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閑與文化創意
- 潘立勇
- 3250字
- 2020-09-10 09:32:12
一、從片斷論向超越論轉換
目前關于“休閑”概念的界定或定義,有的說,若將大同小異的各種定義計算在內,已有上百種之多,無論如何,數十種肯定是有的;我們面對和進入的,仿佛是概念的叢林與迷宮,令人頭暈目眩、迷惘無措。不過,仔細觀察,可以基本上將這些定義的切入點和角度劃分為:
1.從時間的角度,將休閑與閑暇相關聯,而閑暇指的是非生產性時間、解決生存問題后剩下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甚至是不用于工作和不負有任何責任的時間,由此而把休閑與勞動、工作相對立。
2.從體驗的角度,將休閑與個體的感知、體驗相等同,認為休閑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有益于個人健康發展的內心體驗,心醉神迷的體驗狀態,而不是由外在標準決定的具體活動,也不完全專屬閑暇,不論在工作還是閑暇活動中都能尋求和獲得最佳體驗,實現休閑。
3.從狀態的角度,將休閑看成不需要考慮生存問題的存在狀態、心無羈絆的心靈狀態、平和寧靜放松的心理和精神狀態。
4.從動機的角度,將休閑與強烈的內在動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相聯系,認為休閑不是純粹的無事或閑著,而是有積極意義的活動。
5.從自由的角度,將主體選擇的自由、感覺和思想的自由、行為和體驗的自由作為判定休閑的根本特征,乃至唯一依據。
6.從完善自我的角度,將休閑看成生命的一種形式,是“人成為人”的過程,一個完成個人與社會發展任務的主要存在空間,促進自由與自我發展。
7.從人生和審美境界的角度,將休閑看作一種更高的生活層次和更圓滿的人生境界,一種自在生命的自由體驗。
以上不同角度對“休閑”概念的界定,基本上是西方學者的觀點,國內絕大多數文章對“休閑”的定義,也都是以之為基礎的。從邏輯上看,這些界定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將休閑與工作分離/對立起來,可稱之為對立論;二是以休閑的部分/片斷與休閑的整體/全部等同起來,暫且稱之為片斷論。通過一定的邏輯和語義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它們各有一定的優點,但也都存在明顯的問題。
關于對立論。閑暇時間是休閑的條件乃至基本條件,對立論的優點是比較直觀地把握了休閑的這一基本條件。但實際狀況卻不是如此直觀簡單。第一,通常意義上的時間,只是一種計量單位,與作為存在和活動狀態的休閑顯然不是同一種屬、同一層次的概念。第二,休閑與工作的關系事實上復雜多樣,人們對這種關系的認識也經歷了逐漸變化的過程。遠古時期,人們對生存活動和休閑活動沒有明確的區分認知:狩獵為了生存,也超越了一般生活需求,滲透著欣喜;燒制陶罐是生活的需要,給陶罐上色具有了藝術享受;那時,工作、生活和休閑三者邊界模糊,呈現渾然一體的狀態。在古希臘人眼里,勞動是為了有閑(schole)。schole的原義就是閑著、得閑,是純閑暇的過程,這是個正面的東西,有閑是勞動的目的,它本身沒有別的目的,也不是直接有用,就是為了它自身,是真正純粹的生活。比如,下棋就是為了下棋,不是為了賭錢,這樣的活動才是真正的、有意義的、高尚的活動。所以,在古希臘,schole雖與勞動相區分,但不僅沒有貶義,而且由亞里士多德將它與學術相聯系,成了scholarship, 具有了比勞動更高貴的崇高的、學術性的意義。后來,希臘人就把一些有閑的、無須進行謀生活動的、專門學習的一類人所在的地方叫作“學校”(school),在學校學習的東西也都是不直接有用的東西,如修辭學、語法、音樂、數學等。隨著早期基督教的出現,社會提倡勞作、節制、勤勞,閑暇與勞動處于明顯的對立狀態,并被賦予了貶義。到了近代,隨著大機器生產的推廣,工作成了社會經濟的基礎,也成了資本主義精神和新教論推崇的價值觀,努力工作,投資賺錢,會給予人自信,也是獲得內心救贖、成為上帝“選民”的途徑,休閑于是成了工作的對立面,成了懶惰、無所事事的同義詞。第三,實際上,工作中同時也蘊含和充滿著休閑。人們對于所喜愛的工作,在全身心投入的過程中會體驗到發自內心的快樂與滿足。家族主婦每天辛勤而快樂地操勞著,感到滿足與幸福;研究工作者沉浸于自己所熱愛的工作中,陶醉并享受著快樂。在這里,休閑與工作不是相互對立,而是彼此增益。正如荷蘭休閑學者斯特賓斯所說:喜愛的工作本質上就是休閑。
