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1.1 人口老齡化

按照國際通行的劃分標準,人口老齡化的定義是,在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總人口中,超過65周歲人口的數量占比超過了7%,或者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數量占比超過10%。我國在1999年已進入不可逆轉的老齡化社會,老齡人口增速逐年上升,而生育率則呈下降趨勢,在出生期高峰出生的人口漸漸步入老年期。截至2018年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已達到2.49億人,占總人口的17.9%;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達1.67億人,占總人口的11.9%數據來源于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信息。

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發布的數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R]. [S. l.: s. n.], 2019., 2019年全球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大約為9.1%,預計這一比例將在2030年達到12%,在2050年達到16%,在2100年達到23%。其中分地區來看,估計截至2019年年末,歐洲和北美洲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比接近18%,東亞和東南亞超過11%,在未來30年這些地區的老齡化還會逐步加深。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歐美地區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將超過25%,即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高齡老人;而東亞和東南亞屆時這一比例也會超過23%。而地處東亞核心位置的中國,其人口老齡化進程正在加速,并遠遠快于很多中低收入和高收入國家。世界衛生組織預測世界衛生組織.中國老齡化與健康國家評估報告[R].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2016.,在未來的20年里,中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在全人口的構成比預計將增加一倍以上。相比之下,法國、瑞典和美國60周歲以上人口的比例從7%上漲至14%分別用了115年、85年和69年。我國整個老齡化過程的持續時間大約為100年,在此期間高齡人口將以年均3.64%的增速快速增加,年均增加318萬人。此外,我國平均預期壽命將會低于發達國家或地區4~5歲,但老年人的患病率將高出15%左右,預計在21世紀中期,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將達到1億左右。

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主要有快速發展、急速發展、深度發展和持續發展四個階段數據來源于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在2016年8月兩岸金融保險學術研討會上的披露。。預計我國在2010—2020年,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從1.78億增至2.55億,比重增加4.5%,出現第一次增長高峰,屬于老齡化快速發展的階段,也是我國做好應對老齡化挑戰準備的重要機遇期,該階段的戰略部署將奠定未來應對老齡化的基礎。2020—2035年則進入急速發展的階段,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將迅速增至4.18億左右,比重增加超過10%,達到28.7%,而65周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更是超過20%,是第二個增長高峰點,該階段老年增速最快,我國將步入超老齡社會,即使開放二孩政策,提高生育率,也未必能產生足夠的有效勞動力,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突顯將使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受到巨大的挑戰。2035—2055年是老齡化的深度發展階段,也是應對老齡化問題的特殊困難期,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峰值4.87億,比重為35%; 65周歲以上老年人將增至3.89億,8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在老齡人口中占比將達24.4%,社會撫養比達到最高峰。21世紀后半期我國老齡化將進入持續發展階段,老年人口比值維持在31%~34%,人口結構顯著改善,社會總撫養負擔有所減輕。

根據上文列舉的老齡化數據,我國的老齡化社會呈現出自身的特點。

一是我國人口基數大,相對應的老齡人口的數量也相當龐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49億人,占總人口的17.9%,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達1.67億人,占總人口的11.9%。我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超過2億的國家。

二是未富先老。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時都實現了工業化,進入后工業化時期。發達國家一般在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為5000~10000美元時,自然進入老齡化社會,如美國1950年60周歲以上人口占12.5%,人均GDP為10645美元;日本1970年60周歲以上人口占10.6%,人均GDP為11579美元;2000年,中國60周歲以上人口占10.1%,但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1999年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還不足1000美元,到2018年也才剛超過9700美元數據來源于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信息。

