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單賺錢
- 喻修建
- 4487字
- 2021-02-08 18:07:01
二、有錢也不一定有資本
在咖啡館和朋友聊天,朋友講了一個例子。
一個人用1000元進貨買了5條香煙,在便利店每條賣250元,總計收到1250元。另一個人很窮,每個月領取1000元的最低生活補貼,全部用來買了柴米油鹽。同樣是1000元,前者通過經營交易增值了,成為資本。后者卻在價值上沒有任何改變,只不過是一筆生活費用。后者的問題在于,他的錢因為要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很難由生活費轉變成資本,更沒有資本意識和經營資本的能力與技巧。所以,后者就只能一直貧窮下去。
跟朋友告別后,我一直在回想朋友所說的這個例子。如果有錢并不能等同于資本,那么究竟什么才叫作真正意義上的資本呢?
1.什么是資本
在通往財務自由之路上,資本是一個我們永遠繞不開的話題。
在經濟學領域,資本是指用于生產的基本生產要素,包含資金及廠房、設備、材料等物質資源。其目的是完成資本→生產→資本+剩余價值的過程,從而獲得利潤。在金融學和會計領域,資本通常用來代表金融財富,特別是用于經營商業、興辦企業的金融資產。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予以定義,資本總是離不開錢,并且主要還是由錢組成的。那一堆錢能算是資本嗎?當然不能,最多叫資金。
正如高樓大廈主要是用磚頭建造的,但,一堆磚頭擺在那兒肯定算不上是高樓大廈。同樣的道理,資本的確主要由錢構成,但,僅僅是一堆錢放在那兒,肯定也算不上是資本。這個特別精確的類比,非常生動地說明:錢和資本實際上是很不一樣的東西,正如一堆磚頭和一棟高樓大廈肯定不是一回事兒一樣。所以,有錢和有資本,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兒。
羅伯特·清崎也在《富爸爸窮爸爸》財商系列書籍中,反復強調一個概念:金錢并不能使你富裕。這讓很多人困惑不解:富人不就是有錢人嗎,怎么說金錢不能讓你富裕呢?
每個人、每個家庭的生活各方面都是需要花錢的,甚至你什么事都不做,你的錢依然會逐漸變少,因為通貨膨脹正在慢慢“吞噬”你的錢。
如果沒有更多的收入來源,那么即使是坐擁金山銀山,也是會被通貨膨脹消耗殆盡的。所以,羅伯特·清崎給出了另一個答案,那就是——被動性收入。而能給你帶來被動收入的東西,如房產、專利、版稅或者其他任何投資標的,就是資本。
2.三個基本要素
資金和資本的區別,就是一堆磚頭和一棟大廈的區別,雖然大廈肯定主要是由磚頭堆砌而成,但一堆磚頭肯定不是大廈。這其中還需要其他因素的參與,如鋼筋、水泥、混凝土等。
李笑來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一書中曾說,錢本身最多稱為資金,但要想成為有效的賺錢的資本,還必須具備三個基本要素:
第一,資金大小。
第二,資金使用時間。
第三,資金背后的智慧。
我們先來看看資本的第一個要素。
大多數人一直沒有開始投資的主要原因,恐怕就是認為:自己沒有足夠多的錢。
1000元和10萬元都是指資金的額度,究竟哪個可以作為資本呢?在今天,1000元因為金額太小了,也許不能夠成為資本。那么10萬元呢?也許是資本,也許不是。那么1000萬元、1億元呢?這個金額足夠大了,總可以被當作資本了吧?實際上如果投資一個大型的水力發電站項目,1億元是遠遠不夠的,動輒數十億、上百億元。因此,如果單純說資金金額本身,是不能界定其算不算資本的,主要看這筆錢的用途。
事實上,現在只要手上有點閑錢,哪怕只有1萬元,也會有人拿來進行投資理財,如放在余額寶里——因為余額寶的利息比銀行活期存款高。余額寶背后的基金公司,將大家零碎的錢聚集起來再投資,同時保持高周轉流動性以錢生錢。
也許有人會質疑,這種簡單的存錢怎么能叫真正的投資呢?那就以投資股票為例吧,現在去證券公司開戶存入資金買進賣出極其方便,一個賬戶還可以購買滬深股、港股和美股。目前,滬深股和港股至少100股起售。例如,100股伊利股份(600887.SH)才2212元(2018年12月21日盤中價),如果你判斷伊利股份的基本面較好,具備未來內生性增長的空間,以及看好其團隊的管理能力等,那么只需要2212元就可以投資了。
投資并不需要很大的資金量,金額也根本不是投資的最核心要素。
資本的第二個要素更為重要:你能使用這個資金的時間。
假設你現在銀行賬戶上儲存有500萬元的資金,能夠使用這個金額的資金多長時間呢?一筆資金,使用1個月、1年、10年或20年,其價值和意義都是不一樣的,最后的收益也是有天壤之別的。
萬科A(000002.SZ)有個傳奇股東,叫劉元生。1988年,劉元生以360萬元購入360萬股萬科股票,以2016年6月27日萬科的總市值2697億元人民幣計算,劉元生的萬科資產賬面財富約為27億元人民幣——28年,股票價值翻了750倍!