關于片斷論。片斷論的主要問題是截取休閑某個階段或片面強調休閑的某種特征,并以此代替其他階段或特征,實際上是將其與休閑的整體或全部等同起來。從生活中的實際休閑狀況出發對上述2~7的定義角度稍加辨析,便可知其片面性。
一般說來,休閑是在主體與客體互動過程中實現的,整個過程由休閑需求、休閑動機、休閑活動、休閑內容、休閑體驗等構成,是一個開始與結束連續、身體感知和心理體驗彼此融合的過程。以體驗為例,可以肯定,體驗既貫穿于休閑過程中,也是休閑活動的一種結果,是判定和構成休閑的重要因素,卻不是休閑的全部;沒有主客體的相互作用,沒有具體的休閑活動和內容,就談不上休閑體驗;另外,體驗也并非單一,而有不同內容與層次,諸如身體性放松—感官性快樂—心理性體驗,后者有愉悅、舒適、暢爽、自由等諸種體驗。我們恐怕不能說,只有能達到暢爽或自由體驗的活動才是休閑,而能獲得身體性放松或感官性快樂的活動則不是吧!至于前文第3點所說的這些存在狀態,無疑屬于休閑,但休閑范圍遠廣于諸如此類的存在狀態,用單純列舉的方法是不可能全面涵括休閑及其各種狀態和活動形式的;況且,實際上許多休閑并非“心無羈絆”,而是恰恰需要有意識地“參與”“投入”,要有所“羈絆”。第5點認為休閑意味著主體的自由選擇,將自由作為判定休閑的根本特征或唯一依據,其片面性是顯而易見的。休閑需要自由也體現了自由,但一方面,任何自由都是相對的;另一方面,許多休閑活動恰恰需要限制,需要自控力,尤其是嚴肅休閑,例如孩子學習音樂,在公眾場合彈鋼琴并因獲得成就感而心情愉悅、情緒興奮等,都是自由與限制之間的競爭與協調。同樣,休閑的確是一種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的活動,是“人成為人”的過程,是一種圓滿的人生境界、自在生命的自由體驗。但這類定義休閑的角度,關注的是休閑的人類學和審美價值指向,意味著休閑具有此類最佳或終極意義的功能,并不能涵括全部休閑。實際上,大多數人和大部分的休閑活動,并不是追求而且也不易達到如此境界。
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學科聚焦點,即基本的核心的概念,而如此紛呈多樣的“休閑”概念,不但很難形成休閑學的聚焦點,建立休閑研究的集體認同感,更可能使休閑研究失去基本的軸心、方向和路徑,沒有了合邏輯對話的基礎和立足點。休閑的內容和形式,對休閑的感受和體驗,都極其豐富復雜,對休閑的界定,不能用簡單地用邏輯階段或分段取義的方法。要獲得一個相對普適性的休閑定義,必須轉換上述那種界定休閑的習慣性思維范式,從片斷論/對立論向超越論/過程論轉換:
1.超越工作與休閑的絕對二分法;
2.連接個人活動與社會活動;
3.融合身體感受與心靈體驗;
4.超越自由與制約的對立;
5.超越目的和無目的的區分;
6.綜合現實與抽象。
在筆者看來,將休閑置于“生活”的范疇下來對它作界定,有可能使“休閑”成為符合上述特征的概念:工作中有休閑,喜愛的工作本質上就是休閑,一定程度上說,工作也是休閑生活的一種內容或形式;生活既可以是個人性的,也可以是社會性的;生活中既可以獲得身體感受也可以獲得心理體驗;自由與制約共存于生活中;生活的內容與過程可以是有目的的,也可以是無目的的;與生活相關聯、屬于生活的內容和形式,既可以是具體的可把握的,也可以升華至某種審美境界,成為生命的一種形式和自由的體驗。可以說,將休閑與生活密切聯系,這應該是界定休閑概念的一個可能正確的方向。戈比教授關于休閑是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的定義已經指向了這個方向,因而獲得了廣泛的認同。筆者傾向于將戈比教授的定義進行一些修改和簡化,使之更適合中文語言的邏輯和表達:休閑是個體在相對自由的狀態下,以自己喜愛的方式進行所選擇的活動,并獲得身心放松與自由體驗的生活。這樣的休閑,是一種具有特定內容和形式的生活。當人的生活處于休閑狀態,休閑便是一種生活狀態;當人喜愛進行的休閑成為自己的生活習慣,休閑就成為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