事時,人們完全愿意做他們所做的事情,并且帶著興趣和決心沉浸在做事的過程中,其行為源于他們真正的自我感覺,所以,他們是真實的。相反,受到控制(controlling)意味著人們在壓力之下行事。假如人們受到控制,在行動時便沒有一種獲得個人認可的感覺。他們的行為并未表達自我,因為自我已經屈服于他人的控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合理地將人們的狀態描述為疏離(alienated)。

與控制及疏離相對,自主及真實(authenticity)的問題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時候,它們的表現形式相當激烈,帶著明顯的社會意義,另一些時候,它們只對個人產生后果,因而不易察覺。

假如某位男性認為價格操縱是錯誤的,從而頂住壓力,決不屈服于價格操縱,那么,他就是在自主行動、真實生活。但如果他屈服于壓力,在操縱價格的過程中給數千人帶來了嚴重傷害,使得國家形象受損,那么,他就是被控制的、不真實的。假如某位女性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而在學校董事會任職,因為她相信這份職責是有意義的,那么,她就是自主的、真實的。但是,假如她在學校董事會任職只是為了在他人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而實際上自己內心根本不想這么做,那么,她也是被控制的、不真實的。

在某種程度上,非自主的行為就是被控制的行為,它有兩個類別。第一個類別是順從(compliance),即順從掌權者希望實施的解決方案。順從意味著做別人要你做的事情,因為別人已經告訴過你要做這件事。我記得多年前,電視臺開始出現這樣一種做法:在總統發表演講后,馬上播放反對的參議員或眾議員的不同意見。我的一位朋友評價道:“我認為,他們這么做是不對的。”

“你說的是什么意思?”我問道,“不同的意見值得聽取嘛。”

我朋友抗議道:“但他是總統。”

盡管這種對總統的崇敬在今天看來近乎古板,但這條評論是順從態度的縮影。著名作家查爾斯·雷奇(Charles Reich)談到過“無名的權威”(nameless authority)。這是一種在我朋友的意識中根深蒂固的權威,使得他順從地思考和行事。

第二個類別是反抗(defiance),這意味著僅僅因為人們期望你怎么做,你就一定要悖逆這種期望來行事。順從和反抗存在于一種不穩定的關系中,代表著對控制的互補反應。哪怕在某一個體之中,也總是有一種傾向占據主導地位,不是順從,就是反抗。這樣一來,我們發現有些人非常順從,似乎總是按照局勢的要求來行事,而另一些人似乎藐視權威的所有要求和指示。但是,即使是在某一種對控制的反應占主導地位的人們身上,也依然存在著另一種傾向,并且這種傾向可能以微妙的方式顯現出來。例如,一個表面上服從老板所有要求的下屬,可能會暗中搞破壞,以報復老板。

反抗是人們不服從控制的傾向的外在表現,它與順從不穩定地共存,而順從則是人們服從傾向的表現。我們這個時代的權力主義者依賴于控制,他們從自己控制的那些人身上既感受了些許反抗,同時也收獲了他們期望的順從。但是,更糟糕的是,順從本身的代價極其高昂,但人們在很大程度上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本書詳細描述了這種代價,也就是深深的疏離,它產生了各種不良的后果。

自我的真實性與疏離

只有自主的行為能帶來真實性,因為它意味著行為人要成為自身行為的創造者,也就是說,按照一個人真實的內在自我行事。理解自主、真實性和自我的關鍵是被稱為整合(integration)的心理過程。一個人心理的各個方面,與他內在的核心自我相整合或者相一致的程度是不同的。只有當引發和調節某一行為的過程與自我相整合時,該行為才會是自主的,這個人才是真實的。在這個意義上,真實就是與真實的自我一致。

我們將自我理解為一個整合的中心,人們據此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志采取行動,(隱喻地講)此概念一個明顯而重要的內涵是,某一行為的原因,有可能出自個人本身,但不存在于自我。沒有人會說精神病行為是真實的或由自我決定的。它們由一個人的精神構成的某些方面引起,但并非來自我們所稱的自我。例如,連環殺手“山姆之子”(Son of Sam)聲稱聽到一些聲音,那些聲音讓他去殺人。很明顯,這些聲音來自他自己,但并不代表他的自我。

不易覺察,但也許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已經內化了來自社會的嚴格控制,并且順從地回應自己內心的那些力量。這種行為缺乏自由和靈活的特性,而這兩者,恰好是自主與真實的特性。想一想,某個人去教堂做禮拜,不是因為他想去,而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應該去。當他的行為帶有“不得不做”而不是“選擇去做”的體驗時,就既不自主,也不真實。

