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懸疑重重的UFO傳說(5)
- 天外來客:外星人與UFO大全集(超值金版)
- 阿凡德
- 4800字
- 2014-03-13 18:04:33
德奈利的13個綱領,似乎可以回答包括《圣經》記事在內的一大批人類活動的疑問。那么有關各地人類超文明的記錄也應該是可信的了?而且,遠古時人類的相互溝通與交往也是可以被證實的了嗎?迄今為止,人們對此仍然莫衷一是。
據英國《每日郵報》2011年3月15日報道,美國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宣稱,他們已經找到了傳說中突然消失的亞特蘭蒂斯城,并指出遺址就在位于西班牙加的斯市北部的多納安公園(Dona Ana Park)沼澤下。這支由考古學家和地質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是首先通過一幅疑似亞特蘭蒂斯城的衛星照片注意到這個地點的,而后采用探地雷達、數字成像和水下探測等多種技術最終確定了這一推斷。研究人員稱在多納安公園的沼澤下方發現了大量與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城類似的城市建筑。
負責該研究的美國哈特福德大學教授理查德·弗茵德說:“種種跡象表明,的確是海嘯吞噬了亞特蘭蒂斯城。巨大的海嘯向亞特蘭蒂斯內陸推進了近百千米,雖然很難理解,但很可能就是如此。”此外,研究人員認為先前在西班牙中部發現的一系列城市古跡,與亞特蘭蒂斯城的建筑風格較為類似,建筑物呈同心圓狀,互相用艦只分隔開。這表明在那場巨大的海嘯中或許有部分亞特蘭蒂斯居民幸運逃脫,并建造了這些建筑。下一步,他們將在遺址附近繼續進行深入挖掘,研究地質結構,確定出土古物的確切年代。
弗茵德稱,“我們發現了此前任何人都未曾見到的東西”,這將使有關亞特蘭蒂斯存在的說法更加合理可信,對考古學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亞特蘭蒂斯究竟在何方?這次是真的找到了嗎?恐怕只有等考古學家揭開謎底了。
比米尼大墻是史前遺跡嗎。
羅伯特·布拉什是個飛機駕駛員,同時,他又是一個酷愛海底考古的人。
1967年,他曾飛越過百慕大地區巴哈馬群島中的安德羅斯島和比米尼島。在飛行途中,他發現在水面下幾米深的地方有一個長方形的灰色物體,它的幾何圖形十分完整,布拉什立即意識到這是人類的建筑物,于是他拍下了不少照片。
過不多久,他把這些照片送到了法國人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手里。后者原籍為俄國,是專門研究海底攝影的大學者,他發明了許多攝影器材,其中有電子閃光燈。
布拉什的照片引起了勒彼科夫的極大興趣,但沒有使他感到過分的吃。晾,因為他自己從飛機上也看到同一海域里有一個約400米長的長方形的東西。另外,他還見到有一些筆直的線條以及圓形和形狀規則的物體。勒彼科夫帶著布拉什的照片找到了在邁阿密科學博物館工作的朋友曼森-瓦倫丁。曼森,瓦倫丁曾是耶魯大學的教授,同時他又是研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前的美洲文化的專家。他看到照片后,毫不猶豫地當即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奔赴現場考察。探險隊乘一架水上飛機在安德羅斯島海域上空來回盤旋搜尋。
在巴哈馬群島的大礁帶,水并不太深,因此水面下隱藏的東西比較容易看清。探測隊的隊員們果然找到了羅伯特·布拉什照片上的那個物體:一道30米厚的“墻”,周圍積滿了泥沙,看上去是一座長30米、寬25米的建筑物的地基。為了仔細觀察這道“墻”,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把自己設計的一個航行器交給了一支專門的小組使用。曾寫過一部有關比尼島的材料十分豐富的著作的皮埃爾,卡納克把這個航行器稱做“M114E”,這是一架名副其實的潛水飛機,配備有廣角鏡自動攝影機。有了這樣的裝備,探索工作才能夠真正順利地進行了。探測工作持續了好幾個月,不少著名人士參加了這項工作,其中有宇航員埃德加·米切爾和法國潛水員雅克·馬約爾。
