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下之盟
【拼音】chéng xià zhī méng
【注解】盟:古代諸侯在神前立誓締約。這里指訂立和約。
【釋義】敵軍兵臨城下而被迫訂立的盟約。
【例句】清朝末年,統治階級屈服于敵人的壓力,訂立了一系列屈辱的城下之盟。
春秋時期,有一次楚武王率軍攻打絞國,楚軍節節勝利,一直打到絞國都城的南門。絞國軍隊憑借高大堅固的城墻,頑強抵抗,死守城池。楚軍幾次攻城,都被絞軍擊退。
楚國有個名叫屈瑕的大將,針對敵人的情況,向楚武王獻計說:“絞國弱小,處理事情缺少計謀,我們可以利用他們的弱點,以誘敵之計取勝。”楚武王聽了,非常高興,當下定了一條計策,下令按計而行。
第二天,楚國派出幾十個化裝成樵夫的士兵,分散到絞國都城四周的山上伐木砍柴。絞國將領發現楚人在山上打柴,山下沒有楚軍保護,就派兵出城圍追捕捉,結果抓了三十個楚人,這個意外的勝利,使絞軍官兵非常得意。
隔了一天,又有一批楚兵裝扮的樵夫上山砍柴。絞兵發現后,不等將領發令,就亂哄哄地擁出城來,都想捕捉楚人回去邀功請賞。正在這時,預先埋伏在城北的楚軍一齊出擊,截住絞軍退路。絞軍潰不成軍,很快就被打垮了。
絞軍遭到致命打擊,眼看都城難以保住,沒有辦法,只得被迫同意在絞國城下與楚國簽訂了屈辱的盟約(城下之盟)。
【出自《左傳·桓公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