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記:江寧非遺地名
- 胡阿祥 呂凡 段彬
- 1671字
- 2020-09-10 09:31:53
淳化
淳化街道位于南京市江寧區東部,在江寧區人民政府以東約二十二公里處。自北宋淳化五年(九九四)設鎮,距今已有千年相沿之歷史。
淳化之得名與『上元縣』相同,得自設鎮時的年號。據南宋《景定建康志》記載:『淳化鎮在上元縣東四十五里鳳城鄉,淳化五年置。』是為江寧鄉鎮中唯一以年號命名者。在歷代年號中,『淳化』(九九〇-九九四)的歷史影響頗為廣泛,除了江寧淳化鎮以外,陜西淳化縣、北宋禁中淳化閣(在今河南開封市),皆得名于宋太宗趙光義淳化年號。

淳化元寶
淳化地處丘陵與平原的結合部,北為綿延起伏的青龍山、大連山、天寶山,南接秦淮河平原,解溪、索墅等河流經其境,注入句容河。兼具平原、山地、河湖之勝,風景旖旎。青龍山下老虎洞,舊時環境絕幽,『群山環立,云光吞吐』,自明代中期以來即聞名遐邇,號曰『虎洞明曦』,曾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近洞處有宮氏泉,相傳漢代已著名,今稱楊柳泉。境內東焦水庫又稱梅龍湖,夏夜臨湖,似明鏡映月,景色秀麗。
因『其地遮避句容,應接京口,形勢沖要』,南京至句容之古道傍鎮而過,淳化在宋代已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位列《景定建康志》所列『鎮市』之首。至元代,淳化的地理位置極為關鍵,由東南方進出集慶路(今南京)的貨物需在此聚集納稅,淳化由此成為貨物中轉和商旅歇息之地,又被稱作淳化關。陳沂《金陵世紀》稱,『淳化關,路達句容,至丹陽、常州。』王士禎《淳化關道中望茅山》、李維禎《游茅山記》以及顧起元《客座贅語》中的相關記述,皆是淳化古關、古道的真實寫照。
元至正十六年(一三五六),朱元璋攻占集慶后,一度遷上元縣治于此。當時的淳化,已發展為上元縣最大的鎮之一。明清兩代皆設淳化巡檢司。清代淳化之史事多見載于舊志。如順治十五年(一六五八),知縣陳永吉曾在淳化制造文字獄,強行將『海內存知己』解釋為淳化富戶有聯絡『海寇』之意。康熙四十八年(一七〇九),大學士熊賜履病逝,康熙帝御賜恤銀一千兩,安葬于淳化。同在康熙年間,《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在江寧織造任上曾郊行至淳化,作七言絕句《淳化鎮》一首。初夏時節,農事繁忙的淳化,山泉之清冽與稻米之清香在曹寅筆下娓娓道來,獨具盎然生意:『綠樹連村響麥枷,井泉無堿飯無砂。逍搖慣熟山園路,開遍蘘荷向午花。』當時,淳化有朝真觀一所,始建于南宋,甘熙曾『過淳化鎮,與張翁化雨游朝真觀』,堪稱佳話。
及至晚清以降,因滬寧鐵路、京杭公路開通,淳化已不再是南京東往句容、鎮江的重要通道,街市漸衰,不復舊觀。但根據美國學者卜凱(J.L.Buck)的農村經濟調查,當時淳化鎮的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仍非常高。一九一二年上元縣撤銷后,淳化改屬江寧縣。抗戰期間,淳化作為保衛首都南京的外圍防線,曾發生過激烈戰斗,中蘇兩國空軍在淳化上空與日機展開激戰。駐守淳化陣地的五十一師師長正是抗日名將王耀武。一九四九年四月,淳化地區成立了江寧縣第九區人民政府,至一九五五年九月改稱淳化區。一九五七年撤區設鄉,一九五八年改為人民公社,至一九八〇年代恢復淳化鄉建置。一九八九年設鎮,二〇〇四年改為淳化街道。2006年轄境調整,原土橋鎮亦并入淳化。

淳化舊官道上的石板路
今日的淳化,雖不復往日商賈輻輳的盛況,但文化底蘊仍極深厚。淳化西南三公里處有梁建安敏侯蕭正立墓石刻,現存有神道柱與石辟邪;宋墅村亦有南朝失考墓石刻,皆佇立千余年,作為珍貴的南朝石刻,均已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金陵世紀》又稱:『齊明欽皇后陵,在淳化鎮之北。』鎮郊『九墅十八邊』村落,舊為南宋時北方大族遷居江南所居之地。明代名人顧璘,官至刑部尚書,曾隱居淳化的彭城山(今大連山),建有彭城館,其墓亦在此。古鎮民風淳厚,每年農歷的四月初八、初九為傳統廟會,民間燈舞形式豐富,曲藝劇種異彩紛呈,極富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皆是千年民俗積淀之碩果。淳樸敦厚、人文化成,『淳化』之名號,誠為古鎮居民風貌之寫照。
鏈接:《淳化關道中望茅山》清·王士禎
解組初辭郡,離群欲上浮。懷仙來句曲,采藥到茅州。
東望朱陽館,常思許遠游。何當餌南燭,頹景駐千秋?

晚清民初陳作儀《金陵四十八景》之虎洞

朱偰先生拍攝的宋墅北失考南朝墓神道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