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選擇適合自己的資本(2)
- 成功不是偶然:馬云的激情人生與創業真經(超值金版)
- 陳錚
- 5428字
- 2014-03-14 09:20:06
看來,馬云對阿里巴巴的要求、對風險投資的要求都是一樣的嚴格。這正如他做人的秉性:但求最好。創業初期的苛刻并非一件壞事,它有助于形成一種意識、一種文化,這也是阿里巴巴發展壯大之后馬云一直十分看重的一種企業文化價值觀。
投資者的品牌很重要
1999年火熱的中國互聯網,吸引了許多國際風險投資機構的注意,在這一年,國際風險投資機構大規模地在中國互聯網市場進行投資,以著名的老虎基金、高盛和軟銀為代表的風險投資商在中國的門戶網站以及電子商務網站里肆意投錢。
據說,當年新浪一舉獲得華登1 600萬美元的投資;而搜狐也不甘為人后,先后獲得兩筆投資,投資額分別600萬美元和3 000多萬美元。在此之后不到2年時間里,中國三大門戶網站均進軍納斯達克,而投資者也因此得到了高額的回報。
在如此火熱的投資面前,馬云并沒有被這種瘋狂沖昏頭腦,在拒絕了一些投資的同時,馬云帶著風險投資經理人出身的蔡崇信仍在為阿里巴巴找尋資本的注入而四處奔波。盡管這一年風險投資機構對互聯網的投資數不勝數,但一向要求頗高的馬云一直未能找到合適的東家。
1999年8月,蔡崇信與一位舊相識的偶然相遇帶來了阿里巴巴的第一筆“天使基金”。
時任高盛公司香港區投資經理的林小姐與蔡崇信曾有過一面之緣,那時的蔡崇信還在哈佛讀書。在一次搭乘飛機由美國回臺灣的途中,蔡崇信有幸結識了林小姐,并由于專業的關系,聯系就這樣一直保持了下來。
蔡崇信與林小姐寒暄之后,才知高盛基金看中了中國的互聯網,有意在此大展拳腳,于是便有了接下來的一幕。
由于之前的高盛基金一向感興趣的是傳統產業,而從未在高科技產業有過投資經歷,因此阿里巴巴是否能獲得投資,勝算并不大。在林小姐的引薦下,高盛迅速派人對阿里巴巴進行了實地考察,考察結果比較滿意,當時馬云和蔡崇信的心情猶如重石落地。
“說實話,當時阿里巴巴對投資人的談判空間余地比較小。雖然互聯網熱,但我們當時沒錢是個大問題,沒有辦法對高盛這筆投資的條件進行討價還價。到后來第二輪融資的時候,我們手里還有很多錢,談判的余地就大很多。當時高盛的要求比我們正在談的那家投資人的要求來得苛刻,但馬云和我商量之后還是決定要高盛的錢。因為一方面它是美國有名的投資公司,可能會對我們未來在美國開拓市場有些幫助;另一方面高盛的規模大,看事情比較長遠。我們大概商量了十幾分鐘,把這個事情就這么定下了。”蔡崇信說。
與其說蔡崇信的這一番話證明了當時阿里巴巴的艱難處境與隱忍讓度,不如說是馬云更為看重高盛這個投資品牌。
馬云的視線集中在高盛呼風喚雨的能力,還有它極強的市場號召力上。這也是日后馬云考慮融資的一大關鍵要素。馬云對融資的挑剔也由此進入了另一個高度。盡管他曾因數學不好兩次落榜,但是對于融資這個問題,馬云的腦袋似乎比任何人都靈光。他清楚地知道被他人控股的后果,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控股可能出現的問題。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馬云對錢的態度一方面是很冷漠的,另一方面卻又十分重視。他希望投資商盡量少控股,因為也許不知道哪一天他又會想出什么大家不能接受的怪點子。同時馬云認為自己控股又不如讓員工也從中獲利,因為所有的阿里人都是馬云患難與共的朋友,深信“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馬云一直以朋友為事業的中心。
以高盛為主的一批投資銀行向阿里巴巴投資了500萬美元,不僅成為阿里巴巴首輪“天使基金”,也成為轟動一時的特大新聞。一解燃眉之急的阿里巴巴將要在欣欣向榮的互聯網市場大展拳腳、一展宏圖了。
