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治通鑒》故事
- (北宋)司馬光著 沈慧紅改寫
- 2798字
- 2020-09-08 18:17:48
功過參半的李斯
李斯生于戰國末年,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西南)人,年輕時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在戰國時期人人爭名逐利的情況下,李斯也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業來。他認為人無所謂能干不能干,聰明才智本來就差不多,富貴與貧賤,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機會和選擇好的環境。為了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李斯辭去小吏,到齊國求學,拜荀卿為師。
荀卿是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他的思想比較接近法家的主張,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國家的學問,即所謂的“帝王之術”。李斯學完之后,反復思考應該到哪個地方才能顯露才干,得到榮華富貴。經過對各國情況的分析和比較,他認為楚王無所作為,其他各國也在走下坡路,所以決定到秦國去。
李斯到了秦國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呂不韋的器重,當上了秦國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機會。一次,他對秦王說:“凡是干成事業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過去秦穆公時秦國雖然很強,但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原因是時機還不成熟。自秦孝公以來,周天子徹底衰落下來,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爭,秦國才乘機強大。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鼻赝醢牙钏沟脑捖犨M了心里。
李斯還為秦王謀劃了離間各國君臣之計,他說:“諸侯名士可以接受我們賄賂的,就多多地賄賂他們,與他們結交;不肯接受賄賂的,就用利劍殺了,并以此來離間他們君臣?!鼻赝趼爮牧怂慕ㄗh,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為客卿。
秦始皇帝十年(公元前237年),冬季,十月,呂不韋被罷免相國之職,離開京城,到他的封國河南洛陽。
這時,東方各國也紛紛派間諜來到秦國做賓客,群臣對外來的客卿議論很大,秦國的王族大臣們建議說:“各諸侯國到秦國來做官謀職的人,大都是為自己的君主來游說,以挑撥離間我們君臣上下之間的關系,因此,請大王將他們一律驅逐出境。”于是,秦王下令全國實行大搜索,驅逐外來人??颓涑死钏挂苍诒恢鹬?。
他在臨離開前上書秦王說:“從前秦穆公招納賢才,由西部戎地選得由余,東方宛城物色到百里奚,在宋國選擇了蹇叔,晉國尋求到丕豹和公孫支。如此,秦國得以兼并二十多個封國,而稱霸西戎。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使各國都親和服從,以至今日天下大治,國勢強盛?;萃醪杉{張儀的策略,拆散六國的合縱聯盟,使它們為秦國效力。昭王得到范雎的輔佐,加強了王室的權力,遏制了貴族家族的勢力。這四位君王都是依靠客卿的作用而建功立業的。如此看來,客卿有什么地方辜負了秦國??!美色、音樂、寶珠、美玉都不產在秦國,可大王搜集來使用、享受的卻很多。但對人的取舍偏不是這樣,不問可不可用,不論是非曲直,凡非秦國人就一概不用,凡是客卿就一律驅逐。這樣便是只看重美色、音樂、寶珠、美玉等,而輕視人才了。我聽說泰山不辭讓細小的泥土,故能成就其巍峨;河海不擇除細流,故能成就其深廣;圣賢的君王不拋棄民眾,故能明示他的恩德。這便是五帝三王所以能無敵于天下的原因?,F在您拋棄那些非秦國籍的平民百姓,使他們去幫助敵國,辭退那些外來的賓客,令他們去為各諸侯效力,這就是所謂的把武器借給入侵者,把糧食送給盜匪了?!?/p>
