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導引
- 陳偉
- 4847字
- 2021-01-28 10:42:54
二、綜合提升
在大學階段,同學們如果偏離了學習這個中心,那一定是得不償失的。但是如果像高中階段那樣只是一味埋頭苦學專業知識也是遠遠不夠的。愛因斯坦曾經說:“青年人離開學校時,應是作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而不只是作為一位專家。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像一只受過專業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同學們將來踏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應該具有豐富的通識知識,也就是要做到“一精多通”;不僅要具備高智商,還要具備高情商,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工作能力,還要具備較強的交流表達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也就是要實現“全面發展”。打個比喻來說,如果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是個人發展的基礎,那么交流表達能力、溝通協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就是個人發展的潤滑劑。有人說:“在中學階段,學生伏案學習;在大學里,學生需要站起來,四面觀望。”這句話講的就是大學生要注意全面發展,綜合提升。
大學階段,培養各方面的綜合素質與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同樣重要。既然這樣,除了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當代大學生還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綜合提升呢?
第一,培養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個性品質。人們常說,良好的個性勝于卓越的才智。大學生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優良的個性品質,這主要包括:
(1)培養自信心。自信是一種心理正能量,不是輕率高傲,表現為一股沉穩執著堅毅的內在力量。挫折使人沮喪,導致自信心流失,而不斷的成功則可以增強人的自信心。自信能使弱者變強,使強者更強,成功者往往是充滿自信并且干勁十足的人。
(2)鍛煉意志力。“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賢良。”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都是坎坷曲折、布滿荊棘的。如果沒有披荊斬棘、奮勇向前的頑強意志,往往會半途而廢,難以到達成功的彼岸。“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苦難是人生的財富,憑借頑強的意志克服艱難險阻,你一定會越練越強,成為人生的贏家。
(3)擁有好心態。好心態是指個性特征、認知、情緒、意志、行為等處于理想狀態,具體體現為認知合理、情緒適當、意志理智、行為適當。好心態成就好人生。威廉·丹姆思說過:“人只有改變內在的心態,才能改變外在的世界。”馬斯洛也說:“心態若改變,態度就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就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就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不同的年齡應該有不同的心態。大學生應擁有積極向上、踏實認真、勇于追求的積極心態。
(4)勇敢地面對和克服困難。人生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人生路上最艱苦的那一段往往收獲最多。種種失敗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對于怯懦者來說,困難是“絆腳石”;對于勇敢者來說,困難是“磨刀石”。樂吃苦中苦,方能成就奇跡偉業;勇登山上山,才可盡得無限風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經受磨難的過程就是積累幸福的過程。對于大學生而言,敢于面對磨難是一種勇氣,能經受磨難是一種品質,正確看待磨難是一種睿智。
(5)常懷感恩之心。《現代漢語詞典》將“感恩”定義為:“對別人所給的恩惠表示感激。”感恩是一種歌唱生活的方式,它來自對生活的熱愛與希望。對生活常懷感恩之心,感謝生活給予的一切,能使我們保持健康的心態、完美的人格和進取的信念。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將賜予你燦爛的陽光;你不感恩,只知道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終可能一無所有!從這個意義上說,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的大智慧。
第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對于個人來說,具備自我管理能力是獲取成功的前提。詼諧作家杰克森·布朗曾經有過一個有趣的比喻:“缺少了自我管理的才華,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魚。眼看動作不斷可是卻搞不清楚到底是往前、往后還是原地打轉。”那什么是自我管理能力呢?簡單地說就是個體對自身,對自己的目標、思想、心理和行為等進行規劃、控制和協調的能力,包括自己規劃自己的能力、自己約束自己的能力、自己激勵自己的能力、自己處理自己的事務的能力等等。如果你確有才華,而且足夠努力,但卻所獲不多,那么你很可能是在自我管理上出了問題。現代戲劇之父易卜生曾經告誡:你的最大責任就是把你這塊材料鑄造成器。每個人都應該學會自我管理,學會把自己鍛造成一個成功的人。
