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低碳經濟引領旅游發展方式的轉型

一、低碳經濟概述

低碳是指排放較低或更低溫室氣體。目前,全球范圍內能源生產與消費體系仍然是以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為主,導致碳生產率較低,而碳強度非常高,低碳中的“低”就是指碳強度要低,使自然資源與環境容量能夠有效利用和配置它。我們通常講的“碳”是指二氧化碳,這是狹義上的“碳”,而《京都協定書》中“碳”指六種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這是廣義上的“碳”。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

關于低碳經濟的系統闡述,最早可以追溯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2003年,英國發布了《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能源白皮書,以英國成為低碳經濟國家為總體目標,到2050年,能夠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60%這一目標。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認為低碳經濟實質上就是以更低的能源消耗,來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低碳經濟能夠使人們的生活標準更上一個層次,生活質量有所高,也可以促進先進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還能帶來發展商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有利于環境保護。隨著社會進步,人們逐漸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發展低碳經濟勢在必行,低碳經濟這一概念也得到了廣泛認可。

低碳經濟的理念,具有先進性、社會性,能夠推而廣之并被世人接受,而且全球許多國家也紛紛制定低碳經濟的發展戰略。目前,對于低碳經濟理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理解,本書主要從三個角度進行歸類:

一是從全新的理念變革角度。此角度的主要觀點認為,通過對現行經濟模式的反思,低碳經濟才得以產生和發展,并把低碳經濟看作全球性的能源經濟革命,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甚至關乎國家利益。同時還認為低碳經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其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點有利于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

鮑健強指出,低碳經濟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國際社會簽訂的減碳協議。從淺層次上看,發展低碳經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結果,但從深層次上看,低碳經濟是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的一個途徑,是對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礎上的現代工業文明的革新,能夠改變能源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且碳排量已經成為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經濟發展的好壞不僅看增長速度,還要考慮碳排量。張世秋認為,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選擇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能夠調整能源結構與產業結構,革新科學技術。2009年,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發布的《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途徑研究》,將低碳經濟定義為“一個新的經濟、技術和社會體系,與傳統經濟體系相比在生產和消費中能夠節省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還能保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勢頭”。

二是從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轉換角度。將低碳經濟置于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下,認為低碳經濟是耗費成本最低的經濟模式,能夠在降低碳排量,改善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的同時,獲得經濟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包括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以及低碳生活等。

關于低碳經濟的解釋,許多學者比較認同魯賓斯德教授的看法,他認為“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y)是指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推動提高能效技術、節能減排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開發和運用,從而實現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綠色經濟模式”。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尤其是能源消耗,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能夠提升人們的生活水準和質量,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付允等(2008)則認為,低碳經濟把低碳發展作為發展方向,利用碳中和技術等方法,實現節能減排,通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實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是一種綠色的經濟發展模式。金樂琴等(2009)認為,低碳經濟作為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符合可持續發展理論,也符合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本國策,與循環經濟有著緊密聯系,實現節能減排。劉思華(2010)認為,低碳經濟這種經濟模式或者說是經濟發展方式,是生態文明時代所特有的,工業文明的“高碳、高熵、高代價”已經不適應于時代的發展,要向“低碳、低熵、低代價”的生態文明轉變。為了實現這種轉變,必須合理利用并節約資源,大力推進綠色產業的發展,調整能源結構,建構綠色能源體系,同時要深化改革市場經濟體制。因此,建設新型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就應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節能減排。

三是從氣候變化問題解決的角度。低碳經濟是指能夠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模式,特別是對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氣體排放量的控制。推行低碳經濟,能夠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問題,不會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實現社會發展的可持續。

綜上所述,低碳經濟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而產生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能夠減少化石燃料等高碳能源的消耗,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在制度、技術上不斷創新,調整產業結構,開發新能源,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發展低碳經濟,既是積極履行保護環境義務,達到國家節能減排指標的必然要求,也是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工業、節約資源能源、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需要,還是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的必然選擇。此外,發展低碳經濟,最重要的是要轉變觀念,必須摒棄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約的發展觀念。

