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農業經營制度

1955年夏季開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發展速度急劇加快,高級社迅速發展,很快就出現了“農業社會主義高潮”。高級社與初級社的本質區別,就是社員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都已經實現了公有化。1955年11月通過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規定:“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員的社會主義覺悟的提高,合作社對于社員的土地逐步地取消報酬;對于社員交來統一使用的別的生產資料,按照本身的需要,得到社員的同意,用付給代價的辦法或者別的互利的辦法,陸續地轉為全社公有,也就是全體社員集體所有。這樣,合作社就由初級階段逐步地過渡到高級階段。”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1955年11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M] //黃道霞,等.建國以來農業合作化史料匯編.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 324.轉引自張曉山.我國農村集體所有制的理論探討 [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1):1-10.

一、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產生與發展

1955年10月,中央召開七屆六中全會,主要議題是研究農業合作化的“大發展”,會議對要“堅決收縮”合作社的“右傾機會主義”進行了批判,并認為“農村中合作化的社會改革的高潮,即將在全國到來,有些地方已經到來了”。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一九五五年十月十一日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擴大)通過。轉引自高峻.毛澤東與鄧子恢關于農業合作化思想的分歧及其原因探析 [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3): 84-96.這次會議以后,合作化運動迅猛發展。據有關部門統計,1955年年底,全國入社農戶由春耕時的占總農戶的14%增加到60%以上,入社農戶共7000多萬戶,組成184萬多個合作社,其中,高級社由259個增加到29000多個。轉引自宋彥強.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政策變遷及農民心理研究 [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131-132.

1956年1月,《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出版,加快了中國農業合作化運動“高潮”的到來。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以下簡稱《綱要(草案)》)。《綱要(草案)》提出了全國不同地區的糧食畝產指標,并正式提出把農村初級社升級為高級社的要求,認為“不升級就將妨礙生產力的發展”。《綱要(草案)》明確規定:“要求合作基礎較好并且已經辦了一批高級社的地區,在1957年基本上完成高級形式的農業合作化”。其余地區的發展也都提出相應的指標,要求“在1958年基本上完成高級形式的農業合作化”。比起原來的設想,辦高級社的行動不僅提前開始,也大大加快了發展步伐。

1956年3月5日,中共中央發布《關于在農業生產合作社擴大合并和升級中有關生產資料的若干問題的處理辦法的規定》,這標志著初級社升級為高級社已經開始在各地全面實施。6月30日,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以下簡稱《章程(草案)》),《章程(草案)》規定:“入社農民必須把私有土地和耕畜、大型農具等主要生產資料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轉引自吳德慧.經濟文化落后國家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研究 [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8: 99-100.至此,隨著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生產資料集體公有為基礎的統一經營、共同勞動、統一分配的農業經營制度就建立起來了。

1956年3月底,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從1955年年底占全國總農戶的14.2%增加到近90%,其中高級社從0.03%增加到55%。這年9月之后又迅速發展,到年底全國已有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54萬個,入社農戶已占全國總農戶的87.8%杜潤生.當代中國的農業合作制 [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 400.,真正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高級形式的農業合作化。原計劃要經過“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實現的農業合作化,實際上從1953年起僅用三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