這里還有一些人們反抗內心壓力的例子。假設有一位年輕女性,她的父母要求她當一名醫生,她將父母的要求內化于心,然后強迫自己在大學里學習醫學預科課程。結果,由于她沒有把心思放在醫學課程上,所以成績不好。最后,她反抗這種壓力,徹底退學。盡管她還喜歡學習別的科目,但終究是退學了,因為她不愿意再屈服于內心的控制。她的反抗行為,同樣既不自主,也不真實。

由于整合是自我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個體的行為很可能是由自我以外的因素所發起和調節的。要理解自主與控制,以及人們每天觀察到的反抗、順從和“自我放縱”,就必須考慮這些外來因素。此外,我們還必須了解疏離和不真實的其他各種表現形式,例如,虐待配偶的行為和受虐妻子綜合征等。

當人們理解了自我是一個整合的心理核心,在其指引下,個體按照真實的意志來真實行事,人們就容易理解為什么博學的社會評論家克里斯托弗·拉什(Christopher Lasch)和艾倫·布魯姆(Allan Bloom)等人的著作會使得讀者產生如此多的困惑。他們聲明,真實性催生不負責任的行為。對他們來講,自我(按照真實原則行事的“行為主體”)在本質上等同于個體,所以,對某個人的任何方面的關注,他們都稱之為對自我的專注。

例如,拉什描述,美國文化具有一種對自我的自戀型專注。他說的這種文化中對自戀的專注可能是正確的,但這不是對自我的專注。相反,自戀與拼命地尋求他人的肯定有關。它需要一種向外的關注(關注其他人在想什么),這種關注會讓人們遠離真實的自我。對自戀的專注并不是由于人們與自我的一致,而是源于他們已經失去了與自我的聯系。在控制型的社會里,人們采用自戀的價值觀,因為他們沒有發展整合的和健康的自我所需的心理滋養。自戀不是真實性或自我決定的結果,而是它們的對立面。

在許多心理學家和社會批評家對自我的討論中,還有一種困惑貫穿其中。它涉及自由、自主與獨立或孤獨的關系。這種困惑在布魯姆對真實的描述中顯而易見,即人們關心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歷史學家洛倫·巴里茨(Loren Baritz)的評論指出,當人們自由時,他們完全是孤獨的,缺乏情感上的溫暖。這些觀點來自這樣一種誤解:當人們與他們自己有了更充分的接觸時,當他們在工作中變得更自由時,當他們擺脫了社會的控制時,他們會選擇孤立而不是聯系。但沒有證據證明這一點。恰恰相反,隨著人們變得更加真實,隨著他們進一步提升自我調節能力,他們也就能與他人建立更深的聯系。

應當明確的是,僅憑對外部行為的觀察,無法理解真實性,我們必須注意它們背后的動機。在20世紀60年代為人權而游行的人中,一些人是真實的,其他人則不是。在20世紀90年代在健身俱樂部鍛煉的人中,一些人是真實的,其他人則不是。只有考慮到人們的行為(比如去教堂、做家庭作業、節食、生孩子,或者偷面包等)背后的動機,并且核實其自主的程度,我們才能解決真實性的問題,并最終解決責任問題。

25年來,我一直在探索自主、真實、自由和真正自我的概念,并將這種探索錨定在動機的概念中。這些探索的成果將在本書中進行闡述,主要由我與理查德·瑞安合作完成。這些成果本身在其他地方以科學的形式呈現,但在這本書中,我用它們來解決社會中與自我相關的根本問題。

瑞安和我并不是唯一關心自主和真實等問題的心理學家。例如,精神分析學家和作家唐納德·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和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也提出了強調真正自我概念的理論,但他們的研究在這樣一種傳統中進行:依賴治療案例的材料為理論發展提供實質內容;而我們的研究是在所謂的實證研究傳統中進行的,該傳統應用統計原理處理通過科學方法收集的數據。

在使用實證方法時,我們采用了適合人們日常生活的概念,比如,當他們去上班或上學時,當他們撫養孩子和處理家庭生活的需求時,當他們面臨挑戰和制定政策時。因此,從自主行為的角度將真實性概念化,真實性就成了發揮人類功能的一種特定品質,而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哲學概念。這使得它從理性思考的領域進入了心理學研究的領域。真實性還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工具,讓他們反思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實的。同樣,疏離的概念在哲學上是指從自我中分離出來,我們也可以從有壓力的和受控制的行為的角度對其進行具體的研究和解釋。我們所做的數十項心理調查,為這些概念賦予了現實意義。

關系中的不平等

我們所有人都會發現自己處在各種不同的關系中,這些關系在地位、權力或控制方面存在差異,具有一種可能被稱為“一上/一下”的結構,即一方處在優勢地位,另一方處在劣勢地位。這些關系包括父母和孩子、經理和員工、老師和學生、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系。在這些關系中,其中的一方(父母、經理、老師或醫生)可以被理解為社會代理人。因此,這些人有一項職責:激發他人的動機,鼓勵他人承擔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代理人的角色使人們成為社會的化身,并且賦予人們傳遞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的任務。因此,這些關系在本書中提出的自主和控制以及真實和疏離的概念中發揮了核心作用。