探測隊在1968年9月2日出發。隊員們發現水底有一片寬闊的由扁平的、長方形或多邊形石塊鋪成的石板地面,這個地面上的石塊每條邊有5米長,厚度從50厘米到150厘米之間不等,估計每塊石頭有25噸重。整個石板地面長70米,寬10米。皮埃爾·卡納克說,這地面似乎是由“大塊大塊的齊整的巖石用一種類似水泥般的東西膠合起來的”。后來,人們給這個規模宏大的建筑物起了個名字:
“比米尼大墻”。
迪米特里·勒彼科夫發表于《另一個世界》雜志第6期上的一篇文章談到1968年9月發現的大墻時寫道:“這道墻的正面十分挺拔,墻上面的石塊砌得十分平整,使整個建筑牢固平穩。石塊的內側有一些痕跡,據考證那是工具鑿琢留下的。考古學家們吃驚地看到,這么多年來,這些墻竟頂住了海浪的侵蝕和飚風暴雨的襲擊。隨后,一支新的探測小組又發現上層石塊是蓋在4根柱子上的。從此,考古學家們再也沒有懷疑的余地了,他們發現的肯定是人的建筑物。”
后來,人們又進行了多次探測,證實了原先的設想。1971年,探測者們在東墻腳下開了一些洞,發現下面還有一層“石塊”,它由6厘米的水泥澆砌于第一層巖石下。然而,人類使用水泥的歷史才有多少年?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這可能是一個我們還不知道的高度文明社會留下的遺跡。
事實上,自從進入1968年,人們便不斷地在比米尼島一帶發現巨大的石頭建筑群靜臥在大洋底下,像是街道、碼頭、倒塌的城墻、門洞……令人震驚的是,它們的模樣,與史前遺跡斯通亨奇石柱和蒂林特巨石城墻十分相像。現在雖然已經無法考證這些東西始于何年,但是根據一些長在這些建筑上的紅樹根的化石判斷,表明它們至少已經有1、2萬年的歷史。這些海底建筑結構嚴密,氣勢雄偉,石砌的街道寬闊平坦,路面由一些長方形或正多邊形的石塊排列成各種圖案。
超巨型的古石雕“太陽門”
太陽門在南美洲波利維亞的蒂華納科,它是一個星散在長1000米、寬400米的臺地上的大遺跡群,地處太平洋沿海通往內地的重要通道上。遺址被一條大道辟為兩半,大道一邊是占地210平方米、高15米的階層式的阿加巴那金字塔,另一邊是由長118米、寬112米的臺面組成的卡拉薩薩亞建筑。
重逾百噸的超巨型石雕-“太陽門”,是南美大陸最負盛名的古代文明奇跡,由巨型安山石巖鑿成。太陽門最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每年的冬至和夏至,曙光就會穿過距太陽門100米遠的東方的小門,形成一道光柱一直照射到太陽門正中的太陽神像上;而每年6月到12月的時候,陽光也是從那個小門直射到太陽門上6月和12月的標志上。這就是“太陽門”這一名字的來歷。
通過陽光的指引,生活在那里的古印第安人可以清楚地掌握何時是雨季還是播種時節。在今天看來,它雖然只是完全靠太陽來指引的太陽歷,但是它所達到的精度和由此反應出的古人的智慧,依然令人們嘆為觀止。
每一個看到過“太陽門”的人,都會為它的宏偉壯觀驚嘆不已。更不可思議的是,“太陽門”不僅是個龐然大物,它上面還雕刻著極其精美的圖案。比如雕有1、2萬年前滅絕的古生物“居維象亞科”(跟現在的大象類似)和同期滅絕的劍齒獸。此外,在“太陽門”的石門楣中央,還雕刻著一個謎一般的人像,據說是代表造物主維拉科查。維拉科查是印加創世神,許多世紀以前,有個不知名的工匠將維拉科查的肖像雕刻在一根高大的紅色石柱上。盡管飽受風沙侵蝕,這座肖像所呈現的面容,卻依舊那么祥和恬靜,流露出一股莫名的懾人力量。維拉科查像雙手持著鷹頭裝飾的節杖,每只手只有4個手指。其兩旁平行排列著三排共48個較小的神像。其中上下兩排刻有長翅膀的勇士,中間那排則刻著某種人格化了的飛禽,此外,還有眾多難以了解其涵義的符號。
面對著“太陽門”,驚嘆之余,人們必然要產生種種疑問。古代的印第安人為何要不惜巨大的勞動力來建造這巨大的石門?或者說,“太陽門”究竟是作什么用的呢?從“太陽門”秋分時節射入第一道太陽光這點來看,有人認為,“太陽門”上刻的是歷法知識。如果是這樣,那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歷法。然而,這些圖案與符號是如何表達歷法的?古印第安人又是如何測算出秋分時節太陽與“太陽門”的位置關系的?
美國學者貝拉米與艾倫對太陽門上的符號作了詳細研究,認為上面記載了大量的天文知識,并記載了2、7萬年前的天象。這些知識是建立在地球為圓形的觀念上的,那么,古代印加人是如何知道這些知識的,又是如何了解地球是圓形的呢?
