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閑與文化創意
- 潘立勇
- 4882字
- 2020-09-10 09:32:18
二、拉查魯維茨對青島建筑風格的鍛造
青島德國總督官邸的建筑師魏尓納·拉查魯維茨,1873年5月22日生于西普魯士省的西蒙斯霍夫(Gut Sigmundshof),1926年4月28日因心臟病發作在北京去世。他曾在埃爾布隆格(Elbing埃爾賓,現名,1920年之前曾屬于德國,后屬于波蘭)接受中學教育,在西普魯士省會格但斯克(Danzig, 原西普魯士省會,后屬于波蘭,現名格但斯克Gdańsk)接受高等教育,主攻建筑土木工程。
1898年德國控制青島之后,急需建筑師和工程人員參與青島港口建設、鐵路建設和城市建設。同年春,25歲的拉查魯維茨應招來到青島,在德方的房屋建設部門謀到一個職位,而且很快就參與建筑設計之中。他最早接手的設計項目是德國海軍野戰醫院。時間就是他到青島的當年(1898建成1號病房樓,1899年完成2號病房樓,1903年完成3號病房樓,1904年完成婦幼臨床病房。該醫院在1900年改稱為德國總督府醫院)。
一個剛滿25歲的年輕人,一下子就接手了如此重大的設計工程,這就說明:第一,青島的建設任務萬分緊迫;第二,說明這個年輕人確實才華出眾,非同尋常;第三,也是他碰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本來拉查魯維茨的未來的上司,也是建筑師的馬克斯·諾普夫(Max Knopff)1898年春是要與他結伴抵達青島的,可是還沒有出發就病倒了,延遲了兩個多月才到青島。這就給了拉查魯維茨登臺亮相的一個大好時機。由于拉查魯維茨在設計上的大膽創新,他很快就獲得了“拉撒路”(Lazarus, 圣經中人物,曾被耶穌復活,此處應該是贊許他總能夠翻空出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美譽。
有關拉查魯維茨生平的資料非常之少,而且大多語焉不詳。在國內現有的資料中,往往只提到兩幢建筑與他相關。除了德國總督官邸之外,他還設計過青島俱樂部。青島俱樂部是拉查魯維茨1912年的作品。這就意味著,在設計的總督官邸這樣重要的建筑之前,拉查魯維茨完全是一個菜鳥,毫無建筑設計經驗。我們能夠想象,浦東的金茂大廈會輕易地給一位毫無建筑設計經驗的32歲的年輕人嗎?
拉查魯維茨能夠得到如此重要的委托項目,只能說明,在此之前,他已經在建筑設計上顯露出過人的天賦,而且還不只是表現在一幢建筑上。已經有德國研究者指出,德國海軍野戰醫院出自拉查魯維茨的設計,是確定無疑的事情。因為,研究人員從他當時在青島的地址簿中發現,在1901年1月15日,拉查魯維茨記載的他自己的地址是:海軍野戰醫院旁的辦公簡易棚。另外一個證據表明,1901年3月,拉查魯維茨在政府建筑師格羅姆施(Gromsch)、伯恩(Born、)和貝爾納奇(Bernatz)的指導下通過了一個考試,升任政府建筑師施特拉塞爾(Karl Strasser)的技術秘書和業務助手(der zweite Mann),1912年,施特拉塞爾升任“軍需建造顧問”(Intendantur-und Baurat),次年,拉查魯維茨也升任“軍需建造秘書”(Intendantur-und Bausekret?r),兩人共事直到1914年日筆者接管青島為止(這里尤其需要強調的是,拉查魯維茨的建筑活動一直貫穿于青島這座德國殖民城市的始終,從1898年到1914年,足足16年)。
青島房屋建筑部門的建造檔案和施工圖紙大部分都被保留在弗萊堡的聯邦—軍事檔案(Bundesarchiv-Milit?rarchiv)中,但從中我們很難辨別,到底哪些建筑師設計了哪些項目。因為建筑工程月報絕大多數都是由“軍需建造顧問”施特拉塞爾簽名的。好在總督官邸的檔案資料寫得非常清楚:1905年的總督官邸的設計,最初采取的是類似多人競標的形式,許多建筑師都提交了設計方案,但是最終還是采用了拉查魯維茨的設計。
這足以說明,拉查魯維茨在建筑設計方面已經具備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勝人一籌的實力。32歲的拉查魯維茨,在這個聚集了眾多有成就的建筑師的港口城市,在這個年齡能夠擔任一個直屬德國建筑部門管轄的分部(其中包括建筑師弗里茨·比伯(Fritz Biber)和保羅(Paul Hachmeister)等)的負責人,這個事實本身也就說明,建筑師拉查魯維茨已經在青島的建筑界占據了舉足輕重的位置。