1955年年底至1956年年初,在農業合作化高潮中辦起的一些高級社,規模都比較大,有相當多的初級社還來不及鞏固,就匆匆忙忙地轉為高級社,有的甚至從互助組直接進入高級社。再加上管理經驗不足、干部的強迫命令等問題,引起了社員的不滿,導致部分農業社的社員鬧退社。“1956年6月初,廣西陸川縣九區的塘寨社,鬧退社的社員有32戶。凌樂縣玉洪區的蓮花社,是一個由漢、壯、瑤等民族組成的聯合社,共有164戶,要求集體退社的就有4個隊,64戶。”羅平漢.1956—1957年農民鬧社鬧糧事件 [J].黨史文苑(紀實版), 2014(12): 32-38.當時,針對部分高級社規模過大的情況,中共中央、國務院于1956年9月12日發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生產領導和組織建設的指示》,強調指出,“現在有些地方的生產隊、生產組過大,應該根據現時的生產技術條件和田間作業的需要,加以調整。根據各地經驗,在目前條件下,一般地區以小型的隊(平均二三十戶至三四十戶)小型的組(平均七八戶)更為適宜。”“在目前條件下,合作社的規模,山區以一百戶左右,丘陵區二百戶左右,平原區三百戶左右為適宜,超過三百戶以上的大村也可以一村一社。今后建社并社的時候,應該按照這種規模進行。至于現有的大社,凡能辦好的應該努力辦好,凡不利于生產、多數社員要求分開的,應該適當分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生產領導和組織建設的指示(1956年9月12日)[M] //黃道霞,等.建國以來農業合作化史料匯編.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 390-392.

1956年年底,農民鬧退社現象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有發生。到1957年春夏之交,退社風潮有增無減。1957年9月14日,中共中央發出了《中共中央關于整頓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指示》,指示強調:“合作社和生產隊的組織,要力求便于經營管理和發揮社員集體勞動的積極性。為此,它們的組織規模大小,應該照顧地區條件、經濟條件、居住條件和歷史條件,容許有各種差別,而不應該千篇一律。根據一年多的經驗看來,在多數情況下,一村一社是比較合適的。有些大村可以一村數社,有些距離較近的小村也可以數村一社。”中共中央關于整頓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指示(1957年9月14日)[M]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551.轉引自陸永山.農業合作化運動后期工作中的偏差及黨和政府采取的措施 [J].黨史博采,1994(3): 7-10.同時,中共中央發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做好農業合作社生產管理工作的指示》中又指出,“合作社和生產隊的規模大小,對于農業生產管理工作的好壞,關系極大。”“幾年來各地實踐的結果,證明大社、大隊一般是不適合于當前生產條件的,也證明中央1956年9月指示中規定合作社規模的一般標準,是適宜的。因此,除少數確實辦好了的大社以外,現在規模仍然過大而又沒有辦好的社,均應根據社員要求,適當分小。”“社和生產隊的組織規模確定了之后,應該宣布在十年內不予變動。”薄一波.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一)[J].農村經營管理,1993(11): 38-40.

根據這些指示,各地相繼將那些規模過大的農業社加以劃小,如河南新鄉地區將原來的3645個合作社分成了10272個合作社,平均每社由518戶減少到183戶。羅平漢.1958年的并社運動:人民公社化的前奏 [J].中國新聞周刊,2014(44): 80-82.

二、“包產到戶”的出現

1952年農業合作化運動開始后,不少地方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就開始探索并實行了包產包工責任制,這一現象引起了鄧子恢以及當時中央農村工作部的注意。通過經驗總結和理論探索,鄧子恢在1954年4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農村工作會議及同年10月召開的全國第四次互助合作會議上,提出了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嵌入以包產包工為主要形式的生產責任制,完善農業合作化政策。1955年,鄧子恢試圖通過責任制鞏固和整頓農業合作社,但是在農業合作化的速度和步驟上,“左”的思想占了上風,包工包產責任制在當時被認為阻礙了農業合作化快速發展而受到批判。1956年和1957年高級社成立以后,我國一些農村也出現了包產到戶。當時有的地方農民辦高級社,宣布生產資料公有化,但不合伙,不搞統一經營,上繳一定數量產品,多余歸己,叫包產到戶。杜潤生.中國農村制度變遷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最典型的是浙江省永嘉縣,它是全國縣級黨委第一個支持包產到戶的。吳德慧.經濟文化落后國家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研究 [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8: 106.1956年春,當時浙江省溫州地區永嘉縣委副書記李云河在“燎原”合作社進行了“包產到戶”的試點杜潤生.包產到戶:來自農民的創新 [M] //楊天石.《百年潮精品系列》之《親歷者記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237.,受到了群眾的普遍歡迎,并在全縣313個農業社進行推廣。這年秋天糧食就取得了大豐收,很快包產到戶在溫州地區蔓延開來。全溫州地區有1000多個農業社在17.8萬個農戶(占總數的15%)中實行了包產到戶。楊勝群,田松年.共和國重大決策的來龍去脈 [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 302.