還有,建造“太陽門”的安山巖產于的的喀喀湖上一個名叫珂帕卡班納的半島,它是怎樣被搬運到蒂華納科來的?玻利維亞的科學家們做過實驗,用木筏在水上只能運輸較小的石塊。如從陸上運輸,6名士兵才能拖動一塊半噸重的石頭。而“太陽門”的重量在100噸以上,該用多少人來拖動?而要把這么龐大沉重的石門立起來,必須要用大型的起重機。但是,當時的印加人連車輛都沒有發明,他們是怎樣把這巨大的石門立起來的?
美國考古學家溫德爾·貝內特則用層積發掘法證明蒂華納科文化最早年代為公元300-700年,太陽門等建筑在公元1000年前正式建成。這里原是宗教圣地,朝圣的人群跋山涉水去那里舉行朝拜儀式,可能就在朝拜同時運來了建筑材料,建造了這些宏偉的建筑物。但問題是,當時的生產力極為原始,人們是怎么把重上百噸的巨石從5千米外的采石場拖拽到指定地點的呢?要完成這任務至少每噸要配備65人和數英里長的羊駝皮繩,這樣得有2、6萬多人的一支龐大隊伍。而要安頓這支大軍的食宿,非得有一個龐大的城市不可,但這在當時還沒出現。
另有不少人認為,當初是用平底駁船從科帕卡瓦納附近采石場經過的的喀喀湖運去石料的。據地質考查,當時湖岸與卡拉薩薩亞地理位置接近,后來湖面降低才退到現在位置。如這一說法成立,那使用的駁船要比幾個世紀后的殖民主義者乘坐的船還要大好幾倍,這在那時也是不可能的事。
美國歷史學家艾,巴·托馬斯說這里是一個大商業中心,或文化中心。階梯通向的地方是中央市場,石門框上的那個人形淺浮雕是雨神,輻射狀的線條是雨水,兩旁的小型刻像象征著他們朝著雨神走去,以承認他的權威。
更有甚者,說蒂華納科是外星人在某一時期建造在地球上的一座城市,太陽門是外空之門。
南美洲數千里長的莫里茲隧道。
隨著研究的深入和考古的新發現,許多科學家對一些史前建筑和古老的神話傳說產生了疑問,認為它們很可能是外星球智慧生物曾經訪問過地球的見證。
1969年,一個名叫莫里茲的阿根廷人在南美洲發現了一條數千里長的隧道系統。光是秘魯和厄瓜多爾境內就有幾百里長。這條奇怪的隧道離地面250米深,通往隧道的秘密人口由印第安人的一個部落把守著。他們說這是“神靈”
居住的地方。
由于該隧道的發現者是莫里茲,故被命名為莫里茲隧道。
秘魯一厄瓜多爾這一段已經被勘測。在那里人們發現了許多對人類歷史和文化可能很有價值的標識物。這些標識物放在隧道里的許多洞穴中,種類繁多。
目前發現的主要有兩種:一是不同形狀和顏色的石質和金屬制品;另一種是飾有符號和文字的金屬葉片。
莫里茲隧道的穴壁光潔平滑,似乎經過磨光,與地面成直角,時寬時窄。
穴頂平坦,像涂了一層油,不像是天然形成的。有些寬的地方,競如噴氣式客機的停機庫那么大。其中有個寬153米,長164米的“大廳”,里邊放著像一張桌子和七把椅子的“家具”。材料很奇特,像石頭,但不像石頭那樣冰涼;像塑料,但又像鋼一樣堅硬和笨重;木頭顯然是不可能的。在椅子后邊還有一些動物模型,如蜥蜴、大象、獅子、鱷魚、老虎、駱駝、猴子、野牛、狼、蛇和螃蟹。這些雕塑看來是用模子鑄造的金屬物,放置沒有什么順序或規律。“大廳”里還有許多金屬葉片,大多在3、2英尺長,1、7英尺寬之間,幾厘米厚,一頁一頁地排列著,就像裝訂在一起的書。目前已經發現的估計有3000片左右。每片上都書寫著符號,好像是用機器有規律地壓印上去的,但這些符號至今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它。
此外,還有許多用黃金制作的圖案,其中有兩塊似乎雕刻的是金字塔,一塊金字塔的基座上書寫著一排符號。還有一塊黃金雕刻的“柱子”,金板長20、5英寸,寬5、5英寸,厚1、5英寸。“柱子”上有56個方格,每個格子里看來都有一個特定的符號。
莫里茲隧道里還有許多大塊的金塊和銀質器物,堪稱人類歷史上的黃金大寶庫。
那么,莫里茲隧道建筑是什么時代的產物?它的建造者是誰呢?黃金歷來是貴重的財寶,怎么會有人把它放在地面下遺忘呢?要說是后人的偽造也不可能,因為沒有人會用黃金去進行偽造。迄今為止,該謎底仍未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