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公司財務
  • 鄭亞光 饒翠華
  • 15057字
  • 2021-01-28 10:59:07

第二節 公司財務的對象和內容

一、資金、資本、資產

(一)資金

資金是指國民經濟中各種財產物資價值的貨幣表現。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資金的實質是再生產過程中運動著的價值。國民經濟體系中社會資金可分為兩個基本的大類,即本金和基金。本金是各類經濟組織和社會公眾為生產經營活動而墊支的資金,具有增值性和周轉性的特征,其經營主體是財務主體,以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基金主要指國家行政組織和非企業化的事業單位為實現其社會職能而籌集和運用的公共資金,具有一次收支性和無償性的特征,基金的行為主體是財政主體,以追求社會價值最大化為目標。

本金和基金是國民經濟中既相區別又緊密聯系的兩類資金,共同構成一定時點上的社會資金。兩者的主要區別是:①本金的物質內容是各種生產要素,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以各種經營性資產的形態表現;基金的物質內容是各種社會消費品,如行政管理用房屋、建筑物、交通工具、辦公用品和其他消費品。②本金運動是循環周轉式的運動,在運動過程中,通過向社會提供商品性產品和勞務而實現保值增值;基金運動是一收一支式的運動,在運動過程中,通過有效使用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而實現社會價值最大化的目標。③本金運動中形成的經濟關系主要為本金所有者、經營者、債權人等利益相關集團的委托代理關系、產權關系和收益分配關系;基金運動中形成的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國家社會行政事業管理單位之間以及行政事業單位與各經濟組織之間的分配關系,它不屬于產權關系,而是屬于對一部分國民收入的再分配關系。本金和基金兩者又有著密切的聯系,主要表現為:①兩者互為前提。一方面,基金的形成來源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而國民收入的創造依賴于本金的收入和收益的實現,本金運動是基金運動的基礎;另一方面,本金活動需要基金主體提供社會穩定、秩序良好、外部經濟等公共產品,基金運動是本金運動的條件。②兩者相互制約。一定時點上社會資金總量是一定的,本金和基金數量規模此消彼長。本金和基金對立統一的關系要求本金、基金運動保持合理的比例結構,同時要求遵循兩類資金運動的規律,一方面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另一方面尊重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企業的資金運動就是本金運動,本書以后所講的資金,如不特別說明,都是指本金。

(二)資本

資本是資金的來源,是被事先墊支的能夠在運動中不斷增加的資金。墊支,意味著企業的經濟活動需要先投入才能正常運行,同時所投入的資金本身不會隨生產經營中的物質消耗而耗損,而是按消耗的多少轉入成本費用,隨著企業收入的取得而得以收回和保持。來源,意味著企業經營之前或經營過程中需向相關利益主體融通資金,從股東手中取得的是權益資本,從債權人手中取得的是債務資本。資金來源表明企業的權益關系。

資本具有稀缺性、墊支性和增值性的特性,在這些基本特性中,稀缺性是資本的外在屬性,增值性是資本的內在屬性,墊支性是資本的運行特性。

(三)資產

資產,是資本運用的結果,是資本的特定對象物。企業對所取得資本的運用,就會形成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各種形態的資產,如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以及其他資產。這些資產構成了資本的對應物。隨著企業對貨幣資產的使用,資本價值由貨幣形態轉化為存貨、設備等形態,而后又通過產品的銷售、應收賬款的收回,還原為貨幣形態。

公司財務所界定的資產,具有如下特征:

(1)收益性。資產能夠帶來未來的經濟利益,這種經濟利益最終表現為能夠給資產的持有者帶來現金流入量。收益性是對資產最本質的要求,只有具有獲取收益能力的資源才能成為資產,正是因為具有收益能力,資產才具有經濟價值。

(2)效用性。資產具有一定的用途,能夠為持有者所利用。資產效用性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自然屬性方面的有用性,即資產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可以作為企業的勞動對象或勞動手段,或成為生產經營的能力和條件;二是指經濟屬性方面的有用性,即資產是資本的存在形態,通過資產的耗用,創造新的使用價值,帶來經濟價值的增值。使用價值是資產效用性的自然表現,收益能力是資產效用性的經濟表現。

(3)權利性。資產代表著一系列財產權利的集合,憑借財產權利能夠獲取經濟利益。資產不一定都是以物質形態存在的,有些資產的存在形態是非物質形態,如應收款項、有價證券等。資產效用性的根本要求是能夠獲取經濟利益,而不在于資產是以物質還是非物質形態而存在。資產效用性是資產收益性的前提,而取得資產的財產權利,則是資產效用性的前提。所以,公司財務中認定資產的內涵不是其物質形態,而是資產的權利擁有。