1956年4月29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生產組和社員都應該“包工包產”》說:“把一定產量的任務包給生產組和每個社員,是完全對的。有些農業生產合作社(主要是高級社)只有生產隊包工包產,生產組和社員不包工包產,這就產生了問題,就是社員只顧賺工分,不關心社里的生產。這是目前許多農業生產合作社建立了勞動組織,實行了包工包產,生產仍然混亂的一個重要原因。”史云,李新.李云河首創“包產到戶”案 [J].文史月刊,2003(7): 24-32.文章具體分析了生產隊把一定的地段、一定的產量包給生產組和每個社員,不會妨礙發揮統一經營、集體勞動的優越性,突破了“生產組織和社員不能包工包產”的禁區。

與此同時,四川江津以及廣東的中山和順德等地的“包產到戶,地跟人走”,浙江的“按勞分田,包產到戶”,江蘇鹽城的“分戶田間管理”,河北的“田間管理包到戶”等不同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也逐步開展起來。

但是,“包產到戶”一出現,就一直伴隨著反對的聲音。1956年11月26日,《浙南大眾報》曾為此發表《不能采取倒退的做法》的社論,指責這個辦法是發揚“小農經濟積極性”,是“打退堂鼓”,根本不是先進制度。1957年10月9日,《人民日報》新華社記者寫了一篇《溫州專區糾正“包產到戶”的錯誤做法》的文章。文章指出,據各地農民在大鳴大放中反映,“包產到戶”的危害性很大,并認為包產到戶是“離開社會主義道路的原則性、路線性錯誤”。后來包產到戶被定為農民的一種自發傾向,是富裕中農對社會主義的動搖。1957年7月,中央在青島召開省、市、區第一書記會議,會議提出:“和城市一樣,在農村中,仍然有或者是社會主義或者是資本主義,這樣兩條道路的斗爭,這個斗爭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取得徹底勝利。”“我贊成迅即由中央發一個指示,向全體農村人口進行一次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教育,批判黨內的右傾機會主義思想,批判某些干部的本位主義思想,批判富裕中農的資本主義思想和個人主義思想,打擊地富的反革命行為。其中的主要鋒芒是向著動搖的富裕中農。”杜潤生.中國農村改革決策紀事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38-39.轉引自謝忠文.從革命到治理:1949—1978年中國意識形態轉型研究 [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 79.經過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包產到戶”在被批判后取消。

三、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加快發展的原因

按照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要求,國家計劃用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就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而言,1955年7月前,從互助組到初級社的轉變基本上是按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的原則循序推進的,然而1955年下半年之后,農業合作化發展速度加快,高級社數量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片面追求生產資料高度公有化的結果

