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低碳經濟發展的背景

一、全球氣候變化

當今世界,人口急劇增長,經濟規模不斷擴大,能源的巨大消耗使得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其中,大氣污染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如粉塵、光化學煙霧、酸雨等污染,更值得關注的是,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由于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引起了全球氣候變暖,反過來又影響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降低碳排放強度就成為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的客觀需要。

全球氣候變暖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這是提出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人類活動特別是工業化進程對全球氣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燃燒化石燃料和毀林墾荒等行為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大幅增加,溫室效應增強,從而加劇全球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最主要的危害是導致南北極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小島嶼國家和沿海低洼地帶將面臨被淹沒的威脅(如島國馬爾代夫或將在50年后被全部淹沒);引起氣候變化異常,極端天氣頻發,造成較大的自然災害。同時,還將對生物多樣性、農業生產、疾病防控等人類生活各方面產生不利影響。氣候變暖到一定程度,現存生物鏈將不可逆轉地崩潰,危及人類生存。根據2006年我國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主要集中在農業、水資源、自然生態系統和海岸帶等方面,可能導致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南方地區洪澇災害加重,北方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森林和草原等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生物災害和臺風、風暴潮頻發,沿海地帶災害加劇,有關重大工程建設和運營安全受到影響,等等。這些問題是否由氣候變化所引起,還需要進一步考察,但是我們應該同世界各國達成共識,防患于未然,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這是世界各國都應承擔責任。

(一)全球氣候變化的事實

1.全球溫度升高

根據許多可查證的資料,我們能夠發現,近百年來,地球氣候一直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目前逐漸向變暖趨勢發展。尤其是近年來,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越來越明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根據全球地表溫度的器測資料顯示,全球地表持續升溫,結合陸地與海洋的地表溫度數據,通過線性趨勢計算1880—2012年全球平均溫度已升溫0.65~1.06℃。基于最長的數據庫資料,1885—1900年平均和2003—2012年平均相差0.72~0.85℃。

整體來說,已觀察到的長期氣候趨勢呈現升溫,但受到自然變率的調節,短期氣候記錄不見得會立即反映長期趨勢,如1998—2012年這15年間,地表溫度以每10年平均升溫0.05℃的趨勢在上升,較1951—1997年每10年平均升溫0.12℃低;但若剔除1998年厄爾尼諾暖流帶來的高溫影響,1995—2009年每10年的升溫趨勢是0.13℃, 1996—2010年為0.14℃, 1997—2011年為0.07℃。近年來,全球溫度普遍升高,特別是北半球高緯度地區溫度升幅較大,陸地區域的變暖速率比海洋快。

2.海平面上升

隨著氣候變暖,海平面也逐漸上升。全球的海洋平均溫度的增加已經延伸到至少3000m深度,海洋吸收熱量后導致海水膨脹,海平面上升。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在1901—2010年的平均值為每年1.7mm, 1971—2010年為每年2.0mm, 1993—2010年為每年3.2mm。對于后一個時期海平面上升速率較高的問題,驗潮儀和衛星高度計的資料是一致的。熱膨脹以及冰川、冰帽和極地冰蓋的融化導致20世紀全球海平面約上升了0.17m。

3.極端氣候頻發

天氣變化與全球變暖有著密切聯系,隨著氣候變暖,天氣變化也日漸加劇,全世界范圍內極端天氣頻繁發生。正如原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所說,全球變暖引起水分蒸發增加,因而導致極端天氣頻發。因為氣溫升高,水分蒸發,使大氣中的水蒸氣含量增加,給大氣增加了額外的補給,導致大氣環流出現異常。水汽蒸發量會隨著溫度升高呈非線性增加,20℃時每立方米空氣中最多可容納23g水蒸氣,溫度每上升1℃可容納的水蒸氣質量會增加6.4%;每上升2℃,水蒸氣質量會增加13.1%;每上升3℃,水蒸氣質量會增加20.1%。大氣中增加的這些水蒸氣總量,等于增加了同等規模的能量,這會給天氣系統乃至氣候變化帶來很大的擾動。這些累積起來的能量,肯定會不斷釋放出來,以其巨大的規模在其輻射范圍內演變成一股毀滅性的力量。很多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2018年夏季,中國許多省份遭受洪澇災害,美國也同時頻頻遭受颶風的襲擊。同年,世界多地氣候變化異常。