雖然拉查魯維茨在德國海軍野戰醫院的設計,也許只算得上是一次牛刀小試,因此也表現出些許的稚嫩,比如建筑門頭和門柱的處理,模仿的痕跡較重,手法也比較生硬。但是,從整體上說,這幢建筑窗框的石頭裝飾,墻基的石砌手法的運用,已經表現出一種謹慎的狂放和富有詩意的自然主義美學趣味。在德國占領青島時期的建筑中,這種手法應該是拉查魯維茨的首創。雖然多少帶有威廉三世時期德國青年派和青島當地漁村建筑的痕跡(高迪的古埃爾公園遲至1914年德國人離開青島的時候才完工,因此,與拉查魯維茨應該沒有什么關系,也許只是英雄所見略同而已)。
德國海軍野戰醫院建成之后,在德國青島總督官邸之前或同時,至少有一座建筑,非常熟練地、而且是大面積地采用了表面粗糙的花崗巖砌筑的方式,這就是1906年完成擴建的膠澳總督府學校的分校(廣西路1號)。
膠澳總督府學校最早可以追溯到1898年。自從青島成為德國租界之后,居住在德國本土的德國人也好,本來住在上海等地的德國僑民也好,都紛紛拖家帶口地涌入青島。因此德國人子女的上學問題就成為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為了救急,德國人就在原大鮑島村租用了幾間中國民房,作為臨時教室。最初稱之為德國童子學堂。1900年,德國人在俾斯麥大街(今江蘇路)為德國童子學堂新建了校舍。次年,即1901年,膠澳學務委員會正式接管這所學校,于是改稱膠澳總督府學校(即今青島市實驗小學)。
新學校由德國建筑師貝爾納茨設計,皮科羅公司施工。整個建筑雖然以西洋別墅風格為主導,但是也融入了若干中國建筑元素,如頂層裝配的帶有中式雕飾的木制陽臺,這在當時的西洋建筑尤其是德式建筑中極為罕見。
1906年,隨著涌入青島的德國學齡兒童的日益增多,膠澳總督府學校的教學空間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因此,膠澳總督府決定在廣西路1號建一所更大的分校(由于空間增加了,這所學校才有可能改變招生政策,不僅招生德籍男生,也招收德籍女生,后來還招收非德籍學生)。
據1910年《青島》一書作者記載,總督府分校是一所外觀極其漂亮的建筑,學校前邊是幾處小操場和幾株中國老橡樹。學校的樓房大大高于亨利王子街的建筑,空氣和光線都很好。能夠容納學生約110人。(2)
膠澳總督府分校的設計者是誰,目前找不到可靠的依據或記載。但是我們可以確定兩點:第一,這位建筑師對德國青年風格的建筑很喜歡,并且對同樣喜歡格這一風格的格但斯克工業大學和那里的建筑極為熟悉,否則,他不可能在兩年后(格但斯克工業大學主樓1900年奠基,1904年建成;膠澳總督府分校1906年建成)幾乎是照搬了格但斯克工業大學的教學主樓的設計:建筑的下半部墻體大面積采用花崗石飾面,中間頂部的山墻也沿用了這幢建筑的鑲嵌式裝飾策略,風格混搭(哥特與巴洛克風格的折中),自然和諧。第二,膠澳總督府分校正立面中心的這個帶有標志性特征的山墻設計,在拉查魯維茨幾年后設計的總督官邸正立面中,以改頭換面的方式再度出現。第三,這位建筑師與總督府關系密切,并且頗受總督府和上層決策者的青睞。
那么,很明顯,這位建筑師只能是拉查魯維茨。首先,他是總督和政府總建筑師身邊的大紅人,是既有才華又受重用的人,是獲得了青島最重要的建筑——總督官邸的設計頭獎的人,因此,他最有機會拿到這個項目;其次,拉查魯維茨是在格但斯克接受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的建筑從業人員,他不僅對格但斯克當地的建筑非常熟悉,對西普魯士其他地方的建筑,比如瓦爾維爾城堡,也很熟悉。正因為此,在拉查魯維茨設計的建筑中,總是有一條貫穿始終的風格線或者說筆跡,這就是在大量運用極少加工的花崗巖的基礎上,實現建筑色彩和肌理上的對比,發酵出一種自然中包含匠心,粗獷中蘊含細膩的美學張力。
有了德國海軍野戰醫院的設計經驗,又有了(至少是部分)膠澳總督府分校校舍設計的經驗,拉查魯維茨在設計總督官邸時,就更有把握,也更加自信,更加能夠揮灑自如了。
據可靠文件記載,拉查魯維茨是1905年獲得總督官邸的設計權并且于當年動工的。但是,也有資料記載,說這幢建筑實際上是1903年動工的。我的推測是,1903年確實啟動了設計計劃,設計的方案也一定不少,可能確定過某個建筑師的方案,甚至有可能也動了工,但是中途夭折了。直到1905年拉查魯維茨出馬,項目才重新啟動。
總督官邸于1905年動工,1908年竣工。全樓建筑面積為4000多平方米,建筑預算45萬馬克,最終結算時,卻超出預算一倍還多,達到100萬馬克,相當于當時的25萬美元。前一年竣工的膠澳總督府面積7132.3平方米,面積幾乎要大一倍,耗資85萬馬克。由此可見,總督官邸有多么奢侈。據說時任總督奧斯卡·馮·特魯泊(Oskarvon Truppel)曾受到德國議會的彈劾,看來此言非虛。