農業合作組織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是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要求。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在《為動員一切力量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斗爭——關于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中明確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實質,就是使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成為我國國家和社會的唯一的經濟基礎。”為動員一切力量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斗爭——關于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 [M]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四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702.轉引自唐文靜.建國以來中國農地思想研究 [D].上海:復旦大學,2004:15.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任務就是把個體分散的小農經濟改變為生產資料公有制的集體經濟。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初級社沒有觸動土地的私有制,并不是中國共產黨進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所要達到的目標,只能作為建立社會主義農業的過渡形式。而且,初級社內部社會主義因素與私人經濟因素并存的矛盾,也不利于農業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初級社中私人經濟因素和社會主義因素的矛盾主要表現在:第一,土地私有及其報酬部分與勞動報酬的矛盾;第二,牲畜和其他主要生產資料私有與社內統一使用的矛盾;第三,土地入股分紅與集體積累的矛盾。這些矛盾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日益明顯,不解決這些矛盾,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如土地私有制既不利于興修水利、土地統一規劃和有計劃的基本建設,也不利于大規模的新技術推廣,不能充分發揮勞動資料的效能。當時人們認為,實際生活中暴露出來的這些問題,說明了必須更積極地有計劃地領導農民進一步聯合起來,把規模較小的初級社合并起來,取消土地報酬,將土地和別的主要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度改變為集體所有制度,把初級社轉變成高級社。李琳.積極領導初級社轉為高級社 [N].人民日報,1956-01-19.轉引自宋徽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探討 [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5: 10.“小社人少地少資金少,不能進行大規模的經營,不能使用機器。這種小社仍然束縛生產力的發展,不能停留太久,應當逐步合并”毛澤東.《大社的優越性》一文的按語 [M]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5).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 515.轉引自謝忠文.從革命到治理:1949—1978年中國意識形態轉型研究 [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 73.,“因為初級形式的合作社保存了半私有制,到了一定時候,這種半私有制就束縛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就要求改變這種制度,使合作社成為生產資料完全公有化的集體經營的經濟團體。生產力一經進一步解放,生產就會有更大的發展。”“大約辦了三年左右的初級合作社,就基本上具備這種條件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5)[M] //毛澤東.《一個從初級形式過渡到高級形式的合作社》一文的按語.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 501.轉引自謝忠文.從革命到治理:1949—1978年中國意識形態轉型研究 [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 79.這樣,許多地方的初級社就迅速轉變為高級社。當然,用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取代農民的個體所有制,是當時確定的社會主義農業發展的方向,但是,用行政手段推動初級社向高級社過渡,難免會出現急躁冒進的傾向。初級社向高級社的升級速度過快,規模過大,既超出了當時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也超出了農民的接受程度。

(二)農民對共產黨充分信賴的結果

雖然經過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農民對社會主義的思想認識和政治覺悟有所提高,但長期遺留下來的小農的傳統心理和習慣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能改變,農民的唯上心理和從眾心理都會影響到高級社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經過數十年的艱苦斗爭,終于使廣大貧苦農民翻身做了新中國的主人。緊接著通過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他們從內心深處對共產黨無限感激。有位村支書在回顧初級社轉高級社的情況時曾說:“村里的人很不愿意把祖產交出來,在私底下抱怨政府用強制手段要大家加入合作社,但這種人畢竟是少數,而且沒人敢反對政府,革命之后,生活條件立刻有了改善,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啊。農民都對毛主席和黨深信不疑,他們大概都認為,這種種改變,都是為了政府宣傳中所說的共產天堂的到來做準備吧!”黃樹民.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國農村變革 [M].上海:三聯書店,1998: 50.轉引自宋徽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探討 [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5: 10.既然辦高級社是黨號召的,辦高級社也就不會錯,這就是廣大農民的共同心態。因此,在許多地區出現了整村整鄉的農戶加入高級社。這也說明農民對共產黨的充分信賴是高級社能迅速建立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反“右傾機會主義”的結果

1955年10月黨的七屆六中全會上,中央對認為合作社要“堅決收縮”的“右傾機會主義”進行了嚴厲批判,斥之為“小腳女人”“爬行思想”,犯了“方針性錯誤”。“已經建立起來的幾十萬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日趨鞏固和絕大部分增產的情況,以及許多農民群眾要求參加合作社的積極性,恰恰在事實上否定了這種悲觀主義,宣告了右傾機會主義的破產,證明了右傾機會主義在實質上只是反映了資產階級和農村資本主義自發勢力的要求。黨的七屆六中全會認為:黨中央政治局對于右傾機會主義所進行的批判是完全正確和必要的,因為只有徹底地批判了這種右傾機會主義,才能促進黨的農村工作的根本轉變,改變領導落在群眾運動后頭的局面。這個轉變,是保證農業合作化運動繼續前進和取得完全勝利的最重要的條件。”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http://cpc.people.com.cn.并且認為,“高級社建立和發展的過程,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斗爭的過程。為了保證社會主義的勝利,首先是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階級路線。初級社向高級社過渡中,除了在生產資料的處理上應體現階級政策外,在組織成員和領導成員上,也必須保證貧農的優勢。”轉引自宋徽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探討 [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5: 9.這樣就把辦不辦高級社上升為兩條路線的斗爭。結果使得黨內形成了一種人人都怕犯右傾錯誤的傾向,寧“左”勿右,合作化越快越好,合作化程度越高越好。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許多既缺乏思想基礎也缺乏物質基礎的初級社就轉為高級社。