三是未備先老。老年人口增加的速度超出了我國養老保障的儲備。“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課題組預測,我國2025年老年人口將達到3億,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30%。我國的社會體系,特別是社會養老保障和養老服務體系尚未做好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準備。從養老“三支柱”的建設來看,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并不完善,在保障廣度和保障深度上都有所欠缺,尤其在社保體系公平性和可持續性方面的準備并不充分。一系列指標都已顯示,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已經進入低速發展的時期,2015年以來參保人數、參保職工人數和參保離退休人數增速都已經開始下滑。同時,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發展緩慢。2018年企業年金參與人數達2388萬,覆蓋范圍總體較小,基金規模僅達到14770億元數據來源于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社部2018年度全國企業年金基金業務數據。,而職業年金要承擔制度轉軌的過渡功能,其復雜度及操作難度均高于企業年金。從家庭保障的準備方面來看,由于我國家庭出現小型化的趨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平均每個家庭3.1人,因此家庭小型化使家庭養老功能明顯弱化。從商業補充養老保障體系方面來看,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并未完全建立,養老產業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養老服務還存在供給量不足、資源配置不合理、養老效率不高等問題。老少共融的宜居體系和防治結合的健康支持體系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四是撫養比高。截至2018年,我國80周歲以上高齡老年人數已超過2300萬。隨著年輕人異地工作,父母與子女異地居住的情況增多,空巢老人也越來越多。根據全國老齡辦發布的報告全國老齡辦.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成果[R/OL].(2016-10-09)[2016-10-20]. http://www.cmw-gov.cn/news. view-794-1.html.,截至2015年,全國城鄉空巢家庭接近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在老年人口中的占比為18.3%,總量約4000萬。據全國老齡辦的測算李志宏.中國失能老年人4年后將達4200萬 老齡化趨勢嚴峻[N].京華時報,2016-10-27(4).,這一數量將持續增長,到2030年將超過6000萬人,到2050年將接近1億人。而近十年來我國老年撫養比也在一路攀升,從2009年的11.6%上升到2018年的17%。2018年全國就業人員達77586萬人,如果把60周歲及以上的24949萬人作為退休人員測算,這意味著每3個勞動年齡人口需要負擔1個老人肖明,汪曉宇,詹濟瑋.2018年老年撫養比創新高 延遲退休或2022年正式實施[EB/OL].(2019-03-22)[2019-03-26]. http://finance. ifeng.com/c/7lFDJWl9rU0.。

綜上所述,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情況為:老年人口眾多,人口老齡化速度快,撫養比高,應對人口老齡化經濟基礎薄弱,應對老齡化的各層次養老保障制度還不夠完善。

1.1.1.2 社?;鹑笨?/h4>

在人口老齡化加劇的現實狀況下,保持社?;鹗罩У钠胶馐欠乐刮磥砩绫;鹗詹坏种亩鴮е律绫sw系崩潰的前提條件。因此,社保基金的缺口或者償付能力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關于現階段養老金缺口的計算報告和預測層出不窮。

《財經》雜志發表的《化解國家資產負債中長期風險》報告馬駿.化解國家資產負債中長期風險[N/OL].財經,2012-06-12[2015-04-30]. http://finance. ifeng.com/opinion/mssd/20120612/6596592.shtml.指出,人口老齡化沖擊下,我國養老金的統籌賬戶將給財政造成巨大負擔。在目前養老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假設GDP(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為6%,到2033年時養老金缺口將達到68.2萬億元,占當年GDP的38.7%。由德意志銀行完成的對我國養老金財務風險的分析和估算表明,在現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下,養老金缺口到2020年將達到GDP的0.2%,到2050年達到GDP的5.5%?!度嗣袢請蟆穭t引用《2011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公報》數據指出,空賬只是一種過渡性的記賬方式,一些研究機構危言聳聽,2011年養老金當期結余高達4130億元?!吨袊B老金發展報告2016》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6[R/OL].(2017-11-24)[2017-11-24]. 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bunei-yaowen/201711/t20171124_282237.html.介紹,2015年全國總體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累計結余3.7萬億元,企業養老金平均可支付月數維持在17個月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撫養比進一步下降,由2014年2.97 ∶1降至2.75 ∶1,其中,有9個省份的企業養老保險撫養比跌破了2 ∶1。與此同時,養老金的收支壓力凸顯,當期結余穿底的省份增至七個,位于中部地區(河北省、湖北省、內蒙古自治區)、東北地區(黑龍江省、遼寧省、吉林?。┖臀鞑康貐^(青海省),其中黑龍江省不僅當期收不抵支,且累計結余已穿底,欠賬232億元。這說明,養老金總量目前暫無缺口,但結構上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即養老保險制度的正常繳費收入與支出基本相等,但是存在省際不平衡的現象。一般來說,越是欠發達的地區,社保支付壓力越大。由于區域發展不平衡,欠發達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屬于年輕人口的流出地以及老年人口的停留地,因此地區撫養比的差異較大。最近由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R].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19.指出,全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結余在勉強維持幾年的正數后便開始加速跳水,赤字規模越來越大。具體來看,2019年當期結余總額為1062.9億元,短暫地增長到2022年,然后從2023年便開始下降,到2028年當期結余首次出現負數,為-1181.3億元,最終到2050年當期結余下降到-11.28萬億元。而累計結余情況同樣不容樂觀。2019年的累計結余為4.26萬億元,此后持續增長,到2027年達到峰值6.99萬億元,然后開始迅速下降,到2035年耗盡累計結余。盡管現階段養老金缺口的計算報告和預測層出不窮,但正如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前理事長戴相龍2011年12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國際論壇上指出的那樣,養老金缺口究竟為多少,其實目前并沒有精準的測算。同時為了保證養老金制度的可持續發展,他呼吁學者和研究機構對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缺口進行預測。