人們歷來對總督官邸存在兩種錯誤的認知,一是說它是德國皇宮的壓縮版,是按照這個皇宮圖紙,按照10∶1的比例所做的縮小版設計。另外一個說法是,總督官邸是一座城堡建筑。
其次,無論就該建筑的平面,還是立面來說,我們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只是一個在外墻上使用了大量花崗巖的別墅建筑而已。
在拉查魯維茨接受中學和高等教育直至他設計總督官邸的這個時期,正是歐洲新藝術運動高潮迭起的時候。新藝術運動(或者作為其分支的德國青年風格),其基本的文化和美學取向,就是在建筑的裝飾方面,堅決抵制矯揉造作,力求自然天成,具有濃厚的原始主義和鄉土主義趣味。
這樣一種風格,其實并非新藝術運動的倡導者們的發明。不說遠的,歐洲的許多古堡建筑(還有印度古代建筑和中國鄉村建筑)早就采用了這樣的裝飾風格(當然這種裝飾有其防御和安全的實用考量)。僅就德國而言,就有13世紀的海德堡古堡,14世紀瓦爾維爾城堡(曾屬西普魯士,今屬波蘭克拉科夫);新藝術運動時期,又有了巴伐利亞的新天鵝堡。這些建筑,都或者是不自覺地,或者是自覺地采用了原始主義和自然主義的裝飾風格。
打著新藝術運動旗號,更加直覺、更加明顯地采用這種風格的,有西班牙的建筑師高迪的一系列建筑,有格但斯克工業大學主樓,還有弗萊堡、慕尼黑和薩爾布呂肯和挪威奧勒松的一些建筑。
無論是德國和歐洲古堡建筑中蘊含的自然主義和原始主義,還是在新藝術運動中被重新發現和強化的反矯飾主義,以及對曲線曲面和樸野趣味的追捧,無疑都曾經引起拉查魯維茨心理上強烈的共鳴。可以想見,還是在學生時期,他就懷有一種強烈的沖動,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在自己的設計中,把這種自然主義的美學沖動化為現實。因此,拉查魯維茨最早設計的兩座建筑(醫院和學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充分滿足了他的自然主義美學創作的沖動,同時,也是在為他后來的設計積累經驗。
在德國人1898年進入青島之后和總督官邸建成之前,除了拉查魯維茨設計的德國海軍野戰醫院之外,德國人在這里已經建造了為數不少的建筑,這些建筑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當時在歐洲流行的新藝術風格的影響,尤其是建于1898年,位于館陶路1號的青島氣象天測所,建于1899年的大港火車站(商河路2號)和德華銀行(市南區廣西路14號,照搬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建筑師安德列亞·帕拉迪奧所設計的位于維琴察古羅馬廣場舊址南端的市民大會堂)。
青島氣象天測所和大港火車站在建筑外觀裝飾上,基本上采用了與拉查魯維茨的德國海軍野戰醫院類似的思路,主要是在墻基部分或門洞周圍運用花崗巖石塊,增強建筑的肌理效果和厚重感,但建筑師錫樂巴和魏爾勒設計的德華銀行,比前兩者更加大膽,他們在這座帶有明顯的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的各個立面上,幾乎全部裝飾了花崗巖飾面。
從上面的建筑中,我們可以看出,由德國建筑師從歐洲輸入的這種新藝術風尚,已經在青島的建筑中逐漸蔓延開來。
拉查魯維茨初到青島,就沒有能夠抵制住新藝術風格的誘惑,他自己也是領導青島建筑的新藝術潮流的建筑師之一。但是,到他設計總督官邸的時候,他對新藝術顯然有了比他的同胞建筑師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靈活的把握。換句話說,他的總督官邸既源于新藝術,又超越了新藝術,他的風格,不是“一池萍碎”,而是“春色三分”,多元混融,最后形成了他獨有的風格。
具體而言,這座建筑至少融匯了如下風格元素:歐洲古堡或新藝術風格的花崗巖外墻、青島當地漁村的花崗石墻基、中國式的女兒墻、孟莎式屋頂(mansard roof)和中國式的重檐屋頂、中國式的窗飾和門飾圖案、印度伊斯蘭風格的塔和廟的元素,等等。但是,正如上文所說,這絕不是一種生硬的風格拼湊,而是一種完美的融合:可謂融鑄東(而非僅僅是中國)西,匯通古今,亦雅亦俗,亦精亦粗,最終融合成為一種既規則又奔放,既原始又現代的美學特質,將優雅精致的浪漫主義與原始渾樸的自然主義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