大多數成年人,如父母、社區組織者、教練、工作組負責人或者醫生等,都負責向別人提建議、提要求。但有的時候,他們也接受別人的建議和要求。即使是產值高達上億美元的公司的CEO,也得時常聽從他們的醫生或配偶的命令,同時還要聽從父母的訓誡。人們永遠不會停止在各種力量中尋找他們自己的聲音和方向,這些力量在他們扮演的各種角色中都發揮著作用,而對于他們扮演的這些角色,別人是他們的權威,他們自己則處在劣勢地位。

即使是在親密關系以及表面上平等的其他關系中,也充滿了自主和控制的問題。然而,在這些關系中,存在著一種令人生畏的復雜性,每一方不但要努力實現自主,而且要支持另一方的自主。我們需要在感到自由和支持他人自由之間謀求一種微妙的平衡,而且這一動態的平衡,表明了人類的自主問題是如何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所有聯系交織在一起的。

為了變得更加自主和真實,人們必須認真對待他們的這種“一上/一下”的關系。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必須超越這種關系。對這些關系的研究,尤其具有指導意義,因為這強調了處于優勢地位的人們(他們在創造所謂受其權威影響的人的社會環境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如何影響處于劣勢地位的人的動機。此外,對這些關系的研究,還揭示了處于劣勢地位的人在努力維持和培育他們的生命活力時的策略與需求。我們容易找到感覺自己像“奴隸”的員工,但難以找到那種積極主動、在某種意義上掌握自身命運的員工。并不是所有的經理都會幫助這些感到自己像是“奴隸”而不是“主人”的員工。此外,我們容易找到那些感覺自己是“船員”的孩子,但難以找到那些感覺自己是“船長”的孩子。并不是所有的父母和老師都會幫助這些感覺自己是“船員”而不是“船長”的孩子。這些問題與培育處于劣勢地位的人們的積極性有關,也與更廣泛地促進人們在社會中的自主和責任有關。

自我激勵與內在動機

大多數人似乎認為,最有效的激勵來自外部,是某個善于鼓舞他人的人對另一個人做的事情。這方面的原型數不勝數。想象一個例子,在更衣室的演講中,教練憑借他那充滿天賦的“三寸不爛之舌”,讓縱容與敦促并舉,羞辱和勸誡同行,最終將懦夫變成冠軍。或者,再想一想在整齊有序的教室里,充滿關愛的老師通過巧妙的獎懲手段,把一個個調皮的“小淘氣”變成聽話的學習者。

不過,瑞安和我進行的所有研究表明,內在動機而非外在動機,才是創造、責任、健康行為以及持久改變的核心所在。外部的各種巧妙激勵或者施加的壓力(以及內部的壓力)有時的確能使人順從,但這種順從將帶來各種負面后果,包括滋生反抗的沖動。由于順從與反抗都不能代表自主與真實,因此,我們必須不斷面對一個極為重要而看似矛盾的問題:如果說引起最負責任的行為的最強大動機必定來自人們的內心,如果說這種動機必定扎根于處在劣勢地位的人們(比如患者或學生)的自我深處,那么,處在優勢地位的人們(比如醫生或老師)又怎么能夠激勵他們呢?

事實上,這個重要問題的答案,只有在再度清晰闡述問題時才能顯現出來。正確的問題不是“人們如何激勵他人”,而是“人們怎樣才能創造條件讓他人激勵他們自己”。當我們如此清晰地闡述這個問題時,我們的研究也將反復確認,處在優勢地位的人們的價值取向和實際行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們決定著那些被監督、教育或者照顧的人是否會有效自我激勵,而且,事實上它們還決定著后者是否會增強自己的自主與真實。這本書闡述了這些社會力量如何影響動機和發展。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糾結自己是否在做自己的選擇,即他們的行為究竟是自主的還是受外部因素或自身某種強大力量控制的。選擇是自我決定和真實的關鍵,而一個人是否真的選擇做某件事,對于大多數民事和刑事審判都至關重要。患者是否真的對某個醫療程序知情并且同意,涉及數百萬美元的費用。對某個人究竟是該判死刑還是該由精神病院監禁起來,可能取決于陪審團認定其到底是選擇扣動扳機,還是受所謂“暫時精神錯亂”的內心沖動所迫。

對社會來講,這個問題涉及人們是否應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實際情況和心理狀況。當然,有的律師已經注意到這一點,并且努力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著力推動平衡。在最極端的現代發展趨勢中,刑事司法體系已將“防衛過當”(imperfect self-defense)的概念玩弄于股掌之間。例如,雖然勞瑞娜·波比特(Lorena Bobbitt)和梅內德斯兄弟(Menendez brothers)不否認他們做出的可怕事情,但聲稱他們的這些行為并非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是受到個人環境的驅使,在那種極度痛苦的環境下,他們看不到別的選擇,他們即使沒有立即受到他人的攻擊,也會以自衛的方式主動攻擊他人。有人認為,他們之所以犯下暴力罪行,是因為他們相信他們必須這么做。