第三,培養組織協調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是根據工作任務,對資源進行分配,同時控制、激勵和協調群體活動,使之相互融合,從而實現組織目標的能力。一般認為組織協調能力包括組織能力、沖突處理能力、激勵下屬能力等。有的同學參加工作之后表現突出,會被安排到領導崗位,從事組織管理工作,這就需要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把下屬的工作熱情和工作能力充分激發出來,更好地實現工作目標。俗話說:“為政之道,在于用人;為政之妙,在于溝通。”從事組織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把人用好,關鍵則是要搞好溝通協調,使組織成員相互了解,相互信任,達成共識,并共同付諸行動,實現組織目標。提高組織協調能力的方法,一是閱讀一些書籍,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論知識,二是盡可能通過參與學生工作和社團活動等方面進行實踐鍛煉。
第四,增強協同合作能力。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不停地與周圍的人打交道,合作共事,良好的交流合作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有的人能夠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順暢地與他人交流合作,實現工作目標,最終促進了個人的發展。有的人人際關系緊張,不善于協同合作,單打獨斗,職業發展道路越走越窄。究其原因,就在于后者不具備較強的與人交流的能力和協同合作的能力。
第五,提高與人交流的能力。關于提高與人交流的能力,我們認為有兩個方面值得特別注意:
一是善于傾聽,也就是善于傾聽別人的觀點。有人說,人之所以只有一張嘴卻有兩個耳朵,是因為“聽”比“說”更加重要。有研究人員對同一批受過訓練的保險推銷員進行研究,取其中業績最好的10%和最差的10%對比,研究他們每次推銷時自己開口講多長時間。研究結果很有意思:業績最差的那一部分,每次推銷說的話累計為30分鐘;而業績最好的10%,每次累計只說12分鐘。這不難理解,說得少自然聽得多。聽得多,對顧客的各種情況、疑惑、想法自然了解得多,說也就更有針對性了,結果業績自然會更加優秀。
善于傾聽還體現了聽者對說者的尊重,能使你擁有好人緣。美國著名的人際關系學大師、西方現代人際關系教育的奠基人卡耐基,有一次到一位著名的植物學家家里做客,整個晚上植物學家都津津有味地給卡耐基講各種千奇百怪的植物。而卡耐基呢?目不轉睛,像個特別喜歡聽故事的孩子,聽得津津有味,中間只是偶爾忍不住問一兩句。沒想到半夜離開時,植物學家緊握著卡耐基的手,興奮地對卡耐基說:“你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談話專家。”卡耐基一個晚上根本就沒有說什么話,只是聽,卻居然獲得了“最好的談話專家”的美譽!
二是學會表達,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口頭表達能力不是一種天賦才能,可以通過刻苦訓練得來。美國前總統林肯為了練口才,曾徒步48余千米,到一個法院去旁聽律師們的法庭辯論,看他們如何辯論,如何做手勢。他一邊傾聽,一邊模仿。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少年時曾患有口吃病。為了克服口吃,練就口才,他堅持朗誦課文。為了準確發音,他對著鏡子糾正嘴和舌根的部位,嚴肅認真,一絲不茍。如果你口頭表達能力不佳,就有必要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刻意在公共場合進行演講,利用一切機會來鍛煉、展示自己,增強自信心,提高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是一項基本的職業技能,一些大學生進行書面表達時錯字病句屢見不鮮,遣詞造句言不達意,書面表達能力堪憂。怎么辦?無它,多閱讀、多背誦、多練筆,堅持一年半載,書面表達能力必然會有明顯提高。
第六,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身體健康是船,心理健康是帆,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缺一不可。關于身體健康,建議大家都要有一項自己喜愛的體育運動,堅持進行身體鍛煉,把體育鍛煉和興趣愛好結合起來,既有助于增強體魄,又有助于愉悅身心,促進學習。另外大家還要注意飲食衛生問題,遠離沒有衛生保障的地攤食品和飲料。
相較身體健康,大家往往不太重視心理健康問題。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大學生會面臨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環境和專業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問題、未來職業發展問題等。方方面面的心理壓力很容易造成大學生的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進而引發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是學業進步、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大學生應該主動調整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提高適應能力,加強自我心理調節,以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心理狀態去面對充滿競爭的社會環境。