從來都是花自己錢的馬云,過慣了苦日子的馬云,在第一次融到錢之后,似乎更懂得如何花錢。馬云說他有幾點經驗支撐他的整個互聯網創業史,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曾經沒有錢,正是因為曾經沒有錢,所以才要讓每一分錢都要花得物有所值。在他看來,融資的目的不是學習花錢,而是要學習怎樣花錢來做事。
阿里巴巴能取得今天的發展,固然有機遇的因素,但主要是馬云和他團隊伙伴奮斗的結果。“芝麻開門”遠不是念一句口訣那么簡單。用馬云的話來說,“國際互聯網人沒吃過的苦,我們都吃過了,他們能嘗到的甜頭,我們還一點沒嘗到”。與孫正義的不解之緣
馬云說,他喜歡和聰明人打交道。和聰明人在一起,不用多說什么,他就能聽懂你。在馬云眼中,孫正義就是這樣的聰明人。
神奇的6分鐘
時光如梭,一轉眼,1999年很快過去了。第一輪融資后,馬云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帶領阿里巴巴走過了1年。阿里巴巴繼續在高盛提供的肥沃土壤里吸收著營養,快速地成長著,這一切在當時國人的眼中也依然是悄無聲息的。
2000年,阿里巴巴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而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對資本的呼聲也日益增長。此時的阿里巴巴開始著手進行第二輪融資了。因為有過一次融資的經歷,加之阿里巴巴保持了良好的發展趨勢,使其具備了底氣十足的對話資本,這一次的融資于馬云個人而言顯得更為輕松與愉快。
1999年夏末秋初,在北京奔忙的馬云突然接到來自摩根士丹利亞洲公司資深分析師古塔的電話,他向馬云詢問了有關阿里巴巴及其融資的一些基本情況。4個星期之后,馬云收到了古塔的電子郵件,在郵件中古塔告知馬云有一個人“想和你秘密見個面,這個人對你一定有用”。
當馬云趕到約定的地點時,古塔告訴他的秘密約會其實并非馬云原本想象中的兩人會談,而是一次規模比較大的項目評介會。而那個據古塔說對馬云“有用”的人也讓馬云大吃一驚,因為馬云并沒有想到他將要見到的人竟會是軟銀的總裁孫正義。
因來訪的人太多,孫正義只給了每人20分鐘時間。當投影儀調出了阿里巴巴網站的頁面時,馬云順勢站起來作了幾分鐘的演講,介紹阿里巴巴為何物,阿里巴巴正在做的和將要做的。
馬云僅僅開講了6分鐘,就被孫正義打住了。孫正義當即表示了他略顯強烈的投資意向,他問馬云需要多少錢,然而在這位投資家面前,馬云的回答十分令人吃驚:他不缺錢。孫正義反問道:“不缺錢,你來找我干什么?”馬云的回答則顯得有些孩子氣,當然這與他的個性有關:“又不是我要找你,是人家叫我來見你的。”
這樣的對話,現在看來是非常具有戲劇性的。究竟馬云是真的覺得不缺錢而說了實話,還是為了吸引注意而使出他欲擒故縱的看家本領,或許只有馬云自己心知肚明,旁人是無法揣測的。但對于如何和投資商打交道,馬云個人認為,所有投資者其實都一樣,你賺錢了,他天天盯著要給你錢;你不掙錢,你找他要錢,他跑得比兔子還快。
“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想要得到”。就是這樣的回答,反而進一步刺激了孫正義,臨走時,他請馬云去日本的時候一定要和他當面詳談。
在和孫正義見了第一次面20多天后,馬云帶著蔡崇信如約在日本東京再次見到了孫正義。
出人意料的是在見面之后孫正義并沒有寒暄,而是直奔主題,他雷厲風行的做事風格使馬云并不奇怪他在第二次見面時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要投資,我們要占30%的股份。”
談判很快就進入主題,孫正義說,給阿里巴巴投資3 000萬美元,占30%的股份,馬云考慮了五六分鐘后,點了頭。
可是回國后馬云卻反悔了——一向不貪心的馬云不是嫌錢少了,而是嫌錢太多了。
馬云對孫正義的助手說:“我們只需要足夠的錢,2 000萬美元,太多的錢是壞事。”孫正義的助手立刻跳了起來,這簡直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誰會嫌孫正義的投資太多?
