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記:江寧非遺地名
- 胡阿祥 呂凡 段彬
- 3061字
- 2020-09-10 09:31:50
前言:立足世界共識,關注江寧地名
現代生活離不開地名,沒有地名,城市乃至鄉村的生活將是一片混沌;然而地名又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它也映射著人類社會的過去與現在。地名是人們賦予各個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自古至今,那些曾經使用或正在使用的地名,都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命名的、公認的;反過來,地名又成為人類社會各種信息的載體。如此,站在今天的立場,我們可以認為:地名是當地人的臉、外地人的眼,是鮮活而且廣泛的社會現象,是真實而且珍貴的文獻資料,是必須保護與傳承的、現實價值與學術價值兼具的文化遺產。
單言地名之作為文化遺產,這既是世界各國的共識,也是中國各級政府的實踐。
所謂世界的共識,如一九八七年聯合國第五屆地名標準化會議決議指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遺產』;一九九二年聯合國第六屆地名標準化會議決議強調:『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隨意改變地名,將造成繼承文化和歷史傳統方面的損失』;二〇〇七年聯合國第九屆地名標準化會議決議進一步明確:『地名完全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
所謂中國的實踐,即以近年為例:如二〇一二年七月,民政部印發《全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地名文化遺產是重要的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是寶貴的文化財富』;二〇一七年一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在『重點任務』中提到『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推進地名文化遺產保護』。
然則基于上述的世界共識,就筆者參與的南京市、江寧區的相關活動與工作而言,既豐富多彩,也卓有成效。
先例舉南京市的相關活動與工作。二〇〇四年一月,『二〇〇二-二〇〇三年度南京十佳新地名』評選結果揭曉:愛濤麗舍、翠島花城、百里香舍、楓橋雅筑、會賢居、儒林雅居、桃花源居、西城映象花園、云錦美地花園、宏圖大廈;二月,『南京十大遺憾消失老地名』評選結果出爐:唱經樓、安樂寺、邀笛步、百貓坊、杏花村、子午路、鳳凰臺、仁孝里、吉祥街、赤石磯;四月,『南京十佳老地名』最終決出:烏衣巷、朝天宮、桃葉渡、成賢街、龍蟠里、夫子廟、長干里、孝陵衛、莫愁路、虎踞關。在接受《金陵晚報》采訪時,筆者分析了『南京十佳老地名』的象征意義與指示作用,如烏衣巷點睛了歷史滄桑的南京,龍蟠里、虎踞關寫照了地理形勝的南京,桃葉渡、長干里、莫愁路表達了性情浪漫的南京,夫子廟體現了市井百態的南京,成賢街凝聚了人文雅致的南京,朝天宮、孝陵衛彰顯了京都大氣的南京。至于『南京十佳老地名』的產生時間、地域分布、名實關系,則全面揭示了南京城市的時空發展過程、南京人的懷舊情結與個性追求;這又啟示我們:老地名輕易不能廢棄,新、老地名要做到和諧一致,老地名應該上升到歷史文化遺產的高度予以保護。
巧合的是,正當南京學界、媒體、市民掀起一輪又一輪的地名評選熱潮之際,二〇〇四年六月,全國地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了《關于加強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南京市行政區劃地名協會則是及時跟進,二〇〇六年八月提交了申報『南京老地名』為『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文本,及至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南京老地名』項目入選『南京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類』。