(4)可控性。可控性是指資產能夠為持有者所控制。可控性是資產權利性的進一步延伸,歸納為對資產的實際控制管理權。資產經濟利益來自于對資產的運用而不是對資產的所有,對資產的控制比對資產的所有更為廣泛,擁有資產實際控制權比擁有資產所有權更為重要。憑借資產的控制權,能夠支配資產的具體運行和轉換過程,對資產進行具體運用和管理,謀取資產經濟利益。反過來說,擁有資產的所有權而不能實際控制資產的運行,則只能憑借所有權分享資產經濟利益。

資金、資本和資產是一組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概念。資金、資本和資產用于描述和反映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的價值運動:資金是價值的一般形態,資本是資金的來源,資產是資金的占用。企業資金來源等于資金占用,即資產=資本=債務資本+權益資本。公司財務把資金作為研究對象:一是研究資金運動,即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公司資金;二是研究資金運動反映的財務關系,即合理設計財務制度和管理機制結構,妥善處理和協調各相關利益集團的經濟關系。

二、資金運動

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資本投放形成資產,資產在運用中其價值形態和物資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由一種資產形態轉化為另一種資產形態,周而復始不斷循環,形成企業的資金運動。資金運動是企業再生產過程的價值方面,以價值形式綜合反映企業的再生產過程。企業的資金運動,構成企業經濟活動的一個獨立方面,具有自己的運動規律,這就是企業的財務活動。

(一)資金運動和現金流轉

1.資金運動的含義和內容

在G—W…P…W′—G′的資金運動過程中:G—W,由貨幣資金向商品資金的轉化,反映了生產要素商品的購進。在這一過程中,企業運用貨幣資金購買原材料等各種勞動對象商品,機器設備等各種勞動資料商品,形成產品生產的物質準備;W…P…W′,是商品資金向商品資金的轉化,反映了生產要素商品的投放和消耗。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將所購進的物質商品與勞動力商品相結合,將這些生產要素合理地配置起來,投入到產品生產過程中去,生產出具有新價值的物質商品。在這一過程中,商品資金轉化為生產資金,繼而再轉化為商品資金,產生了價值增值。W′—G′,由商品資金向貨幣資金的轉化,反映了物質商品的銷售。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產品的銷售,凝結在產品中的商品價值得到實現,重要的是新創造的價值得到實現。在完成產品銷售的同時,資金要還原到貨幣形態,才完成企業資金運動的全部過程。

在企業的再生產過程中,從貨幣資金開始,經過若干階段又回到貨幣形態的價值形態運動過程,稱為資金的循環。企業資金周而復始不斷重復的循環過程,稱為資金的周轉。在企業資金循環與周轉過程中,起點是墊支的貨幣資金;用貨幣購買原材料,轉化為儲備資金;原材料投入生產加工,轉化為生產資金;產品生產完工,轉化為成品資金;產成品銷售取得應收賬款,轉化為結算資金;應收賬款收回,轉化為貨幣資金,回到原始貨幣形態。如此一系列的資金轉化過程構成了企業資金循環與周轉的具體環節,形成了資金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具體形態。在企業資金運動中,以某一種資金形態開始,再回到這一資金形態,構成了這個資金形態的一個完整循環,如從貨幣資金到貨幣資金、從生產資金到生產資金等,資金循環的具體過程則構成了資金的流轉。

2.現金流轉的含義和內容

現金,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出發點,也是各種資金原始和終極的形態。現金流轉是資金流轉最基本的形式。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現金流轉有多種方式:有的現金用于購買原材料,原材料經過加工成為產成品,產成品出售后又變回現金;有的現金用于購買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這些資產在使用中逐漸磨損,其磨損價值進入產品的成本,通過直接與企業當期營業和非營業收入相配比,還原到現金形態。

現金流轉中,現金的使用或者形成了各種非現金資產,或者直接構成了各類成本費用,最終都要通過銷售收入的取得而收回現金。從現金墊支到現金收回,所經歷的時間不超過一個會計期間的流轉,稱為現金的短期循環;所經歷的時間需要在一個會計期間以上的流轉,稱為現金的長期循環。短期循環把現金轉化為流動資產,完成現金→流動資產→現金這一循環過程;長期循環從現金的取得開始,到現金的回收并向權益人分配,完成權益與負債融資→現金→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商品和勞務→現金→分配這一循環過程。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現金流轉的過程如圖1-2所示。

圖1-2 現金流轉圖

圖1-2形象地表述了現金的流轉狀況。以制造業公司為例,圖1-2中,“現金”庫相當于蓄水池的作用。箭頭向外表明現金的流出,箭頭指向“現金”庫表明現金的流入。短期循環的過程始于現金,周轉的第一步是取得原材料,然后加工成制成品,再將制成品出售后直接轉為現金或應收款。在應收款的情況下,公司經過收款使其轉為現金。公司在原材料轉換為產成品的過程中,會發生營業費用,包括薪酬、利息、管理等現金費用,這是現金的流出,此后,公司若能將產成品售出,那么存貨數將減少,而應收賬款和現金將增加,同時取得一定利潤。但在實現制成品售出的過程中,需要公司支出銷售費用,這也是現金流出。由于公司現金收支在數目和時間上的不平衡,公司需要從別的渠道籌措資金以恢復現金收支的平衡,這些渠道主要有長期、短期借款及股東資金的注入。

