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懸疑重重的UFO傳說(3)
- 天外來客:外星人與UFO大全集(超值金版)
- 阿凡德
- 5497字
- 2014-03-13 18:04:33
(4)災難說。成都平原物產豐富,土壤肥沃,氣候溫和,用災難說解釋似乎難以自圓其說。那么,古蜀國消失在歷史長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未解之謎三:神秘的器具。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中,基本上沒有生活用品,絕大多數是祭祀用品。
這表明古蜀國的原始宗教體系已比較完整。這些祭祀用品帶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點,特別是青銅雕像、金杖等,與世界上著名的瑪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張繼忠認為,大量帶有不同地域特征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圣中心。
在坑中出土了5000多枚海貝,經鑒定它們來自印度洋。有人說這些海貝用做交易,是四川最早的外匯,而有的人則說這是朝圣者帶來的祭祀品。還有60多根象牙則引起了學者們“土著象牙”與“外來象牙”的爭議。“不與秦塞通人煙”的古蜀國,居然已經有了“海外投資”,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還有人認為,三星堆的神秘器具-青銅縱目人面具充滿史前文明的信息。
據《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這段記載稱,一條千里之長的赤色巨蛇,不需要吃吃喝喝,也不呼吸。一呼吸便起風。或吹呼之間便為冬夏。特別強調了它的眼睛。為“直目正乘”,閉上眼便一片黑暗,張開眼就大放光明。對“正乘”的含義,語焉不詳,歷史頗多分歧。但對于“直目”,大部分學者都贊同郭璞的說法,即“目縱”之意。研究三星堆的學者認為,三星堆的縱目人面具就是燭龍“直目”的真實寫照。蠶叢縱目實際上就是燭龍“直目正乘”。縱目人面具的發現印證了《山海經》上的記載和《華陽國志》上的記載。近代研究者還認為祝融音與燭龍近似,燭龍又可視為古代記載的赤帝祝融。
在炎黃二帝的譜系中,都有祝融。這些表明“祝融”起到了“光融天下”的作用,融炎黃為一族,為兩族共奉的祖先-蠶叢氏。
“祝融”顯現為“燭龍”的形象令人詫異。“身長千里”前人有所懷疑,列為注解。有的研究者認為,是燭龍出現時其光耀強烈,令千里之外的人也能見到。“視為晝,瞑為夜”即“瞑乃晦,視乃明。”晝夜當作明暗講,形容其“直目”射出的光線之強,“正乘”之意就是很強烈。“吹為冬,呼為夏”,說的是燭龍在活動時,需要大量空間攝取熱能,使得大地生寒如冬天;它排除廢氣的時候,也可以使大地酷熱如炎夏。“燭龍”可以控制氣候,所以說“風雨是謁”。由“融降于崇山”來看,燭龍是可以升降的,也可能是一條火龍。這條火龍是巨型火龍,還是小型燭龍,《東山經》記載,祝融只如黃蛇,比起燭龍來小得多了。黃蛇,黃色的圓柱身,并且生有魚翅一般的飛翼,起飛時和返航時都有光。
從以上記載,有學者推測,祝融以及燭龍,實際上是史前文明的空中飛行器,從巨型到微型,從父代到子系,可說是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空中體系。
祝融一代的“縱目人”,就是大約在5000-10000年前,黃帝一顓頊時代的華夏上一次文明所培養的“太空人”。
未解之謎四:文字或圖畫。
在祭祀坑中發現了一件價值連城的瑰寶-世界最早的金杖。其權杖之說早已被學術界認同,但所刻的魚、箭頭等圖案卻引起了一場爭議。
一個民族必備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備,只缺文字。《蜀王本紀》認為古蜀人“不曉文字,未有禮樂”,《華陽國志》則說蜀人“多斑彩文章”。
至于金杖上的圖案是圖是文,仁智各見。有的專家已在試圖破譯,另一些專家則認為刻畫的符號基本上單個存在,不能表達語言。不過如果能解讀這些圖案,必將極大促進三星堆之謎的破解。三星堆在文字方面尚存問號,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托素湖畔的“外星人遺址”和鐵質管狀物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西南40多千米處的懷頭他拉鄉,有一座白公山。白公山的西南,有兩座高原湖泊猶如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青藏高原之上。一座叫托素湖,一座被稱為可魯克湖。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托素湖為咸水湖,而可魯克湖為淡水湖,其間由一條巴音河相連,但水質涇渭分明。
再有,白公山上的巖洞形狀像一個巨大的問號,而白公山上那些神秘的文字更令人感到神秘莫測。在山體表面還散布著已經銹蝕嚴重、風化良久的鐵質管狀物。它們是誰的杰作,又是被誰帶到這個蠻荒之地的呢?難道這里真的是外星人造訪地球時留下的遺跡嗎?
