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負面報道對控股股東掏空行為的影響研究
- 李明
- 3字
- 2021-01-28 10:42:22
1 緒論
1.1 研究問題的提出
控股股東占用上市公司的資金問題一直是資本市場的“頑疾”之一,監管機構為減少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的資金占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證監會(CSRC)在2003年修訂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2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2003修訂)》(以下簡稱《年報準則》)中對大股東占款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明確要求,證監會和國資委在2003年8月聯合發布了相關通知對關聯方資金往來進行了規范,2006年6月29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從刑法懲罰的角度加強了對控股股東侵占公司利益的處罰程度。然而控股股東掏空上市公司的事件仍然層出不窮。
2010年10月—2011年8月,新亞制程大股東深圳市新力達電子集團有限公司違規占用公司資金5426.17萬元。2011年1月—9月,亞星化學大股東違規占用公司資金超億元,使上市公司淪為大股東的提款機。2011—2012年,瀘天化大股東及其關聯方通過預收瀘天化賬款的方式非經營性占用上市公司資金高達12.92億元。2012年4月—12月,宏磊股份控股股東累計從公司領取使用了4.63億元的應收票據,構成了控股股東違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并受到了深交所的公開譴責。2013年5月—12月,步森股份控股股東違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8600萬元,受到了深交所的通報批評。據統計,2011年,我國共有211家公司存在著大股東欠款,累計欠款金額為95億元;2012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大股東欠款同比增長了30%左右,欠款額超過了百億元。2013年,僅上半年控股股東占用款同比2012年增長了28.02%,而且上市公司被控股股東占款超過1億元的比2012年同期提升了33.33%。
大股東占用公司資金會給公司發展帶來一系列不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使公司的利潤率降低,損害中小投資者的利益;降低公司的運營能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有可能會導致公司被ST(特別處理)進而面臨退市甚至破產的風險。同時還會阻礙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降低整個經濟的透明度以及歪曲會計收益數據、降低資本市場配置效率(Johnson et al., 2000; Bertrand et al., 2002; Morck et al., 2000)。因此,如何減少控股股東的掏空行為成為亟須解決的重點問題。
從現有的公司治理實務來看,媒體已經能夠發揮一定的治理作用,如2011年大江股份控股股東通過關聯交易對公司資金的占用為15695419.7元,《中國證券報》通過調查發現其控股股東綠庭(香港)有限公司涉嫌不斷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并報道了《綠庭系連續侵占大江股份利益》,在報道之后,2012年大江股份控股股東通過關聯交易對公司的資金占用降到了4587368.4元。大連熱電2012年通過關聯交易對公司的資金占用為204459200元,《證券日報》報道了《產權不清關聯占款不斷 大連熱電大股東成欠款大戶》,在報道之后的2013年控股股東通過關聯交易對公司的資金占用變為了92800元。還有一些公司的控股股東在媒體報道之后由最初的對公司掏空變成了對公司支持,如《上海證券報》2011年9月6日發布了一篇報道《長源電力今年關聯交易已超12億》,長源電力當年大股東通過關聯交易對公司的資金占用為372369235.5元,在之后的一年,大股東逐漸減少通過關聯交易對公司的資金占用,到2013年年底,大股東反而通過關聯交易對公司支持了資金281628949元。由此可以看出,在媒體報道之后,控股股東基于各方面利益的考慮減少了對公司資金的侵占。
同時媒體會持續地對一家公司的負面信息進行關注,如2012年9月13日《第一財經日報》報道了《董事長之弟巨額欠款糾紛扯出的秘密 海南椰島的“兄弟聯”生意》,通過調查發現海南椰島與關聯公司之間存在著大量的難以被發現的交易行為,其董事長涉嫌通過關聯交易轉移公司利益。海南椰島在媒體報道兩天之后立即發布了公告,否認了媒體報道的內容,并對其行為解釋是正常的交易。《上海證券報》對此公告進行了轉載報道。2012年11月13日《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了《海南椰島被訴索賠4800萬 董事長之弟再陷關聯交易》,再次質疑海南椰島存在關聯交易。接著,其他媒體也對海南椰島的關聯交易表示質疑,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之下,海南椰島在2013年1月4日發布公告《關于公司關聯交易的專項說明及獨立意見》,承認了公司雖然不存在惡意的利益輸送行為,但是與圣泰貿易、商道船務存在關聯關系,并公開向廣大投資者致歉。
由此可以看出,媒體負面報道可以約束控股股東的行為,同時可以向投資者傳遞控股股東掏空公司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提高投資者決策的信息質量,從而保護投資者利益。并且目前在中國,股權結構普遍比較集中,控股股東的持股比例較高,控股股東有動機和能力利用控制權優勢侵占公司的利益。但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于中國這類典型的“新興+轉軌”經濟體中媒體對控股股東掏空行為影響的作用機理和作用效果的相關研究非常少,還非常缺乏系統的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亟須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