四、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生產組織與管理形式

高級社是以主要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為基礎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高級社下設生產隊(大體以自然村或原來的初級社為基礎組成)、生產小組,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

高級社時期的農業生產組織實行“四固定”和“三包一獎”“三包一獎”制是包工、包產、包成本和超產獎勵的簡稱,是中國農業生產合作社在統一核算、統一經營的前提下,對生產隊實行的一種生產責任制。的管理制度。1956年6月30日國務院發布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規定,“生產隊是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勞動組織的基本單位,生產隊的成員應該是固定的。田間生產隊負責經營固定的土地,使用固定的耕畜和農具。副業生產小組或者副業生產隊負責經營固定的副業生產,使用固定的副業工具”。中國人大網.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http://www.npc.gov.cn.另外,該章程規定“農業生產合作社可以實行包產和超產獎勵”。為了充分發揮所有社員的勞動積極性,做到既能夠增加社員勞動出勤率,又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1957年9月,中共中央又發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做好農業合作社生產管理工作的指示》,明確提出,合作社建立“統一經營,分級管理”的制度,“管理委員會是合作社統一經營的領導機構”“生產隊是合作社組織勞動、管理農業生產的基本單位”轉引自張云華.農村三級集體所有制亟須改革探索 [J].農村經營管理,2015(5): 26-28.“必須普遍推行‘包工、包產、包財務’的‘三包制度’,并實行超產提成獎勵、減產扣分的辦法。這是社隊分工分權的一項根本措施”。中共中央關于做好農業合作社生產管理工作的指示(1957年9月14日)[M]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557.

(一)“四固定”

“四固定”,即勞動力、土地、耕畜和農具固定給生產隊。

1.勞動力固定

生產隊作為一級生產的管理組織,其成員確定以后,除在必要的時候組織全社范圍的協作外,一般都在隊里勞動,不得隨意變動。

2.土地固定

每個生產隊確定一定數量的土地固定使用。

3.耕畜固定

主要是將耕牛固定到生產隊飼養,生產隊推選有經驗的成員擔任飼養員,精心料理,生產隊對飼養員實行包肥、包飼料、包繁殖,定人員、定工分、定耕牛、定欄舍和獎勵制度。

4.農具固定

農具按照生產隊的勞動力、土地多少固定給生產隊使用,合作社與生產隊簽訂農具使用合同,并建立“五定”(定修理費、定保管、定工分、定檢查、定獎懲)責任制度。

(二)“三包一獎”

“三包一獎”即生產隊向合作社實行“包工、包產、包成本”和“超產獎勵”。

1.包工

包工,就是在制訂包產計劃的同時,對完成各項包產任務所需要的用工數量統一進行計算和安排,包給生產隊,由“各生產隊合理安排勞動力的使用。在保證各項農活質量的前提下,要采取積極的措施,節約使用勞動力,力爭實際用工不超過包工數。如果用工浪費而超過包工指標,應由生產隊自己負責,生產隊不予增計勞動報酬;反之,如果生產隊因用工合理,勞動力有了節余,生產隊有權另行安排這些勞動力從事其他生產”。馮田福.論“三包一獎”制度 [J].經濟研究,1961(2): 16-24.