在暴跳如雷的孫正義的助手面前,馬云當即給孫正義發了一封電子郵件,他說:“……希望與孫正義先生手牽手共同闖蕩互聯網……如果沒有緣分合作,那么還會是很好的朋友。”5分鐘后,馬云很快接到了孫正義的回復:“謝謝您給了我一個商業機會。我們一定會使阿里巴巴名揚世界,變成像雅虎一樣的網站。”
孫正義同意了馬云的意見,短短的6分鐘馬云就敲定了2 000萬美元的軟銀投資,阿里巴巴管理團隊仍絕對控股。關于這次風險投資的談判結果,蔡崇信說,“這是他(孫正義)投資經歷中讓步最多的一次”。
為什么到手的錢不要?馬云說:“是的,我在賭博,但我只賭自己有把握的事。盡管我以前控制的團隊不超過60人,掌握的錢最多只有2 000萬美元,但2 000萬美元我管得了,過多的錢就失去了價值,對企業是不利的,所以我不得不反悔。”
所有杰出的企業家都可以不眨眼地做出十幾億元的投資決定,同時又會節省每一分他認為應該節省的錢。正是對錢的價值的尊重,才能讓投資發揮最大的價值。
再獲8 200萬美元
2004年2月17日,全球最大的B2B電子商務網站阿里巴巴在北京宣布,阿里巴巴再獲8 200萬美元的巨額戰略投資。
這筆數額為8 200萬美元的投資,也是當時中國互聯網業界迄今為止金額最大的一筆私募資金。此次投資人包括軟銀、富達創業投資部、GGV(Granite Global Ventures)和TDF風險投資有限公司。
過去4年內,軟銀、富達和TDF風險投資有限公司始終是阿里巴巴的投資人。總部位于硅谷的GGV是新近加入的投資人。此次私募由軟銀牽頭,私募后軟銀繼續保持阿里巴巴第二大股東的地位,而阿里巴巴最大的股東仍是公司的管理層和員工。
軟銀總裁孫正義表示:“我們非常高興能夠追加投資,幫助阿里巴巴公司鞏固其在當前領域的地位。這次投資與軟銀公司一貫堅持的尋找能占領市場領先地位的企業投資策略是一致的。”
獲得了巨額投資后,馬云認為,之所以接受上述投資,是因為該投資目的符合公司長久持續地迅猛發展的戰略要求。馬云還預言,中國電子商務的產業格局將有巨變!一個新的互聯網應用人群——“網商”將成為焦點,中國互聯網將由“網民”和“網友”時代轉入“網商”時代。作為“網商”的代言人,阿里巴巴有一個使命,要把互聯網帶入“網商”時代。馬云認為,中國互聯網的發展,一直是非商務強、電子商務弱,這種局面在不久的未來將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2000年年底,阿里巴巴會員以每日增長一兩千的速度發展,每天可收到3 500條商品供求信息,700余種商品信息按類別和國別分類。一個想買1 000支羽毛球拍的美國人可以在阿里巴巴上找到十幾家中國供應商,了解他們不同的價格和合同條款;位于中國西藏和非洲加納的用戶,可以在阿里巴巴網站上走到一起,成交一筆只有在互聯網時代才可想象的生意。
到2001年12月27日,阿里巴巴“中國供應商”會員達到100萬人,成為全球第一個達到此數目的B2B網站,并在當月實現盈利。也就是說,阿里巴巴真正開始賺錢了!這是一個極其偉大的時刻,因為它向全世界宣告了馬云創建的電子商務B2B模式是正確的,也是可行的。
從此,阿里巴巴開始被業界公認為全球最優秀的B2B網站。國內外模仿阿里巴巴的網站大量出現,有的直接抄襲,甚至連最后一句“如有問題,請與阿里巴巴聯系”也未改掉。一時間在阿里巴巴公司內傳為笑談。
而為這一天,馬云奮斗了足足6年。“過剛者易折,善柔者不敗。”6年間的酸甜苦辣除了馬云,誰能品味?
