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創業,全憑他的一張嘴(1)

互聯網是中國歷史上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完全依靠市場力量產生的一個巨大產業,從誕生之日起它就幾乎完全由本土的民營企業領導。在這股偉大的“數字化浪潮”中,馬云就是一個領跑者。

中國黃頁,夢開始的地方

從美國回來后,馬云心情很激動,夢想著創辦中國第一家網絡公司。但是他的身份還是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的英語教師,他一直在猶豫該不該辭職。因為大學英語教師這份工作畢竟是個鐵飯碗,萬一創業失敗,還可以有份穩定的工作做保障,把風險控制在可控范圍之內。

有一天快下班的時候,馬云在校園里遇到了英語系的系主任。當時系主任騎著一輛自行車,車把上掛著兩把剛從菜市場買回來的菜。系主任叫住馬云,語重心長地對他說英語教師是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干嗎要辭職去創業?

馬云看到系主任的樣子,看到他自行車上掛著的那兩把菜,突然明白過來:如果我繼續在學校待下去,那么他的現在就是我的“前途”了。于是,馬云迅速地做了決定。

辭職做大事

回到杭州的當晚,馬云就迫不及待地干了一件“大事”,他宴請平時交情最深的24個朋友到他家里“開會”。這24位朋友,都是馬云4年來在夜校教書時結識的外貿人士,馬云想聽聽這些做外貿的人對Internet的商務需求。

馬云在對他們說:“我要辭職,干Internet。”馬云開始宣講Internet。馬云講了整整2個小時。馬云講得糊涂,大家聽得同樣糊涂。

馬云講完,朋友們問了5個問題,馬云都沒答上來。23位朋友反對馬云干Internet:“你開酒吧,開飯店,辦個夜校,都行。就是干這個不行。” 只有一個人說:“你要是真的想做的話,你倒是可以試試看。”

馬云沒聽他們的,第二天一早,就拿出六七千元,向妹妹、妹夫借了1萬多元,湊足2萬元。然后,馬云給杭州電子工學院計算機教師何一兵打了電話:“你聽說過Internet嗎?我們一起干Internet……”

1995年4月,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商業公司杭州海博電腦服務有限公司成立。3名員工是馬云、馬云的夫人張瑛和何一兵。此時離中國電信通互聯網開通還有4個月。

1995年5月9日,中國黃頁上線(http://www.chinapages.com),馬云開始從身邊的朋友做生意。他的生意經是,先向朋友描述Internet怎么怎么好,然后,向他們要資料,通過EMS寄到了美國,VBN將homepage做好,打印出來,再快遞寄回杭州。馬云將網頁的打印稿拿給朋友看,并告訴朋友在Internet能看到。此時,離中國能上Internet還有3個月。

由于不能實際地看到,朋友懷疑馬云在編故事。馬云說:“你可以給法國的朋友打電話,給德國的朋友打電話,或者給美國的朋友打電話,電話費我出,如果他說沒有,那就算了;如果他說有,證明是有了,你要付我們一點點錢。” 中國黃頁當時的收費標準是,一個homepage 3 000字外加一張照片,收費2萬元,其中1.2萬元給美國公司。

1995年,互聯網上的中國網站太少,所以,中國黃頁的效果很好。望湖賓館是當時網上能看到的唯一的中國賓館,時逢世界婦女代表大會,許多世界婦女代表到杭州后,專程過去看望湖賓館。錢江律師事務所上線之后,留的是家里電話,半夜三更老是有人打電話給他。

經歷了風風雨雨,馬云的中國黃頁越做越好,越做越厲害,到1995年8月,中國電信開始在上海做了,馬云也馬上緊跟著做。馬云說,當時他們的注冊號是第七號。那時候撥號用長途,用PPT,他一點兒都不懂,“要寫下一大堆的東西”。