(二)低碳經濟的基本特征

從實質上看,低碳經濟其實也是經濟發展的一種模式,主要是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進一步發展低碳技術、生產低碳產品、提供低碳服務。從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同時促進經濟穩步增長。其核心是高效率地使用能源和清潔的能源結構,關鍵是低碳技術創新和保障制度創新。低碳經濟具有經濟性、技術性和目標性三個特征。

1.經濟性

經濟性主要是考慮經濟的發展,既要避免過度消耗和浪費能源等,又要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低碳經濟應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和機制來發展;二是低碳經濟的發展不應導致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福利水平明顯下降。

2.技術性

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支撐。利用低碳技術,在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時,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實現碳排放最小化。一方面,在消耗同樣能源的條件下人們享受到的能源服務不減少;另一方面,在排放同等溫室氣體情況下人們的生活福利不減少。

3.目標性

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目標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不會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嚴重威脅,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但在不同時間、區間內,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存在階段性、相對性、動態性、差異性等特征。

(三)低碳經濟的構成要素

低碳經濟是一種綠色經濟發展模式,運用低碳經濟理論組織經濟活動,以“三低三高”(“三低”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三高”指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基礎,以低碳化為發展方向,以節能減排為發展目標,以碳中和技術為發展方法的低碳技術、低碳能源、低碳產業、低碳市場和低碳管理是低碳經濟的五個基本構成要素。

1.低碳技術

低碳技術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動力。低碳技術是低碳經濟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標志,是解決日益嚴重的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低碳技術一旦作用于低碳經濟的生產過程就成為直接生產力,成為低碳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支撐條件和強大的推動力。

2.低碳能源

低碳能源是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低碳能源是指除石化燃料以外的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新型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氫能、核聚變能、潮汐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實現低碳排放或零碳排放。低碳經濟的實質就是用低的能源消費、低的排放和低的污染來保證國民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展低碳經濟就是要改變傳統的能源結構,使“高碳”能源結構逐漸向“低碳”能源結構轉變。

3.低碳產業

低碳產業是低碳經濟發展的載體。低碳產業是指以低碳能源、低碳技術為基礎的新興產業,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的低碳化領域” “可再生能源領域”“能源的效率化與低碳化消費領域”“低碳型服務領域”四大領域。經濟發展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承載體,低碳經濟發展的載體是低碳產業。低碳產業承載能力的大小、效率的高低、質量的好壞決定著低碳經濟發展的水平。

4.低碳市場

低碳市場是低碳經濟發展的溫床。低碳市場是指低碳生產技術、低碳產品、低碳服務的消費市場。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低碳生活和綠色消費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低碳市場是21世紀新的經濟增長點,低碳生產技術研發、低碳生產生活設備制造、低碳服務消費核算、低碳貿易公平競爭是構成這一經濟增長點的重心。

5.低碳管理

低碳管理是低碳經濟發展的保障。低碳管理包含對政府、企業、行業、產業發展目標的明確、法律規章的完善、體制機制的創新和科技創新的推動等方面,涉及生產、流通消費、管理的各個環節。如何借鑒發達國家低碳管理的先進經驗,結合自身的實際與存在的問題,科學構建和完善低碳管理制度與體系,將低碳管理規則轉變為政府、企業和個人自覺踐行的低碳行為,對低碳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

二、低碳經濟的理論依據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

《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989年,“聯合國環境發展會議”(UNEP)專門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戰略通過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聲明》,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定義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有一種支援性的國際經濟環境;二是維護、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資源基礎;三是走向國家和國際平等;四是在發展計劃和政策中納入對環境的關注和考慮。

可持續發展內涵包括以下內容:一是發展的可持續性,要在環境和資源的承載范圍內,實現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二是人與人關系的公平性,在努力發展社會時,處于同一時代的人,不應以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為前提實現自身的發展,而且當代人要考慮后代人是否有同樣的發展機會;三是人與自然的協調共生,人類必須建立新的自然觀念和價值標準,學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之和諧相處;四是突出發展的主題,發展與經濟增長有本質上的不同,發展包括社會的發展、科技的發展、文化的發展等方方面面,具有完整性,是人類普遍擁有的權利,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享有平等且不容剝奪的發展權利。