1.1.1.3 漸進式退休政策

西方國家普遍實行彈性退休制度來緩解國家的老齡化情況。彈性退休制度是指政府規定一個退休年齡段區間,員工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在這個年齡段選擇合適的時間辦理退休手續,領取養老金。彈性退休制度通常會設置一個法定退休年齡、一個上限退休年齡和一個下限退休年齡。

西方國家普遍實行福利型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支出占據國家財政的很大比例,人口老齡化的沖擊使得這一負擔更加沉重。許多國家于20世紀90年代開啟了彈性退休制度改革,退休年齡的提高通常是漸進式的,不是一步到位的,比如有的國家每一年延長一個月,有的國家是每兩年延長一個月,或者按半年來延長。退休年齡的提高還伴隨著其他配套政策的引入,比如通過提高養老金替代率、改變養老金待遇水平的計算方式以增加延遲退休制度的吸引力。這些退休年齡的漸進式改革通常需要經過幾十年才能完成。由于不同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存在異質性,改革力度也不盡相同。具體來說,德國、美國將法定退休年齡從65周歲提高到67周歲;瑞典的制度則更富有人道主義精神,勞動者可以在65周歲到70周歲這一靈活的范圍內選擇退休。彈性退休制度較明顯地緩解了這些國家在社會保障方面的財政支出壓力。

由于我國開始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因此延遲退休政策作為保障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運行的有效手段被提上了政策制定的日程。

人社部前部長尹蔚民提出,針對復雜的養老現狀,我國將奉行“適時原則”和“漸進原則”逐漸推出延遲退休政策,即會在職工有心理預期的情況下,根據國家人口老齡化趨勢和勞動力狀況把握調整的節點和節奏,每年只延長幾個月的退休時間,漸進地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學界針對“延遲退休政策”也展開了討論,主要內容有以下兩個要點:第一,應當采取漸進式退休政策,杜絕“一刀切”。在我國,延遲退休年齡有客觀需要,但在并不完全具備延遲退休條件的情況下,應當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實施每一年或每幾年延遲幾個月退休時間的方案。學者預計,這類方案大約需要20年的過渡期完成。第二,延遲退休應當區別對待,從不同的群體的實際情況出發,分步實施。比如,延遲退休年齡應做到“男女有別”。目前我國男性退休年齡為60周歲,女干部為55周歲,女工人為50周歲。這與女性平均壽命高于男性的客觀事實不相符合,無論是從生理還是心理角度考慮,50周歲退休對于女性而言顯得過早。因此,在實施方案時,可以考慮男女分開實行,即先從延遲女性退休年齡出發,逐步過渡到延遲男性退休年齡。行業和工作性質也應該區別考量。

1.1.1.4 繳費率

在國際養老保險繳費制度中,不少國家非常強調個人繳費的貢獻,個人繳費率基本與企業繳費率持平,有的甚至高于企業繳費率。其中,英國養老保險個人繳費率的設置還考慮了公平的因素,在企業繳費率確定的情況下,不同職業人群的個人繳費率是有差別的。若某個雇員和自由職業者的收入完全相同,則雇員繳納的養老保險費率要高于自由職業者的養老保險費率。之所以會有這種區分,是因為在英國,雇員相對于自由職業者收入更穩定,能夠從企業獲得很多自由職業者得不到的顯性或隱性的福利。相比之下,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從確立以來就非常強調企業的責任,企業的繳費率一直高于個人的繳費率,個人對養老保險的參與度也不夠。養老保險費率的設定是非常敏感的公共政策問題,它受到各國政治需求、經濟形勢等因素的影響,也需要考慮人口年齡結構、制度支付能力等因素。雖然養老保險費率不能簡單地進行數量上的比較,但縱觀世界各國,中國養老保險制度中企業繳費率偏高的現狀絕對是值得我們警惕的,也有必要進行深入研究。

