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總督官邸對青島建筑風格的影響

自從青島有了總督官邸這座具有示范性和標志性意義的建筑之后,青島的建筑基本上是以這座建筑的美學風格為基礎(或基本配方),朝著稍微簡化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說,以西洋建筑的形態為基準,以紅頂黃墻(或白墻)為主色調,以花崗巖砌筑為裝飾,粗細相濟,雅俗兼備,創造出莊重而大方、華美而又自然的藝術效果。

我們大致可以從1909年開始,直至20世紀40年代,為青島的這種風格的建筑清理出一條清晰的線索。

(一)1909—1914年之間,有德華大學(1909年)、膠澳電氣事務所(1909年)、青島基督教堂(Qingdao Protestant Church 1908—1910年)、侯爵庭院飯店(Hotel Fuerstenhof, 1910年—1911年)、設計美國領事館(1912年)、馬克斯·吉利洋行(Warenhaus Max Grill, 1911年興建)、青島天文觀象臺舊辦公大樓(1912)和青島觀象臺(1910—1912)。

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青島觀象臺主樓,即舊辦公大樓。該樓由德國建筑師保爾·弗里德里希·里希特設計,名為“皇家青島觀象臺”,1910年6月奠基,1912年1月落成。現存主要建筑,就是這座城堡式七層石砌辦公大樓。樓的主體全部用花崗巖石砌結構,帶有濃厚的歐洲中世紀城堡風格。可以說,這樣一種整體以石砌覆蓋全樓的做法,是由歐洲新藝術運動推動,直接由拉查魯維茨引發的自然主義和原始主義美學沖動的一次大發泄,它與上述其他建筑的不同在于,其他建筑在原始主義和自然主義方面,在抒發奔放無羈的美學激情方面,都采取了比拉查魯維茨還要節制、謹慎和收斂的形式,唯有保爾·弗里德里希·里希特的表現,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二)1915年—1945年之間,雖然日筆者奪走了德國人在青島的管轄權,但是,青島建筑和城市的風格的走勢卻依然按照它固有的軌道持續地運行。我們可以看到,從1919年青島普濟醫院開始,后面所修建的建筑,如1921年修建的青島日本中學校,1923年修建的浸信會禮拜堂(濟寧路31號),1930年修建的青島觀象臺圓頂室,1931年修建的兩湖會館,1932年修建的花石樓,1945年修建的青島美國酒吧(US Bar),所有這些建筑,就美學風格而言,全部都處在總督官邸的統領之下,雖然偶有例外,但是并不影響青島城市建筑表現出來的這一條處在主宰地位的明晰的審美風格主線。

這些建筑的塔樓比較粗壯,老虎窗之間間隔較大。窗飾更加簡約雅致。但是還是借鑒了德式的紅色金屬塔頂,只是作了簡化處理。建筑的主入口處的山墻采用了圓弧形狀,上部的山花用大塊的粗糲的蘑菇石鑲嵌,替代了歐式古典建筑應有的石雕裝飾。支撐著圓拱形的入口底部的石頭圓柱和腰部的圓形石柱一道,與頂部的嵌石山花形成呼應,顯得奔放而又自然。

日本中學校(即六二樓),日本建筑師三上貞設計,沿襲了德國古典式的建筑平面,中軸對稱式布局,“和洋折衷”風格:紅坡屋頂、山墻、塔樓、裝飾性的金屬塔頂等,尤其是粗獷的毛石的運用,顯然是受到德國總督府的影響。但處理手法有所變異。建筑入口處的山花被夸張成大片的墻面,在立面上脫離坡頂形式,用以強化入口。圓拱形的入口底部有短柱支撐與山花弧形的外觀及所用的裝飾元素相一致。建筑的幾個山墻面雖然用了相同的構成元素如當地材料蘑菇石的拼貼、矩形長窗的排列、渦卷紋樣的裝飾,但仍同中求異,達成協調與個性。

青島天主教堂本名圣愛彌爾教堂(St. Michael's Cathedral, Qingdao),由德國設計師畢婁哈依據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筑風格而設計。擬建教堂應高百米,適逢二戰爆發,希特勒嚴禁德國本土資金外流,該教堂不得不修改圖紙,即建成現在規模。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塔身高56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山東省最高的建筑,是中國唯一的祝圣教堂。

綜上所述:在青島德統時期一直活躍在建筑設計和管理第一線的建筑師拉查魯維茨,通過其設計代表作——青島德國總督官邸,創造出了一種東西融通、雅俗兼備,原始而又現代,奔放而又理性,并且帶有濃厚的鄉土特色的美學風格,這種通過博采約取、混紡出新而創造出來的獨特的風格,主導和規定了青島近現代建筑的基本風格。青島獨特的城市風格的形成,為中國當代城市創意和城市設計提供了鮮活的范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错那县| 富川| 宜兰县| 兰州市| 宜丰县| 道孚县| 兴义市| 开原市| 理塘县| 祁连县| 家居| 开远市| 建宁县| 将乐县| 博爱县| 湟中县| 阿荣旗| 龙海市| 巴彦县| 山阳县| 永仁县| 龙游县| 云安县| 富阳市| 德兴市| 红安县| 太康县| 邵阳市| 扶风县| 察隅县| 黑河市| 堆龙德庆县| 滁州市| 新营市| 德昌县| 虎林市| 辛集市| 雅江县| 上林县| 新宾| 府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