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拼音】chéng yě xiāo hé,bài yě xiāo hé
【注解】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
【釋義】成事由于蕭何,敗事也由于蕭何。比喻事情的成敗、好壞都由一人造成。
【例句】這個公司是他一手創辦和發展起來的,最后破產也是由于他的失誤造成的,真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傳說有人曾在韓信墓前的祠廟上寫過一副對聯: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上聯“一知己”指的就是蕭何。這是因為韓信被劉邦重用緣于蕭何的推薦,被呂后殺害也緣于蕭何的計謀,可見韓信的成功和失敗都與蕭何有著密切的關系。
韓信是我國古代杰出的軍事家,他從小就胸懷大志,刻苦研究兵法,準備將來干一番大事業。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大起義爆發了。同年九月,項梁和項羽叔侄在會稽(今江蘇蘇州市)響應陳勝起義。韓信得到消息后,帶著劍去投奔項梁,參加反秦起義軍,當了一名小兵。后來項梁陣亡,他又歸屬項羽部下,當了一名小小的侍衛官。他借著接近項羽的機會,經常給項羽獻計獻策,都未得到重視。韓信覺得自己的才干難以發揮,就想另謀出路。
秦朝滅亡后,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逼迫他去南鄭(今陜西南鄭縣)就職。就在這時,韓信逃離了項羽的部隊,投奔到劉邦麾下,隨他到了南鄭。劉邦因為對韓信才能的深淺不了解,讓他當了一個管理糧餉的小官,韓信對此感到很失望。
后來,韓信認識了劉邦的重要謀士蕭何。經過幾次交談,蕭何很賞識他,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多次向劉邦推薦,但都沒有引起劉邦的重視。當時,劉邦的部下大多數是江蘇人,士兵們思念家鄉,不習慣南鄭的生活,經常有人開小差逃走。韓信得不到重用,于是,也找了一個機會逃離了南鄭。
蕭何得知韓信逃走的消息,急得直跺腳,他來不及向劉邦打一聲招呼,立即騎上快馬,連夜去追趕韓信。
劉邦聽說蕭何也逃走了,非常生氣。但是兩天以后,蕭何又突然回來了。當劉邦聽說堂堂的丞相去追趕一個管理糧餉的小官時,忍不住斥責他說:“逃亡的將領已經有幾十個,你都沒有去追趕,現在你卻說去追趕韓信,這不是騙人的話嗎?誰能相信呢?”蕭何解釋說:“一般將領容易得到,至于韓信,卻是難得找到第二個的奇才。您如果滿足于當漢王,用不用韓信沒有關系;如果要爭奪天下,就離不開韓信這樣極有智謀的人。希望您決定今后的志向。”蕭何的話正中劉邦的要害,他趕緊表白說:“我當然想向東發展,怎么能長期在這里當漢王呢?”蕭何見劉邦心動,乘機推薦韓信說:“大王決計向東發展,若能重用韓信,他就會留下為您出謀劃策;如果沒有遠大抱負,不重用韓信,他終究還是會逃走的。”劉邦終于聽取了蕭何的意見,封韓信為大將軍,他還挑了個黃道吉日,舉行了隆重的拜將儀式。
后來,韓信果然幫助劉邦出謀劃策,率兵征戰,屢建奇功,使劉邦統一了天下,建立了漢朝。
劉邦當了皇帝后,封韓信為楚王,沒過多久,便借故解除了他的兵權。韓信知道劉邦忌恨他的才能,整天悶悶不樂,暗中與陳豨(xī)結成同盟,密謀造反。
公元前197年,陳豨舉兵反叛劉邦。劉邦親自率兵討伐陳豨。韓信見時機成熟,與家臣密謀,企圖趁劉邦不在京都,假傳圣旨,釋放獄中的犯人,把他們組織起來襲擊呂后和太子劉盈。呂后得知韓信謀反的消息,立即把蕭何找來商量。韓信本是蕭何極力向劉邦推薦的,這時他聽說韓信謀反,害怕受到牽連,就又向呂后獻了一條消滅韓信的妙計。他們假稱陳豨已經被打死,要大家進宮祝賀。蕭何怕韓信不去,親自對他說:“盡管你有病,不過這樣的大事也應去慶賀一下。”韓信不知是圈套,就到了長樂宮,當即就被武士捆了起來,拉進長樂宮的鐘室斬首了。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