嬴政看了李斯上的這封上書,即召他入見,要恢復他的官職,并撤銷逐客令。此時李斯已走到了驪邑,接秦王召令后即刻返回。嬴政最終采用了李斯的計策,暗中派遣能言善辯的人攜帶金珠寶玉去游說各國國君。對各國有名望、有勢力的人,凡是可以用錢財賄賂的,便出重金收買,結交他們,凡是不肯受賄的,便持利劍刺殺他們。挑撥各國國君與臣民之間的關系,離間他們的感情,然后派良將率兵攻打各國。這樣,幾年之內,秦國終于兼并了天下。
然而,李斯卻是一個心眼非常小的人。始皇帝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韓國國君韓安向秦國割讓土地,并獻出國君的大印,請求作為秦國的附庸,派遣韓非為使節往秦國拜謁問安。韓非是韓國的公子之一,精通刑名法術的學說,可是在韓國卻一直受不到重用。
秦王嬴政聽說韓非是個德才兼備的人,便想約見他。韓非正好作為韓國的使者來到秦國,就趁機寫信呈給嬴政,勸說道:“現今秦國的疆域方圓數千里,軍隊號稱百萬,號令森嚴,賞罰公平,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比得上。而我魯莽地冒死渴求見您一面,是想說一說破壞各國合縱聯盟的計略。您若真能聽從我的主張,卻沒能一舉拆散天下的合縱聯盟,戰領趙國,滅亡韓國,使楚國、魏國臣服,齊國、燕國歸順,不能令秦國確立霸主的威名,使四周鄰國的國君前來朝拜,就請您把我殺了在全國示眾,以此告誡那些為君主出謀劃策不忠誠的人?!辟x后,心中頗為喜悅,但一時還沒有任用他。
李斯很忌妒韓非,便對嬴政說:“韓非是韓國的一個公子,如今您想吞并各國,韓非最終還是要為韓國利益著想,而不會為秦國盡心效力的,這也是人之常情。現在您不用他,而讓他在秦國長期逗留后再放他回去,這不啻是自留后患啊。還不如依法將他除掉算了。”
秦王嬴政認為李斯說得有理,便把韓非交司法官吏治罪。李斯又派人送毒藥給韓非,讓他及早自殺。韓非試圖親自向秦王陳述冤情,但卻無法見到秦王。不久,嬴政有些后悔,就派人去赦免韓非,可是韓非已經死了。
李斯最大的問題就是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焚書坑儒。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上書給秦始皇說:“過去諸侯國紛爭,以高官厚祿招徠游說之士。現在天下已定,法令統一出自朝廷,百姓理家就要致力于耕田做工,讀書人就要學習法令規章。但今日的儒生卻不學習現今的事務,只知一味地效法古代,并借此非議現實,蠱惑、擾亂民眾,相互非難指責現行制度,并以此教導百姓;聞聽命令頒下,就紛紛根據自己的學說、主張妄加評議,入朝時口是心非,出朝后便街談巷議,夸飾君主以提高自己的聲望,標新立異以顯示自己的高明,煽動、引導一些人攻擊誹謗國家法令。這種情況如不禁止,就勢必造成君主的權勢下降,臣下結黨納派活動蔓延民間。唯有禁止這些才有利于國家!因此我建議史官將除秦國史記之外的所有史書全部燒毀;除博士官按職責收藏書外,天下凡有私藏《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的人,一律按期將所藏交到郡守、郡尉處,一并焚毀;有敢于私下談論《詩》《書》的處死;借古非今的誅殺九族;官吏發現這種事情而不舉報的與以上人同罪;此令頒布三十天后仍不將私藏書籍燒毀的,判處黥刑,并罰處修筑長城。醫藥、占卜、種植的書可以不予焚燒。如果想要學習法令,應以官吏為師?!笔蓟氏轮屏钫f:“可以,就按你的辦?!?/p>
這種措施引起許多讀書人的不滿。第二年,“諸生”言語攻擊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調查,將四百六十多人挖大坑活埋。歷史上稱這些事情為“焚書坑儒”,這也加速了秦朝的滅亡。因為這樣一個錯誤,后世的人對李斯有很多指責,所以我們稱之為功過參半的李斯。
詩詞拓展:
李 斯
[宋]徐鈞
燃除六籍忍坑儒,本欲愚人卒自愚。
若使當時甘被逐,東門牽犬歡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