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閑適養生”精神承傳與“健康小鎮”建設
克勞斯·昆茲曼指出:“創意城市政策不只是促進經濟和旅游發展的政策:以創意為品牌的城市是文化創意產業投資者的目標,由于其便捷可達的文化設施與活動,這些城市往往也是旅游的目的地。因此,如果創意城市政策具有綜合性與持久性,它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增加就業及支撐地方旅游業。但是,我們只能將這些視作創意策略順理成章地帶來的一種結果,其他同等重要的結果應該包括為所有市民的生活質量而提供的廣泛的文化和其他方面的支撐。”(22)正如克勞斯·昆茲曼所揭示的,打造“創意”城市文化品牌僅是讓“特色小鎮”抱有生機活力的重要手段,“特色小鎮”的創建決不能“為創意而創意”,其最終的目的是讓居住和生活于此地的人民過上幸福、快樂、健康的生活。“幸福”指數、“快樂”狀況、“健康”程度,才是衡量“特色小鎮”的核心標尺,也是定位“特色小鎮”不容忽視的基準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15日北京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23)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強調要圍繞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等主要內容,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24)當下,爬梳、整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養生文化”,承傳、闡揚中華休閑美學的“閑適養生”精神,可以為“健康小鎮”的創建提供文化資源和精神源泉。
1.“舒適宜居”精神承傳與“健康小鎮”的生活理念形成
“健康小鎮”的建設最終無疑是落實和回饋于社會個體之人,為人民創造一種“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引領人民過上幸福安康、和諧美滿的生活。傳承“舒適宜居”精神,有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追求。人類審美意識的發展進化,總是先經歷實用階段,然后才向審美階段躍升。正如《墨子·墨子佚文》所言:“故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強調人們的飲食、衣飾、居室首先必須溫飽、暖和、安穩牢固,然后才能追求其美麗、快樂和安逸。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在生活”,強調認識、發現生活中的美,加以點亮和再現。在他看來,美的本質問題思考只有落實于生活實踐,才能達到真正地求解。“特色小鎮”的美的創建,最終也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去考量和把握,由生活其間的人民的健康程度來體認,是否真正過上了“審美化”的日常生活。雅各布斯和阿普亞爾德將城市“宜居性”界定為“每一個人能生活得相對舒適的地方……這意味著一個管理良好的環境,相對更少的滋擾、擁擠、噪音、危險、空氣污染、垃圾、廢料以及其他不受歡迎的侵擾”(25)。“健康小鎮”必須破除之前大城市建設中因工業化、機械化生產所導致的種種“現代性”弊病,方能成就其“美麗”聲容和風華,真正達到“舒適宜居”的境界。
2.“人文關懷”精神承傳與“健康小鎮”的處世方法構造
袁行霈先生指出:“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加快,競爭越來越劇烈了,人與自然的割裂,人與人的沖突,人們內心的掙扎,日益凸顯出來;物欲的誘惑力也更強了,人創造了供自身享受的物質條件,又可能被物欲所支配,而喪失了自我。在這種形勢下,如何保持人的尊嚴、理性和智慧,以及人格的獨立,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挑戰。”面對這一情況,袁先生急切“呼喚人文精神”來破解這一嚴峻挑戰。在他看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對人的尊重”(26)。他以晚清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的《病梅館記》為例,追溯了我國自《周易》以來對人文精神肯定和闡揚的傳統。龔自珍痛惜在病態美的觀念支配下,一些栽種梅樹出賣賺錢的人“砍其正,刪其密,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以致江浙之梅都已致殘。于是他開辟了一座“病梅館”,買了三百盆病梅,毀其盆,埋于地,解其束縛,使之自由生長。其實除了龔自珍外,中國古代有著源遠流長的“人文精神”傳統,“人文關懷”是許多思想家、文藝家視野中的重要主題。也正是因有著這一尊重人與物屬性的文化基質,才鑄就了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從未斷裂。當下,“特色小鎮”建設有必要較好地承傳“人文關懷”精神,以破解城市發展所產生的種種問題。在劉易斯·芒福德看來:“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為形,化權能為文化,化朽物為活靈靈的藝術形象,化生物繁衍為社會創新。”“城市乃是人類之愛的一個器官,因而最優化的城市經濟模式應是關懷人、陶冶人。”(27)劉易斯·芒福德在考察“郊區”時指出:“在工業城市形成之前很久,想從文明帶來的復雜事物中擺脫出來這個想法又一次吸引著許多歐洲人的心,一如他在羅馬衰微時期吸引著人們的心那樣。對于好動和勇敢的人來說,鄉村有新的天地可供他們去征服去開拓,還有未被破壞的原野中傳來的浪漫的召喚;對于那些喜歡追求家庭樂趣/喜歡思考的人來說,那兒可以釣魚、漫步、栽種植物、家庭野餐,或到樹林深處去獨自沉思。