我國各地的基本養老保險政策繳費率在最初設定時各有不同,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003年至2013年,企業政策繳費率調整,分為四種情形。第一種情形,先設定較高的養老保險企業政策繳費率,后減輕企業的繳費壓力,在隨后的年份逐漸下調企業繳費率,如吉林省由2003年的25.0%下調到2013年的20.0%;第二種情形,企業的養老保險繳費率始終保持20%不變,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第三種情形,先設定較低的養老保險企業政策繳費率,后為彌補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在隨后的年份逐漸上調企業繳費率,如湖北省、海南??;第四種情形,一些省份由于歷史轉制成本少,養老基金結余多,因此企業政策繳費率一直處于全國的低位水平,如廣東省。

第二階段為2013年之后的降費階段。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2016年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也提出“完善籌資機制,分清政府、企業、個人繳費責任,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此外,2016年人社部和財政部發布《關于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的通知》,規定從2016年5月1日起,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企業繳費比例超過20%的省份降至20%,企業繳費比例為20%且2015年年底基金累計結余可支付月數高于9個月的省份,可以階段性降至19%,降低費率的期限暫按兩年執行。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方案明確自2019年5月1日起,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包括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高于16%的可降至16%。從目前的政策實施來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已經進入逐步降費階段,降費空間的大小是值得我們未來關注的方向。

1.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第一,回顧養老保險制度的起源、產生和發展,總結養老保險制度的經濟理論基礎,并以發達國家的改革經驗為參照,分析總結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運行現狀、制度弊端和改革措施,為整個研究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第二,厘清退休和退休政策的基本概念,歸納總結發達國家的退休政策,從理論模型和潛在機制兩個方面分析退休政策與養老保險之間的作用關系,為課題后續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第三,從養老基金資金運動流程的角度分析潛在的風險源,定義本書中的養老金償付能力,研究哪些因素會對養老金償付能力造成沖擊,彌補國內養老金償付能力影響因素基礎實證研究的不足。

第四,歸納總結國內養老保險繳費政策的發展歷程,研究長期內退休政策與繳費率的關系。本書根據“老人”“中人”“新人”不同人群的繳費情況,并考慮撫恤金等因素的影響,構建了城鎮基本養老金統籌賬戶的繳費與給付精算模型。本書通過研究延遲退休政策對我國養老保險繳費壓力的長期作用,從宏觀角度彌補了現有研究中漸進式退休政策研究與繳費率調整研究相對孤立的缺陷,形成完善的理論研究體系,從微觀角度考慮撫恤金等因素,使評估結論更加精確。

第五,通過數據的實證分析和預測,研究三種不同的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方案對現有職退比、當期結余、累計結余、短期繳費率和長期繳費率改善力度的區別性,使政府部門意識到不同延遲退休政策各自的緩解效應,以及較優的漸進式退休政策應該是怎樣的。同時,本書也從緩解養老金繳費壓力的角度,為政府選擇養老金退休方案提供參考。研究范圍包含全國,特別是四川省。

第六,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對發現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也就是基于GlueVaR與CBD的養老金長壽風險度量研究。這個問題是和養老保險繳費率息息相關的。通過這個問題的研究,我們可以從全方位的視角認識影響繳費率的各個層面。這種全方位既包括理論的層面,也包括實務的層面,還包括技術方法的層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荆州市| 金溪县| 嘉定区| 建阳市| 乌审旗| 黄骅市| 彰化市| 基隆市| 乌鲁木齐市| 柳州市| 六安市| 车险| 南和县| 鞍山市| 滦平县| 五指山市| 石首市| 迁西县| 同德县| 上林县| 米泉市| 滦平县| 长乐市| 成都市| 陆良县| 灵山县| 湄潭县| 衡山县| 南京市| 白玉县| 崇明县| 甘谷县| 秀山| 榕江县| 天长市| 扶风县| 定安县| 张家川| 钟祥市| 喀喇沁旗| 隆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