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休閑與文化創意作者名: 潘立勇本章字數: 1507字更新時間: 2020-09-10 09:32:13
二
作為一種人生體驗和人生狀態,以及最終要達到的人生境界,“游”并非儒家思想中獨有的東西,在道家思想中也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莊子》中就多次出現了“游”這個概念,如《人間世》中所謂“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至矣”;《田子方》中敘述老子與孔子的對話:“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孔子曰:‘請問游是?!像踉唬骸虻檬?,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游至樂乎,謂之圣人’”等。在最重要的篇章《逍遙游》中,作者以寓言的形式較為具體明晰地闡發了“游”這個概念的意義。首先“游”與逍遙相連,則不僅僅指人們正在從事的某項具體事宜,更是體現了一種精神上的狀態;其次文中開篇所述鯤鵬展翅的寓言故事,及由此故事而展開的關于“有待”與“無待”思索,到由“無待”方能達到逍遙游的境界,正所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游”則作為一種精神至境的意義呼之欲出。當然,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之不同是非常明顯的,儒家強調入世而道家主張出世,因而道家所謂的精神之境,是帶有著“清靜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的痕跡,而不像儒家思想更為注重的是兼濟天下,致君堯舜的思想境界,但在對“游”這個概念的闡發上,注重修身養心這點他們卻是相同的。
“游”與“遊”在古代是相通的,其意概指自由閑適地在水中或陸地上行走,當然在水中更確切地說是游泳,此詞重在強調那種自由閑適的狀態,而不是走或泳的動作,也就是說這個詞所指并不是行為本身,而是通過人的身體行為所表現出來的某種狀態。說自由閑適,是指人在從事這種身體行為時,完全沉浸于與周圍事物的交匯融合之中,并十分享受這個行為過程帶來的愉悅。由此可見,競走、田徑比賽和游泳比賽肯定不是“游”的狀態,那是一種過程可以忽略不計,而只關注最終結果的活動,也是一種為實現某一確定目標而奮力拼搏的活動,既失去了對過程的體驗,又與自由閑適的狀態相悖,所以那不是游。只有體會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種人在景中走,境在心中生的情景交融的境界,超越了任何外在功利的目的的狀態才能叫“游”。這就是一種席勒所說游戲的狀態,也是一種休閑的狀態了。
自然,如果僅僅把“游”的狀態看成是人的身體狀態是極為不妥的,因為第一,前文所述無論是儒家學說還是道家思想都以修身養心為游的根本,可見這個概念是指向一種精神狀態的;第二,無論儒、道,在闡述形成這種“游”的狀態時,都認為要經過一系列的途徑方能實現。如孔子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講“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就是說要經過一系列的人生修養才能達到“游”的狀態;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復命。復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兇”,(《老子·十六章》)這里所表達的歸根思想是人們都非常關注的。這即是說只有人能超越現實的種種利誘牽累,回歸本來的自由清明才能實現游的境界;莊子言:“汝齊(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莊子·知北游》)“徹志之勃,解心之謬,去德之累,達道之塞。富貴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保ā肚f子·庚桑楚》)莊子在這里談到的“齋戒疏瀹澡雪”,也是針對人在現實中會有諸般牽累,只有徹底去除心之所累才能達到游的境界。于是,這個詞就從單純的描述一種身體行為,而被提升為一個概括人的某種精神體驗和精神狀態的概念或范疇,而這個概念或范疇所描述的那種人生休閑狀態,自然而然也就具有了一種深刻的哲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