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審美規律:審美疲勞發生的內聯因

審美疲勞首先是一種神經活動。審美加工相關的腦區主要涉及感知覺、運動、情緒以及獎賞等技能系統(黃子嵐等,2012)。藝術作品的審美體驗與日常生活中產品的審美體驗最主要區別是:藝術作品的審美體驗表現為主體有意識地與審美對象保持心理距離,同時主體以高卷入、強意念積極參與的方式對審美對象進行知覺活動,與此不同的是產品的審美體驗大多表現為主體未預期的、低卷入和非意識的審美知覺過程(李東進等,2013)。神經科學研究證實,審美體驗是一種提供自我獎勵的認知過程(Leder et al.,2004)。例如,產品包裝設計體現出的美學價值越高,就越容易激發大腦中的獎勵系統,增加產品的評價和偏好(Reimann et al.,2010)。因此,從對象來看,審美疲勞表現為刺激的信號源刺激力度減弱,不再作為“挑戰性場景”(李進東等,2013)提供獎勵性鼓勵,從而激發審美主體的審美投入。從主體來看,表現為主體神經系統的運動中能量消耗到一定限度,在沒有新的刺激的情況下所產生的靈敏度下降,興奮減弱,對審美對象厭棄,渴望休息。

從審美角度看,在現實的消費活動中,消費者對產品產生審美疲勞主要由兩種原因導致。第一,產品形式呆板。產品的形式主要是指產品的外在表現,如產品的形狀、圖案、線條、色彩、紋理、聲音、文字等以及它們之間相結合的外觀呈現。形式上設計優秀的產品一定是多樣要素的有機統一,而通常越單一的組合形式,越容易導致審美疲勞的產生。第二,產品內容貧乏。產品的內容主要是指產品體現出來的內在價值與傳輸出的意義,以及背后隱含著的文化精神內容。產品蘊含的內在文化意義和精神價值越高,越容易讓消費者體驗到可持續的審美體驗,也越不容易產生審美疲勞。

總的來看,審美疲勞的出現,是人類審美活動中的客觀規律,是主體對客體產生審美需求與審美滿足之間的一種循環:審美需求—審美滿足(體驗)—審美疲勞—新的審美需求……審美需求誘發消費行為的出現,審美疲勞則會阻滯消費行為的發生。在一定時間內,當消費者審美需求與產品美感效用相符時,美感邊際效用發揮到最大;而當消費者的審美需求被滿足后,產品的美感邊際效用則會遞減。美感需求是對產品進行美學設計的基礎,而美感滿足(體驗)則是產品進行美學設計的目的,產品的美學體驗因需求而“緣起”,因滿足而“緣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株洲市| 沁水县| 民权县| 阿拉尔市| 新蔡县| 婺源县| 高碑店市| 枣阳市| 九龙城区| 肥城市| 平乡县| 巩义市| 寻甸| 车致| 长沙市| 化德县| 阿拉善右旗| 綦江县| 洞口县| 府谷县| 洞口县| 大安市| 茌平县| 新巴尔虎右旗| 木兰县| 城步| 黔江区| 集安市| 林西县| 福贡县| 南乐县| 尖扎县| 曲阜市| 岳阳县| 定南县| 英山县| 天水市| 宣恩县| 大庆市| 汽车| 张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