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社會治理制度變遷
- 馮華 王霞 謝小芹
- 8294字
- 2021-01-28 10:53:33
第二節 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農業經營制度
一、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產生與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些解放較早的地區開始在互助組的基礎上試辦初級社。初級社一般是由于常年互助組有了某些公共的改良農具和新式農具,有了某些分工作業,或興修了水利,或開墾了荒地,就產生了在生產上統一使用土地的要求。于是就在土地私有基礎上,以土地入股,組織了農業生產合作社,以耕畜、農具作價入社,由合作社統一經營。合作社一般有10~20戶,也有的達40~50戶,最多的有80~90戶。組織這種合作社同樣是根據自愿互利原則,可以自愿退社。
1952年8月至9月中共中央召開了全國第二次農業互助合作會議,會議指出:《中共中央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下達后,基層干部與自發的資本主義傾向斗爭的信心提高了,有了明確的發展方向。此后,報刊、廣播大量報道了農業合作化的成功經驗。到1952年年底,全國共有3634個初級社,入社農戶為57188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0.05%。這時初級社規模較小,平均每社為16.2戶。
1953年2月16日,中央正式發布《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該決議總結了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優越性和重要作用,并下達了發展農業合作社的計劃數字:“從一九五三年冬季到一九五四年秋收以前,全國農業生產合作社應由現有的一萬四千多個發展到三萬五千八百多個。”自此,全國各地開始普遍試辦初級社。
1952年冬,一些地方在互助合作運動中開始出現急躁冒進傾向。產生冒進的原因,“主要由于一部分干部不懂得或完全不懂得互助合作運動發展的規律,盲目追求高級形式,與存在著不健康的互比工作條件,互不服氣的情緒,不批準就自己偷偷干”。另外在“宣傳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優越性時,沒有著重講清楚發展過程和條件,片面鼓吹好處,因而引起一部分積極分子與勞動模范為了爭光榮而盲目帶頭”
?!蛾P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發布后,急躁冒進的傾向加劇。盲目冒進傾向違反了自愿互利的原則,許多地方還以“不入社不讓使用農具”的辦法強迫農民入社,引起了農民的不滿,導致很多社員要求退社。
1953年春,中南局、西北局、華北局、東北局等大區先后給中共中央匯報了本區內發生的急躁冒進傾向。中南局在《關于糾正試辦農業生產合作社中急躁傾向的報告》中指出:“試辦一開始也就露出冒進的苗頭,盡管一年來試辦的數量并不大。如河南魯山縣由二個社一躍而為七十一個社,該縣馬樓鄉一下就搞起了十個社,經檢查即有六個不夠條件已經重轉為互助組,二個經整頓后勉強夠條件,一個尚未整頓,只一個條件成熟,泌陽一個區一開始即辦了五十個社,其他湘鄂贛三省試辦的社雖少,也有自發組社的情況,這是今年在堅決擴大試辦范圍的時候,必須同時予以特別注意的問題,以免妨礙互助合作運動的健康發展”。
面對農業合作化中出現的問題,時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的鄧子恢深感憂慮,他認為當時農村工作中的主要危險是急躁冒進的“左”的傾向。1953年2月24日,他向來農村工作部視察的朱德提出:全國第二次互助合作會議上制訂的互助合作發展計劃的指標大了,要考慮。他指出“我們訂大了,地方會更大,大了容易發生強迫命令”
。
為了糾正在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中的盲目冒進傾向,1953年3月8日,中共中央發布了《對各大區縮減農業增產和互助合作發展的五年計劃數字的指示》,并指出“關于農業增產的五年計劃數字和互助合作五年的發展計劃數字以及一九五三年這兩項的指標數字,各大區所已經提出者,現在看來都嫌過高。”“在互助合作方面,計劃訂高了,也勢必發生急躁冒進,貪多貪大,盲目追求高級形式與強迫命令形式主義?!?img alt="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53年)[M] //中共中央對各大區縮減農業增產和互助合作發展的五年計劃數字的指示(一九五三年三月八日).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65."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36589/17795061206789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945697-mAEs9U2jJE8zMORubW4wGUp7y5guEi9w-0-f875908f6628b103df964431a1e8511d">3月14日,中央批轉了中南局《關于糾正試辦農業生產合作社中急躁傾向的報告》,報告指出:“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不能計劃過大、要求過高。”3月16日,中央在批轉鄧子恢主持起草的《關于春耕生產給各級黨委的指示》中明確提出,“必須切實糾正農業生產互助合作運動中正在滋長著的急躁冒進傾向”
