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簡史:從大航海到物聯網時代
- 黃洪波 徐麗
- 1936字
- 2021-02-08 18:10:07
機器時代降臨
資本原始積累完成
馬克思曾說,工業革命的機器大工業生產實際上是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也就是機器替代人力,資本換取勞動的過程。這里的資本指的是一個特定的政治經濟范疇內的概念。資本對應的不是具體的商品,而是政治經濟權力。資本是工業革命爆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產生、形成、積累與擴張的過程貫穿整個工業革命。資本積累足夠了,革命的爆發便也順理成章了。
16世紀,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氣勢洶洶遠征英國卻慘遭敗北。此外,英、荷對戰多次,英國勝利居多,西、荷兩國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海外擴張的優勢被英國取代。自此,英國人的足跡開始踏遍各大洲,以“日不落帝國”的強者姿態登陸各個大陸。
從16世紀到18世紀,200年的殖民掠奪,構成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從本質上說,資本原始積累是“通過暴力等非正當手段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使生產資料聚集在少數人手中的過程”。掠奪手段一開始就充滿血腥與暴力。英國商人和貴族先是在劫掠西班牙、葡萄牙滿載美洲金銀和東方香料的船只中大發橫財,然后在非洲大搞奴隸貿易。作為英國重要的廉價原料產地和產品傾銷地,印度遭受的掠奪也十分慘重。據統計,1757—1815年英國搜刮的財富高達10億英鎊。難怪那些頻繁踏足殖民地的英國人,回國之后,一個個都富甲一方。英國通過這樣強迫和掠奪的貿易,使大量的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回國內,初步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英國國內的“圈地運動”進一步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地處大西洋航運中心的英國主要以出口羊毛為主要貿易。發達的毛紡織業使羊毛價格不斷上漲,一時間羊毛在世人眼里貴若黃金。精明的新貴族(主要是一些中、小貴族階層的鄉紳)發現,同一片土地,用來養羊遠比用于種植成本更低、利潤更高。于是他們瘋狂圈占土地、暴力驅趕農民,農民不得不遠走他鄉、到處流浪。其結果是城市出現了大批廉價勞動力,他們成為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后備力量。被新貴族侵占的農村涌現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大農場,土地貴族不再“親自”經營土地,而是進行轉租。這一改變,使種植業、畜牧業飛速發展,產量大增。城市所需的糧食、工業所需的原料也因此有了足夠的保證。
殖民掠奪和“圈地運動”不僅促進了英國資本的原始積累,還創造了無限商機。落后殖民地不僅對英國工業品的需求量極大,本土需求隨著殖民地的擴張也日益增大。為了跟上供給,新貴族不斷擴大工廠規模。這樣一來,相對于日益增長的投資需求,原有的產業工人就變得不足。為了生產更多的產品,賺取更多的利潤,資本家不得不考慮提高生產效率,用機器去代替人力。于是一場改進技術、改良機器的浪潮在“日不落帝國”掀起。
分工是文明的起點
1776年,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道:“勞動生產力的最大提高,以及生產中的技能、熟巧和判斷力的進一步完善看來都是分工的成果。”換言之,逐漸擴大的交換市場刺激了分工,分工又反過來刺激了生產技術的創新。第一次工業革命率先爆發在棉紡織業,恰恰也是因為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刺激了手工工場的精細化分工,從而促成了工具的革新。
棉紡織業是英國引進的新興產業。其基地大多分布在農村,不受行會和法律法規的束縛,具有良好的技術革新條件。再加上彼時新興棉織業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優勢不足,不僅產品質量不及印度棉布,同類產品的價格還比印度棉布貴。為和印度棉布競爭,求得市場,只有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市場的競爭力。
棉織品適宜于普通大眾日常穿著,價格比毛織品低廉。長期的手工工作鍛煉出大批有技術、有經驗的工人,他們豐富的生產經驗為各種機器的發明提供了幫助。到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首先從新興棉紡織業的技術革命開始。
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首先發明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奏響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前奏曲。珍妮紡紗機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隨后水力紡紗機等機器陸續改進,從此機器轉動開始代替人力。
1771年,阿克萊特建立了第一座棉紗廠,全部采用水力紡紗機,并雇用數百名工人,第一次突破了原來的手工工場生產,開始進入近代機器大工廠生產階段。
運用機器進行生產是近代工廠的核心。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曾這樣描述:
“一個人抽出金屬絲,另一個人拉直,第三個人切斷,第四個人削尖,第五個人打磨頂部做出頭……用這種方法,做一枚別針的工序被分為18個單獨的操作程序。”這種規范化的單一操作正適合機器生產,每個人有了簡單明確的分工。于是,機器很快進入工廠,人力得到解放,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在棉紡織機器問世后,凈棉機、梳棉機、漂白機等也相繼誕生,它們都得到了廣泛使用。很快,整個棉紡織工業系統都實現了機械化。1782年,聯動式蒸汽機出現后,人們巧妙地將紡紗機與蒸汽機組合,發明了蒸汽織機。此后,棉紡織業的生產效率再次邁上新臺階。人類的智慧是無盡的,知識的力量迅速席卷各行各業,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廣。
- 我國自貿試驗區國際航運市場準入制度研究
-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楊家山村卷:武陵山深處的脫貧之路
- 新制造:“智能+”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
- 房地產金融:一條國際化道路
- 智慧工廠:中國制造業探索實踐
- 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研究
- “城中村”的社會變遷:透過體育看中國城市化發展
- 智慧旅游:物聯網背景下的現代旅游業發展之道
- 我國勞動密集型工業就業與經濟增長的互動與協同:基于紡織業的實證分析
- 中國制造2025藍皮書(2018)
- 紅人經濟:發掘新消費爆點
- 中國特色農村社會工作:本土化探索與實踐模式
- 中國房地產市場空間分異與調控優化研究
- 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對農戶生產行為影響研究:以陜甘蘋果戶為例
-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西相王村卷:非貧困村的多維貧困及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