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教育簡史
- 黃思記 黃寶權 王立
- 1120字
- 2020-09-09 18:03:17
第一節 秦朝的教育政策與措施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國祚前后僅15年,然而它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它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措施,奠定了民族國家的基礎,使中國的政治航船駛入了嶄新的河道——“宗法專制社會”(1),并延續了兩千年之久。與此同時,在文教方面,秦朝采取了如書同文,行同倫,頒挾書令、禁私學,實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等重大政策和措施,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鞏固,有利于經濟和文化教育的發展,但也產生了消極影響,并且加速了秦朝的滅亡,給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一、統一文字
從秦朝的文教政策看,最具建設性的舉措當屬“書同文”“行同倫”的推行。這是為鞏固統一而推行統一文字、規范社會習俗的重要措施。“書同文”的目的是消除春秋戰國以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現象,以小篆為標準文字,在全國進行文字的改革和統一工作。這不但為秦朝政策法令的順利推行掃除了障礙,也為文化的傳播和教育的推廣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二、嚴禁私學
隨著政權建設的推進,秦朝統治者開始重視思想的鉗制,于是有了頒挾書令,禁私學,以法為教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而這些政策出臺的直接背景則是源于政治權力對文化權力的封殺。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在為皇帝祝壽的宴會上,博士淳于越批評仆射周青臣阿諛頌過,并進而批評郡縣制不合殷周古制,遭到丞相李斯的反駁。李斯在闡述了“師古”之謬后,進而借題發揮,將批評矛頭指向了私學。這一政策實際上成為秦朝文教政策的核心內容。秦朝嚴禁私學、特別是“焚書坑儒”扼殺了百家爭鳴的學術風氣,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使諸多私學在全國范圍內遭到的了沉重打擊,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至此遂告結束。
三、吏師制度
為了達到思想的高度統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同時也為了培養一大批知法、執法的官吏,秦采取了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教育政策。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郡下有縣,縣下有里、亭、鄉。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設三老、嗇夫、游徼。“三老掌教化”(《漢書·百官公卿表》);嗇夫聽訟,收賦稅;游徼循禁盜賊。“三老”直接根據秦王朝的意圖執行“行同倫”“黔首改化,遠邇同度”(《史記·秦始皇本紀》)的任務,對一般人民進行法治教育、耕戰教育和尊卑貴賤的思想教化。
概括來說,秦始皇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專制國家,采用法家的政策,秦朝在短短的十余年中,各種制度的改革確實取得了不少重大的成就,成為繼起王朝的模式。秦創建的許多制度是符合當時社會需要的。秦朝所推行的文教政策對建立一個統一的高度集權王朝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在文教方面的改革,尤其是“禁私學,以吏為師”,否定學校教育,這就又回到了“學在官府”的狀態。這是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