從柴達木盆地目前發現的人類活動的文物資料來看,這一地區的人類最早活動時間可追溯到上萬年以前。在出土文物中,遠者有獸骨、石器、陶器或皮革,近者有青銅器、刀箭和絲綢織物等。雖然也有毛紡織品,但都工藝簡單、制作粗糙。柴達木盆地自然條件惡劣,人煙稀少,當地人從未有過較發達的工業開發史。遍查史書,從未找到有關此地工業的只言片語的記載。解放以后,國家雖然曾經幾次大規模開發過柴達木,但根本未在托素湖周圍施過工。據當地人回憶,除了白公山北草灘偶有流動牧民外,這一地帶沒有任何居民定居過。
所以可以肯定,托素湖畔根本就沒有古人或現代人的大規模工業遺址。
簡而言之,即當地從未有過成形的工業開發史,人們也從未在托素湖周圍施過工。這是確定無疑的。所以,白公山發現“外星人遺址”的消息不脛而走。
專家們對于“外星人遺址”的考察研究結果,大致可以歸納成以下幾種猜測與看法。
1、史前期留下的遺物。
也就是說,在我們這屆人類之前,還有一屆人類,他們的工業、文化水平遠高于現在。這屆人類被冰川滅絕后,其遺物猶存。不過,在白公山一帶,并未見到任何冰川活動的跡象。
2、蘆葦一類莖管植物化石在高壓下形成。
然而,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任何動植物化石,只能保持其原樣,而不可能形成有規律、有排列方向的鐵管。而且白公山一帶不僅不見任何化石,連鐵粒子也沒有分布。
3、特殊地質現象。
2006年4月。6位地質學界專家組成課題組赴托素湖考察,據參與這次考察的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鄭劍東介紹,這些奇特的管狀物分布在距今五六百萬年前的第三季砂巖層中,都呈現出鐵銹般的深褐色,成分以氧化鐵為主。
談到管狀物成因,鄭劍東表示有多種可能。一種是植物埋葬形成的化石;另外管狀物也可能是砂巖層快速沉積形成,這在沉積巖石學上是很常見的現象。他本人則更傾向于地下巖漿上升到地面,巖漿中含鐵的物質凝聚形成了管狀物。
鄭劍東說:“這些管狀物的確存在許多謎團,比如尺寸之大國內罕見,有的管狀物還有很強的放射性等。”
4、海底沉船說。
億萬年前,柴達木盆地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歐亞板塊的漂移,喜瑪拉雅山脈的隆起造就了群山環繞的高原盆地,于是就有了一個更具想象力的說法-一艘類似“諾亞方舟”的巨船擱淺于此,滄海桑田,斗轉星移,這艘巨船被風沙掩埋,形成了現在的狀況,而那些形形色色的鐵管則是巨船上的構件?