從此,馬云挺直了腰,也開始有了收入。他們在全國27個城市一個一個地開拓業務,在所有沒有互聯網的城市,他們都被視為騙子。但馬云仍然像瘋子一樣不屈不撓,他天天都先這樣提醒自己:“互聯網是影響人類未來生活30年的3 000米長跑,你必須跑得像兔子一樣快,又要像烏龜一樣耐跑。”然后出門跟人侃互聯網,說服客戶,說服記者。業務就這樣艱難地開展了起來。

在成功地發布了無錫小天鵝、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等中國第一批互聯網主頁后,中國黃頁開始在圈子里小有名氣。就在1997年年底,網站的營業額竟不可思議地做到了700萬元!追溯起來,阿里巴巴網站的雛形應該就是中國黃頁網站。

團隊初步形成

公司,說白了就是一個團隊。馬云創業成功,得益于他那個極其出色的團隊。當初,在那個房間里,后來被稱為“十八羅漢”的創始人并未聚齊。當時,戴珊正在老家海南過春節,孫彤宇、彭蕾也身在重慶。

1996年年初,杭州一場招聘會現場,一個學生走到一個人數不多的公司面前,想咨詢一下情況。這家公司叫中國黃頁,負責面試工作的,是它的技術總監——何一兵。這個學生又是誰呢,他就是阿里巴巴大名鼎鼎的李琪。那年,李琪剛從中山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回到家鄉杭州探親,無意中看見這場招聘會。這次是中國黃頁第一次大規模招新人,幾天之后,李琪就到中國黃頁去上班了。

后來,馬云去美國出差(當時中國黃頁的服務器在美國邊的VBN公司),把李琪也帶上了。在那里,他們一起參觀了中國黃頁租用了1年多的服務器,并到硅谷考察,參觀了當時蒸蒸日上的網景、雅虎等公司,接觸到許多國內沒有的新東西、新技術。

回國后,李琪立即著手建設中國黃頁自己的網站和服務器,并很快做出了中國黃頁自成立以來自主開發的第一個頁面。馬云說:“那時候第一個網頁做得丑死了,但我們很高興,因為我們畢竟能夠自己做網頁了。過了一段時間之后,我就跟合作伙伴斷絕了關系。”

另一個要提到的重要人物,叫孫彤宇。

孫彤宇當時在杭州一家小廣告公司上班。有一天在報紙上他發現了一篇報道——《中國黃頁闖世界》,廣告人的敏銳直覺告訴他,“這有可能是個大客戶。”放下報紙,孫彤宇立馬去拜訪中國黃頁,想“搞定這個大客戶”,為其做廣告宣傳。

孫彤宇敲開中國黃頁的大門以后,就開始跟副總何一兵談,而馬云則坐在他們的對面聽。孫彤宇的熱情與敬業深深吸引了馬云。幾天之后,孫彤宇就接到了馬云的電話:“小孫,我覺得你是個很有潛力的人才,來中國黃頁發展怎么樣?”

1996年的4月份,孫彤宇加盟了中國黃頁。孫彤宇加入中國黃頁后,充分展示了其在策劃、宣傳和業務推廣上的天分,為中國黃頁后來的市場開拓立下了汗馬功勞。不僅如此,他還極力鼓動自己的女友彭蕾也加入中國黃頁。這樣,彭蕾成為馬云手下一員叱咤風云的得力“女將”。

后來,陸續加入中國黃頁的還有馬云的學生蔣芳(1996年5月進入中國黃頁)、后來被蔣芳冠以綽號“吳媽”的網絡高手吳泳銘(1996年年底進入中國黃頁)、韓敏(1997年進入中國黃頁)及后來歷任阿里巴巴銷售總監、資深總監的謝世煌。

從杭州城開始,馬云就吸引了這些后來跟隨其先后北上、南下的親密伙伴,而日后常被人們提起的阿里巴巴“十八羅漢”,也是從中國黃頁時代開始陸續發展起來的。北上京城找機會

就在馬云剛剛開始將他的中國黃頁做得有些聲色時,他的同齡人張朝陽,已經博士畢業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并在其導師即互聯網教父級人物尼葛洛龐帝2萬美元的投資下,創辦了一家名為“愛特信”的公司;而王志東則因開發中文之星已經名揚天下,走得比張朝陽還遠;即使是比他晚創業4年的同鄉陳天橋,當時也進入上海上市公司陸家嘴集團,可以方便地瀏覽互聯網的新聞了。