2.包產

包產,“就是在一個生產年度內,合作社根據國家提出的生產計劃要求和各個生產隊的具體條件和特點制訂產量指標,通過合同的形式向生產隊下達生產任務,各生產隊必須負責完成。包產以內的收入,應該全部上交合作社,超包產部分的收入歸生產隊所有。”同①.這樣,由隊長、組長直接組織所轄社員進行生產,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合作社規模過大造成的生產管理混亂的狀況。為了充分調動社員的積極性,《中共中央關于做好農業合作社生產管理工作的指示》中還提出“在生產隊積極完成合作社生產計劃指標的條件下,包產指標應該略低于計劃指標,使包產的隊有產可超,有成可提,以鼓勵所有隊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中共中央關于做好農業合作社生產管理工作的指示 [J].江西政報,1957(17): 3-6.

3.包成本

包成本,“就是在制訂包產計劃的同時,根據完成包產計劃的需要,分項計算出生產資料的消耗數量和其他生產費用,一并包給生產隊使用。生產隊可以發揮積極性、主動性,采取積極措施,盡可能節約一切生產費用,使實際成本不超過所包成本。如果生產費用節約,節余部分即歸生產隊支配;如果浪費,超過所包成本的部分原則上應由生產隊負責。”馮田福.論“三包一獎”制度 [J].經濟研究,1961(2): 16-24.

4.超產獎勵

超產獎勵,即合作社與生產隊簽訂生產合同,生產隊必須保證完成規定的產量計劃,還必須保證某些副業產品達到一定的質量。對于超額完成了生產計劃的,應該酌情多給勞動日,作為獎勵。對于經營不好,產量或者產品質量達不到計劃的,應該酌情扣減勞動日,作為處罰。

另外,中央在1957年9月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做好農業合作社生產管理工作的指示》中還明確提出,“生產隊在管理生產中,必須切實建立集體的和個人的生產責任制,按照各地具體條件,可以分別推行‘包工到組’‘田間零活包到戶’的辦法。這是建立生產責任制的一種有效辦法。”中國經濟網.中共中央關于做好農業合作社生產管理工作的指示.http://www.ce.cn/xwz.

固定生產隊和“三包一獎”制度,是在高級社廣泛發展以后,在實踐中產生出來的勞動組織形式和管理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社和隊之間的矛盾,加強了集體經濟的管理,提高了社員的責任心和生產積極性”。吳德慧.經濟文化落后國家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研究 [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8: 99.但是“三包一獎”制度仍然存在許多矛盾,在實行過程中,對工量、產量、生產費用要進行大量計算,產量不容易包準,對于獎勵和賠償問題常常發生爭執。另外,合作社是統一計劃、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的,但生產活動是在各個生產隊里進行的,如何正確處理社和隊的關系,便成為一個重要問題。

五、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分配制度

高級社已經實現了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也就沒有了對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分紅的必要。而且土地改革后農戶的土地數量已經高度均等化,對大多數入社農戶來說,戶戶都有或都無土地分紅,實際上并無大的差別。況且,入社社員中的貧農和下中農占多數,他們的人均土地相對較少,因此更擁護取消土地分紅。而取消了土地分紅,實際上也就取消了農村土地私有制。陳錫文,羅丹,張征.中國農村改革40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4.

取消土地分紅以后,高級社全年收入的實物和現金按照“按勞計酬,多勞多得”的原則在社員之間分配,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分配的原則是:農業生產合作社當年從農業、林業、畜牧業、副業、漁業獲得的總收入,首先歸集體(合作社)占有。在依照國家的規定納稅以后,根據既能使社員的個人收入逐年有所增加、又能增加合作社的公共積累的原則在合作社和社員之間分配。

(一)合作社的分配

在合作社每年的總收入中,分配給合作社的包括生產資料消耗的補償和公共積累兩部分。

1.生產資料消耗的補償

補償生產資料消耗的部分,是把本年度消耗的生產費扣除出來,留作下年度的生產費和歸還本年度生產周轉的貸款與投資,一般采取兩種形式。一是補償固定資產(如機器、耕畜)的消耗,采取折舊費的形式,每年按比例提取一定數量的基金,幾年以后,再作為更新固定資產之用。二是補償種子、肥料、飼料、農藥、電力、油料等的消耗,根據當年消耗的數量,消耗多少就補償多少。這兩項統稱為生產費用或者稱為“成本”(實際上僅僅是成本的一部分)。總生產收入在扣除交給國家的稅收和補償當年生產資料的消耗部分以后,要在集體和個人之間進行分配。