5、外星人的選擇。
柴達木盆地的白公山地勢高、云層很少,透明度極好,是觀察天體宇宙的理想之地。1984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在德令哈建立青海天文站,就是因為這一帶干燥、海拔高,容易收到毫米波。幾年中,他們發現了100多個星系,觀測效果極佳。1993年,日本天文權威海布帶領美國、日本的天文學家到此考察測量,認為這里在亞洲是很理想的觀測點。據此特點,有關專家認為,以外星人的眼光看,柴達木德令哈一帶是星際交往的最好之地,特別是白公山一帶條件更優。
白公山離湖最近,地形獨特,十分醒目。如果外星人乘坐飛行器進入地球,首先看見的是柴達木,最醒目的是咸淡兩湖,最易辨識的自然也是白公山。可見這里是外星人進入地球后,來去起落最理想的地點。可是,新的疑難問題又迎面而來。為什么有那么多的水上、水下的管道?外星人是為了研究托素湖蘊含的化學元素,還是托素湖水另有它用?
當然,無論對于哪一種猜測,都需要有更強有力的證據和更加縝密的科學分析來證實,恰如德國詩人歌德所言:“在此之前,一切都不過是虛妄的說法。復活節島上的巨人石像出自外星人之手嗎?”
智利的復活節島由荷蘭航海家雅可布·洛加文于1722年4月5日首先發現,當天正值基督教的復活節,故得名復活節島。島上的居民則稱它為“拉帕努伊”,意為“石像的故鄉”。復活節島上的巨人石像莫阿伊造型奇特,其技藝精湛程度令人無不驚嘆。在驚嘆之余,人們又禁不住發問:“這么多的石像是什么人雕鑿的?雕鑿如此眾多的石像的目的又是什么?是供人瞻仰觀賞,還是叫人頂禮膜拜?還是一種與天神對話的方式?建造如此多巨人石像的神秘民族后來又去了哪里呢?”
有學者認為,復活節島上的石像造型與墨西哥蒂華納科瑪雅文化遺址的石雕人像,存在著諸多相似之處。難道它曾受到過古代墨西哥文化的影響?然而,墨西哥遠離復活節島數千里之遙,其影響似乎難以波及。
另一疑惑也困擾著人們:這批石像小的重2、5噸,大的一般重50噸,人們是如何將其從島北端的采石場運往幾十千米外的海邊的呢?當地的島民說,這是靠鬼神或火山噴發的力量。也有人說,這是外星人的杰作。還有人似乎很“內行”,聲稱雕刻好的石像可以借助圓木滾到海邊。但此說立即遭到反駁,理由是島上根本就沒有生長過高大喬木。
后來有學者提出兩個假設:其一,用繩索牽拉,使石像底部兩側分別著地,類似人走路一樣向前移動。其二,用橇棒、繩索把躺在山坡上的石像搬到大雪橇上,在路上鋪上茅草蘆葦,再用人拉,使棍撬一點一點移動前進。為了驗證這兩個假設的可行性,這位學者組織人力作了模擬,結果證明都行不通。
再有,該島上的一些石像還戴著沉重的石帽。一頂石帽就重約2噸,把石帽戴到巨石像頭上,起重設備必不可少。它們到底是如何被安置上去的呢?就在幾個世紀之前,島上的居民還沒有掌握鐵器,怎么可能開化到發明起重機呢?
另外,島上不長樹木,連滾木滑動這種最原始的搬運設備也不可能存在,吊裝裝置就更加不可思議了。此外,還有人力問題。制造800多尊石像起碼需要5000個強壯的工人。在幾個世紀之前,小島上僅生活著幾百名土著人,他們過著近乎原始的生活,根本沒有可能養活5000名工人。究竟是什么力量完成這么多石像的?是神的力量,還是外太空的力量?
我們無法確切地知道原居民除了把這個島嶼稱做特凱恩加(Tekainga,意即“大地”)之外,還有沒有特別的名稱。據說,有一種從其祖先傳下來的名稱叫“特皮托·庫拉”,它一度被譯成“世界的肚臍”,這個說法引起了許多人浮想聯翩。
更令人驚訝的是,復活節島的居民稱自己的居住之地為“世界的肚臍”。后來,航天飛機上的宇航員從高空鳥瞰地球,競發現復活節島孤懸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確實跟一個小小的“肚臍”一樣。難道古代的島民也曾從高空俯瞰過自己的島嶼嗎?果真如此,那又是誰,用什么飛行器把他們帶到高空的呢?