可持續發展理念包含了兩個基本觀點:一是人類要發展,尤其是窮人要發展;二是發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主要是從環境保護角度出發的,提倡保持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可持續性,而且明確提出要轉變現有的生產與消費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呼吁人們不能只顧經濟增長,還要注意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內容涉及許多方面,包括當代與后代的需求、國家主權、國際公平、自然資源、生態承載能力、環境與發展相結合等。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新的生存方式,這種生存方式不但要求體現在以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為主的環境生活領域,更要求體現到作為發展源頭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去。它包括經濟、生態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的內容。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就是考慮“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可持續發展要求人類在發展中講究經濟效率,關注生態和諧,追求社會公平,最終使人類的全面發展。

(二)生態足跡理論

生態足跡也稱“生態占用”。生態足跡是能夠持續地提供資源或消納廢物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空間,其含義就是要維持一個人、地區、國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夠容納人類所排放的廢物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面積。生態足跡要估計承載一定生活質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類使用的可再生資源或者能夠消納廢物的生態系統,又稱“適當的承載力”。

將生態足跡需求與生態足跡供給(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相比較,就可以定量地判斷某一國家或地區目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以便對未來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科學的規劃與建議。生態足跡評估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主要是測定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所利用自然的量進行評估。例如,一個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可以轉換成吸收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農田的面積,他的糧食消費量可以轉換為生產這些糧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積。因此,它可以生動地被理解成一只負載著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鐵路、工廠、農田等的巨腳踏在地球表面時留下的腳印,它的值越高,人類對生態的破壞就越嚴重。人類的發展持續依賴自然,我們應如何才能確保地球的承載力,從而支持人類未來的生存,這就是我們探討生態足跡的意義所在。生態足跡將每個人消耗的資源轉化為全球統一的、具有生產力的地域面積。生態足跡的計算基于兩個簡單的事實:第一,可以保留大部分消費的資源以及大部分產生的廢棄物;第二,這些資源以及廢棄物大部分都可以轉換成可提供這些功能的生物生產性土地。生態足跡可以準確地計算出某個國家或地區使用了多少自然資源。不同區域的全球生態環境現狀,可以通過區域生態足跡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差值——生態赤字或生態盈余精確地反映出來。由此可見,生態足跡不僅能夠反映出區域的資源供給能力和資源消耗總量,還能夠反映出個人或地區的資源消耗強度,同時也明確了人類持續生存和發展的生態閾值。

(三)循環經濟理論

循環經濟的本質是一種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近年來,循環經濟這一術語才開始在國際上使用,之前并不流行,而且在學術界還存在一定的爭議。1996年,德國頒布的《循環經濟和廢棄物管理法》,循環經濟一詞正式出現。然而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最早提出循環經濟一詞。由于受到“宇宙飛船經濟理論”的影響,他認為地球與太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具有相似性,它們的運轉都要依靠資源的消耗,因此,如果人類不合理開發資源、浪費資源,破壞地球環境,那么地球最終會像宇宙飛船一樣逐步毀滅,消失在宇宙中。由此可見,為了保護人類的生存家園,急需建立一種新的經濟發展觀念,摒棄傳統的、不利于環境保護的觀念,如:以“儲備型”經濟代替“增長型”經濟;以休養生息的經濟代替“消耗型”經濟;以“循環式”經濟代替“單程式”經濟。發展經濟在關注經濟量的同時,更要注重福利量。發展循環經濟,能夠最大化地使用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不會造成資源枯竭,同時還能減少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中,對資源的利用是由資源到產品再到廢棄物的單向直線模式,財富的獲取與資源消耗、廢棄物呈正相關,創造的財富越多,消耗的資源越多,產生的廢棄物也就越多,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而循環經濟則是一個閉合的循環模式,即“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將廢棄物轉化為資源,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不僅能節約成本,還能使經濟效益最大化。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形態的經濟,具有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特點,其實質上是對經濟系統的重構,將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融合,實現經濟與環境效益的統一,同時也符合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的流動規律。

