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機器時代降臨

資本原始積累完成

馬克思曾說,工業革命的機器大工業生產實際上是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卡爾·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也就是機器替代人力,資本換取勞動的過程。這里的資本指的是一個特定的政治經濟范疇內的概念。資本對應的不是具體的商品,而是政治經濟權力。資本是工業革命爆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產生、形成、積累與擴張的過程貫穿整個工業革命。資本積累足夠了,革命的爆發便也順理成章了。

16世紀,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氣勢洶洶遠征英國卻慘遭敗北。此外,英、荷對戰多次,英國勝利居多,西、荷兩國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海外擴張的優勢被英國取代。自此,英國人的足跡開始踏遍各大洲,以“日不落帝國”的強者姿態登陸各個大陸。

從16世紀到18世紀,200年的殖民掠奪,構成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從本質上說,資本原始積累是“通過暴力等非正當手段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使生產資料聚集在少數人手中的過程”卡爾·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掠奪手段一開始就充滿血腥與暴力。英國商人和貴族先是在劫掠西班牙、葡萄牙滿載美洲金銀和東方香料的船只中大發橫財,然后在非洲大搞奴隸貿易。作為英國重要的廉價原料產地和產品傾銷地,印度遭受的掠奪也十分慘重。據統計,1757—1815年英國搜刮的財富高達10億英鎊。難怪那些頻繁踏足殖民地的英國人,回國之后,一個個都富甲一方。英國通過這樣強迫和掠奪的貿易,使大量的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回國內,初步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英國國內的“圈地運動”進一步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地處大西洋航運中心的英國主要以出口羊毛為主要貿易。發達的毛紡織業使羊毛價格不斷上漲,一時間羊毛在世人眼里貴若黃金。精明的新貴族(主要是一些中、小貴族階層的鄉紳)發現,同一片土地,用來養羊遠比用于種植成本更低、利潤更高。于是他們瘋狂圈占土地、暴力驅趕農民,農民不得不遠走他鄉、到處流浪。其結果是城市出現了大批廉價勞動力,他們成為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后備力量。被新貴族侵占的農村涌現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大農場,土地貴族不再“親自”經營土地,而是進行轉租。這一改變,使種植業、畜牧業飛速發展,產量大增。城市所需的糧食、工業所需的原料也因此有了足夠的保證。

殖民掠奪和“圈地運動”不僅促進了英國資本的原始積累,還創造了無限商機。落后殖民地不僅對英國工業品的需求量極大,本土需求隨著殖民地的擴張也日益增大。為了跟上供給,新貴族不斷擴大工廠規模。這樣一來,相對于日益增長的投資需求,原有的產業工人就變得不足。為了生產更多的產品,賺取更多的利潤,資本家不得不考慮提高生產效率,用機器去代替人力。于是一場改進技術、改良機器的浪潮在“日不落帝國”掀起。

分工是文明的起點

1776年,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道:“勞動生產力的最大提高,以及生產中的技能、熟巧和判斷力的進一步完善看來都是分工的成果?!?img alt="勞動分工與制度變遷:相關關系及其經濟學分析 [D].浙江師范大學,2003."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B2919/17795061506790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391923-7lfRpq03PnQzzHe2D8CPUogIzQ3io91N-0-f631b836d86d6161e89bc72120134ef2">換言之,逐漸擴大的交換市場刺激了分工,分工又反過來刺激了生產技術的創新。第一次工業革命率先爆發在棉紡織業,恰恰也是因為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刺激了手工工場的精細化分工,從而促成了工具的革新。

棉紡織業是英國引進的新興產業。其基地大多分布在農村,不受行會和法律法規的束縛,具有良好的技術革新條件。再加上彼時新興棉織業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優勢不足,不僅產品質量不及印度棉布,同類產品的價格還比印度棉布貴。為和印度棉布競爭,求得市場,只有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市場的競爭力。

棉織品適宜于普通大眾日常穿著,價格比毛織品低廉。長期的手工工作鍛煉出大批有技術、有經驗的工人,他們豐富的生產經驗為各種機器的發明提供了幫助。到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首先從新興棉紡織業的技術革命開始。

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首先發明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奏響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前奏曲。珍妮紡紗機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隨后水力紡紗機等機器陸續改進,從此機器轉動開始代替人力。

1771年,阿克萊特建立了第一座棉紗廠,全部采用水力紡紗機,并雇用數百名工人,第一次突破了原來的手工工場生產,開始進入近代機器大工廠生產階段。

運用機器進行生產是近代工廠的核心。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曾這樣描述:

“一個人抽出金屬絲,另一個人拉直,第三個人切斷,第四個人削尖,第五個人打磨頂部做出頭……用這種方法,做一枚別針的工序被分為18個單獨的操作程序。”亞當·斯密.國富論 [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這種規范化的單一操作正適合機器生產,每個人有了簡單明確的分工。于是,機器很快進入工廠,人力得到解放,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在棉紡織機器問世后,凈棉機、梳棉機、漂白機等也相繼誕生,它們都得到了廣泛使用。很快,整個棉紡織工業系統都實現了機械化。1782年,聯動式蒸汽機出現后,人們巧妙地將紡紗機與蒸汽機組合,發明了蒸汽織機。此后,棉紡織業的生產效率再次邁上新臺階。人類的智慧是無盡的,知識的力量迅速席卷各行各業,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至县| 汉源县| 皮山县| 驻马店市| 玉溪市| 含山县| 阜南县| 上思县| 冕宁县| 桂平市| 鹿邑县| 垫江县| 泰安市| 旬阳县| 湖口县| 湖州市| 闽侯县| 新闻| 土默特右旗| 伊川县| 千阳县| 宝山区| 教育| 通城县| 大埔县| 拜城县| 万宁市| 平谷区| 东台市| 治县。| 股票| 桐梓县| 吴旗县| 吉隆县| 蒙山县| 大同县| 马鞍山市| 石渠县| 大埔县| 慈溪市| 临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