這個事例中,最關鍵的并不是27億元,也不是750倍。試想一下,20世紀80年代這么大筆金額是絕大多數人不可能擁有的資本。而且,這筆錢從來就沒有挪作他用,一動不動地放了28年,這才算得上資本。
所以,真正意義上的資本是可以將資金“判一個無期徒刑”的,資金時間也是資本的一個主要因素。
以股市為例,大部分人投入股市里的錢,很難做到“到死都可以無須挪用”,甚至不乏利用高杠桿借錢炒股。這種錢進入股市后,投資者的情緒會隨著大盤跌宕起伏、上下波動,稍有風吹草動即頻繁買進賣出,最后的結果就是成為“一贏二平七虧”中被無情割掉的韭菜。
股神巴菲特的老搭檔查理·芒格曾經說:如果你想獲得想要的東西,那就得讓自己配得上它,信任、成功和欽佩都是靠努力與智慧獲得的。
這其實也就是關于資本最為重要的第三個要素:資金背后的智慧。
它指的是對金錢的認知。因為賺錢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資金在不同人的手里所產生的價值是不一樣的。例如,同樣是1000萬元的資金,讓你、我、馬云、雷軍分別拿去做第一次投資——不用猜,收益率最高的絕不是你和我,馬云、雷軍肯定會一騎絕塵。所以,隱藏在資金背后的智慧,遠比資金構成有效資本的前兩個要素更加重要。
你不得不承認一個殘酷的事實:大多數人根本不配站在資本之后。
3.突破認知框架
投資理財這條路雖然并不容易,但好在理念、知識和技巧等確實是可以通過后天不懈努力學習和積累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財富的強烈渴望,對賺錢充滿激情,才是一個人愿意去賺錢的最大動力。而且在賺錢過程中享受到樂趣和成就感,他才有可能將錢轉變成“資本”。同時,持續不斷地學習和積累資本意識,以及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才能獲得最后的成功。
實際上,一個窮人要變成有錢人,最大的困難是最初幾年。有一則財富定律:對于白手起家的人來說,如果賺取第一個100萬元需要花費10年時間,那么從100萬元到1000萬元,也許只需要5年,再從1000萬元到1億元,則可能只需要3年。
這個定律告訴我們:已經具有的豐富經驗和充足資金,就像行駛在高速公路上,速度已經提上來了,只需要輕輕踩下油門,車就會疾馳如飛。
窮人不僅沒有資本,更大的關鍵問題在于沒有資本意識,沒有經營資本的經驗和技術。如果窮人沒辦法把錢轉變成資本,也就只能一直窮下去。
別灰心!我想鄭重告訴你的是:人與人之間在智商上的差距,遠沒有想象中那么大,一件事他能做,你也可以,無非是實現的程度深淺不一樣而已。1萬小時定律即是最好的注解。
坦率地說,在任何時候,窮人都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很少能夠掌握主動權,很多時候連自己也身不由己,更別說試圖去影響別人。窮人做投資,缺乏的不僅僅是錢,還包括思想的智慧。
(1)第一個需要突破的維度——投資的重點不是金額
這是絕大多數人止步不前的認知陷阱。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是現在”。
改變就在當下,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你積累資金和經驗。也不是很多人幻想的那樣,到了某個階段,自然而然地就獲得了某種“神奇的力量”,突然一夜之間實現財務自由了。
在這種認知背景下,很多人說“反正我沒有多少錢”,從而認為投資理財這件事和自己沒有半毛錢關系。他們有這種看法,主要是太過關注盈虧絕對值,而不是盈虧比例。例如,他們認為投資就是把100萬元變成200萬元,而1000元變成2000元,則只是賺了點零花錢。
所以,他們的推論是:先得有100萬元,才能投資啊。其實,這兩個投資在回報率上來說,是一模一樣的。
把焦點放在盈虧比例(相對值)上,而不是本金或盈虧金額(絕對值)上,是90%以上的投資者終生都沒能學會的東西。