在過去50年中,某些氣候極端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已經發生了變化,即大部分陸地地區的冷晝、冷夜和霜凍的發生頻率可能性減小,而熱晝、熱夜和熱浪的發生頻率已經增加。大部分陸地地區的熱浪發生頻率可能性增加,大部分地區的強降水事件發生頻率可能性有所上升。

進入21世紀以來,地球“上火”引起的極端天氣事件,其烈度、頻度和廣度每天都在刷新歷史紀錄,讓過去那些相對穩定的氣候變遷顯得平淡失色。印度和南歐創紀錄的熱浪,斯里蘭卡和中國的嚴重水災,希臘、澳大利亞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恐怖的森林和草原大火,美國頻頻發生的龍卷風,中國和非洲大面積干旱,各地出現得越來越多的暖冬天氣等,每場事件報道標題前面都被媒體加上了“史上最……”這樣的定語。

4.溫室氣體增加

自從社會發展進入工業化時代,人類活動會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這也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一個重要因素。據資料表明,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大氣濃度至少已上升到過去80萬年以來前所未有的水平。自1750年以來,由于人類活動,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濃度均已增加。2011年,上述溫室氣體濃度依次為391ppm、\1\203ppb和324ppb,分別約超過工業化前水平的40%、150%和20%。當前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大大超過了冰芯記錄的過去80萬年以來最高濃度。2002—2011年,因化石燃料燃燒和水泥生產造成的二氧化碳年平均排放量為每年8.3 GtC, 2011年是9.5 GtC,比1990年水平高出54%。在2002—2011年,因人為土地利用變化產生的二氧化碳年凈排放量平均為每年0.9 GtC。

5.積雪和冰川面積的變化

根據近40年的衛星資料,全球氣候變暖使得大面積的積雪和冰川減少。南北半球的山地冰川和積雪平均面積,呈現出不斷退縮的趨勢,如北極海冰面以平均每10年2.7%(2.1%~3.3%)的速度退縮,夏季中的海冰退縮率比較大,為每10年7.4%(5.0%~9.8%)。

2008年3月26日,一塊面積約為7個美國曼哈頓大的南極巨型冰架突然坍塌破裂,迫使面積更大的流動冰塊均處于危險的地步。據英國南極調查局科學家大衛·沃恩說,冰塊破裂是由于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2008年4月18日,由特倫特大學極地專家德里克·穆勒博士和加拿大巡邏員組成的科學研究小組發現:北半球的最大的冰架現在已經斷裂成三部分。2008年3月,威爾金斯冰架上一塊面積為400km2的冰川斷裂入海,2009年,美國冰雪數據中心發現,連接威爾金斯冰架和南極洲夏科島的最后一段冰橋已經出現了坍塌。科學家預計,威爾金斯冰架還將失去\1\270km2的冰層,面積相當于兩個盧森堡。2012年,該冰架上最大的中心裂縫被發現,許多科學家強烈預感到,在未來幾年內殘留的冰架將會逐漸被分解。德里克·穆勒博士認為,我們目前所觀測到的冰架崩潰事件,很大程度上是由數十年來氣候變暖造成的。另外,陸地上的冰川也出現不斷減少的現象,而且全球各地頻繁發生的旱澇災害、暖冬等現象均說明了全球變暖正在逐步加重。

隨著全球變暖化加劇,與南極有著相同命運的北極也受到了氣候變暖的影響,北極冰川正以驚人的每10年8%~10%的速度融化,一些極地區域每年的海冰季節已縮減至三個星期。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對比2004—2008年的觀測數據后發現,極地的冰蓋不只是越來越少,更是越來越薄。雖然一些凍結超過兩年的冰蓋比較難融化,但數量已經少之又少。科學家估計,最快到2030年北極就會迎來一個“無冰之夏”。綠色和平組織的“極地曙光號”科學考察船隊,在格陵蘭島的現場勘察發現,距離北冰洋27km的冰川上,100km2的區域已布滿裂縫,有些裂縫寬近500m,融化的冰水已經形成一條大河,河流流量約每秒50m3,以這種速度,不到1分鐘就能填滿一個符合奧運會標準的游泳池。