沒有等盧梭證明生活中大多數痛苦源自過分文雅的文明帶來的枯燥的禮儀,許多歐洲人就早已按照上面所說的那樣做了。鄉村生活似乎是最好的,而離開城市越遠,越能生活得健康、自由和獨立。19世紀城市郊區的大多數有益身心的特點,事實上已被鄉間小鎮所吸收,在那里鎮上更注意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混合與合作,這在單一階級的郊區的社區中是不太可能達到的。人壽保險表已經表明,就動物生命而言,再郊區最為優越:在英國,農民和鄉間紳士的壽命最長。”(28)劉易斯·芒福德談到,《圣經》中曾提到的田野或葡萄園中建造的小茅屋,既是為莊稼成熟時供守護的人們居住,同時也是為了“在城市中厭倦烘干的磚和污濁的臭氣的人們變換一下環境、呼吸新鮮空氣、振奮一下精神用的”,這種簡單的小茅屋在紀念猶太秋收節活動中仍能看到。
3.“形神兼養”精神承傳與“健康小鎮”的理想境界打造
從莊子的《養生主》到嵇康的《養生論》,從謝靈運的《山居賦》、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到蘇軾的《養生說》《續養生論》《問養生》《養生偈》《蘇沈內翰良方》及《上張安道養生訣》,從高濂的《遵生八箋》到李漁的《閑情偶記》,關于“養生”的思考與實踐探索,代不絕人,形成了中華文化中厚重的“養生”文化。其中莊子倡導的“形神兼養”理念和“自由超越”境界追求,是此一文化精神之主流。于人而言,就是盡可能地遺世獨立,退隱逍遙,保持人格的相對獨立。如嵇康主張在污濁的世俗中堅守自我人格,不為富貴功名利祿等外物所累,清虛其心,頤養神氣,陶然性靈,進入身心俱泰、自由超越的理想境界——“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又如蘇軾的“樂觀曠達”“萬物皆有可觀”“得失超然,寵辱不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除了人的自我堅守人格本色以達到“形神兼養”外,還有一種就是流連山水,醉心田園,自然怡情,同樣到達“形神統一”。它以謝靈運、陶淵明為代表,對當下的“健康小鎮”建設有一定的啟示意義。謝靈運的“養生”實踐,在他的《山居賦》中曾細膩地描繪了山居養生之法,其中“盡得周圍之美”,是謝靈運營建園林所著意強調的,也是其建筑園林藝術思想的重要方面。他按照此一理想,在經營山居之時,親自跋山涉水,登嶺遠視,進行規劃布置。故此南北兩居,周圍林木相映、水草豐茂、禽獸眾多、魚鱉成群、百果備列、五谷豐登,處處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就整體規模而言,東西南北,各有景致。上田下湖、西溪南谷、洲島相連、水陸兩通,美麗風光與主體樓閣相映成趣,自然親切,消散生活其間,好不快活。謝靈運既有意隱居、志在林泉,又在乎隱居環境、華美住所的心態,即他所闡言的“選自然之神麗,盡高棲之意得”“選神麗之所,以申高棲之志”。謝靈運心中的“神麗”之所,是有清幽山水,能帶來盤游賞玩樂趣,實現高臥養生的私家莊園。他對園林山水的關注,追求的是把自身融入山水自然之中,達到自由養生超越境界。通過外物(“形”)的構建來打造養生(“神”)之地,這一做法具有可操作性。這樣的成功范例也有不少,如查爾斯·蘭德利曾列舉法國的蒙比利埃(Montpellier)進行說明,他指出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則有標志傳達植樹計劃、在市內花壇種植原生植物,或是設置自行車道。這所傳遞的信息是:“蒙比利埃是座環保城市。”至于停在中央廣場上的健康檢查車,則象征性地表明:“蒙比利埃是座健康城市。”接下來與市府官員的討論更顯示,蒙比利埃的關鍵策略是成為國際化、創新、環保與健康的城市。而刻意將敘述設計入招牌則顯示,他們很重視在城市發展中運用無形資產的力量。(29)“以芬蘭北極圈內的城鎮凱米(Kemi)為例,當地的主要產業為已式微的造紙廠,人們飽受高失業率之苦。而它主要的資產就是寒冷與冰雪,在當地興建世界最大的冰雪城堡后,其影響超乎意料……由于格拉斯哥旅游業官員體認到,該市比冰島干燥,因此在向冰島人宣傳格拉斯哥時,推介說它有如避寒勝地里維耶拉(Riviera)。結果只見一群冰島人興高采烈在格拉斯哥的夜店喝酒,并將那種說法傳誦回家鄉。”(30)查爾斯·蘭德利對蒙比利埃、凱米的考察,致力于發掘地域人文資源,通過打造健康符號標識、宣講健康理念口號等行為也是有助于合力打造理想超越的“健康小鎮”的。從這些案例中,我們可以獲得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啟示。
綜上可見,中華休閑美學具有優秀的思想資源、人文稟賦和生活觀念,當下,特色小鎮建設需要進一步承傳和闡揚中華休閑美學精神,以為之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品格。激活休閑美學的生態精神、自由精神、閑游精神、養生精神的功能和價值,能為特色小鎮建設的創意設計提供支持和幫助,引領特色小鎮建設走上新的臺階。
(1) 何世劍,男,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
(2) [德]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頁。
(3) [德]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頁。
(4) 唐燕,克勞斯·昆茲曼等:《創意城市實踐——歐洲和亞洲的視角》,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28頁。
(5) [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宋俊嶺、倪文彥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497頁。