當從文化或人際關系的層面考慮自主與真實的問題時,它們可能是復雜而迷人的,但如果僅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就會變得更加豐富和令人興奮。在某種程度上,主從關系存在于每個人的內心。人們可以用自主和真實的方式來規范自己,也可以用控制和獨裁的方式對自己施加壓力和批評自己。到底采用何種方式,取決于主從矛盾的解決程度。

許多人發現這個概念很容易理解,比如,上癮者已淪為癮性的奴隸,或者,強迫癥患者已經成為他自己的沖動的奴隸,但這種主從關系的機制與其他許多行為同樣相關。這種機制始于家庭、學校和其他地方的人際交往過程,并且以更加健康或更加不健康的方式被人們所接受。理解這些過程(心理內部過程和人際關系過程),可以頗有意義地回答一些重要問題。這樣的理解有助于人們堅持戒煙,培養人們對學習不倦的興趣,并且讓人們在體育運動中表現出色。同時,這樣的理解對于在充滿誘惑性和強迫性的現代文化中定位和錨定一個人的真實自我至關重要。

基于科學方法的動機研究

這本書的目的很簡單:利用全面的動機研究來探究自主和責任之間的關系,并且反思如何在疏離的世界中促使人們負起責任。這本書充滿了希望,因為它告訴我們可以為自己做什么,又可以為我們的孩子、員工、患者、學生和運動員做什么,實際上也就是說,可以為我們的社會做什么。它提供的指導原則不是靈丹妙藥,也不容易做到,但與我們每個人的自我管理有關,適用于老師、經理、父母、醫生和教練等角色。事實上,對于決策崗位上的每個人,這些指導原則都是相關的和重要的。它們從了解人們的動機(也就是他們自主的程度)開始,并幫助人們運用這種理解來更加有效地管理自己,以不同方式與他人聯系,制定更有意義的社會政策。

就像拉什、布魯姆、巴里茨和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一樣,這本書譴責很多事物的狀態:陰險的廣告勾住了人們的自我;處于支配地位的人控制和貶低與他們交往的人;工具性思維(instrumental thinking,意思是將一切視為達到目的的手段)被過分地強調;物質財富的作用被高估;以及社區捐贈日益減少。但在這本書中,社會批判是次要的,它更為含蓄而不太明顯。本書重點描述了社會分裂如何影響社會成員的生活,并考慮我們對此可以做些什么。

在研究真實性和疏離的過程中,瑞安和我運用科學方法探索它們的動機基礎。這些方法大多由亞里士多德所謂的“行為的有效因果關系”的信奉者發展起來,該假說認為,人的行為由前一事件引發。我們沒有理由認為這種假說不能應用于諸如心理自由等概念的研究,而這些概念,以前主要由人本主義者和哲學家在沒有科學方法的幫助時提出。

實證方法的運用在驗證或者駁斥理論假設方面具有很大優勢,即便如此,它也有很大的劣勢:它是一個極其緩慢和系統性的過程。近30年來,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心理學實驗室的研究成果以及在家庭、企業、學校和診所中進行的數十項實地研究的成果在不斷積累。在本書中,我將這些研究成果作為討論自由和責任的基礎。因此,這里包含的社會批評和指導原則代表著一種推斷和推測。我在這里使用從系統觀察中得出的統計推論來闡明廣泛的人類問題。

我們對個人自主(真實和責任)的研究集中在激勵過程上。通過審視可以被稱作自主的行為,并且探索調節這些行為的激勵過程,我們已經能夠詳細闡述這些行為在社會背景下的原因及結果。這些問題是本書的核心。它們告訴我們,為什么我們要做我們所做的事情,同時,它們也為解決具體的和實際的問題打下了基礎,例如,怎樣促進負責任的行為(比如有效地工作,高效和愉快地學習,以及長久地摒棄不健康行為)的產生,使社會和個人都受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宿县| 咸宁市| 东宁县| 兴安县| 类乌齐县| 二手房| 拜泉县| 东山县| 宜都市| 武陟县| 重庆市| 洛隆县| 石渠县| 久治县| 思南县| 西充县| 会东县| 祁门县| 和平县| 泸溪县| 阿荣旗| 白水县| 黎平县| 夏津县| 阿拉善盟| 子洲县| 习水县| 安乡县| 丹东市| 南乐县| 名山县| 高淳县| 夹江县| 邵东县| 三河市| 巫溪县| 林甸县| 新化县| 肥乡县| 临湘市| 兴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