除了流動資產外,公司擁有的大多數固定資產也被包含在轉變成現金的過程中,這些資產的價值由于它們用于生產而被耗減,這部分被耗減的價值,定期沖減當期收益,公司希望通過產品銷售來補償這筆費用,這筆費用就是折舊費。因為固定資產不是被立即消耗掉的,其折舊費用是分攤在多年產品銷售上的,所以固定資產轉變為現金的過程需要多年才能完成。折舊費不是現金支出,但從利潤中扣除了,所以它構成現金的來源。

公司剛開始的時候,是靠發行股票或借債籌集現金,其中短期負債一般支持短期循環,長期負債和股東權益支持長期循環。除定期支付利息以外,最后不定期要支出現金償還負債本金,還要定期支付股東紅利等。

3.影響現金流轉的因素

如果企業的現金流入量與流出量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時間上都能恰好匹配的話,企業財務主管的工作會大大簡化。如某企業,它的原料供應商給它提供了數額為10000元的30天信用,該企業生產過程需耗用20天時間,銷售和貨款回收耗用了10天時間,在月底時該企業收進了12000元。它這樣恰好可以用收進的款項支付那10000元的應付貨款,并實現盈利2000元。但上面描述的情況通常不過是一種假想而已,實際中有很多因素會影響企業的現金周轉,如供應商商業信用的時間跨度,應收賬款回收情況,生產過程耗用時間等。下面對一些常見影響因素作簡單討論。

(1)企業盈利狀況。利潤是企業的一項重要資金來源,也是企業借款得以按時償還的根本保證。盈利企業若不是在積極擴張時,會有現金不斷積累的趨勢,財務主管的責任是為這些多余的現金尋找出路。企業可能會決定增加股利的支付、償還借款、投資購買有價證券,這些現象在一些成熟行業是屢見不鮮的。但企業若是處于虧損狀態時,財務主管的日子就不會好過了。如果企業所處行業是資本密集度高的行業,如航空、鐵路業等,企業虧損時,雖然短期內其現金余額不會衰減,但終有一天會面臨固定資產需要重置卻無足夠資金的困境,這種情況的不斷延續最終將會使企業破產。對于那些不能以高于補償現金支付費用的價格出售其商品的虧損企業,它們的財務主管會發現他們無法籌集到足夠資金來維持企業生存,因為可能的貸款人看不出企業如何能從經營中取得現金來償還他們的貸款,將不愿冒風險投入更多資金。

(2)企業的流動資產、流動負債變化情況。企業即使盈利很多,仍會出現現金困難,原因之一是把盈利變成了流動資產,如增加存貨、增加應收款等,也可能是把盈利用來減少流動負債等。要注意,流動資產的增加或流動負債的減少都占用現金,而流動資產的減少和流動負債的增加都會使現金增多。

(3)企業擴張速度。即使對于盈利較好的企業,如果企業擴張速度過快,也會出現企業現金周轉困難的情況。隨著企業經營規模的迅速擴大,不僅企業的存貨、應收賬款、營業費用增加,而且還伴隨著固定資產擴大,這往往是大宗現金開支,會增加企業擴張階段的現金需要,并加重了財務主管的任務。他不僅要繼續維持企業目前經營收支的平衡,同時還需籌集資金滿足項目擴張需要,并努力使這種需要控制在他曾預計的生產銷售水平下可獲得的現金水平內。對于迅速擴張企業,財務主管可能會要求股東增資,建議減少股利支付,增加長期貸款,力圖削減存貨水平,加速應收賬款回收等。

(4)企業經營的季節性波動。這種波動可能是銷售的季節性波動或是原材料采購的季節性波動。企業銷售呈季節性波動時,在銷售淡季,因銷貨少,相應存貨和應收款也減少,企業的現金周轉水平下降;在銷售旺季,因為存貨和應收款的快速增長,企業可能出現現金不足,但隨著貨款的回收,在旺季過后又會積累過剩現金。有些行業的企業采購屬于季節性模式,例如,卷煙公司需要在幾個月內購進足夠全年使用的煙葉,這使得企業原材料存貨大幅上升,現金余額減少,而隨著銷售的進行,現金余額又會不斷增長。

(二)企業資金的特點

從企業資金的內容與運動過程,可以進一步考察企業資金的特點。

1.企業資金的物質性

從資金所有者投入的資金形態看是資本,但從運用形態看卻表現為企業的各種資產,其中大部分以財產物資形態存在,一部分以暫時閑置的貨幣形態存在,只有對外長期投資才長期以貨幣形態存在。資金在這里表現為過去已經生產出來,現在繼續用于生產流通的一部分社會物質資源,是社會再生產進行的物質條件,這就是資金的物質性。否認資金物質性,僅把資金視作開展經濟核算的貨幣統一尺度的資金“外殼論”觀點是不對的。