對于這一切,馬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當機立斷,馬云決定北上,迎接挑戰,尋找“抗爭”的機遇。

北上尋找機會

斷了和美國的關系,馬云是出于費用的考慮,當時美國那方要收60%的錢,相比之下,在國內做比較劃算。當時有人曾寫過一篇文章,說亞馬遜與中國黃頁是同一時期起來的,創造了一個奇跡。接下來9月、10月的時候,有“中國互聯網先驅”之稱的瀛海威便出場了,緊隨其后中國萬網也開通了。

馬云隱隱地感覺到威脅正慢慢地向他靠近,他不得不把目光投向遠處——北京。

然而到了北京之后,馬云才明白何謂真正的殘酷。1995年,為了實現心中的遠大理想——做“中國的雅虎”,馬云帶著營銷總監何一兵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京之行。到北京時,已經是深秋時節,馬云只帶了何一兵一人,一摞宣傳資料和一臺當時最先進的486電腦。瑟瑟冷風讓馬云感覺到創業之路就像這天氣一樣,冬天快要到了,春天還遙遙無期。到了北京,馬云最想見的就是當時互聯網行業最具知名度的“網絡女俠”——張樹新。此時,瀛海威那塊氣勢磅礴、極富煽動性的大廣告牌——“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 500米”,已經赫然屹立于中關村白頤路南端。

之后,他們見到了瀛海威的創始人張樹新。對于現在的網民來說,張樹新這三個字已經陌生,但在9年前,今天的網絡巨富丁磊,就是把自己的個人郵箱掛在了張樹新的瀛海威網站上。那時的張樹新,作為互聯網的先鋒,甚至比馬云走得還要早,還要遠。盡管在2004年12月,瀛海威這個商標被北京市工商局正式注銷,標志著以張樹新的瀛海威為代表的時代已經正式淡出歷史舞臺,但是作為互聯網的墊腳石,張樹新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動搖和抹殺的。

那時候的張樹新也很忙,但她還是抽出了半小時會見了馬云。但這番談話并沒有給馬云帶來興奮之感,相反,他有點擔憂:“如果互聯網有人死的話,那么張樹新一定比我死得更早。”

馬云認為:第一,張樹新的觀念他聽不懂;第二,她提的理論比馬云的更先進。當時馬云做的是企業上網,而張樹新講的是老百姓的網。無可否認,張樹新于1995年與先生創辦的瀛海威網站曾經在中國互聯網發展道路上扮演了里程碑式的角色。作為中國第一個互聯網接入服務商,瀛海威甚至比中國電信的ChinaNet還要早2年出世。

事實證明,馬云的擔憂是有道理的。1996年瀛海威被收購,1997年出現大虧損,1998年張樹新辭職,這些已經變成中國互聯網歷史的碎片。用馬云的觀點來理解,瀛海威的失敗與遺憾更多的是它的生不逢時,張樹新前衛而超越時代的思考方式在當時的中國互聯網世界里尚無一展拳腳之地。

媒體上大張聲勢

會見張樹新后,馬云和他的營銷總監將一些文章交給朋友,讓他們幫忙在媒體上發表。那時的輿論造勢對于初出茅廬尚未發展成熟的中國黃頁來說依然十分重要。不過,那時的媒體也許不如現在活躍,更不如現在世故,要發文談何容易?

