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審計證據
審計證據具有充分性及適當性兩大特性。
一、審計證據的充分性
審計證據的充分性即審計證據數量的足夠性,是指審計證據的數量足以支持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意見。因此,它是注冊會計師為形成審計意見所需審計證據的最低數量要求。
二、審計證據的適當性
審計證據的適當性是對審計證據質量的要求,包括審計證據的相關性及審計證據的可靠性。
(1)審計證據的相關性即審計證據的有用性,是指用作審計證據的信息與審計程序的目的和所考慮的相關認定之間的邏輯聯系。
(2)審計證據的可靠性即為審計證據的真實性,即審計證據應能如實地反映客觀事實。
三、審計證據的充分性和適當性的關系
(1)充分性和適當性是審計證據的兩個重要特征,兩者缺一不可,只有充分且適當的審計證據才是有證明力的。
(2)注冊會計師需要獲取的審計證據的數量也受審計證據質量的影響。審計證據的質量越高,需要的審計證據數量可能越少。也就是說,審計證據的適當性會影響審計證據的充分性。
(3)盡管審計證據的充分性和適當性相關,但如果證據的質量存在缺陷,那么注冊會計師僅靠獲取更多的證據可能無法彌補其質量上的缺陷。
四、審計證據的充分性鑒定
(1)錯報風險的影響。錯報風險越大,需要的審計證據可能越多。
(2)審計證據質量的影響。審計證據的質量越高,需要的審計證據可能越少。
(3)要求的審計風險。審計風險越低,需要的審計證據越多。
(4)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越低,需要的審計證據越多。
五、審計證據的可靠性鑒定
(1)看來源:從外部獨立來源獲取的審計證據比從其他來源獲取的審計證據更可靠。
(2)看相應的內部控制:內部控制有效時內部生成的審計證據比內部控制薄弱時內部生成的審計證據更可靠。
(3)結合證據本身的性質。①直接獲取的審計證據比間接獲取或推論得出的審計證據更可靠;②以文件記錄形式(無論是紙質、電子文檔還是其他介質)存在的審計證據比口頭形式的審計證據更可靠;③從原件獲取的審計證據比從傳真或復印件獲取的審計證據更可靠;④從不同來源獲取的審計證據或獲取的不同性質的審計證據能夠相互印證的審計證據,則具有更強的說服力。
六、審計證據的相關性鑒定
(1)控制性測試應考慮的相關事項包括內部控制是否存在、有效,是否得到一貫遵循。
(2)實質性測試應考慮的相關事項包括:資產或負債在某一特定時日是否存在;是否歸屬被審計單位;是否有未入賬事項;會計記錄金額或計價是否恰當;會計報表項目的分類反映是否恰當且前后一致;收入、費用是否歸屬當期且相互配比。
七、評價審計證據的充分性和適當性時的特殊考慮
(1)對文件記錄可靠性的考慮。審計工作通常不涉及鑒定文件記錄的真偽,審計人員也不是鑒定文件記錄真偽的專家,但應當考慮用作審計證據的信息的可靠性,并考慮與這些信息生成與維護相關的控制的有效性。如果在審計過程中識別出的情況使其認為文件記錄可能是偽造的,或文件記錄中的某些條款已發生變動,審計人員應當作出進一步調查,包括直接向第三方詢證或考慮利用專家的工作以評價文件記錄的真偽。
(2)使用被審計單位生成信息時的考慮。被審計單位生成的信息需要足夠完整和準確,例如,通過用標準價格乘以銷售量來對收入進行審計時,其有效性受到價格信息的準確性和銷售量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的影響。
(3)證據相互矛盾時的考慮。①如果針對某項認定從不同來源獲取的審計證據或獲取的不同性質的審計證據能夠相互印證,與該項認定相關的審計證據則具有更強的說服力。②如果從不同來源獲取的審計證據或獲取的不同性質的審計證據不一致,表明某項審計證據可能不可靠,審計人員應當追加必要的審計程序。對于同一事項,從外部來源和從內部來源獲取的審計證據不一致的時候,此時不能視為外部來源的審計證據一定比內部來源的審計證據更可靠。
(4)獲取審計證據時對成本的考慮。審計人員可以考慮獲取審計證據的成本與所獲取信息的有用性之間的關系,但不應以獲取審計證據的困難和成本較大為由減少不可替代的審計程序。注冊會計師不應將獲取審計證據的成本高低和難易程度作為減少不可替代的審計程序的理由。
八、審計證據的分類
(一)按存在形態分類
(1)實物證據。實物證據是指經過審計人員清查盤點確實存在的實物。一般說來,對實物資產(現金、有價證券、存貨、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等)均應取得實物證據。實物證據一般通過清查盤點和觀察獲取。實物證據對實物的存在性具有最強的證明力,但不能證明實物的所有權和價值。