(二)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源

全球氣候系統是一個由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組成的復雜系統。全球變暖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而引起氣候變化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自然氣候波動,二是人類活動的影響。從總體上來看,近百年的現代氣候變化是由自然的氣候波動和人類活動共同造成的,而近50年的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這個結論總體上在科學界達成了共識。各國政府關于氣候變化的專門委員會,對于氣候變化的原因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使人們更加相信“人類活動是近50年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這一結論

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第三次評估報告(2001)指出,更強有力的新證據表明,過去50年觀測到的大部分增暖可能歸因于人類活動(66%以上可能性); 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2007)同樣顯示,人類活動很可能是導致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90%以上可能性)。人類活動主要是指化石燃料燃燒行為和毀林等土地利用變化,由此排放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大幅增加,造成溫室效應增強,從而引起全球氣候變暖。

1.化石燃料的使用

全球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使用。2007年11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西班牙瓦倫西亞發表了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對氣候變化和地球變暖的因果關系做了科學而詳細的分析。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地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溫室氣體的增加,而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人為溫室氣體。而且,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增加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在全球范圍內,最主要的能源仍舊是煤、石油和天然氣,在全球能源結構中占比重非常大。它們是千百萬年前埋在地下的動植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變化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碳氫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因此也被稱為化石能源或碳基能源。200多年來,碳基能源的使用,使人類創造了很多人間奇跡,但是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在燃燒過程中,它們會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是造成大氣褐云、灰霾、酸雨和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

2.土地利用導致的破壞

近些年,由于人類不適當的活動,如過度砍伐森林、開墾荒地、過度放牧等,使植被遭到破壞,土壤受到嚴重侵蝕,土地荒漠化、沙漠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目前全球平均每分鐘就有10hm2土地沙化,47000t土壤遭侵蝕。土壤侵蝕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從而降低了土壤的生物生產力及其保持生產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圍洪澇災害和沙塵暴,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同時也給社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此外,地表植被的大量破壞使地面直接裸露,使大量水蒸氣蒸發到空氣中,太陽能量不能轉化為其他能量,從而直接以熱形式存在于地球表面。

3.森林資源銳減

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全球范圍內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8000多年以前,在人類還沒有從事農業生產的時候,地球上的森林面積大約有61億hm2,也就是說有接近一半的陸地被森林所覆蓋(地球上的陸地面積大約是130億hm2)。但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現在地球上僅存大約28億hm2森林和12億hm2稀疏林,與1960年的統計數字相比較,那時的森林面積占地球陸地面積的1/4,而如今只占1/5。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共同調查結果表明,在非洲每年有130萬hm2的森林正在消失,在亞洲每年有180萬hm2,在中南美洲每年有420萬hm2。此外,還有半干旱地帶稀疏林的砍伐,僅在非洲每年就有230萬hm2,這些都沒有包括在上述統計之中。

美國根據各國政府提供的資料和對人造衛星照片的判讀推測,森林破壞的速度為每年\1\200萬~2000萬hm2;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推測是\1\230萬hm2。綜合兩者的說法,世界上每年有大面積的森林正在遭到破壞,而且這種破壞是無法挽救的。當森林面積銳減后,不僅森林消化二氧化碳的能力大大削弱,而且樹木被伐倒后,不可利用的部分爛掉或被燒掉,會釋放出了大量二氧化碳。

(三)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1.加快物種滅絕進程

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變了當前的世界氣候帶格局,這種事實已經被證實。這樣的事實導致的一個嚴重后果是: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和破壞了生物鏈與食物鏈,從而帶來更為嚴重的自然惡果。

氣候變化不僅能改變某個地區各種物種的適應性,而且可以改變生態系統內部各種各樣的種群的競爭力。以前的氣候變化曾迫使許多物種消失,未來的氣候將同樣會使某一些地區的某些物種滅絕,因此,自然界中的動植物,特別是植物群落,可能會因不能適應全球氣候變暖的速度而做出適應性轉移的動作,結果慘遭厄運。但與此相反,有一些物種則會從氣候變暖過程中受益,它們的棲息地可能會增加,而它們的競爭對手及天敵可能減少,還可能出現泛濫的情況。