2.企業資金的周轉性

資金是為形成企業內部生產經營要素與外部投資所墊支的貨幣,資金重新收回后,繼續用作下一個生產經營與對外投資過程的墊支。資金的墊支—收回—再墊支—再收回這一不斷反復循環的過程,即為資金的周轉。資金收回要以費用支出補償為前提,只有企業生產經營與對外投資能保本或盈利時,資金周轉才能順暢進行。只強調財務為生產經營活動提供資金,不強調資金的全額收回,忽視資金的周轉性是片面的生產觀點,對社會經濟發展是有害的。

3.企業資金的增值性

墊支資金的全額收回,是投資者的最低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一級投資主體,無論對內投資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還是對外進行投資活動,其基本動機都是為了盈利,即原墊支資金全額收回后,還要帶來一個新增加的價值量,其貨幣表現就是企業凈利潤。投資者追逐利潤的動機,是資金增值的必要性;資金增值的可能性卻在于再生產過程中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新增價值量的客觀存在,馬克思關于剩余價值的理論是說明資金增值性的理論依據。只強調資金物質性與周轉性,忽視資金增值性的觀點,應當摒棄。

資金的物質性、周轉性和增值性是相互聯系的,不可分割。

(三)企業資金運動規律

企業資金運動是以企業宏觀經濟環境為條件,以企業經濟活動為基礎進行的。企業資金運動在與宏觀和微觀經濟條件的聯系中呈現出若干規律性。

1.企業資金運動與社會資金運動相結合

企業資金運動同社會各方面的經濟活動密切聯系,因此,企業資金運動與社會資金運動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一致性。一方面,企業資金運動是社會資金運動的基礎。企業資金運動的順利進行,保證了商品價值的形成與盡快實現,為社會資金運動的順暢進行和規模的擴大奠定了基礎。只有企業收入增長,經濟效益提高,財政收入才能增長,銀行貸款才能及時歸還,保險資金才能足額上交。另一方面,社會資金運動的規模和結構,又反過來制約企業資金運動的規模和結構。財政、信貸資金的增長為企業資金的增長提供了條件;財政、信貸資金分配于固定資金投資和增加流動資金的比例,直接影響著企業固定資金和流動資金的結構變動。保險資金的籌集與分配,對保證企業資金正常運動,防止意外中斷也有積極作用。

企業資金運動和社會資金運動又存在一定的背離。例如,當國民經濟資金總量一定時,企業資金占用量與社會資金占用量存在此增彼減的關系;當企業向證券市場籌集資金用于投資或內部積累資金時,或自行沖減財產損失時(股份公司減股),企業資金發生增減,而社會資金卻不一定會發生增減;企業占用應繳未繳款的時間拉長,歸還銀行貸款的期限延長,引起社會占用資金時間縮短等。

企業資金運動和社會資金運動的一致性,導源于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宏觀調控的職能。國家作為國民經濟的社會行政管理者有權運用各種經濟杠桿(如財政、信貸、保險等),參與社會產品與國民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從而引起資金在企業與社會有關資金部門之間發生各種形式的對流。企業資金運動和社會資金運動的背離性,源于企業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法人地位。企業為了獨立進行生產經營活動,不僅要從社會資金部門籌借資金,還要從稅后利潤中自行積累一部分資金,引起企業資金單獨增減變動。這一規律,決定著企業財務既與財政、信貸、保險相聯系,又與它們相區別、相互獨立而存在。這一方面要求企業資金和財政資金、信貸資金、保險資金相互綜合平衡,要求國家加強對企業資金的宏觀調控;另一方面,國家也應尊重企業自主經營的財權,維護企業的正當利益,不能亂加干預。

2.資金運動與物資運動相結合

企業生產經營過程,是物資運動和資金運動的統一,物資運動和資金運動存在著一致性。首先,物資運動是資金運動的基礎,物資運動的存在,一般來說決定了資金運動的存在。這是由于商品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一定量的資金總是依附于一定數量的物資而存在的,由于材料物資的購銷、固定資金的購建與增減變動,引起資金的投入、收回和形態變化。物資運動狀況的好壞,基本上決定著資金運動狀況的好壞。只有材料物資采購及時、儲存合理、銷售迅速,才能使企業資金周轉加速;否則,就會出現資金運動受阻,周轉不靈。物資運動規模在客觀上有可能擴大才會對企業資金運動規模的擴大提出要求。其次,資金運動又反映著物資運動,并反過來制約物資運動的規模和結構。這是由于企業貨幣資金作為購買手段和支付手段,它的籌集常常是先于物資的取得,成為物資運動的前導。企業資金的分配比例,也就制約各種生產經營要素(如材料物資、設備、勞動力等)的形成與結構。企業資金運動規模的擴大,反過來成為物資運動規模的擴大好壞的靈敏反應器。通過資金運動狀況的檢查與分析,可以揭示物資運動在供、產、銷各環節存在的問題,從而合理進行物資管理與使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企業資金運動和物資運動又存在一定的背離,兩者會因各種原因在時間先后和數量變動上顯示出不一致性。從企業內部生產經營活動考察,由于商業信用手段的廣泛利用,當采用合法的賒銷、預付方式時,常出現物資運動先于或后于資金運動;由于固定資金價值轉移與實物更新的時間上的分離,會出現資金運動在一定時間脫離物資運動的現象;企業凈利潤的分配,從企業來看是有資金運動而無物資運動;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而發生財產物資損失,財務上未作處理時,就會出現虛有資金而無物資的現象。從企業參與資金市場活動考察,是單純的貨幣資金籌集或投資活動,有資金運動而無物資運動。資金運動與物資運動的背離,是公司財務作為一項獨立的職能管理而存在的客觀依據之一。公司財務通過合理利用各種背離,趨利避害,發揮獨立的職能作用。

