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閑與文化創意
- 潘立勇
- 880字
- 2020-09-10 09:32:15
身體意識與休閑文化的發生機制和審美維度(1)
——尤以西方話語為例
王曉華(2)
摘 要:在主流文化研究中,休閑通常被理解為一種精神狀態和活動,但這不符合其誕生機制。假如人就本性而言是非物質性的“我”,倘若精神是不可分的永恒之物,那么,休閑就非但沒有必要,而且可能純屬浪費時間。依據這樣的邏輯,本文梳理了西方休閑文化的誕生歷程,發現了它與身體意識的內在關聯:其一,它的興起受惠于現代生物學的發展,依賴人是有機體(身體)這個現代概念;其二,到了19世紀,伴隨著生物學和大工業生產的興起,“生物學的身體”又牽連出“勞作的身體”意象,有關休閑的言說獲得了合法性證明;其三,當“休閑的身體”凸顯出來時,感性生活獲得了重新估價的機緣,美學(感性學)隨之升格為一門學科,有關審美化生存的言說豐富了休閑文化的內涵。由此可見,休閑文化中蘊含著一個身體圖式:它就是身體性文化(embodied culture),屬于身體自我關懷的實踐。只有充分揭示休閑文化中的“身體學”,其誕生—發展機制才能被充分敞開。從這個角度看,有必要建立“休閑身體學”或“身體休閑學”。
關鍵詞:身體意識;“生物學的身體”;“勞作的身體”;“審美的身體”;休閑文化
在主流休閑研究中,身體并非經常使用的關鍵詞。學者們偶爾會討論休閑的生理維度(如鍛煉、減肥、塑形),但又幾乎總是吝嗇筆墨。與此對照鮮明的是,以精神為關鍵詞的相關言說卻分外流行。于是,這類話語中的精神之熱襯托出身體之冷,休閑則通常被理解為一種精神狀態和活動。然而,假如人就本性而言是笛卡爾所說的靈魂,倘若靈魂是不可分的永恒之物,那么,休閑就非但沒有必要,而且可能純屬浪費時間。換言之,對于休閑的渴求證明了人存在的身體性:正因為人是脆弱、短暫、能感受的身體,他/她才會需要休息和娛樂。依據這樣的邏輯,反觀休閑文化的誕生歷程,我們會發現一個重要的線索:它的興起受惠于生物學的發展,依賴人是有機體這個現代概念,對應著身體意識的凸顯。恰如漢語休閑美學倡導者潘立勇教授所言,休閑文化中蘊含一種身體學圖式。(3)為了重構這個未被充分重視的線索,本文將先后探討休閑與生物學的身體、勞動的身體、審美的身體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