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大學導引作者名: 陳偉本章字數: 4051字更新時間: 2021-01-28 10:42:53
一、學習為重
有一句話使我一直受益——把事當事干。這句話很簡單、很樸實,但卻蘊含著一個很深刻的道理,就是“認真做事才能得到成功的青睞”。對于老師來說,“把事當事干”就是把教學科研工作當“事”來認真對待;對于學生來說,“把事當事干”就是要把學習當“事”,作為校園生活的重心,時時放在心上,落實在行動上。你不把工作和學習當事,成功就不會把你當個事,道理就是這么簡單,所以同學們一定要把專業學習當“事”來認真對待。高中階段是基礎教育,奠定的是大家的基本知識素質。大學階段是專業教育,大家以后要依靠自己的專業知識在社會上立足。要知道,你的專業是你優于別人的知識領域,學習專業就是在打造你今后賴以謀生的飯碗,這個飯碗是金的、鐵的,還是瓷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專業水平的高低,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視專業學習,將其作為大學生活的重中之重,絕不能把專業學習這“事”拋到九霄云外去。
俗話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對于剛剛跨入大學門檻的新同學來說,一定要盡快找著“感覺”,絕不可自以為功成名就,便馬放南山。人的心氣就是這樣,一旦徹底放松下來,就很難再緊張起來。
說清了大學專業學習的重要性,我們再談一下如何展開大學階段的專業學習。首先我們梳理一下大學學習有別于中學學習的特點:①學習的內容發生了變化,由過去的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政治、歷史、地理等基礎課程變成了專業課,不同專業的同學學習的內容大不一樣。②老師的教學方式不一樣。高中階段學習以老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老師一節課可能只講兩三頁內容,手把手地教,甚至“逼”著學生學;大學教學倡導教師主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一節課可能講二三十頁內容,學生甚至還需要主動進行課外拓展學習,有問題需要“追”著老師問。③教學管理模式不同。高中教學管理強調“人盯人”,要求老師“靠上去貼身防守”;大學里學生的自由度更大,輔導員老師既要管理大量學生,又要處理很多的事務性工作,不可能時時刻刻緊盯每一位同學,這就需要同學們有意識地強化自我管理能力。④高中階段強調伏案苦讀,有的放矢,考什么就學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學;大學要求既要伏案學習,也要站起來“四面觀望”,拓展知識視野,提升綜合能力??傊?,大一不是高四,在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上都有比較大的變化,大學階段的學習要求學生具有更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是更強的主體意識。
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建議大家采取“四步走學習法”。
第一步是課前預習。課前預習的目的是提前對即將學習的課程內容進行初步的了解。預習方法就是對即將學習的章節內容提前進行通讀,明確哪些內容是已經理解的,哪些是尚有疑問的,可以在教材上用鉛筆做一些標記。對于預習階段已經理解的相對淺顯的內容,上課時可以略聽甚至不聽;對于尚有疑問的部分,則要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力求搞明白,如果聽講之后仍感困惑,則應該在課間或下課后與老師進一步交流解決??傊n前預習實際上就是為課堂聽課做準備,力求做到上課前對教學內容“心中有數”:哪些教學內容已經懂了,哪些還不懂;哪些教學內容需要詳聽,哪些可以略聽,哪些可以不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大學里,同學們有時一上午要上四節課,這么長時間,要始終保持注意力是很困難的。通過預習,大家可以做到課堂聽課張弛有度,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第二步是課堂聽課。如果同學們在連續的課堂聽課過程中能夠始終保持高度注意力當然是非常好的,但實際上具備這種定力的人并不多。所以大家應該主動調整,根據課前預習的情況,學會有選擇地聽講,這樣學習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研究表明大學生保持課堂聽課注意力的時間約為20分鐘。很多同學都有這樣的體驗,剛開始上課時還能夠集中注意力聽課,但聽著聽著就走神了,就是這個原因。所以,大學老師在講課過程中會時不時地結合課程內容講一些實例或相對淺顯的內容,或在每堂課的后半段安排一些課堂討論,其目的就是盡量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教學上。大家應該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一方面,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過程有助于使自己保持對課堂教學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參與課堂討論也有助于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當然,參與課堂討論的情況也會被老師計入平時成績,并影響到課程最終的總評成績。
第三步是課后復習。經過課前預習和課堂聽課環節后,大家對相關課程內容應該會有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但是到此還沒有結束,大家還要在課后重溫一下課堂講授的內容。其目的,一是趁熱打鐵,盡快再把老師講授的內容回顧一遍,加深印象;二是看預習階段存在的疑問是否通過課堂學習解決了。如果解決了,可以在筆記本或教材的相應位置記錄一下;如果沒有解決,則可以結合老師所講再深入思考一下,看是否可以自行解決。仍然解決不了的,則可以在下次上課的課前、課間或課后與任課老師交流解決。總之,課后復習的目的就是重溫、鞏固所學知識和清理疑難。
