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單賺錢
- 喻修建
- 5984字
- 2021-02-08 18:07:01
一、什么是真正的財富
財富等于擁有多少錢嗎?
并非如此。在我看來,真正的財富是指在“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持續”保障的前提下,有足夠的資本可以“自由”地投入“該”做的事情中。
簡單地說,就是有足夠的金錢,讓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財富=自由。
如果說,人身自由是能夠正常做人的基本保證,那么,真正的財富就是能夠正常生活的最低保障。遺憾的是,很多人從一開始就拒絕談錢,認為談錢太世俗,甚至鄙視那些想賺更多錢的人。坦白地說,我曾經就犯過這樣的低級錯誤。但現在,我并不覺得錢有什么不好,相反,我很樂意并且確確實實把賺錢當作人生的目標之一。當然,我更愿意把真正的財富看作一種生活感受,是不可衡量的,而絕非一串冷冰冰的數字,或者擁有幾套豪宅、幾輛豪車。
盡管財富并沒有標準定義,但我想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應該有一個自己的答案。在現實生活中,90%的人之所以沒有創造真正的財富,根本原因是他們從來沒有意識到,有一種能夠創造財富的系統可以復制。換句話說,大多數人都產生了錯誤的思想認知,因為他們不知道可以模仿創造財富的典范。
1.其實你并不懂錢
人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感到困惑不解,如自己設定某個目標之后,明明為之付出了不懈努力,但許多年過去了,我們卻并沒有按照自己期望的速度向它靠近,甚至背道而馳。這是為什么?
年輕的時候,我們大都經歷過“我行我素”的任性過程,如追求自由、不想被束縛,總覺得“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不斷地往復折騰。這折射出的是:我們其實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的大腦對一件事情缺乏概念,那么我們的思維就不會去認知這件事情,更不會刨根問底。
進一步說,如果我們對金錢充滿了渴望,期望實現財富自由,那么我們必須認知金錢、懂得財富,甚至就像熟悉自己的身體一樣了解它,才能擁有加速向它靠近的前提和可能。
基于此,《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曾經在演講時說:
人們在財務困境中掙扎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在學校里學習多年,卻沒有學到任何關于金錢方面的知識。其結果是,人們只知道為金錢而工作,但從來不學著讓金錢為自己工作。
2.錢,到底是什么
一萬個人眼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它取決于每個人不同的心態和眼光。
通常來說,錢是一種貨幣,是支撐整個社會運行的經濟工具。就像黃金一樣,錢本身并無價值,它只是一張薄薄的紙印上了五顏六色的文字和符號,被賦予了某種交易的衡量價值而已。錢真正的價值來自它的流動性。錢必須是在不斷循環中流動才能“生錢”。例如,給你1000萬元,只是儲存在銀行不能取出來使用,那它就是毫無意義與價值的。所以,沒有流動就沒有價值,把錢存在銀行里,也是持續貶值的。認識到錢這個與生俱來的屬性,是非常重要的,它將是我們真正懂錢、賺錢的基礎。
挪威劇作家易卜生寫過一部名劇《玩偶之家》:女主人公娜拉一直活在傳統的婚姻制度下,內心壓抑沉悶,跟丈夫的關系非常不平等,終于有一天她覺醒了,離家出走開始了新的人生。
幾乎所有人在看完這部戲劇之后,都會毫不吝嗇地贊揚娜拉追求自由、平等的反叛精神,女權運動者對她更是贊賞有加。作為少數派的魯迅先生的看法卻迥然不同,他發表了《娜拉走后怎樣》的文藝會講:
可是走了以后,有時卻也免不掉墮落或回來。否則,就得問:她除了覺醒的心以外,還帶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條像諸君一樣的紫紅的絨繩的圍巾,那可是無論寬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還須更富有,提包里有準備,直白地說,就是要有錢。
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
錢這個字很難聽,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們所非笑,但我總覺得人們的議論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飯前和飯后,也往往有些差別。凡承認飯需錢買,而以說錢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總還有魚肉沒有消化完,須得餓他一天之后,再來聽他發議論。