(2)書面證據。書面證據是指針對書面資料審查而獲取的證據。書面證據是基本證據,證明力強。
(3)口頭證據。口頭證據又稱言詞證據、陳述證據,是指針對審計人員的調查詢問,有關人員的答復(如詢問筆錄)。口頭證據本身不具備可靠性,不是基本證據,主要提供審計線索。
注意:實物證據、口頭證據等均要以書面證據的形式存在,但本質不是書面證據。
(4)環境證據。環境證據又稱狀況證據,是指對被審計事項產生影響的各種環境因素。狹義的環境證據主要是指內部控制是否健全,嚴格執行的情況。環境證據不是基本證據,主要幫助審計人員對已獲取證據的判斷和利用。
(二)按相關程度分類
(1)直接證據。直接證據是指對審計事項具有直接證明力,能單獨、直接地證明審計事項真相的資料和事實。
(2)間接證據。間接證據又稱旁證,是指對審計事項只起間接證明作用,需要與其他證據結合起來,經過分析、判斷、核實才能證明審計事項真相的資料和事實。
(三)按獲取審計證據的來源分類
(1)自然證據。自然證據是指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隨時可以獲得的、不需要加工的資料和事實。
(2)加工證據。加工證據是指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親自對書面證據、實物證據等進行分析、整理、歸類和制作所形成的較系統和明晰的資料。
(四)按審計證據的重要性分類
(1)基本證據。基本證據是指對審計人員形成審計意見、作出審計結論具有直接影響作用的審計證據。
(2)輔助證據。輔助證據是作為基本證據的一種必要的補充,補充說明基本證據的證據。
(3)矛盾證據。矛盾證據是指證明的方向與基本證據相反,或證明的內容與基本證據不一致的證據。
九、獲取審計證據的程序
(一)監盤
監盤是指審計人員通過實地監督盤點取得審計證據。
(二)觀察
觀察是指審計人員親赴現場,對審計對象的環境狀況和實施狀況進行實際觀察,從而取得審計證據。
(三)詢問
詢問是指審計人員以書面或口頭方式向被審計單位或其他單位獲得審計證據。
(四)函證
函證是指審計人員為獲取審計證據而向被審計單位的第三者發函,要求對方回函確認某一交易或賬戶的正確性、真實性的一種取證途徑。
(五)檢查
檢查是指審計人員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的書面資料的審閱和復校而獲得審計證據的途徑。
(六)重新計算
重新計算是指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的原始憑證及會計記錄中的數據進行的驗算或另行計算。
(七)分析性復核
分析性復核是指審計人員對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中的重要比率或金額及變動趨勢進行分析、研究,并對發現的異常項目及異常變動進行調查,以獲取審計證據。
(八)重新執行
重新執行是指審計人員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重新獨立執行作為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組成部分的程序或控制。
- 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修訂問題研究
- 審計全流程技術操作實務指南
- Splunk:Enterprise Operational Intelligence Delivered
- Securing Hadoop
- Team Foundation Server 2013 Customization
- 審計基礎
- Getting Started with Citrix VDI-in-a-Box
- Tableau:Creating Interactive Data Visualizations
- Business Intelligence Cookbook:A Project Lifecycle Approach Using Oracle Technology
- Building Dashboards with Microsoft Dynamics GP 2016(Second Edition)
- Amazon EC2 Cookbook
- 規范內部審計的28個技巧
- Instant Windows PowerShell Guide
- 中國重點經濟領域統計分析
- TIBCO Spotfire for Develop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