。為了推動農業互助合作運動穩步前進,中央決定“必須堅持以互助組為中心(特別是在第二類和第三類地區),同時有控制地穩步地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方針。合作社不能猛然多辦,否則欲速不達”
。1953年4月召開的全國第一次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當前合作化的工作應“穩步前進”的方針,并指出農村工作的基本任務是發展生產,中心環節是領導農民組織起來搞互助合作,必須從小農經濟的特點和現狀出發,在保護農民利益的基礎上,逐步引導農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1953年6月1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通過了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主要內容是要“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3年12月16日,中央發布了《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該決議指出:“孤立的、分散的、守舊的、落后的個體經濟限制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它與社會主義的工業化之間日益暴露出很大的矛盾。這種小規模的農業生產已日益表現出不能夠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改善生活的需要,不能夠滿足整個國民經濟高漲的需要。”該決議進一步指明了“引導個體農民經過具有社會主義萌芽的互助組,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社,再到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社,這是黨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路徑選擇”。在此指引下,農業生產合作社從試辦時期開始進入發展時期。
1954年春,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到9.5萬個,參加農戶達170萬戶,大大超過了之前中央提出的數字。1954年4月全國第二次農村工作會議提出,黨在農村的基本任務,就是開展以互助合作為中心的大生產運動,并決定1955年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到30萬或35萬個。同年10月,全國第四次農業互助合作會議總結了農業互助合作的成功經驗,并決定到1955年春耕前全國農業合作社要發展到60萬個。到1954年年底,全國農業合作社已經發展到48萬多個,其中約有10萬個是1954年春夏建立的,還有30多萬個是秋收前后建立的新社。農業合作社的加快發展導致1953年春天以來開始的第一次對合作社控制發展的“整頓”無功而終。
根據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要求,中央人民政府于1953年開始制訂和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以工業化為中心的大規模經濟建設也全面展開。這樣一來,工業、城鎮人口增加較快,糧食銷量大增,糧食生產的產需矛盾,市場供求矛盾就更加突出了。為了配合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和穩定糧食市場,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國家開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但是,在1954年農業生產合作社加快發展的同時,“長江中游、淮河流域和華北平原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洪災,其他地區平收或歉收。由于要以豐補歉,國家向非災區多購了大約70億斤糧食,不少地區購走了農民的口糧”
,引起農民群眾尤其是中農對黨和政府統購政策的不滿。他們認為多增產政府就要多收購,所以增產對莊稼人沒有好處。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打擊,很多合作社的出勤率大大降低。同時,由于合作社發展步伐過快,一些地方盲目追求辦社數量,互相攀比,急于求成;還有些地方在盲目貪多的同時,又出現了追求大社的傾向。辦社中的盲目貪多求大傾向,引發一些干部強迫命令、簡單粗暴的作風,有相當部分的合作社是在無準備或準備很差的條件下建立的。當時“由于糧食統購任務緊張,縣區干部幾乎全部投入統購,無人顧及合作社發展工作,以致許多新建起來的合作社搞得很粗,許多經濟政策問題處理不當”
,部分農民抵觸情緒很重。此種情緒和他們“怕歸公”的思想顧慮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許多地方的新建合作社大批出賣耕畜、殺羊、砍樹的現象,農民生產積極性明顯下降。總體來看,因為糧食統購政策的強制推行和農業合作化中的強迫命令、急躁冒進等問題結合到一起,引起了農民的不滿和農村關系的全面緊張。