企業資金運動與物資運動的一致性,是由于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性所決定的;兩者的背離性,是由于價值具有相對獨立運動的特點所決定的。這一規律,要求財務組織既要貫徹“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保證企業生產經營與對外投資活動的資金需要,又要厲行節約,合理調度資金,發揮財務對生產經營和對外投資活動的調節與控制作用,充分利用貨幣資源,全面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3.資金運動的并存繼起性

資金運動是各種資金形態各自循環的統一,各種資金在空間上總是同時并列地處于它們各個不同的階段上,以不同的資金占用形態表現出來,這就是資金運動的并存性。比如,當一部分資金完成了一次循環而處于貨幣資金形態上時,另一部分資金可能開始了它們的循環而處于生產資金形態。由于資金運動的并存性,在同一時刻才能同時進行各種不同的生產經營活動。

當各種資金形態在空間上同時并存時,每一種資金又都處于它們的循環運動當中,依次由上一個階段過渡到下一個階段。各種資金形態都必須依次通過循環的各個階段,由一種形態依次轉化為下一個形態,這就是資金運動的繼起性。由于資金運動的繼起性,企業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才不會中斷。

資金形態的并存性和繼起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各種資金形態的并存性是不同資金形態繼起性的結果,如果相繼轉化受到阻礙,資金的并存性就會受到影響和破壞。同樣,資金運動的繼起性也要以各種資金形態同時并存為條件,沒有資金形態的合理配置,資金運動依次轉化就不可能實現。

資金運動并存繼起性的規律,要求企業財務既要根據生產經營活動的需要不斷籌集和投放資金,又要根據生產經營的階段性按各種資金形態的結構及其變化來合理投放、配置和使用資金。加快資金周轉速度,促進資金順利流轉,減少資金積壓和沉淀,是資金運動并存繼起性對公司財務的根本要求。

4.資金運動內部的平衡協調性

由于資金運動與物資運動具有依存結合性,資金運動具有并存繼起性,使得企業資金運動成了一種復雜的經濟機制。資金運動能否順利進行并取得良好的效益,要受到這個機制內部各個構成部分之間是否平衡協調的制約。

從資金來源看,借入資金與自有資金之間、長期資金與短期資金之間、原始資本金和后續積累資金之間,都要有恰當的比例關系,才能保證生產經營不同時點、不同階段的資金需要,才能滿足穩定性和臨時性的資金需求,才能協調好籌資成本與籌資風險的關系。

從資金運用看,對內投資與對外投資之間、長期資產與流動資產之間、流動資產內部貨幣資產與結算資產和存貨資產之間,也要有恰當的比例關系,才能保證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開展,才能滿足正常性和臨時性的經營需要,才能協調好經營收益與經營風險的關系。

資金運用與資金來源之間,也存在著許多的協調平衡關系,如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之間的協調平衡、速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之間的協調平衡、貨幣資產與短期信貸之間的協調平衡、長期資產與權益資本之間的協調平衡等。資金運用與資金來源之間的協調平衡,來自于減少資金閑置的要求,來自于保持合理財務狀況的要求,來自于經營風險與籌資風險配合的要求。

資金運動內部的平衡協調性,是企業生產經營要素之間、生產經營各環節之間彼此配合的客觀要求決定的,也是資金運動各種規律性及其對理財的要求決定的。

三、財務關系

企業資金運動,表面是財務資源的增減變動,而本質上反映了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這些利益主體包括企業的股東、經營管理當局、債權人、政府部門、員工和其他社會公眾等,不同的利益主體雖然都關注企業的經濟管理和資金運動,但其目標并不完全一致,構成了錯綜復雜的利益沖突。企業的財務關系就是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企業主要的財務關系包括以下利益主體之間的財務關系:

(一)股東和經營管理者之間的財務關系

如果公司的經營管理者不是擁有公司全部股權,就有可能出現代理問題。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之后,股東的目標是股東財富最大化,千方百計要求經營者以最大努力去實現這個目標,但經營管理者并不自覺地這么想,他們通常的目標是:

(1)報酬,包括物質和非物質的,如工資、獎金,職位消費,榮譽和社會地位等;

(2)增加閑暇;