(6) 李太華,周翠玲:《歷史文化資源與城市風格定位——以廣州為實例》,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頁。
(7) [英]賈斯汀·奧康諾:《藝術與創意產業》,王斌、張良叢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版,第212頁。
(8) 宗白華:《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往那里去?》,《宗白華全集(2)》,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03頁。
(9) [英]查爾斯·蘭德利:《創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創意生活圈》,楊幼蘭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5頁。
(10) 轉引自[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宋俊嶺、倪文彥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498頁。
(11) 唐燕,克勞斯·昆茲曼等:《創意城市實踐——歐洲和亞洲的視角》,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頁。
(12) 李建盛:《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34頁。
(13) [英]于爾根·沃爾夫:《迅速提升創造力(第2版)》,黃延峰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7頁。
(14) [美]伊麗莎白·科瑞德:《創意城市——百年紐約的時尚、藝術與音樂》,陸香、丁碩瑞譯,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204頁。
(15) 唐燕,克勞斯·昆茲曼等:《創意城市實踐——歐洲和亞洲的視角》,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40頁。
(16) [美]皮埃爾-菲利普·庫姆斯等:《經濟地理學:區域和國家一體化》,安虎森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頁。
(17) [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宋俊嶺、倪文彥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508頁。
(18) 張放濤:《創意中原——發展文化產業的理論與實踐》,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4頁。
(19) [德]阿多爾諾:《美學理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頁。
(20) Malcolm Miles, Art, Space and City: Public Art and Urban Futures, Routledge, 1997,p.189.
(21) [美]伊麗莎白·科瑞德:《創意城市——百年紐約的時尚、藝術與音樂》,陸香、丁碩瑞譯,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208-211頁。
(22) 唐燕,[德]克勞斯·昆茲曼等:《創意城市實踐——歐洲和亞洲的視角》,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70-271頁。
(23)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學習出版社,2015年版。
(24)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2017-01-25。
(25) Allen Jacobs and Donald Appleyard, "Toward an Urban Design Manifesto"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Vol.53,no.1,Winter: in Richard Legates and Frederic Stout(eds), The City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1996,p.169.
(26) 袁行霈:《呼喚人文精神》,光明日報,2015年9月15日。
(27) [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宋俊嶺、倪文彥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9頁。
(28) [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宋俊嶺、倪文彥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495頁。
(29) [英]查爾斯·蘭德利:《創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創意生活圈》,楊幼蘭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頁。
(30) [英]查爾斯·蘭德利:《創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創意生活圈》,楊幼蘭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