當時,浙江農村的緊張局面在全國最為突出。浙江農村的緊張局面引起了中共中央和農村工作部的高度重視,并提出了浙江整頓和鞏固合作社的工作方針,“除全面端正自愿、互利政策外,需要實行一個全力鞏固,堅決收縮的方針”。有些合作社“必須趕快下馬”。
經過一個多月的工作,浙江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由53144個減為37507個
,減少15637個。這就是在農業合作化高潮前夕出現的“浙江砍合作社事件”。
農村關系的全面緊張源于對農業合作化進程要求過急過快。為了穩定農村形勢,中共中央于1955年1月10日發出了《關于整頓和鞏固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通知》。該通知的發布,標志著合作化開始實行“控制發展,著重鞏固”的方針。1955年3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迅速布置糧食購銷工作,安定農民生產情緒的緊急指示》中指出,“目前農村的情況相當緊張”,發生了許多問題,實質上是農民群眾“表示不滿的一種警告”,要求“再把農業合作化的步伐放慢一些”。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糧食實行“三定”政策,穩定征購任務。經過整頓,全國農業生產合作社縮減了2萬個,到1955年6月實際為65萬個。
1955年4月21日至5月6日,中央召開了全國第三次農村工作會議,鄧子恢強調合作社“要發展一段鞏固一段,不要連爬帶滾前進”,還特別指出,“當前一個時期,只宜大量興辦初級社,實行土地分紅,維持土地私有權”。但是,事情在1955年5月發生了轉折性變化。毛澤東在外出視察期間,沿途聽到看到一些情況后,對農村形勢的估計發生了重要變化。他認為“說農民生產消極,那只是少部分的。我沿途看見,麥子長得半人深,生產消極嗎?”“所謂缺糧,大部分是虛假的,是地主、富農以及富裕中農的叫囂”,是“資產階級借口糧食問題向我們進攻”
,并批評農村工作部反映部分合作社辦不下去是“發謠風”。
5月17日,中共中央召開了15省市委書記會議,會議在重申“停、縮、發”三字方針的同時,重點強調“發”,并且要求1955年下半年全國農業合作社的發展要在原來的65萬個的基礎上翻一番,達到130萬個。這次會議,是在農業合作化決策方面出現的一個重大轉折,同時也加快了從初級社向高級社轉變的進程。
二、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產生的原因
從初級社的產生與發展過程來看,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避免農村中出現兩極分化的需要。農民個體經濟是一種小生產的自然經濟,它的自發趨勢會使農村產生貧富兩極分化的現象。毛澤東認為,為了防止兩極分化,必須走農業生產合作化的道路?!艾F在農村中存在的是富農的資本主義所有制和像汪洋大海一樣的個體農民所有制。大家已經看見,在最近幾年中間,農村中的資本主義自發勢力一天一天地在發展,新富農已經到處出現,許多富裕中農力求把自己變為富農。許多貧農,則因為生產資料不足,仍然處于貧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債,有些人出賣土地,或者出租土地。這種情況如果讓它發展下去,農村中向兩極分化的現象必然一天一天地嚴重起來。失去土地的農民和繼續處于貧困地位的農民將要埋怨我們,他們將說我們見死不救,不去幫助他們解決困難?!?img alt="毛澤東.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 [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農業委員會辦公廳.農業集體化重要文件匯編(1949—1957).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 373.轉引自劉德萍.論毛澤東加快農業合作化進程的經濟原因 [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5): 110-115."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36589/17795061206789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945697-mAEs9U2jJE8zMORubW4wGUp7y5guEi9w-0-f875908f6628b103df964431a1e8511d">實際上,土地改革剛剛完成,就出現了少數貧困農戶賣地的現象?!皳泄采轿魇⌒每h地委對該地區143個村調查,在1949—1952年的三年間,平均每年出賣土地的農戶占總戶數的4.8%,出賣土地占耕地總數的1.4%。”另據中共中央中南局農村工作部對該地區14個鄉的調查,1953年有1.29%的農戶出賣土地,出賣土地占耕地總數的0.22%。
“從全國范圍看,據國家統計局對23個省15432戶農戶調查,1954年出賣土地數占土地總數的0.33%?!?img alt="蘇少之.論我國農村土地改革后的“兩極分化”問題 [J].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3): 1-17."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36589/17795061206789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945697-mAEs9U2jJE8zMORubW4wGUp7y5guEi9w-0-f875908f6628b103df964431a1e8511d">雖然數量不多,規模也不大,但這與共產黨追求共同富裕的愿望是完全不相符的。為了避免農村中由于土地兼并而造成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當時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農民“組織起來”,走合作化的道路。