(3)避免風險。

經營管理者努力工作可能得不到與之相應的報酬,他們沒有必要為提高公司股價而去冒險。因為股價上漲的好處將歸于股東,而一旦失敗,經營管理者的“身價”將下跌,因此可能招致損失(如報酬減少或者被解雇)。因此,經營管理者多是力圖避免風險,常常放棄獲利機會好但風險高的投資機會。所有者則不同,他們總是希望經營管理者全心全意為股東服務,站在股東的立場上進行決策。

如果一個企業是由業主自己經營管理,那么這位既是所有者又是經營者的利益主體就會千方百計努力經營,以增加自己的財富。但如果他與別人合伙或者向別人出售部分股份,那么馬上就會產生潛在的利益沖突。例如,他可能就不愿再全力以赴地工作以增加股東的財富,因為這些財富中只有一部分是屬于他的;或者他會給自己高工資和豐裕的待遇,因為這些成本有一部分會落到其他股東身上。因此,委托人(外部股東)和代理人(經營管理者)雙方潛在的利益沖突構成了一種典型的代理問題。

股東和經營管理者之間另一種潛在的沖突是杠桿收購(leveraged buyout)——指經營管理者用借款購買公司發行在外的股份的行為。通常采取以下三步:①籌借信貸資金。②向股東發出購買要求,收購外部股東手中的股份。③將公司據為己有。

此類收購在證券市場上并不罕見。一旦經營管理者心里有了收購的念頭,幾乎肯定會發生潛在的利益沖突。如果經營管理者(通常是個集團)決定采取杠桿收購,那么在收購之前,股價越低對他們越有利。由于經營管理者掌握本企業的第一手信息,他們最知曉本企業的價值。盡管別的集團可能也會參與競價收購,但經營管理者總能以低于公司股票實際價值的價格收購股票。這損害了股東的利益,構成了股東與經營者之間的另一種代理問題。

為了保證經營管理者能為股東的利益而努力工作,公司必須花費代價。這些代價被稱為代理成本。這主要包括:①監督經營管理者行為的花費;②調整公司組織結構,以限制經營管理者的行為偏離組織目標的花費;③因為經營管理者不是業主而可能不及時采取行動而失去賺錢的機會造成的機會成本。

關于如何解決代理問題有兩個極端的方法。一是只把公司的股票作為經營管理者的報酬,這樣,經營管理者就會為提高股價而努力工作,這時代理成本非常低,但很少有經營者愿意接受這樣的條件。另外一個極端是業主密切監督經營管理者的一舉一動,這種做法不僅代價高昂,而且通常并不可行。最佳的解決辦法存在于兩者之間,既把經營者的報酬與公司業績聯系起來,又有適當的監督,這要求加強內部控制和審計。

協調股東與經營管理者之間的代理關系的機制通常有如下三方面:

1.解雇的威脅

直到最近,大公司的經營管理者被解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它幾乎不引起經營管理者的擔心。這是因為大多數的股東都很分散,而經營管理者也掌握著很多代表權,因此,這些分散的股東很難形成合力,將經理從錯誤的道路上拉回來,或者解雇他們。但是,隨著股權逐漸集中到一些大的機構(如基金)手中,它們就有資格委派人員進入董事會,從而對公司經營產生顯著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經營管理者要么被迫改弦易轍,要么被解雇。

2.被接管的威脅

當一個公司因管理不善而使其股票價格低于預期的合理價位時,它很有可能被強行收購(敵意收購)。一旦公司被接管,經營管理者通常會被解雇,即使僥幸留任,也會喪失很大的權力。因此,經營管理者為了個人利益極有可能會采取措施來提高股價,以制止敵意收購。雖然從股東角度來看,提高股價是有利的,但有時經營管理者采取飲鴆止渴的做法,則對公司有害。

3.協調經營管理者的動機(激勵)

現在,公司越來越多地將經營管理者的報酬與公司的業績聯系起來。理論研究也表明,這樣會激勵經營者采取符合公司最大利益的行為。通常有兩種方式:

(1)經理股票擇購權(executive stock options)。這指允許經營者在將來某一時間以某一價格購買公司的股票。如果到時候股票市價高于擇購權的執行價格,經營者就會獲利。公司采用這種辦法是相信它會促使經營者采取措施提高股價。這種辦法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十分盛行。但是如果股票市場整體不景氣,股價就并不必然反映公司的業績,而且股價也不是經營者所能直接控制的,因此擇購權往往不能奏效(因為如果到約定時間股價低于執行價格,擇購權將一文不值)。實踐表明,單純以經理股票擇購權進行激勵的效果并不理想。

(2)績效股份(performance shares)。它是基于公司績效(以每股市價、每股盈余、資產報酬率、權益凈利率等指標來衡量)而給予經理人員的股份。通常是預先規定一定的業績指標,或者要求高出正常利潤率很多的盈利率,作為實施該種方式的補償。