第七,提高計算機、英語運用能力,說好普通話。隨著科技的發展,使用計算機已經成為我們必須具備的基本工作技能。伴隨中外各領域交流合作的不斷加強,英語作為一門國際交流語言,也顯得越來越重要。大學生是知識層次比較高的群體,必須重視計算機、英語運用能力的培養。說好普通話也非常重要。有許多同學進入大學后,仍然鄉音不改,一口家鄉話。大家來自五湖四海,將來工作也要奔赴五湖四海,說好普通話,既便于人際交流,也是對他人的尊重。有的同學可能會很為難:我死活改不了,怎么辦呢?其實也不難,堅持每天7點鐘跟著新聞聯播播音員“鸚鵡學舌”,兩三個月后就一定會有很大的改觀。
第八,重視通識學習,進行知識拓展。大家在專業課程學習之外,還有必要有意識地通過通識課、公選課、跨院系聽課等方式進行哲學、歷史、經濟、法律、管理、禮儀等知識的學習。專業學習實際上就是在打造自己未來的“飯碗”,是“金飯碗”“銀飯碗”“鐵飯碗”,還是“瓷飯碗”,取決于大家的專業能力。通識教育的目的則在于培養具備遠大抱負、進取精神和高尚情操的健全的人,關注的是人的道德、情感和理智的和諧發展。豐富的通識知識和良好的通識教育,有助于專業能力的充分發揮,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
【知識鏈接】
大學生亟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
所謂人文素質,是指學生通過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學習而形成的內在素養和品質,主要指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當代大學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識。據報載,浙江某工科院校在校內推行漢語水平測試,參加測試的700多名學生,實際通過率僅為36%。有的學生寫簡單的請柬,在格式、用語上也會出錯。許多大學生在藝術修養、文字表達方面沒有達到大學生應有的水平。有的大學生對閱讀中外文學名著、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反應冷淡,而對英語、計算機等考級非常熱衷。在他們看米,拿到了某個等級的證書就意味著自己具備了相應的能力,而掌握人文知識與提高能力無關。事實上,掌握知識與提高能力是辯證統一的,沒有一定的知識就不可能合乎邏輯地、正確地思維、推理、論證和創造;而能力又是進一步吸取知識、綜合運用知識的必要條件。就人文知識而言,它可以內化為為人處世的能力,可以積淀為內在的文化素養。一名大學生,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為人處世的能力,是很難在社會上站住腳的,更不要說有大的發展了。
第九,適當參加實踐活動,提高實踐能力。大學校園里活躍著很多社團組織。社團是大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目的在于提高大學生的課外實踐能力,面對各種各樣的社團組織,大家應該如何做出自己的選擇呢?大家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學生社團的種類多種多樣,但并非所有的都適合自己,大家選擇社團時首先應該考慮自己的興趣所在。
(2)參加社團組織固然好,但前提是不要與正常學習相沖突。有的同學覺得社團活動豐富多彩很有意思,就參加好幾個社團,整天不是到這個社團開會,就是去那個社團值班,以至于嚴重影響學業,得不償失。
(3)抱著功利性的想法去參加社團是非常不可取的。有的學生覺得參加社團可以在測評時加分,還可以獲得一些榮譽稱號;有的學生希望能夠在社團中混個“一官半職”,以此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有的學生認為如果不參加社團,自己的經歷就會太單調,將來畢業簡歷上內容不夠豐富……這些想法都是不可取的。通過參加社團活動,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實踐能力、自制能力、生存能力,增進同學之間的相互了解,結識更多的新朋友,這才是參加社團活動的最終目的。
- 2020年深圳大學經濟學院西方經濟學考前沖刺最后三套卷
- 廣東國際服務外包案例
- 張斌賢《外國教育史》(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丁樹杞《大學俄語(7)》(東方老版)學習指南【詞匯短語+課文精解+單元語法+全文翻譯+練習答案】
- 唐坪村:本土文化恢復推動社區重建
- 服飾新視界: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學術論壇(2014)
- 免疫基礎與病原生物
- 虛擬演播室技術與創作
- 許小明《新編日語教程3(第三版)》學習指南【課文重點+詞匯剖析+語法精解+拓展知識+全文翻譯】
- 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734基礎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多維新媒體營銷
- 沈政、林庶芝《生理心理學》(第2版)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多恩布什《宏觀經濟學》(第12版)課后習題詳解
- 2020年心理學(基本理論)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 2019年新托福聽力高分特訓500題【命題分析+答題攻略+強化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