第二,加快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需要。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建立社會主義農業的過渡措施。社會主義農業的主要特征是土地和其他主要生產資料的公有制與按勞分配。在農業生產力水平、合作社的公共積累和農民的思想覺悟還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不可能一步跨越到社會主義階段,只能采取過渡措施逐步引導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對于農村的陣地,社會主義如果不去占領,資本主義就必然會去占領。難道可以說既不走資本主義的道路,又不走社會主義的道路嗎?”按照黨的既定方針,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加快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就必須把農戶組織起來,走農業合作化道路。初級社的建立,雖然沒有觸動土地的私有制,但已經使農村土地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發生了分離。在土地私有的基礎上實行統一經營、統一分配,已經帶有半社會主義性質,這也為將來向以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要特征的完全社會主義順利過渡創造了條件。
第三,解決糧食產需矛盾和實施統購統銷政策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雖然糧食生產有了較快恢復和發展,但人口增長迅速,農村人口增長更快。1953年,全國城鎮人口達7826萬,比1949年增加2061萬,增長近40%。而且,隨著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全面展開,糧食的產需矛盾、市場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從1952年開始,全國城鎮糧食供應日趨緊張,1953年形勢更加嚴峻。據1953年6月糧食部向中央的報告,“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的糧食年度內,國家共收購糧食547億斤,比上年增長8.9%,支出587億斤,比上年增加31.6%,收支相抵,赤字40億斤?!?img alt="劉恩云.糧食危機、統購統銷與農業合作化步伐加快 [J].經濟研究導刊,2011(11): 49-50."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36589/17795061206789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945697-mAEs9U2jJE8zMORubW4wGUp7y5guEi9w-0-f875908f6628b103df964431a1e8511d">6月30日的糧食庫存將由上年同期的145億斤減為105億斤,全國幾乎所有大中城市糧食庫存都大幅度減少。通過興辦合作社,能夠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產量。“各級農村工作部要把互助合作這件事看作極為重要的事。個體農民,增產有限,必須發展互助合作。”“已經建立起來了的六十五萬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社都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這是極好的情況,證明農業生產合作社社員的生產積極性是高的,合作社勝過互助組,更勝過單干戶?!?img alt="毛澤東.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 [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農業委員會辦公廳.農業集體化重要文件匯編(1949—1957).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1: 366.轉引自高峻.毛澤東與鄧子恢關于農業合作化思想的分歧及其原因探析 [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3): 84-96."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36589/17795061206789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945697-mAEs9U2jJE8zMORubW4wGUp7y5guEi9w-0-f875908f6628b103df964431a1e8511d">這就是說,糧食產需矛盾又是加快農業合作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時,為了配合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和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1953年實施的糧食統購統銷政策雖然緩和了市場緊張狀況,但是,如果沒有農業合作化的保障,在土地私有和分散的個體農業基礎上很難堅持下去。