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在心底的心理暗示
以上所說的強迫性行為都是糾結于某種心理創傷而導致的結果,除此以外,還存在另一種強迫性行為,它不同于心理創傷,是由從小便已印在心底的某種自我心理暗示所引起的。在這一類強迫性行為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例子當然是岸田秀先生了。我之前也觸及過有關岸田秀先生的某些信息,現在,我在這里重新介紹一下。
作家岸田秀先生雖然不是精神科醫生,但他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人們所熟知的他最暢銷的代表作品是《懶惰的精神分析》。岸田之所以會對精神分析學產生極大的興趣,是因為其自身也曾苦于神經性的精神癥狀。岸田的癥狀很奇妙,據說他大學的時候總是反復想還給別人自己從來沒借過的東西。比如說,他經常想還給別人自己沒有借過的雨傘、金錢等。“我借給你過嗎?”面對對方驚訝的表情,岸田總是堅持讓別人收下,并編造一些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
岸田說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那樣做。第一次揭開事情的謎底是在他讀了弗洛伊德所寫的一份病例報告的時候。那份病例報告就是我們一般所稱的“狼孩”病癥,岸田讀著讀著便愕然了,因為狼孩的癥狀與他的癥狀完完全全是一樣的。
在這一重大發現之后,岸田發覺,自己總是想要把從未借過的東西還給別人這一強迫性行為的根源與母親經常對自己所說的話有關。實際上,岸田是他母親領養的孩子,他的養母對他精心呵護,把他撫養長大,每天都會對岸田嘮叨說:“你知道把你撫養長大有多辛苦嗎?需要花多少錢嗎?”她還時常對岸田灌輸這樣的話語:“你一定不能忘記我的養育之恩,將來一定要報答我。”
岸田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之后,一直束縛在他身上的強迫觀念也逐漸消失,他再也沒有想把沒借過的東西還給別人的沖動了。
人總是會被小時候父母經常嘮叨的話語感染,從而形成一種心理暗示,在不知不覺中被它支配。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現象絕不少見,甚至可以說,我們大多數人都會被這種心理暗示所牽引。這種心理暗示只有在當事人做出特別讓人無法理解的事情時才會被當作“精神癥狀”問題來對待。只要其與日常生活保持一體化,多數時候還是被看作理所當然的現象。
我們再回頭看東電OL殺人事件中被害者的故事,可以發現有一種心理暗示一直在驅使著被害者,那便是她必須努力工作,必須承擔起一家人的重擔。這種心理暗示無疑從小時候開始便被植入她的腦海當中。“比起玩耍娛樂,自己更應該努力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并且一定得拿出成果。”這一強迫觀念絕對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建立起來的。
由此我們可以推測,被害者是受雙重強迫心理的驅使而陷入病態性的強迫行為中的。其中一個強迫心理便是她那種凡事都要追求完美的信念,這一信念從小便扎根于她的內心世界;另外一個強迫心理便是她無法忘記曾經受過的傷害,從而促使她反復進行沒有愛情果實的性愛行為。再加上巨大金錢財富的引誘,在短短的幾年里,那種異常行為便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
當揮之不去的強迫性沖動與一顆受過傷的充滿仇恨和孤獨的心靈結合在一起時,便會造出一個不拒任何來客的賣淫女,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