第四步是課外拓展。如果說課后復習意在鞏固,那么課外拓展的目的就在于提升。與中學階段不一樣,大學階段的課程學習不應該僅僅滿足于教材的學習,特別是那些學有余力或志在考研的同學,一定要注意有意識地進行課外拓展學習。課外拓展學習的方法是閱讀專業著作和學術論文,實際就是有意識地接觸本專業的學術前沿,了解相關的專家學者及其研究成果和思想觀點,進一步拓展思路。獲取課外拓展學習資料的途徑包括圖書館借閱、購買、網絡下載等。
如果大家能夠按照上述“四步走學習法”展開大學階段的學習,那么一定會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
關于大學階段的學習,再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樹立自主學習意識,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習的自主性。自主意識是一種主人翁意識,這種意識在任何領域中都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自主學習意識是積極主動、獨立自主地支配和管理自己學習時間的意識。自主學習能力是有效安排和管理自己學習的能力?,F代教育強調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把獲取知識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消極、被動的地位。這就要求大家改變高中階段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慣性,提高學習的自主性。打個比方說,不是有什么就吃什么,而是身體需要什么、想吃什么就去找什么,不是被動地等別人喂食,而是學會自己主動去覓食。更具體地說,我們需要積極主動地按照“四步走學習法”安排好平時的專業課學習,同時有意識地通過多種途徑進行課外的拓展學習,做到缺什么就補什么,從而全面提高自己。
第二,注重與老師的交流。對于不能理解的問題,應及時與任課教師交流,可以是課間交流、發短信、打電話、發郵件、課程教學QQ群留言等方式。個人認為師生利用課間時間進行面對面交流最為有效,對于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問題,老師也可以即時在課堂上向全班同學統一進行解釋和說明。如果問題能夠以寥寥數語方便地予以回復,短信方式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打電話與老師就疑難問題進行交流,則要注意盡量不要影響老師的休息和正常工作。發郵件的溝通方式更適合于假期彼此距離較遠的時候。一般來說,老師為了課程學習過程中師生溝通方便,都會建立各自的課程教學QQ群,大家也可以在QQ群里留言,這種方式尤其便于師生和同學之間的專題研討交流。
第三,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只要努力做好當下每件事,成功自然會水到渠成。有許多同學入學就抱有考研、考公務員的雄心壯志,這當然很好,但也要注意凡事都要遵循規律而為,必須一步一步地來,不能操之過急。在大一、大二階段,大家可以在按部就班地用心搞好專業課學習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學習興趣、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個人家庭情況等因素確定考研的方向,并注意搜集了解有關學校的研究生招生信息,大致確定擬報考學校的范圍。同時,有意識地圍繞考研方向有關課程加強課外拓展學習,閱讀一些相關的著作和論文,了解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思想主張。到了大三上學期,也就是第5個學期,就應該最終確定考研方向和報考學校,并購買專業課的學習資料,同時對公共課的考試范圍進行了解。此時建議大家制訂一個學習計劃,協調好平時專業學習和考研復習之間的關系。
第四,善于充分運用網絡資源促進自己的學習。同學們趕上了好時代,為了給學習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許多同學一入學就“全副武裝”,電腦、手機無不精良,看上去像是“拼了老命”也要搞好學習的樣子。確實,這些科技產品為我們的學習拓展了渠道和空間。我們可以在百度文庫、中國知網、超星數字圖書館等下載專業書籍、學術論文等各種學習資料,也可以在優酷網、愛奇藝網獲得許多視頻學習資料。另外,通過網易公開課、北大哲學課、新浪公開課、哈佛公開課、微課圈、百詞斬等手機APP應用軟件,我們也可以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可以說,這些網絡學習渠道和學習資源已經極大地促進了教育的公平。不論你就讀哪所學校,都可以通過網絡平等地獲取海量的教育資源。如果大家能夠充分運用這些技術手段和學習資源,相信一定會收獲滿滿的。
令人遺憾的是,實際的情況往往并非如此。入校之后,許多同學的電腦成了游戲機、影碟機,手機成了QQ、微信的代名詞。原本的學習工具反耽誤正事,男生沉迷于游戲,女生沉湎于韓劇,荒廢時日,這就太可惜了。有些大學禁止大一新生配備電腦,因噎廢食耶?抑或用心良苦耶?顯然,問題的關鍵還在于大學生們一定要端正認識,加強自我約束,正確地運用這些技術手段。
第五,大家還要有意識地協調專業學習和各種考試(考證)的關系。有些同學迷戀于各種雜七雜八的考證,認為證書越多就證明能力越強,就越有利于就業,結果只是鍛煉了應試能力,證書考了一大把,但卻忽視了專業學習這個重中之重。我們認為除國家認可的、與本專業直接相關的、就業必需的證書考試之外,沒有必要參加其他證書考試。比如會計專業的學生有必要參加會計資格考試,外語專業的學生有必要參加專業外語考試,法學專業的學生有必要參加國家司法考試,等等。我們注意到有的文科專業大學生參加計算機編程方面的過級考試,實在是沒有必要。另外,大家還要注意力求融考試(考證)準備于平時的專業課程學習之中,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