直接面對農民進行統購統銷容易引起農民的不滿,因為統購統銷實際上是切斷了農民與市場的聯系,限制了農民的產品自銷權。周恩來在1956年就說過:“在1954年,由于我們沒有完全弄清楚全國糧食產量的情況,向農民多購了一部分糧食,引起了一部分農民的不滿?!?img alt="周恩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執行情況和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 [M] // 周恩來選集: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16."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36589/17795061206789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945697-mAEs9U2jJE8zMORubW4wGUp7y5guEi9w-0-f875908f6628b103df964431a1e8511d">對此,陳云也曾說:“困難不單單來自我們對于統購統銷缺少經驗,主要是對這樣眾多的農戶,要估實產量,分清余缺及其數量,很不容易?!薄跋蜣r業生產合作社進行統購統銷的工作,也要容易得多,合理得多?!?img alt="陳云.堅持和改進糧食的統購統銷 [M] // 陳云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77."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36589/17795061206789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945697-mAEs9U2jJE8zMORubW4wGUp7y5guEi9w-0-f875908f6628b103df964431a1e8511d">1959年毛澤東在總結統購統銷時說:“只有在合作化的基礎上,統購統銷的政策才能繼續,才能徹底執行?!?img alt="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注與談話(清樣本):上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118-119."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36589/17795061206789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945697-mAEs9U2jJE8zMORubW4wGUp7y5guEi9w-0-f875908f6628b103df964431a1e8511d">這也說明,農業合作化是糧食統購統銷政策順利實施的有效組織形式。薄一波指出:“如果說尖銳的糧食產需矛盾又是促進大規模開展農業合作化的動因之一,那么,1953年實行的糧食統購統銷,則是當時糧食供求矛盾發展的產物。”
第四,為國家工業化發展戰略積累資金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全面展開,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生產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一方面,實現工業化需要越來越多的商品糧食和工業原料,另一方面,需要通過提取農業剩余,為國家工業化和農業技術改造提供資金積累。所以毛澤東在農業合作化全過程中一再強調“社會主義工業化是不能離開農業合作化而孤立地去進行的”?!叭绻皇罐r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速度與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速度相適應,則社會主義工業不可能孤立地完成,勢必遇到極大的困難”。由于個體小農經濟在農業經濟中還占有絕對的優勢,“這種小農經濟限制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它是同社會主義的工業化相矛盾的,必須逐步地以合作化的農業代替分散的個體的小農業?!?img alt="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九五三—一九五七).轉引自孫孺.“綜合經濟基礎論”是反對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 [J].學術研究,1964(6): 1-9."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36589/17795061206789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945697-mAEs9U2jJE8zMORubW4wGUp7y5guEi9w-0-f875908f6628b103df964431a1e8511d">