雖然『南京老地名』項目因為評審專家太過拘泥于『歸類』問題,最終未能入選江蘇省級非遺,其得列入南京市級非遺,仍是意義非凡、反響熱烈的一個創舉,如新華網報道:『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承載城市歷史記憶的「老地名」,首次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南京社科網評價:『二〇〇七年八月在紐約召開的第九屆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正式將地名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我們早在二〇〇六年就創新性地開展了老地名的申遺工作。經過近兩年的努力,今年終于首先成功申報為民俗類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突破性的進展,為完善老地名的保護趟出了一條新路,也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地名保護工作起到一定的示范借鑒作用。』
的確,當此『南京老地名』在全國率先成功申遺十周年、至今似乎仍是全國乃至全球唯一的非遺地名項目之際,回顧既往,『南京老地名』的申遺成功,實質擴大了老地名的知名度,切實提升了全社會保護老地名的意識,有力促進了政府職能部門制定詳備的老地名保護措施,全面營造了挖掘和弘揚地名文化的工作環境與學術氛圍;推而廣之,面向未來,我們認為,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中,理應增加『地名文化類』,這既是凸顯中華文化特征、完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的創新,也是貫徹二〇一七年一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意見》中『推進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的必要舉措。
令人欣慰的是,南京市江寧區的諸多活動與工作,又相當程度上延伸、細化與證明了『地名文化』成為社會共識與學術課題、『老地名』作為非遺項目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如二〇〇一~二〇一七年期間,出版了《江寧區地圖》《江寧城區圖》《江寧地圖》并多次更新;二〇〇九年,編印出版了六十六萬字的《江寧區地名志》;二〇一〇~二〇一六年間,江寧區多個街道落實了『南京市千年古鎮』的樹碑建亭工作;二〇一六年七月,經過嚴格篩選、專家評審、社會公示、政府批準等環節,建立了『江寧區第一批歷史地名保護名錄』(九十九條);二〇一七年十月,『江寧區第二批歷史地名保護名錄』(七十七條)發布。
而具體說到本書的緣起,自從『南京老地名』成功申遺以后,江寧區即久有跟進之心。實質性的工作則開始于二〇一六年八月。該月,江寧區民政局會合各方專家聚議,從『江寧區第一批歷史地名保護名錄』九十九條老地名中,精選出五十條代表性老地名(政區名十四條,聚落名十四條,山水名九條,勝跡名九條,建筑名四條),展開深入細密的研討;十一月,『江寧老地名』申遺工作團隊完成《江寧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書·江寧老地名》文本一萬五千字,附件包括了五十條老地名的釋文近四萬字、圖片近三百幅。及至今年初,受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意見》『推進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的鼓舞與促動,《印記·江寧非遺地名》得以立項,又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并獲得南京大學『雙一流』學科建設項目的資助,終于成書。
筆者有幸,參與了南京市、江寧區上述的諸多活動與工作,并且收獲良多,感慨良多。如言老地名的價值,老地名可謂歷史記憶、文獻資料、文化象征、文明見證、風俗符號、地域特色、鄉愁所系、鄉戀所在,老地名的背后有感情、有人物、有故事、有觀念,所以一旦養成關注老地名的習慣,學術就不會寂寞;如言新地名的命名,基礎于對老地名豐富、廣泛的價值的認識,多年以來,筆者秉承著尊重歷史、照顧習慣、獨具特色、彰顯資源、新舊兼顧、雅俗共賞等等原則,以規劃與命名道路、景點、樓盤名稱,而行走在這些城市(如南京、桐城、馬鞍山、蕪湖、銅陵)里,徜徉在這些地名中(如在南京,筆者主持命名的道路名稱,大概不下五六百條),那種『經世致用』的學術自豪感,難免油然而生。再言與呂凡先生、段彬博士合作編著《印記·江寧非遺地名》的收獲與感慨,筆者真切地覺得,如果把江寧的歷史、地理、文化、風俗等等比作一部厚重的百科全書,那江寧老地名就是構成這部百科全書的長短不一、層次各別的辭條;這成百上千的江寧老地名,又仿佛工筆畫一樣,繪出了江寧不同歷史時期的面貌、不同地域空間的狀況、不同社會階層的生活、不同山川鄉鎮的丹青。這是老地名繪就的江寧的《清明上河圖》,但比《清明上河圖》更加豐富與細致;這是老地名繪就的江寧的《康熙南巡圖》,但比《康熙南巡圖》時間更長、空間更廣——由此,筆者更加鐘情于這方名實互證、人杰地靈的土地,比如《印記》編著甫畢,筆者即在江寧購房了,成了江寧的新市民……
二〇一七年十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