所以為娜拉計,錢——高雅的說罷,就是經濟,是最要緊的了。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
幾乎可以這樣說,世界上很少有東西比金錢更有爭議。它是最被渴望的,也是最受詛咒的。金錢不僅被看作物質現象,而且是最極端、最糟糕的物質現象,它被看成最低俗、最骯臟的東西,甚至是萬惡之源,但它又是一部分人不擇手段追求的目標。這種對金錢的雙重態度體現出一部分人人格的巨大分裂:一方面對金錢進行毫不留情的口誅筆伐,另一方面在私下里卻對財富和擁有財富的人充滿了艷羨與膜拜。
事實是,金錢的確改變了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東西。它不會解決所有問題,它也不是萬能的。但是,缺錢卻能使我們的幸福蒙上一層陰影。
中國有句古話:貧賤夫妻百事哀。大多數夫妻感覺到,因為金錢發生的爭吵對他們共同的未來構成了威脅,并發現這種爭吵比因其他問題發生的爭吵更難化解。
有了錢,我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便能夠嘗試多種方式,有機會結識更多高層次的人,得到更加有趣的工作,獲得更多的人生自信。
某種意義上,每個人賺錢的多少,會折射出他能調動的社會資源(包括人和自然兩種資源)的總量。例如,你擁有100萬元存款,另一個人有1萬元的存款,你可以得到的社會資源,自然比那人更多。
這其實也說出了錢的本質,它實際上就是對各種社會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量化。你之所以能夠有錢,是因為你提供了你的時間為社會做了有益的事情,也就是說將你的時間資源商品化的結果。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價格的。
跟大家分享我對于金錢的三個觀點:
①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錢能幫我們解決很多問題,但很多東西是錢帶不來的,如健康、親情、愛情、幸福等。
②雖然賺錢是第一位的,但不代表省錢不重要。在“開源、節流、投資、風控”的投資理財四大要素中,缺少任何一項都難以實現財務自由。
③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成為金錢的奴隸。錢是中性的,既不善良,也不邪惡,只有我們應用于生活之中才給予它不同的屬性。
3.你的時間值多少錢
世界上任何東西的獲得都是有代價的,錢也是如此。
大學剛畢業那些年,因為特別喜歡“碼字”,我經常深更半夜寫微博、微信公眾號。一篇1000多字的推文,往往要耗上三四個小時,發表后能獲得數千上萬的閱讀量,朋友們毫不吝嗇地贊賞,自己也沉醉其中,感覺良好。然后,有人問:這個能掙錢嗎?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迷戀上了攝影。于是泡在各種攝影論壇里“指點江山”,認識了喜歡拍照的朋友,相約帶著沉重的單反去爬山“掃大街”,導照片、修照片、傳照片,投入了大把的時間和精力,自己樂此不疲。然后,有人問:這個能賺錢嗎?
等等,諸如此類。
每當我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賺不賺錢”這個問題就像一盆冷水,突然從頭頂澆下來,不僅澆滅了我的熱情,而且經常讓我感到難堪與羞愧。
我一直害怕回答賺錢的問題,并不是故作清高不愛錢。老實講,在年輕的時候,我從來沒想過這些事能帶來多少金錢的收獲,也許情懷和理想占據了主導,甚至都沒有往賺錢這個方向上思考過。
但,人常常是經受不起考驗的。李笑來說,年輕的時候無所謂,到了一定年齡卻都逃脫不了金錢的束縛與限制,都是到了“迫不得已”的時候才開始重視金錢,所以“慘淡的結局”其實是從一開始就注定的,并不像大多數人以為的那樣,直到中年才遇到所謂“中年危機”。
最終,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那些認真對待金錢并為之投入大量時間的人,獲得金錢的能力更強,而且會越來越強。
2014年6月中旬,我認識了上海一位著名的私募基金大佬。這個人很有錢,但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錢——因為他投資的股票、收藏的藝術品都是隨著時間必然會持續升值的。一次,有個小伙子登門向他請教:“你為什么這么有錢?”他認真地思考了一會兒,然后回答說:“你每天花多少時間想如何賺錢?我可是天天想著怎么賺錢,早上起來就在想,晚上躺在床上也在琢磨……你呢?可能就是想想而已,想了一下,然后就繼續喝酒、打牌,或者干別的去了。咱們花的時間和精力不一樣,怎么可能一樣有錢呢?”