(二)股東與債權人的財務關系

股東(通過經營管理當局)與債權人之間也有委托與代理關系。債權人將資金貸給企業,其目標是到期收回本金并取得規定的利息收入,而公司借款的目的是用它擴大經營,獲取更大收益,兩者的目標并不一致。債權人事先知道借出資金是有風險的,通常要考慮以下4個方面因素,并把它們相應納入利率之中:

(1)公司現有資產的風險;

(2)公司預期增量資產的風險;

(3)公司現存資本結構;

(4)預期未來資本結構的變化。

這些因素決定了公司現金流量的風險和債務的安全性,所以相應決定了借款人應獲得的報酬即借款利率。

但是,借款合同一旦成為事實,資金到了公司手中,債權人就可能失去了控制權。股東可能為了自己的利益通過經營者而傷害債權人的利益,常用的方式有:

(1)股東不經債權人同意,擅自決定投資于比債權人預期風險要高的新項目。因為風險加大,舊債貶值。如果高風險的計劃僥幸成功,超額的利潤全部歸股東享有,債權人只能得到固定的利息;如果計劃失敗,公司無力償債,債權人將與股東共同承擔由此造成的損失。盡管破產法規定,債權人先于股東分配破產財產,但多數情況下,破產財產不足以償債,債權人會招致損失。

(2)股東為了提高公司的利潤,不征得債權人同意而發行新債,使舊債價值下跌,使債權人遭受損失。這是因為發行新債后,公司負債比例加大,公司破產的可能性加大。如果企業破產,舊債權人將和新債權人共同分配破產財產,使舊債風險加大,價值下降。

為了防止其利益受到損害,債權人除了尋求立法保護(如破產時優先接管,優先于股東分配剩余財產等)外,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1)在借款合同中加入限制性條款,如規定資金的用途,規定不得發行新債或者限制發行新債的規模、條件等。

(2)如發現公司有剝奪其財產的意圖,拒絕進一步合作(拒絕提供新的借款或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要求高出正常利率很多的高額利率,作為這種風險的補償。

因此,如果公司試圖損害債權人的利益,要么失去與信貸市場的聯系,要么承受高額利率負擔。無論哪種情形,對公司都是不利的。為了實現公司目標,公司必須與債權人和睦相處,恪守借款合同。

與此相類似,公司(經營者)也要與雇員、顧客、供應者和社區搞好關系,任何不良的企圖,都將招致相關利益者的反對和約束,從而對公司整體不利。

(三)公司之間的財務關系

經濟社會中的各類企業,都是獨立的經濟法人。這些經營組織之間,會由于生產經營活動而相互交換商品、提供勞務與商業信用。本企業與其他經營組織,包括與本企業購銷有關的其他企業、本企業與銀行等金融組織機構之間,要發生購銷業務引起的貨款收支結算關系、資金拆借引起的資金借貸關系等財務關系。如果經濟組織之間相互發生投資與受資的財務活動,則還有資本讓渡與收益分配的財務關系。

(四)公司內部的財務關系

一個公司內部的財務關系,既包括公司內部各單位的財務關系,也包括公司與員工之間的財務關系。公司內部的財務關系,集中表現為內部各單位之間資金合作的權債關系、內部結算關系和利益分配關系。特別是實行內部經濟核算制的公司,各內部單位要發生產品內部轉移價格的協定、成本費用定額和資金占用定額的核定、投資權限和經營權限的分割、內部經濟利益的分配等一系列關于權責利的財務關系。公司與員工之間的財務關系,也屬于公司內部財務關系的范圍,主要包括依據資本經營權聘任員工并確認權責利關系,依據聘任合同分配勞動成果。

(五)公司與社會行政事務組織之間的財務關系

企業既是一個經濟組織,也是一個社會組織,必然與社會行政事務組織發生各種經濟關系。社會行政事務組織包括工商管理機構、稅務機構、行業業務主管機構等,稅務機構是與企業相關的社會行政事務管理組織的典型代表。企業作為一個經營組織,占用各種社會資源,必然要接受社會行政事務機構的管理,并以繳納各種稅金和非稅收性財政支出履行對社會應盡的各種義務。公司與社會行政事務組織之間的財務關系,主要表現為企業收入的分配關系,如繳納稅款和稅款返還、繳納管理費和行政罰金等。

四、公司財務的內容

公司財務的主要內容是投資決策、籌資決策和收益分配三項。

(一)投資決策

投資是指以收回現金并取得收益為目的而發生的現金流出。例如購買政府公債、購買企業股票和債券,購置設備、興建工廠、開辦商店、增加新產品等,企業都要發生貨幣性流出,并期望取得更多的現金流入。企業的投資決策,按不同的標準可以分為以下類型:

1.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

直接投資是指把資金直接投放于生產經營性資產,以便獲取利潤的投資。例如購置設備、興建工廠、開辦商店等。

間接投資又稱證券投資,是指把資金投放于金融性資產,以便獲取股利或者利息收入的投資。例如購買政府公債、購買企業債券和公司股票等。

這兩種投資決策所使用的一般性概念雖然相同,但決策的具體方法卻很不一樣。證券投資只能通過證券分析與評價,從證券市場中選擇企業需要的股票和債券,并組成投資組合。作為行動方案的投資組合,不是事先創造的,而是通過證券分析得出的。直接投資要事先創造一個或幾個備選方案,通過對這些方案的分析和評價,從中選擇足夠滿意的行動方案。

2.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

長期投資是指影響所及超過一年的投資。例如購買設備、建造廠房等。長期投資又稱資本性投資。用于股票和債券的長期投資,在必要時可以出售變現,而較難以改變的是生產經營性的固定資產投資,所以,有時長期投資專指固定資產投資。

短期投資是指影響所及不超過一年的投資,如對應收賬款、存貨、短期有價證券的投資。短期投資又稱為流動資產投資或營運資產投資。

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的決策方法有所區別。由于長期投資涉及的時間長、風險大,決策分析時更重視貨幣的時間價值和投資風險價值的計量。

(二)籌資決策

籌資是指籌集資金。例如企業發行股票、發行債券、借款、賒購、租賃等都屬于籌資。

籌資決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取得企業所需要的資金,包括向誰、在什么時候、籌集多少資金。籌資決策和投資、股利分配有密切關系,籌資的數量多少要考慮投資需要,在利潤分配時加大留存收益可減少從外部籌資。籌資決策的關鍵是決定各種資金來源在總資金中所占的比重,即確定資本結構,以使籌資風險和籌資成本相配合。可供企業選擇的資金來源有許多,我國習慣上稱“資金渠道”,按不同的標志分為:

1.權益資金和債務資金

權益資金是指企業股東提供的資金。它不需要歸還,籌資的風險小,但股東期望的報酬率高。

債務資金是指債權人提供的資金,它要按期歸還,有一定的風險,但債權人要求的報酬率比權益資金低。

所謂資本結構,主要是指權益資金和債務資金的比例關系。一般說來,完全通過權益資金籌資是不明智的,不能得到負債經營的好處;但負債的比例大則風險也大,企業隨時可能陷入財務危機。籌資決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確定最佳資本結構。

2.長期資金和短期資金

長期資金是指企業可長期使用的資金,包括權益資金和長期負債。權益資金不需要歸還,企業可以長期使用,屬于長期資金;此外,長期借款也屬于長期資金。

短期資金一般是指一年內要歸還的短期債務。一般來說,短期資金的籌集主要解決臨時的資金需要,例如在生產經營旺季需要的資金比較多,可借入短期借款,度過生產經營旺季則歸還。

長期資金和短期資金的籌資速度、籌資成本、籌資風險以及借款企業所受的限制均有所區別。

(三)收益分配

收益分配是指在公司賺取的凈利潤中,有多少作為股利發放給股東,有多少留在公司作為再投資使用。從公司角度看,外部融資交易成本很高,而將利潤形成留存收益,無需支付融資費用,但過低的股利支付可能引起股東的不滿,從而引起股票市場供給的變動,導致股價下跌;同樣,過高的股利支付將影響公司再投資能力,甚至失去投資機會,引起未來收益的減少,也可能導致股價下跌。

股利政策受多種因素制約,公司必須根據企業的實際確定最佳股利政策,收益分配實際上是企業內部融資問題,但因其重要性,單獨提出來作為公司財務的一項獨立內容。

五、公司財務的概念

財務是再生產過程中客觀存在的資金運動及其所體現的經濟利益關系。公司財務是基于企業再生產過程中客觀存在的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而產生的,是企業組織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經濟管理工作。具體而言,公司財務是為實現理財目標,在企業再生產過程中對資金的融通、投放、收益分配進行預測、決策、計劃(預算)、分析和控制,核心是對資金及其運動進行有效管理。這一定義從公司財務的目標、內容、程序方法等方面對公司財務的概念作了描述性說明。公司財務學是研究微觀經濟組織資源配置和有效使用的科學,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是財務經濟學,從管理學的角度研究是財務管理學。在西方,這門學科通常被稱為公司理財,在我國通常被稱為財務管理,本書取名《公司財務》,意在體現企業財務既需要經濟理論特別是微觀經濟學的知識作為其基礎理論指導,又需要管理學特別是現代管理學的技術方法作為其方法理論支撐,還需要財務會計學、金融市場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為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册亨县| 彭州市| 肥乡县| 稻城县| 宜良县| 泸定县| 临武县| 恩平市| 怀集县| 宜城市| 鞍山市| 洛扎县| 泰宁县| 元氏县| 慈溪市| 瑞丽市| 环江| 灵璧县| 得荣县| 台山市| 桑日县| 山阳县| 葵青区| 辽宁省| 左权县| 克东县| 精河县| 塔河县| 南宫市| 天长市| 瑞金市| 敖汉旗| 河间市| 阳春市| 临沂市| 闽侯县| 梁河县| 手游| 瑞昌市| 衡阳市| 永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