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壹 政區名

江寧

江寧是南京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政區名稱之一。歷為府(郡)、縣(區)、鎮(鄉、街道)三級政區之專名,且數度為南京全域之稱。南京的簡稱『寧』以及江蘇省名中的『江』,皆源于斯。歷經一千七百余年的流變,江寧現為南京市轄區及區內街道名稱。

江寧得名之初,其義甚為低迷。西晉太康元年(二八〇),晉軍平吳,廢吳都建業為秣陵縣,又分秣陵西南境設臨江縣,縣治即在今江寧區江寧街道。次年(二八一),改臨江為江寧,以寓『江外無事,寧靜于此』之意,即用此名壓懾吳都、鎮靖江東,是為江寧得名之由。

隋開皇九年(五八九),楊廣平陳,建康再遭貶抑。建康、秣陵、同夏、江乘、丹陽、湖熟諸縣,俱并入江寧,自此江寧縣轄境盡括六朝京畿之地。『昔時地險,實為建業之雄都;今日太平,即是江寧之小邑。』次年(五九〇),縣治遷往冶城(今朝天宮一帶)。位于西南郊的舊縣城,則于北宋景德年間置為江寧鎮,歷代相沿不廢,為南京西南的重要集鎮。因地處要路,宋代還置有江寧驛。清代蔣士銓《泊江寧鎮》一詩對古鎮風光盛贊有加:『三山縈簇拂眉飛,如帶春江剩半圍。』一九五七年設江寧鄉,次年改人民公社。一九八二年恢復為鄉,一九八九年改鎮。至二〇〇五年,改設江寧街道。

唐五代時期,南京行政建置頻繁更迭,縣治遷移之后的江寧縣,縣名亦屢次變更。武德三年(六二〇),占據南京的杜伏威降唐,江寧被改為歸化縣。武德八年(六二五)改名金陵,次年又改為白下,至貞觀九年(六三五)復名江寧。江寧縣名維持一百二十余年后,上元二年(七六一)又改稱上元縣。楊吳天祐十四年(九一七),以上元西南十九鄉與當涂縣北二鄉共二十一鄉重置江寧縣,轄秦淮河西南地域,與上元縣同城而治,并為附郭縣,這一格局持續至清末。

除了作為縣名、鎮名以外,江寧還多次作為郡、府等統縣政區之名。唐至德二年(七五七)置江寧郡,此為江寧一名首次用于縣級以上政區,次年改為昇州。楊吳武義二年(九二〇)改昇州為金陵府,天祚三年(九三七)再改江寧府,同年十月南唐建國,即以江寧府為都,江寧之名至此無復低迷色彩。楊吳、南唐兩代,較之北方的硝煙彌漫、朝代更迭,江南戰禍極少,成為一方樂土,民物漸繁。南唐首都江寧府繼六朝建康之后,再度成為南方經濟文化中心。

宋初平定江南,開寶八年(九七五)江寧府降為昇州,天禧二年(一〇一八)復升為江寧府,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又改為建康府。此后,南京地區歷經建康府(南宋)、建康路(元)、集慶路(元)、應天府(明)等名,至清順治二年(一六四五)滅南明后,再度更名為江寧府。

清代之更名江寧府,雖是出于貶抑明都應天府的目的,但在鼎革之際,南京未遭兵燹,江寧仍為江南省(及其后江蘇省)首府,兩江總督、江寧布政使司及江寧織造府皆駐于此,時有『寧省』及『江寧省城』之稱,號曰『兩江保障』、『三省均衡』,其東南中心之地位并未稍減。康熙、乾隆二帝六次南巡,均蒞臨江寧府,修建行宮,足見清廷對此江南樞要之地的倚重。康熙六年(一六六七)江南分省,『江蘇』之名便得自江寧府與蘇州府的首字。

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建都南京,廢江寧府及上元、江寧兩縣,置南京府。次年廢府,仍置江寧縣。一九二七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城區部分設南京特別市,江寧縣境退縮為鄉郊地區,為京郊第一縣。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設江寧自治實驗縣,直屬江蘇省政府,在民國近代化的歷程中,江寧被選為全國縣政變革的試點。次年,江寧縣治由南京城內遷至東山鎮,今天的江寧區至此大體定型。二〇〇〇年末,江寧撤縣設區,遂成今制。今日的江寧區,下轄東山、秣陵、湯山、淳化、祿口、江寧、谷里、湖熟、橫溪、麒麟十個街道,常住人口約一百二十一萬。境內山川鐘毓,交通四達,高校林立,是新世紀南京城市化的新興發展基地。

江寧自治實驗縣教育會會員證章

如今,就政區意義言,江寧已由清代南京全域的稱謂,退為南郊一區及西南一街鎮之名。然而千余年來依托江寧之名、之實累積起來的歷史意蘊仍傳承不廢;新時代的江寧區作為具有蓬勃活力的南京新城區,亦盡顯時代風采,與古都南京之醇厚氣質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鏈接:江寧區歷代政區沿革

明《金陵古今圖考》南唐江寧府圖

《景定建康志》江寧縣之圖

《康熙江寧府志》江寧縣治圖

《正德江寧縣志》縣境圖

江寧府圖(一九〇六年)

印象江寧

『江寧大學城』地名標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鹿邑县| 通河县| 琼中| 绥江县| 吉安县| 周至县| 辽中县| 无锡市| 绥芬河市| 珠海市| 革吉县| 榆林市| 阿克苏市| 奇台县| 湟源县| 彩票| 白朗县| 岳阳县| 德兴市| 夏邑县| 邹城市| 西宁市| 辰溪县| 义乌市| 霞浦县| 巴彦县| 潮州市| 七台河市| 米泉市| 静乐县| 罗平县| 北安市| 万宁市| 寻甸| 上高县| 石嘴山市| 垦利县| 北辰区| 栾川县| 共和县| 抚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