這很容易就讓人想到剛入股市時,大多數人都天然喜歡買入價格低的股票,原因在于它們看起來便宜。面對收益潛力再高的股票,只要看一眼價格,便會望而卻步。這樣的思考方式,讓人很容易買入大量的“垃圾股”。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很多人都錯過了大量的投資機會。
(2)第二個需要突破的維度——給自己的投資款“判上無期徒刑”
這也是最受人質疑的。
有人曾經做過調查,2/3以上的人若丟失自己年收入的10%, 1/2以上的人若丟失自己年收入的20%……其實根本不會影響生活質量,只是大多數人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個事實而已。
打個比方,對于年收入20萬元的人,拿出2萬元做投資理財,并給這筆錢判上無期徒刑,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挪作他用,其實很大概率上不會影響他的生活質量。
有時候一些年輕人聽完投資理財課之后,也開始積攢本錢,進行基金定投、買入股票等,然而往往過不了多長的時間,又會遇到很多突發事件,如親人生病、買房、買車等,把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錢如數花掉了。
這種情況在股市里極為常見。很多人買了股票之后,一天到晚都緊盯著K線,一旦股市上漲了,情緒興奮;一旦股市跌了,通宵失眠。為什么如此焦慮?因為他們覺得,這些錢如果損失了,就會導致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原本是打算能在半年內翻一倍,然后把收益拿出來換房換車。他們忽視了投資最忌諱的,就是過于短暫的投資周期,以及由此導致的患得患失。投資不是賭博,無論輸贏都講求即時效應。所以,他們很困惑,到底應該如何進行下去。
巴菲特說:沒有任何方法去準確預測市場的波動,因此投資者需要做好持倉五年以上的準備。
那么到底多少錢,才能心平氣和地給它判無期徒刑呢?標準很簡單,就算全部損失掉,也不會影響到你的家庭的正常生活質量。另一方面,這也杜絕了借錢投資“加杠桿”這種高風險行為。
時間,是投資最好的朋友,足夠長的投資周期才有可能享受“滾雪球”的復利效應。
實際上,能夠擁有一大筆錢而幾乎從不動用的人,其實已經擁有足夠的智慧和實力站在資本背后,終有一天可能成為出類拔萃的投資者。即使起步較晚,一旦有了這種意識,他就為自己的投資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某種意義上講,第二個認知突破至關重要,因為第三個突破幾乎是與第二個突破同時發生的。
(3)第三個需要突破的認知——實踐出真知。
關于投資背后的智慧,“紙上得來終覺淺”,就像這本書,也只是從理論上幫助你梳理脈絡,進行邏輯推理和觀念升級。但個人的經驗、思考和智慧,都只能從實戰中獲得的。
就像任何運動員一樣,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運動項目,都無一例外需要“力量訓練”,任誰也無法速成,這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正因為如此,第二條中“判無期徒刑”的資金就發揮作用了,這筆錢是你不會挪用的,甚至是你輸得起的“學費”,最后若通過這次投資能夠提升你的投資能力,那也是值得的。
如果你真的能做到觀念升級,你會發現這三個認知的突破并非不可逾越,甚至發現投資賺錢并不是高深莫測的事情。
在通往財務自由之路上,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唯一的辦法,就是努力學習和積累。但在投資理財之前,要先明白自己的資本到底是什么,有了這些,才能慢慢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條路雖然慢,但總會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