從19世紀初開始,花栗鼠、老鼠等動物開始向高處遷徙,研究發現,這些動物之所以向更高的地方遷徙,可能是全球變暖使它們的棲息地環境發生變化所致,棲息地環境的改變還威脅著北極熊和海象等極地動物的生存,因為它們棲息的冰層正在慢慢融化。按目前的狀況發展下去,北極熊等許多極地動物最終將會消失。在科學家證實氣候變暖正在改變動物的覓食場所和時間之后,證實超過100個物種的活動范圍正以每10年4mile(1mile=\1\209.344m)的速度向北遷徙,還有幾千個物種遷徙或繁殖的時間比一個世紀前提前了幾天到幾周。

2.危害人體健康

全球氣候變化通過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擴大疫情的流行,對人體健康產生極大的危害。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全球環境和健康中心的保羅·愛潑斯坦注意到,植物也會隨雪線而不斷地移動,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也都在上移。隨著山巒頂峰的不斷變暖,那些處于海拔較高處的環境進而也越來越有利于蚊子以及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等類似的微生物生存。此外,自1987年以來,瘧疾、西尼羅病毒和黃熱病等熱帶傳染病在美國的密西西比、亞利桑那、佛羅里達、加利福尼亞、得克薩斯和科羅拉多等地相繼爆發,這些疾病的爆發一再證實了專家們關于氣候變暖使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的科學推斷。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產生的負面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熱浪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使熱浪發生更加頻繁。在高溫下,病菌、病毒和寄生蟲更加活躍,而人體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導致人心臟和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增加,這種影響對老人和兒童等特殊群體、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尤為顯著。由于熱島效應,城市地區的溫度將更高,而且持續時間更長,因此,城市人口在熱浪的影響下面臨更大的挑戰。

二是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使暴風雨、颶風、干旱、洪澇等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度和嚴重程度均有增加,除導致死亡率傷殘率上升外,還為瘧疾、登革熱、霍亂和腦炎等傳染病提供傳染環境而間接增加對人體健康的損害,以及影響生態系統穩定,破壞公共設施。頻發的極端天氣還可能為許多疾病的傳播創造了更加有利的環境。近年來,一些熱帶疾病開始向高緯度地區擴散,瘧疾、霍亂以及登革熱的傳播范圍擴大,危及全球一半以上人口。

三是氣候帶的影響。陸晨和謝璞(北京市氣象局研究人員)指出,全球氣候變暖的結果之一是改變了氣候帶,熱帶邊界將不斷擴大到亞熱帶,溫帶的一些地區將會變成亞熱帶地區。據有關統計資料統計,如果全球平均氣溫每升高1℃,那么氣候帶約會向極地方向推進100km,但是,這種推進過程不可能是一種均勻的現象,一些氣候帶和氣候型往往會因海洋、高山和荒漠的阻隔而間斷甚至消失。在全球范圍內,熱帶非洲既是寄生蟲病和傳染病的高發地區,也是病毒性疾病的最大發源地。隨著溫帶地區的不斷變暖,攜帶這些致病原體的昆蟲和嚙齒類動物的分布區域將不斷擴大,從而使疾病擴散成為一種可能。

3.帶來嚴重的生命及財產損失

隨著全球氣候的逐年變暖,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如洪澇、干旱、颶風、熱帶氣旋、臺風和冰雪災害等,并且強度也越來越大,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命與財產的安全。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資料顯示,全球每年都要有30萬人因氣候變化而死亡,這是一個十分恐怖的數據。據聯合國網站報道,氣候變化將會導致疾病和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致使許多當地居民失去家園,遷移出自己的家鄉甚至國家。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化,也影響著人類活動,包括健康、環境、能源、安全、遷徙、施政以及經濟發展等。

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在非洲南部,如南非、莫桑比克、馬拉維和津巴布韋等國家近年來的降水量不斷創歷史新高,暴發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莫桑比克和馬達加斯加甚至還遭受過罕見的熱帶旋風的沖擊,造成許多房屋被摧毀,死亡數百人,無家可歸的人達到了數十萬人。在不少太平洋沿岸的國家也同樣受到來自氣候變化的沖擊,近些年,美國也同樣頻頻遭受颶風的襲擊,2016年,美國同樣遭受兩場強颶風,繼“赫敏”之后,“馬修”帶來風暴潮、洪水和大風,導致的經濟總損失估計高達100億美元。2017年,颶風“艾爾瑪”登陸美國后引發強風暴雨,佛羅里達州共有630萬人收到撤離令,房屋車輛受損嚴重,還出現了大面積停電。