三、旅游發展方式的轉型

(一)旅游對低碳經濟的響應

低碳經濟的提出,既給旅游發展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旅游發展方式的轉型提供了新的契機。旅游是人類移動性的空間行為,旅游活動的要素與旅游發展方式息息相關,旅游活動基本要素的構成、份額變化決定了旅游發展的方式。除了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推動因素以外,交通運輸工具和相應的能源要素的組合變化,也推進了旅游發展方式的階段性變化。現代旅游最大的特點是出行必然要借助交通運輸工具,如飛機、火車、汽車、輪船等;入駐酒店帶來物質資源的消耗,如水、電能及相關熱能等,產生大量垃圾與廢水;旅游體驗活動會對當地景觀、生態環境帶來破壞。工業革命以來的旅游發展方式,實際上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礎之上的,一些發達國家的旅游出行方式甚至可以簡化為“飛機+小汽車(或房車)+游艇”的組合,嚴重依賴石油及其加工制品。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給環境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如人類環境污染、資源耗損及高碳排放等,面對這些問題,旅游業難以逃避其責任。瑞士相關研究表明,包括旅游交通、住宿、旅游活動在內的整個旅游部門,碳排放密度是人類經濟部門平均碳排放密度的5倍。因此,基于低碳經濟發展的視角,研究探索旅游發展的低碳化模式,以實現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飲、旅游觀光游憩、旅游購物、旅游娛樂、旅游環境等各部門要素在能源使用效能方面的革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盡管旅游業被認為是高能耗、重污染的行業,具有響應低碳經濟的條件。近年來,隨著國際旅游業的不斷轉型升級,旅游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如創意產業、綠色產業、和諧產業等,在旅游系統中具有倡導低碳消費理念,推行“碳補償”或“碳中和”機制,運用低碳技術設施裝備等各方面的優勢。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旅游業也能夠響應這一號召。

(二)旅游響應的模式

旅游對低碳經濟的響應,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低碳旅游的現實路徑。它以完整的旅游系統為對象,主要發展內容是旅游產品服務的低碳生產與低碳消費,主要目的是要通過旅游的低碳化發展來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低碳旅游發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碳排放量來獲得更大的旅游經濟效益,實現社會與環境效益的綜合發展,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構建、旅游設施的建設、旅游體驗環境的培育及旅游行為方式的引導過程中,運用低碳技術、融入碳匯機制和倡導低碳消費,來實現旅游綜合效益的最大化。旅游對低碳經濟的響應具體體現在旅游吸引物、旅游設施、旅游體驗環境、旅游消費方式對等層面上。構建低碳旅游吸引物,可以利用低碳技術,開發各種類型的旅游吸引物,甚至可以把低碳技術含量高的高科技產品直接作為旅游吸引物;對于旅游的各項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既應該利用低碳技術,實現節能減排,提高其設施水平,更應該直接使用低碳環保的旅游裝備,節約旅游運營成本,實現更大的旅游經濟效益;在旅游體驗環境的培育中,既要大力提高環境的生態化含量,擴大綠色環境,增加對碳的高吸收、高儲備能力,也要對高碳匯機制進行創新,提高旅游體驗環境質量,使旅游環境效益實現最大化;在引導旅游者的消費過程中,不僅要倡導生態文明的綠色生活方式,更要落到實處,降低個人的旅游碳足跡,最大程度實現旅游發展的社會效益。

總而言之,低碳旅游是對可持續旅游、生態旅游發展理念的一種行動響應,是將可持續旅游和生態旅游發展的理念轉化為一種更具有實踐性的旅游發展方式,低碳旅游強調各種低碳技術的運用,著重強調對旅游發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實現旅游發展的可持續性,是旅游發展方式建構的終極目標。低碳旅游與生態旅游基于旅游發展要素組合變化的不同視角,嘗試著變革傳統旅游發展方式,以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其中,低碳旅游引入低碳消費方式和低碳技術裝備,實現旅游低碳排放或零排放,以緩解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更符合人類責任與生態文明的理性要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辉县市| 鄂州市| 白玉县| 横山县| 徐闻县| 聂拉木县| 修文县| 苍溪县| 长宁县| 比如县| 龙川县| 南雄市| 长泰县| 眉山市| 涞水县| 阿克陶县| 固始县| 永年县| 四子王旗| 方正县| 珲春市| 南召县| 岑溪市| 南澳县| 安康市| 财经| 沙河市| 宿松县| 渑池县| 平阳县| 涟源市| 望城县| 中牟县| 灵宝市| 宜州市| 建宁县| 高阳县| 长沙县| 陵川县| 城固县| 仙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