瞧瞧,在不少人叫嚷著“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而折騰不止且引以為榮的時候,另外一些極少數的人卻是“生命不息,琢磨不斷,賺錢不止”。大多數人都想賺錢,卻不愿意花時間思考如何賺錢以及馬上付諸行動,止步于空想階段。難道坐在家里等著天上下一場“金雨”?
賺錢需要本金。你的本金是什么?存款、人脈,或者知識?一個人最寶貴的是什么?不是房子,也不是存款,而是你的時間!
你把自己的時間放在哪里,你的未來就在哪里。
不花時間在孩子身上,會有很好的親子關系?不花時間鍛煉,就能身體健康?不花時間賺錢,財富會從天而降?
一天有24個小時,除了8小時睡覺、2小時吃喝拉撒之外,還有14個小時可以用來工作與學習,職場中人減去8小時工作時間,還有6個小時可支配,用來學習和成長。如何利用這些時間?如何讓每個小時產生最大的價值和最多的收入?
舉個例子,張三每天收入1萬元,工作8小時,每小時賺1250元;李四每天收入100元,工作8小時,每小時賺12.5元。張三在1小時內產生的價值是李四的100倍。你覺得誰的時間更有價值?誰更在乎自己的時間呢?
賺錢越多的人,往往越重視自己的時間,他知道自己每個小時的價值是什么,所以他不會輕易浪費揮霍,他會用最少的時間做最重要的事情。同時,他每天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讓自己在每小時內創造的收入更多。
而每小時收入12.5元的人,甚至根本沒這個概念的人,他往往不會去想自己每小時創造的價值是什么,也許就算知道了,也會安慰自己不就是12.5元嘛,閑聊喝酒打牌玩樂6個小時,最多75元不要了,也不會覺得心疼。
有一個公式是:
時間>金錢
越是在賺錢和投資理財的早期,這個公式就越普適。換句話說,你如果想賺更多的錢,你就要付出比收入更多的時間去琢磨、去規劃、去實踐。如果你不打算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就想一下子把收入提高,這本身就是不科學的,天上永遠不會掉餡餅。
所以,在不打算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就想賺錢與獲得更多收入的情況下,通往財務自由之路的大門永遠是關閉的。還是死了這條心吧,該玩什么就去玩什么,這可能就是你的人生。
在這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公式:
注意力>時間>金錢
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哪些事情上?你的注意力都用在解決什么問題上?這個話題留在后面章節再做進一步的闡釋。
4.在起點重視金錢
人最難了解的是自己。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活得迷惘,并且因迷茫而憤懣,感覺自己的人生總是充滿失敗。
接觸不少人之后,你會發現,那些真正的成功者,是從始至終目標感非常明確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適合什么。這些人的生活,就像水分充足、顆粒飽滿的石榴,紅潤而滿足、篤定而從容。
大學剛畢業的那段時間,我一無所有地開始在城市里工作,那間不足10平方米的辦公室亦是寢室,連做飯的地方都沒有,覺得生活真是艱難。每個月領著400元的工資,加上交通費、餐飲費,還有偶爾的交際費用,處處都要花錢。
與我的艱難和捉襟見肘的生活狀況形成對比的是,畢業沒多久,好朋友小歡已經積攢下了好幾萬元錢,工作也得心應手,收入穩定而有規律。
我很不解:同樣都是剛畢業,同樣都是沒找父母要一分錢,為什么我們之間的差距會這么大呢?
