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社區防災減災自組織能力建設研究
- 陳旭 王胡林 盛丹萍
- 614字
- 2021-02-08 18:11:20
二、社會組織
由于世界各國不同的文化傳統和語言習慣,社會組織這一統稱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叫法。但這些叫法在內涵上并沒有太大差別,其主要目的是與政府進行區別。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黨的十七大都提出了“社會組織”這一新的名詞。從2007年開始,“民間組織”這一提法正式被“社會組織”代替。目前,我國將社會組織分為三類,即社會團體、基金會和民辦非企業單位。
社會組織的基本屬性是非營利性和非行政性。2016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強調了社會組織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要求大力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完善相關政策,明確社會組織的作用是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服務行業。王寶明、劉皓、王重高(2013)編著的《政府應急管理教程》闡釋了應急管理體系中的社會組織:“社會公眾通過自發組織按照志愿性機制謀求公共利益、提供應急公共服務的組織。”
社會組織作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正在逐步興起,隨著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社會組織在突發事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于突發事件的應對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社會組織在災害突發事件的應對過程中以其獨特的優勢承擔了政府不能做、不愿做、做不好的大量工作,在應對突發事件工作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彌補了政府在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中的不足,也能夠更有效地預防和處置突發災害事件,消除事件影響,其豐富的社會資源也能夠降低災害事件對社會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