幸運的是,馬云的一個朋友認識《北京青年報》的一個司機。馬云懷著十分僥幸的心理將這些稿件交給了他,同時給了他500元錢。當時許諾不管是什么樣的媒體,發了就算他的。過了沒多久,《中國貿易報》果真在頭版發了一篇文章。當時馬云十分吃驚,在佩服那位司機的活動能力之余,馬云更佩服的是那個敢批準在頭版發這么一篇文章的總編。要知道,在那個時候,還沒有人敢提互聯網,敢于提說明這個報紙的總編很有魄力,馬云想,這一定是一個很有眼光的人。

《中國貿易報》的這位總編,名叫孫燕君。馬云很想跟這位總編好好聊一下互聯網的事,于是,他找到了這位總編。

見面之后,馬云很快從電腦中調出中國黃頁的homepage,一頁一頁地演示給孫燕君看。由于當時的網速實在太慢,頗為細心的馬云提前就把所有的網頁都儲存在電腦硬盤里。面對電腦屏幕,神采飛揚的馬云又開始宣傳他獨創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說……”原本限定在2個小時的談話,一談就是大半天,馬云就這樣跟孫燕君云山霧罩地大侃。

當時,孫燕君對互聯網也是一知半解,馬云自己也講得似是而非,但這并不妨礙他們達成一種共識:Internet是個有前途的東西。幾天之后,一篇5 000字的長篇特稿——《走近馬云》,赫然出現在《中國貿易報》頭版。那篇文章,是一個叫江勇的記者寫出來的,而最后拍板同意在頭版發表的,正是孫燕君。

關于和馬云的第一次見面,孫燕君先生在一篇回憶錄里這樣寫道:“那是我和馬云的第一次見面,從此開始了我們長達10年的友誼。”

后來,孫燕君提了一個建議,“過一段時間,我搞一個活動,請一些編輯、記者朋友過來,讓你和他們見見面。”馬云欣然接受,這當然是他夢寐以求的大好事。數日之后,在一個北風凜冽的日子,馬云終于“如愿以償”——北京長安俱樂部的雷吉爾餐廳(外經貿部的隔壁),一個以京城報界、商界人士為主的聯誼活動在那里舉行。他早早地將2臺電腦安裝在俱樂部里。由于當時北京網速太慢無法聯網,馬云就將網頁和一些資料拷到硬盤上。

那一天可真把馬云激動壞了,從來沒有見過那么多的媒體朋友。馬云給這些記者們講了2個小時,談什么是互聯網,談網絡有什么好處,那些記者們雖然聽得朦朦朧朧卻也熱血沸騰。他們說:好,我們開始宣傳互聯網。

本以為大功告成的馬云卻沒想到,就在第二天,上頭下來一個文件,說不要宣傳互聯網。據說當時的一些工程院院士對網絡的前景不是很看好,說對當時的國情來說太先進了。馬云覺得這純粹是無稽之談,他覺得氣憤透頂,但他也已盡了最大的努力。頭一天聽他演講的記者們對馬云說,你如果能夠說服《人民日報》上網的話,我們就可以報道了。

《人民日報》在中國的傳媒領域是什么地位?那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媒體”!它所傳達的,是中央最高決策層的聲音。如果能把這樣的機關報“搞定”的話,那些跟著中央走的大大小小媒體自然也是趨之若鶩了。關鍵的問題在于:堂堂的《人民日報》,人家憑什么聽馬云一個小個體戶的三言兩語就改變原有的立場呢?

但是馬云并沒有想過要從此放棄。從來不怕困難、不會被困難嚇退的他說要堅持下去,要堅持到最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海县| 平遥县| 印江| 本溪市| 盘锦市| 额尔古纳市| 桐乡市| 天镇县| 葫芦岛市| 贵溪市| 宝清县| 康乐县| 环江| 北海市| 巴林左旗| 寻甸| 昌图县| 湖州市| 玉屏| 时尚| 夏邑县| 凤城市| 阿巴嘎旗| 泰安市| 新津县| 和平县| 吴忠市| 延长县| 霍城县| 宿松县| 长泰县| 寿宁县| 义乌市| 渝中区| 彭阳县| 梅河口市| 永春县| 眉山市| 毕节市| 万山特区| 灵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