2.公共積累

合作社在向國家交納農業稅和副業稅之后,歸集體的收入有:一是公積金和儲蓄基金。公積金主要用于興修水利,改良土壤,購置農業機械,修建生產性用房等,屬于擴大再生產的公共積累資金。儲蓄基金是為應付自然災害和其他事故的后備基金與保險基金,例如儲備糧基金。按規定,公積金一般不超過8%。二是公益金。公益金屬集體消費基金,用于合作社衛生保健事業、文化教育事業以及扶助喪失勞動能力的社員等。按規定,公益金一般不超過2%。三是管理費用。管理費用主要用于管理方面的開支。

(二)社員的分配

在扣除國家規定的稅收、生產資料消耗的補償和集體的收入后,其余的全部實物和現金,按照勞動日(包括農業生產、副業生產、社務工作的勞動日和獎勵給生產隊或者個人的勞動日),進行分配。中國經濟網.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http://www.ce.cn/xwz.《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明確規定,“農業生產合作社要正確地規定各種工作的定額和報酬標準,實行按件計酬”“每一種工作定額,都應該是中等勞動力在同等條件下積極勞動一天所能夠做到的數量和應該達到的質量,不能偏高偏低”同①.,對工作定額用工分來計算。

“工分是社員勞動計量的尺度和進行個人分配的依據。它一方面被用來反映勞動的數量、強度、技術含量和質量,并最終折合成可比的總量。另一方面,它又是分配的依據,社員取得的工分越多,從合作社得到的實物和現金分配就越多。”黃曉霓.新中國成立以來收入分配制度的歷史考察及啟示 [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 16.現金分配,完全按照工分多少;實物(糧食、蔬菜、柴草)分配,一部分按照工分多少,一部分則按照人口或社員的不同需要,后者也是計價的。

定額記工的勞動管理與計酬辦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計量社員勞動數量的問題,對于減少出工不出力現象發揮了較好的作用,但要實行好難度就更大。

第一,定額工分的制定難度極大。要把全年的農活按照其勞動強度、技術含量、耗時多少、操作地塊的遠近,折合成統一的計量單位——工分,在實行了包工的生產隊,還要將本隊全年農活折算的總量與對合作社包工的數量相對應,這是一項極為細致、復雜和困難的工作。

第二,定額工分制定得合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勞動強度、技術和數量的計量問題,但難以解決勞動質量的鑒定問題。一是有些農業勞動的質量難以精確地檢驗;二是農業勞動的場所是分散的,領導者無法對社員的勞動質量進行有效監督。其結果是經常出現社員在生產勞動時為貪多圖快,不顧質量的問題。

鑒于定額記工的方法執行起來十分復雜,真正實行了全面的“勞動定額,按件記工”的合作社并不多。有的只是對農活劃分了粗線條的等級,有的是部分農活按件記工,其余部分仍然實行“死分死記”“死分活評”,有的實行了一段時間的定額記工后,堅持不下去了,又回到了“死分死記”“死分活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平县| 五河县| 泽库县| 兰坪| 彭阳县| 深水埗区| 馆陶县| 广河县| 姜堰市| 武胜县| 略阳县| 永安市| 和田县| 若尔盖县| 米泉市| 锦州市| 开远市| 北碚区| 德清县| 济宁市| 湄潭县| 昌黎县| 明星| 马边| 佛冈县| 衡阳县| 沅江市| 红安县| 万州区| 金门县| 凯里市| 林周县| 洪雅县| 太和县| 古浪县| 绩溪县| 女性| 大姚县| 秦安县| 玛纳斯县| 米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