三、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組織管理制度
與互助組相比,初級社的組織化程度大為提高。初級社的領導機構是管理委員會,委員會主任又是合作社主任;初級社下設生產隊,生產隊長和直屬生產組長由管理委員會委派。合作社的主任有權檢查、監督生產隊、生產組的種植計劃。
初級社并沒有改變土地的私有性質,但加入初級社,必須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牲畜和大農具歸合作社集中統一使用。社員的勞動是合作社集體勞動的一部分,歸合作社統一調配。勞動成果也由社里統一分配,只是保留了入股土地的分紅,以體現土地所有者的權益。
(一)初級社的生產資料處理辦法
1.土地入社
土地入社是按照土地的實際產量,并根據土質的好壞、耕作的難易程度、位置遠近等條件,計算出土地在平常年景可能達到的產量,作為標準畝,將自然畝數折合成標準畝數。按標準畝確定土地股份,作為取得土地報酬的標準。
2.耕畜入社
耕畜入社主要有兩種辦法:一種是“私有、私養、公用”,即耕畜社員私有,自己喂養,合作社按當地市場價租用;一種是“私有、公養、公用”,即耕畜社員私有,由合作社統一喂養,統一使用,給社員以適當的報酬。耕畜入社關鍵在于合理地規定租價,租價過低會影響社員飼養耕畜的積極性,但是,租價過高就會使一部分占有耕畜多的富裕農民獲得過高的收入。除此以外,還有一種辦法是耕畜作價入股,按股分紅,但這種辦法采用得很少。也有少數的社把社員的耕畜折價入社,歸集體所有。
3.大型農具入社
大型農具入社也有兩種辦法:一種是歸社員私有,合作社按生產需要向社員租用,給予相當或者略高于農具本身折舊費的報酬,農具若有損壞,由合作社修理和賠償;另一種是在合作社資金許可、群眾同意的條件下折價歸集體所有。
此外,成片的林木、成群的牲畜、大型副業工具入社的辦法,大體上和耕畜、農具入社的辦法相同。
(二)包工制
在初級社時,有的合作社對生產隊已經開始實行“包工制”,即“把一定的生產任務,按照工作定額計算出一定數量的用工數(勞動日或工分),包給生產隊限期完成”。勞動效率高的生產隊,用工數少于包工數,按包工數記工,多出來的工分歸生產隊;勞動效率低的生產隊,用工數多于包工數,也按包工數記工,不足的工分社里不補?!鞍ぶ啤庇信R時包工、季節包工和常年包工等多種形式。
“包工制”雖然提高了各生產隊的勞動效率,但是沒有解決農活質量和農產品產量的問題。為了使生產隊和社員不僅關心用工多少,而且關心農活質量和農產品產量,“包工制”又發展為“包工包產制”。這種制度是“由合作社根據全社的農作物種植計劃,確定各生產隊不同地段種植什么作物,按土質好壞、常年產量加上當年的增產措施,規定每個生產隊所經營的耕作區的產量包干,把它和用工總數一起,包給生產隊”。生產隊經營得好,農產品產量超過包產的產量,超產的一部分或全部獎給生產隊;生產隊經營得不好,農產品產量達不到包產的產量,生產隊要賠償社里的損失。實行包產的生產隊不再適合臨時包工,一般都推行了季節包工或常年包工。
但是,包工包產還沒有解決生產費用的節約問題。為了促進各生產隊節約生產開支,在包工、包產的同時,又加上包生產投資(也叫包財務、包成本)。由合作社按照不同作物的不同需要和經濟力量,計算出每種作物每畝地的投資數量,作為投資限額包給生產隊。生產隊可以在限額以內,因地制宜地在作物或地段之間合理地調劑使用。這樣,就形成了“三包一獎”制度,即包工、包產、包生產投資和超額獎勵制度。有的合作社在生產隊包工包產的基礎上,還進一步對生產小組實行了包工包產。
四、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分配
初級社改變了家庭經營的方式,獲得了對生產資料、農民勞動力的使用和支配權,實行統一經營,集體勞動,統一分配,這是一個有決定意義的變化。初級社的產品實行統一分配,在扣除公積金、公益金和管理費用以后,再以土地報酬和勞動報酬的形式分給社員。社員獲得的報酬主要來源于土地報酬和勞動報酬。
在初級社中,農民把屬于自己的私有土地以入股的形式交由合作社統一使用,農民可以依據其所有權在年終分配時獲得相應數量的土地報酬。在合作社總收入中用于勞動報酬的部分,實行“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原則,按照社員工作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分配。
初級社的個人分配出現過多種形式:一是土地報酬固定不變,勞動報酬可變,也稱為“死租制”。從合作社的可分配收入中,扣除土地報酬和公積金、公益金,其余按勞分配。這種分配方式,生產越發展,合作社的收入越多,勞動報酬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土地報酬所占的比例就越小。中國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絕大部分采取這種分配形式。二是合作社的可分配收入扣除公積金、公益金以后,土地和勞動力按比例分配,也稱為“活租制”。隨著合作社生產的發展,土地報酬會提高。三是勞動報酬不變,社員拿固定工資,從合作社的可分配收入中扣除公積金、公益金以后,再按土地分紅。這種分配方式中的土地報酬也會隨著合作社生產的發展逐步提高。當時,在處理土地報酬和勞動報酬比例問題上,總的指導思想是要不斷提高勞動報酬的比例,降低土地報酬的比例,以便將來取消土地報酬,實現生產資料公有的“完全社會主義”的高級社。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一些初級社采取了逐年減少土地報酬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