毫無疑問,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全球變暖已經導致了許多災難性的后果,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颶風、洪水、暴風雪、土地干旱及森林火災等;氣候變化將使農業生產下降,無法滿足全球人口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饑荒和疾病會接踵而來,霍亂、傷寒和腦炎將會在溫帶蔓延。

二、全球能源危機

雖然地球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從世界能源儲量來看,化石能源還可以被開采、利用一段時間。然而,據科學家估算,若在現有技術經濟水平和開采強度下,煤炭可以用200多年,現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可以用40多年,當這些不可再生能源枯竭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將受到很大的制約。人類面對日益嚴重的能源危機,應未雨綢繆,早做打算:一是要提高對太陽能的利用能力,二是要加強對核能的利用(海水中的氫能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未來資源),三是要尋找其他的能源物質,四是開發利用“地球能”。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于人類過度開采,粗放式地使用化石能源,人類利用化石能源的經濟成本越來越高,技術要求也越來越高,能源進一步枯竭。因此,發達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時,側重于節能、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等領域的技術開發。正是出于對能源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考慮,研究開發第三代核電技術、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等,成為發達國家加大投入的重要領域。

三、社會文明的進步

應對氣候變化是指人類社會、生產活動適應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采取的措施。低碳經濟則是基于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嶄新發展模式。其目標是減少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其實質是清潔能源開發、能源高效利用、產業清潔生產等。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從本質上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低碳經濟,既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發達國家的發展已經不再以高碳能源為主要動力了,也就是說,他們不需要通過高碳能源的生產和消費來促進經濟發展,就能保證現有的福利水平,使社會正常運轉。而且,歐美許多發達國家,如英美等國,已經完成了工業化、城市化,進入了后工業化時代,主要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為生產目的,不會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同時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發現了許多清潔的、可再生的能源,能夠代替化石燃料,減少污染,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而且經濟發展與能源資源之間的矛盾,也讓我們不得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摒棄經濟增長的傳統模式,走創新發展之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低碳的相關概念、政策應運而生,如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發展為我們的社會提供給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使社會不斷走向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然結果。

四、國際社會的共識

針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歐洲的一些發達國家提出了低碳發展,并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發達的科學技術,研發出了許多相關的專利技術,低碳發展效果顯著。加之,西方發達國家竭力呼吁應對氣候變化,倡導低碳發展,使之不再是一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問題,而已經演化為國際政治問題,影響著國際關系的發展。1979年,在瑞士舉行了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會議通過了《世界氣候大會宣言》。該宣言指出,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與氣候息息相關,我們必須了解并認識氣候,才能合理地利用氣候資源,保護氣候資源,趨利避害。為了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減緩全球變暖的進程,聯合國于1992年召開了環境與發展會議,并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由于該公約沒有規定參與國具體的義務,1997年又制定了《京都議定書》作為補充,本著“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明確規定,2005年起發達國家開始履行碳減排義務,而發展中國家則從2012年起履行義務,使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保持穩定,避免劇烈的氣候變化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然而,當時美國的能源消耗量、溫室氣體排放量都居于首位,拒絕簽訂議定書。2009年,聯合國根據“巴厘島路線圖”,在哥本哈根召開締約方大會,討論《京都議定書》第一階段規定的時間到期后的減排方案,但是只達成了政治協議,不具備法律約束力。

從當前國際發展趨勢來看,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顯然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擴展與爭奪發展空間的手段,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由此可見,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已經達成全球共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门县| 延安市| 南部县| 潜江市| 苏州市| 宝坻区| 周口市| 荆州市| 镇远县| 定日县| 浑源县| 车险| 东辽县| 渑池县| 泉州市| 东平县| 徐州市| 梅州市| 万山特区| 四会市| 东辽县| 三门峡市| 禄劝| 深水埗区| 南召县| 保山市| 永宁县| 神池县| 金湖县| 富民县| 遂川县| 利津县| 桑植县| 肃南| 榕江县| 宣城市| 兰西县| 得荣县| 依安县| 涿州市| 潍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