此后馬云的日子真正好過起來,他又開始向全球出擊,到各個國家去展示他那絕世口才。他再次對臺下虔誠的國外聽眾口出狂言:“現在,商人們打開電腦,看到的界面是Windows,將來,他們看到的會是阿里巴巴!他們需要的一切服務,阿里巴巴都將提供。阿里巴巴將是貿易的同義詞!”
10億美金的背后
“阿里巴巴和雅虎談了7年的戀愛后,于今天中國的‘情人節’這一天結婚了。”阿里巴巴公司的CEO馬云用這樣的開場白形容阿里巴巴和雅虎的戰略合作。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宣布收購雅虎中國全部資產,同時得到雅虎10億美元的現金投資。
阿里巴巴表示,將通過這一并購,增強其在全球的影響力及打造中國最強的互聯網搜索平臺。
“7年戀終成眷屬”
除孫正義之外,還有一個人對馬云來說是頗為重要的,這個人就是雅虎的創始人楊致遠。
楊致遠,臺灣人士,美國國籍,就讀于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楊致遠在斯坦福大學寫博士論文期間,發明了最早的網站搜索軟件。楊致遠和費勒在1993年年底,靠著校園中的一臺搜索器記錄他們所喜愛的網站。不久后,他們整理出清單,即“萬維網指南”。1994年秋季,它的訪問量已首次突破100萬人。1995年,楊致遠放棄即將完成的博士學位建立雅虎公司,將網絡搜索引擎商業化。楊致遠和費勒根據斯威福特所著的《格列佛游記》中的野獸將其站名取名Yahoo!由于當時能夠提供免費信息檢索服務的公司寥寥無幾,因此得到市場廣泛認可。1996年4月12日“雅虎”股票IPO,當日市值即高達8.48億美元。
其實,我們很難單純地把阿里巴巴與雅虎的合作稱為投資、并購或者是戰略合作。可能把這些全加起來更為貼近這宗并購案的本質。只不過碰巧的是因為馬云與楊致遠的相識和惺惺相惜,使得阿里巴巴同時得到了兩樣東西——一個搜索引擎和一筆10億美元的投資。而雅虎中國與阿里巴巴的這場“戀愛”,還遠遠沒有結束。在這個合作中,楊致遠得到的,更多是建立在他對阿里巴巴管理團隊的信任這樣一個基礎上,他投入了10億美元和雅虎中國,得到了阿里巴巴40%的股權和35%的投票權。
雅虎與阿里巴巴的交易發生以后,阿里巴巴董事會的構成發生了變化。在董事會中,孫正義作為一名戰略投資者,除了股權之外并無其他利益。而楊致遠和他代表的雅虎除了股權利益之外,還有一個品牌利益。因為在這宗交易中,拿下雅虎中國的阿里巴巴除了獲得雅虎中國的資產以外,還獲得了雅虎品牌在中國的使用權。
雅虎與阿里巴巴的聯姻看似巧合,其實并不是那么簡單。7年前,馬云差一點就答應楊致遠擔任雅虎中國的總裁;2年前,阿里巴巴差一點就收購了后來并入雅虎中國旗下的北京3721。而雙方在事隔多年之后的“聯姻”,亦與其共同股東軟銀的撮合或暗中相助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