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丹陽

與『江寧』相似,丹陽一名在歷史上的實指區(qū)域多有變遷,歷為郡、縣、鄉(xiāng)鎮(zhèn)三級政區(qū)之名。既曾作為南京全域之郡名,也是秦漢舊縣、蘇皖兩省相毗鄰的兩座古鎮(zhèn)之名,以及唐以來丹陽縣(市)(六朝之曲阿)的名稱。

江寧境內(nèi)的小丹陽,是今寧鎮(zhèn)地區(qū)丹陽一名最早的起源地。秦統(tǒng)一六國后,曾在此置丹楊縣,屬鄣郡。《晉書》稱因『丹楊山多赤柳』得名。按丹即赤,楊與柳古人往往不分,即『丹楊』為『赤柳』之異名。又漢唐時代歷史文獻中亦寫作『丹陽』。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絳巖山……本名赤山,丹陽之義出于此。天寶初改為絳巖山』;南宋《景定建康志》引江南《地志》云:『郡國有赭山,其山丹赤』,即『丹陽』得名于『丹為山名,山南為陽,故曰丹陽』。《景定建康志》作者周應(yīng)合在《辨丹陽》中調(diào)和兩說,指出:『丹山之有丹楊,則因木取義,宜也;丹楊山之南曰丹陽,因方取義,亦宜也。二字之通,毋庸深辨。』

明《金陵古今圖考》漢丹陽郡圖

南京出土的孫吳『丹楊郡』磚

『丹陽』一名由縣而郡,始于西漢。漢武帝元狩二年(前一二一)或元封二年(前一〇九),改鄣郡為丹陽(楊、揚)郡,郡治初設(shè)在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市),轄宛陵、丹陽等十七縣,地跨今皖南、蘇南西部、浙江西北一帶。

東漢建安二十五年(二二〇),孫權(quán)將丹陽郡治遷至建業(yè)(今南京),后于秦淮南岸修筑了丹陽郡城。西晉太康元年(二八〇)分丹陽郡置宣城郡,丹陽郡境縮小,僅轄今南京市長江以南及附近的馬鞍山、蕪湖、溧陽、句容一帶。東晉與南朝前期,丹陽作為都城所在之郡,號曰『丹陽尹』,比擬漢之京兆尹,其地位雄居全國各郡之首,而丹陽也成為京城的代稱之一。如南朝謝朓《休沐重還丹陽道中》詩題中的『丹陽』,即指京城建康。又如北魏楊元慎嘲笑梁將陳慶之曰:『乍至中土,思憶本鄉(xiāng)。急手速去,還爾丹陽。』南朝齊梁宗室投奔北朝者,也多被封為『丹陽王』、『丹陽郡開國公』等爵位。

隋開皇九年(五八九)平陳,建康城慘遭蕩毀,丹陽郡亦被廢。大業(yè)三年(六〇七)全國改州為郡,改蔣州(治石頭城)為丹陽郡。大業(yè)末年天下大亂,隋帝楊廣曾命人『治丹楊宮,將徙都之』,因其被弒而未遂。唐朝武德三年(六二〇)改丹陽郡為揚州,九年(六二六)揚州移治江都(今揚州市),于是丹陽不復(fù)為南京全境之名。但在文人雅士的懷古作品中,丹陽仍常用于指代南京,如唐代孫逖《丹陽行》、嚴維《丹陽送韋參軍》等,皆取丹陽之故名,吟詠緬懷金陵的往事滄桑。

自漢代以來,因丹陽的郡、縣治所不在一地,故俗稱丹陽縣為『小丹陽』。西漢武帝時丹陽縣一度為『丹楊侯國』,以封江都王子劉敢。東漢末年呂范從孫策渡江,『下小丹楊』,即指丹陽縣。隋開皇九年(五八九)丹陽縣廢入溧水縣,唐武德三年(六二〇)復(fù)置,貞觀元年(六二七)再廢入當涂縣,天寶元年(七四二)又以曲阿縣(今丹陽市)為丹陽縣,為示區(qū)分,民間仍稱丹陽舊縣為小丹陽。今日之小丹陽,為江寧區(qū)橫溪街道所屬丹陽社區(qū),在江寧區(qū)人民政府西南約三十七公里處。主街道呈井字形,地跨蘇、皖兩省界上,以一巷之分隔為南北兩片,南部為馬鞍山市博望區(qū)丹陽鎮(zhèn),北部即江寧區(qū)丹陽社區(qū)。

小丹陽全境地處低山、丘陵、平原結(jié)合部,鎮(zhèn)郊農(nóng)副產(chǎn)品、山貨豐富,其中以稻米、魚類最多,自古即以米市、魚市著稱。唐代廢縣之后,小丹陽仍為江南重要的傳統(tǒng)集市,據(jù)《元豐九域志》記載,北宋時已稱丹陽鎮(zhèn)。元、明、清、中華民國各代沿之。繁盛的市鎮(zhèn),聯(lián)系著小丹陽自古以來重要的交通區(qū)位。其地控扼襟要,秦代的馳道即達于境內(nèi),南京古代的南出口之一『小丹陽路』與今之寧丹公路均以此地為終點,因此小丹陽向有南京南大門之稱,自古以來又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后期吳楚爭霸,曾在這一帶作戰(zhàn)。東晉蘇峻之亂時,叛軍『自小丹陽南道步來』。清末太平軍與清軍在此反復(fù)爭奪。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新四軍二支隊三團曾取得『小丹陽戰(zhàn)斗』的勝利,進駐本鎮(zhèn)。

江蘇小丹陽牌坊

兩千年的文化積淀,使得小丹陽的名勝與逸聞頗多,堪稱鐘靈毓秀,人杰地靈。詩仙李白曾贊頌『放歌丹陽湖』的隱士周惟長,盛贊其地『水色傲溟渤,川光秀菰蒲』。在小丹陽境內(nèi),北有始建于元代的園林庵,是當時南京地區(qū)著名的道教建筑。東南的東河上舊有古青石拱橋,工藝精細,氣勢磅礴。境內(nèi)的七仙山為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中『董永和七仙女』的發(fā)源地和流傳地之一。境內(nèi)的小甘村還是金陵世族甘氏的祖居地,舊有甘氏宗祠,東晉鎮(zhèn)南大將軍甘卓、清代史學家兼藏書家甘熙等歷史名人皆出此族。

鏈接:漢魏六朝丹陽郡轄縣變遷

南朝丹陽郡城所在位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隆县| 景泰县| 那曲县| 沙坪坝区| 岐山县| 太仓市| 沂水县| 浠水县| 弥勒县| 京山县| 剑阁县| 定日县| 团风县| 凌源市| 昌邑市| 徐汇区| 阿拉善右旗| 阆中市| 嘉荫县| 民丰县| 平远县| 多伦县| 资阳市| 江山市| 霍州市| 邛崃市| 化德县| 光泽县| 岳普湖县| 乾安县| 彭州市| 沿河| 江陵县| 吉木萨尔县| 万载县| 中江县| 通道| 左云县| 朝阳区| 高密市| 罗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