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印記:江寧非遺地名
  • 胡阿祥 呂凡 段彬
  • 1805字
  • 2020-09-10 09:31:51

秣陵

秣陵是南京著名的古稱。作為縣級政區(qū),秣陵縣前后歷時六百余年。作為江寧所轄鄉(xiāng)鎮(zhèn)之專名,秣陵鎮(zhèn)(今秣陵街道)相沿亦有千載。而作為南京別名之一,秣陵至今仍為思古抒懷之士所津津樂道,常見于詩詞曲賦之中。

秣陵一名始于秦代。南宋《景定建康志》對于秣陵具體的得名時間給出了兩種說法:一說引《吳志》云,在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前二一〇)第五次東巡期間,始皇帝自江乘(在今棲霞區(qū)境內(nèi))渡江過金陵,『望氣者言,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氣』,為了泄此『王氣』,遂令『掘斷連岡,因改名秣陵』;另一說則稱,始皇帝二十五年(前二二二)滅楚后,『改金陵邑為秣陵縣』。孰是孰非,已難究其詳。前人多謂『秣陵』之名含有貶義,蓋『秣』為草料,改稱秣陵,意為以此地為牧馬之所。二〇〇三年胡阿祥重新指出:『秣陵』與秦國號取義近同,『秦』即養(yǎng)馬的草谷,秦人祖先以養(yǎng)馬得以立國,故定國號為『秦』;『秣』乃牲口的飼料,秣陵自為秦帝國看中的東南形勝。如此,『秣陵』不僅沒有貶損之義,反倒深具褒義。

明周天球《入秣陵關(guān)》詩扇

西漢元朔元年(前一二八),武帝一度改秣陵縣為侯國,封江都王子劉纏為秣陵侯,后復(fù)為縣。王莽新朝改稱宣亭縣,東漢復(fù)舊名。建安十六年(二一一),孫權(quán)將政治中心由京城(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遷至秣陵,次年改名建業(yè),隨后在今南京市區(qū)一帶開始了新的都城建設(shè)。長期偏于一隅的秣陵,由此成為孫氏割據(jù)江東、三分天下的統(tǒng)治根本。

西晉滅吳后建業(yè)復(fù)稱秣陵縣,太康三年(二八二)又分淮水北為建鄴,淮水以南仍為秣陵。至東晉南朝立都建康后,秣陵遂成為『京邑二縣』之一,歷代相沿不變。『牛首開天闕,龍岡抱帝宮。』當(dāng)時秣陵縣境包含了建康城重要的居民區(qū)和眾多官署、籬門、城壘等城市標(biāo)志景觀,是首都建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丹陽郡治也位于秣陵境內(nèi)。隋開皇九年(五八九)平陳,秣陵縣亦隨建康城之平毀而廢入江寧縣。

清陳文述《秣陵集》書影

在秣陵縣存在的數(shù)百年間,縣治多有遷移。楚之金陵邑原在石頭山上,意在控扼江防。秦漢秣陵縣治則置于今秣陵街道,其地位于秦淮河中游,水陸交通便利,平原開闊,適于農(nóng)耕開發(fā),較之有利軍事防守的石頭山,更適宜作為全縣中心。孫權(quán)建都秣陵并更名建業(yè)后,縣治北遷至今南京城內(nèi),西晉重設(shè)秣陵時還遷秦漢舊地。東晉義熙九年(四一三),秣陵縣又北遷建康城東南之斗場里,數(shù)年后又遷至小長干巷內(nèi)。總體而言,以今江寧區(qū)秣陵街道作為縣治的時間最為長久,因此『秣陵』一名在此影響深遠(yuǎn),得以相沿至今。

縣治遷走后的秣陵舊縣,仍為南京南郊重要的聚邑,號稱『寧邑東南要隘』。南朝宋永初元年(四二〇)六月,劉裕受禪稱帝,奉晉恭帝為零陵王,筑宮于秣陵縣故址。晉恭帝在此度過了生命中最后的一載幽禁之期。由于地處交通要道,秣陵故縣自趙宋以降皆設(shè)秣陵驛、秣陵鋪,元代元貞元年(一二九五)設(shè)巡檢司,明代置稅關(guān),稱秣陵關(guān)。清人郭貽汾有詩云:『策馬秣陵關(guān),回頭路幾彎。』秣陵還是南京南郊著名的市鎮(zhèn),北宋景德二年(一〇〇五)始設(shè)秣陵鎮(zhèn)。在宋代詩人楊萬里的《蚤起秣陵鎮(zhèn)》中,有『人趁村中市,雞鳴檐上籠』之句,描繪了秣陵早市之繁榮。至清代,秣陵鎮(zhèn)號為江寧縣三大鎮(zhèn)之一。一九五七年建秣陵鄉(xiāng),次年改為人民公社。一九八二年、一九八九年先后復(fù)置鄉(xiāng)、鎮(zhèn)。二〇〇四年改為秣陵街道。

『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憶當(dāng)年,孫吳三分之基業(yè),實肇基于秣陵。及至東晉南朝,淮水兩岸高門麇集,多有居于秣陵者,『橫塘查下,邑屋隆夸。長干延屬,飛甍舛互。』作為都城門戶的方山埭、新亭、勞勞亭、國門皆在秣陵縣境之內(nèi)。六朝豪華雖名歸建康,秣陵亦有榮焉。上溯秦漢,降至今時,歷盡沉潛、繁華、廢棄與重生,作為政區(qū)地名的秣陵仍以古鎮(zhèn)之名存留于今世,并具厚重與常新之意。『六朝春草里,萬井落花中。』秣陵之歷史歸于滄桑,秣陵的今日唯顯繁華落盡之平實,其氣質(zhì)恰如吳敬梓詩所云:『一帶江城新雨后,杏花深處秣陵關(guān)。』

鏈接:《秣陵懷古三首》明·劉秩

其一

別家楊柳正依依,回首西風(fēng)木葉飛。鄉(xiāng)夢已隨云北散,客心先逐雁南歸。

三秋邊境仍烽火,九月征衫尚绤衣。莫向窮途嘆牢落,料應(yīng)青眼故人稀。

其二

秣陵風(fēng)物近如何,兵后登臨感慨多。云凈石頭秋嶂出,月明淮口暮潮過。

離人暗滴青衫淚,商女空懷玉樹歌。忽憶舊時驄馬客,于今白發(fā)老山阿。

其三

酣酒狂歌思欲飄,久從江國駐蘭橈。芙蓉隔浦聽秋雨,楊柳長亭看晚潮。

過客有時來問字,美人何處覓吹簫。題詩欲寫殷勤意,搔首西風(fēng)雁影遙。

明《金陵古今圖考》秦秣陵縣圖

秣陵杏花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增城市| 昌江| 上饶市| 麻江县| 靖江市| 罗江县| 高密市| 永靖县| 讷河市| 麦盖提县| 黑山县| 濮阳市| 兴义市| 司法| 潢川县| 伊金霍洛旗| 扶余县| 浮梁县| 蒙阴县| 攀枝花市| 永德县| 开平市| 连云港市| 枣强县| 台湾省| 呼玛县| 保德县| 杨浦区| 班戈县| 大埔县| 白玉县| 当涂县| 上犹县| 宜兴市| 西平县| 石台县| 宁强县| 泗水县| 志丹县| 封开县| 泽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