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而廢
【拼音】bàn tú ér fèi
【注解】廢:停止。
【釋義】事未做完而終止。指做事有始無終。
【例句】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終,不要虎頭蛇尾,更不要半途而廢。
【近義詞】有始無終
【反義詞】鍥而不舍
東漢時,河南有個名叫樂羊子的男子,娶了一位通情達理的女子為妻,史書上稱她為樂羊子妻。
一天,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給妻子。樂羊子以為妻子一定會很高興,誰知妻子毫不動心。她對樂羊子說:“我聽說有志氣的人不喝盜泉的水,正直的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把別人遺失的金子據為己有,是很不好的行為啊!”
聽了妻子的話,樂羊子慚愧得滿臉通紅,他急忙把那塊金子送回原處。
后來,他到很遠的地方,拜求名師鉆研學問去了。
一年后,樂羊子跑回家來。妻子很驚訝,問他:“你拜師讀書才一年時間,怎么就回來了?”
樂羊子笑著說:“時間長了,很想念你,所以回家看看,沒有別的事情。”
妻子聽罷,拿出一把剪子,把他拉到織布機旁,指著織布機上的綢布說:“你看,這布的原料是蠶繭,用織布機一點一點地編織起來,日積月累才能織出一寸、一尺、一丈、一匹的綢子。如果我一剪子將它剪斷了,就會前功盡棄。你讀書也是這個道理,日積月累地刻苦學習,才能獲得成功;如果半途而廢,不就像剪斷絲線一樣,白白浪費了時間嗎?”
妻子的話深深地打動了樂羊子。第二天一早,他便告別妻子出門去繼續求學。他一連七年沒有回家,終于修完了自己的學業。
【出自《后漢書·列女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