還有一個疑惑就是時間問題。據考證,人類登上復活節島始于公元1世紀,石像的底座祭壇建于公元7世紀,石像雕鑿于一個世紀以后。到12世紀時,雕鑿活動進入鼎盛時期,前后歷經四五百年。大約到1650年前后雕鑿工程停了下來。
從現場環境看,當時忽然停工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突遇天災,比如火山噴發、地震或海嘯,但這些都僅僅是猜測。
圍繞著復活節島巨石人像包含的一系列玄奧難題,直到現在,仍然待解。
阿爾泰山荒原通天的神秘“黑色石人”之謎。
家住阿爾泰山腳下一片遼闊的荒原上的阿米娜,出生在牧民之家。但阿米娜全家都不放牧,而是常年守護著山坡上一堆黑色的巨石。這家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來自收取參觀黑石頭的門票。阿米娜說,這些黑石是一堆鐵隕石,用小鐵錘敲擊它們便會發出悅耳的聲音。
專家分析黑石后指出,它是一種叫做閃長巖的含金屬量很高的石頭,是阿爾泰山的自然石。對于一位在新疆從事了近40年考古工作的專家王明哲而言,黑石真正吸引住他的,是因為其中一塊石頭上刻畫有人臉。如果沿著阿爾泰山繼續往北前行,在喀納斯風景區的一個叫阿貢蓋提草原的地方,還會發現有十幾座石人矗立在那里。
事實上,石人的存在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除了新疆的天山和阿爾泰山,向東與之相連的蒙古國、南西伯利亞草原,以及我國的內蒙古部分地區,向西穿越中亞腹地,一直到里海和黑海沿岸,都存在著石人。它們沒有國界的區分,成為北方草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現在生活在石人地區的民族,比如說哈薩克、維吾爾、蒙古族等都沒有立石人的習俗,所以,石人的族屬必須到古代民族中去尋找。
在20世紀60年代,考古學家經過深入調查后發現,這片荒原深處還有一大片古墓葬群。這一墓葬群根據其所處地名被稱做切木爾切克墓葬群。在一處典型的墓葬前可以看到,有5尊石人立于墓的東面,都是由黑色巖石雕成,有些地方因糊上泥水而發黃。石人的臉廓和眼睛都呈圓形,面頰上還刻有三角狀飾紋,其中一尊還是一個女性石人。
專家們一共在此挖掘了30多座墓葬。在出土文物里,有一類陶罐引起了他們的注意。這種陶罐呈橄欖形,上面雕刻著水波樣的弧線紋。經過比較,他們認為陶罐屬于一種叫卡拉蘇克文化的范疇。卡拉蘇克文化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而突厥人生活于隋唐時代,它們至少有上千年的差距。所以,黑石頭石人當然不可能是突厥人的遺存。
此外,在阿勒泰市文管所里,有幾尊石像被認為是比較典型的突厥石人。
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右手執杯,左手握劍。王明哲認為這種武士型石人正是突厥石人的代表。石人之所以握劍,很可能是因為突厥人有尚武的風俗;而它另一只手中托著的一個杯子,則是一種權力的象征。王明哲認為刻畫石人的意義,大概是認為它具有通靈的作用。即使人死之后,他的靈魂也會依附在石人身上,只要石人不倒,他的靈魂就不會消失。武士型石人很好地吻合了突厥人的一些生活習性。但所發現的石人遠遠不止這一種類型,比如在阿米娜家周圍的黑石頭人像。它們的選材十分特殊,雕刻的也根本不是武士,似乎來自更遠古的時代。
既然如此,那么,在3000多年以前,是何人在黑石頭上留下了自己的雕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