后來從聊天中得知,早在上大學的時候,小歡就已經有意識地開始賺錢并儲蓄。例如,他利用周末時間在文化館做兼職編輯,還抽空接了兩個待遇不錯的家教,甚至跟同學合伙做早餐并送貨上門……大學4年,他不但賺夠了自己的生活費,每個月還留存不少的錢用來投資理財,從未間斷。在時間的復利累積下,他所賺到的錢遠遠超過了我們這些同齡人。
若干年前,我的師傅兼人生教練曾經在我從報社辭職下海的時候,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現在必須花時間想清楚,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你又最適合做什么。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他花了三四年的時間來想清楚這件事,包括自己和公司未來持續的賺錢模式。自此,他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明確而篤定,現在,他的總資產已達10位數。
我發現了一個規律:那些很早就明確自己要干什么的人,最后一定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差異不過是程度深淺罷了。
在某種意義上,每個人的終局,常常不是由“是否在乎金錢”決定的,而是由其他因素如何與“是否在乎金錢”搭配決定的。是什么因素呢?“起點”與“終點”。
投資大師李笑來曾經說:
如果一個人在起點就不在乎金錢,在終點依然不在乎金錢,那么他的終局怎么可能會被金錢的多少所影響呢?
如果一個人在起點就在乎金錢,萬一到了終點時真的已然不在乎金錢,那么他的終局會如何被金錢的多少所影響呢?
所以,我們實際上要比較的是兩種情況:
·在起點不在乎金錢,在終點卻在乎金錢。
·在起點在乎金錢,在終點依然在乎金錢。
我以前一直固執地認為提到錢特別俗氣,刻意把錢看得很淡。我覺得自己就是那種靠精神就能吃飯,就能坦然過完這一生的人,甚至不明白一個人可以窮到什么地步。后來才發現,錢那么重要。尤其是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階段,牽一發而動全身,好像凡事都離不開錢。當你犯選擇困難癥的時候,你的銀行卡余額會時刻提醒你:說錢不重要的人,往往都是身價不菲的人;說不要只顧著賺錢的人,往往都是不缺錢的人。
年輕的時候,總抱有一絲僥幸心理:該有的還是會有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甚至有時候還會鄙視別人把錢看得重,認為他們到頭來還不是一場空?最令人氣餒的是,自己在已經沒有多少機會時才發現金錢的重要。這個切膚之痛在于“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兒,卻突然發現自己已經輸了”。所以,在年輕的時候,自己處于起跑線上,認真思考金錢、重視金錢才是實際上的優勢策略。
最終,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
那些認真對待金錢的人,獲得金錢的能力更強,而且會越來越強。
如果你承認這的確是事實,那么李笑來的結論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了:
·那些“在起點不在乎金錢,在終點卻在乎金錢”的人,由于在“琢磨如何賺錢”這件事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相對更少,于是,他們的賺錢能力很可能更差。所以,他們有更大的概率在終局到來時“沒賺到多少錢,卻很在乎金錢”——怎一個“慘”字了得!
·那些“在起點在乎金錢,在終點依然在乎金錢”的人,由于在“琢磨如何賺錢”這件事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相對更多(他們從一開始就在使勁琢磨),于是,他們的賺錢能力很可能更強。所以,他們有更大的概率在終局到來時“已然賺到很多錢”——對這種人來說,“是否在乎金錢”很難影響他們的幸福感了。
“在起點不在乎金錢,在終點卻在乎金錢”,竟然是最可能導致不幸終局的組合!
的確,年輕的時候在乎錢,其實真是一件挺無趣和沒意思的事情。按照賺錢的發展軌跡來說,在年輕的時候,即使使出吃奶的力氣,也都處在那條平緩的甚至看不出斜線的水平線上,賺到的錢實際上也很少。
有夢想、談情懷、講格調——這些都是貼在年輕人身上的標簽。但是,我們不主張年輕人視金錢為糞土,不重視金錢,尤其反對年輕人不重視賺錢的能力。
金錢并非萬能,恰恰相反,我們知道還有更多比金錢更為珍貴和有價值的東西,比如時間,比如家庭……我們只是強調認知和思維方式,“在起點重視金錢”比“在起點不重視金錢”更劃算,到達終點時痛苦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