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從個案研究中審視藝術史學的現代轉向(代序)

歷史剛跨入2020年,蘊含著劉渟多年研究心血的學術專著《實證與尋根:教育部西北藝術文物考察(1940-1944)》就要與讀者見面了。這是劉渟在學術道路上一個重要的階段性成果,也是她在中國近現代藝術史研究上所做的有意義的拓展工作。

這些年來,中國藝術史學界對于20世紀以來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問題探討熱情很高,也出了不少研究成果。在這些成果中,比較集中討論了中國現代美術在藝術的價值取向、題材和藝術語言風格上的轉換等問題。的確,百年以來,中國現代美術與傳統美術相比較,無論在藝術的功能觀、藝術的語言、風格與圖式等方面都發生極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的頻率、速度與強度,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中國美術從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型特征,當然不僅僅體現在藝術的實踐上,即創作的作品中,也體現在中國藝術史研究與敘事方法的轉換上。也就是說,中國現代藝術史學與傳統藝術史研究相比,在研究的對象、范疇、方法上都有很大的變化,建構了一種新的研究范式,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現代藝術史學的發展。

在20世紀前半葉建構起來的中國藝術史研究的新范式,最重要的特征體現在由重文本研究轉向文本研究、書畫作品研究與藝術遺存研究并重的局面,由品鑒轉向實證與闡釋并重的研究,研究對象也由書畫為主轉向多門類并重。特別是雕塑、建筑、工藝、民族民間美術被納入藝術史學者的研究視野,使中國藝術史的內涵與體系超越了傳統藝術史的體系。這種藝術史新體系的建構,實際上是中國藝術史研究的空間轉向。即藝術研究的視野不再局限于書齋殿堂,而是拓展到藝術遺跡和廣闊的文化現場,由關注知名藝術家創作的經典作品,轉向了對“無名藝術史”所涵括的民族民間藝術的審視。

20世紀前期,以走向藝術遺跡為特征的中國現代藝術史學體系的建構,與大的歷史文化語境有關。但是,重視藝術遺跡和文化現場考察,除了無須贅述的以科學之名,引進西方的藝術史體系外,還與中國藝術界內部的反思與期待,以及文化身份的建構與確認有密切的關系。五四前后,隨著學術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批評,以文人畫為代表的傳統藝術體系也遭到了抨擊,由傳統文人書寫的藝術史文本,以及這種文本書寫的方式也必然被質疑。在這種情況下,西方的藝術考古和實證研究方法也如被視為“科學”寫實主義的觀念與方法一樣,隨之傳入中國。如果認為中國現代藝術史研究新范式的建構僅僅是西方方法移植的結果,未免顯得有失偏頗。在我看來,一種方法論的選擇和一種研究范式的建構,即中國學術界走向文化現場,關注藝術遺跡,還與在特定歷史文化語境中,我們自身的文化身份的重構和民族文化藝術價值的重估的內在需求有關。隨著20世紀30年代初,救亡圖存的緊迫形勢,以“自娛”為價值取向的文人傳統繼續被批評否定,但是捍衛民族傳統文化尊嚴的意識更加自覺?!吧畛列鄞蟆焙陀喝荽蠖鹊臐h唐藝術傳統,無疑成為民族大搏斗時代所值得承繼的文脈和相隔歷史之河的急切呼喚。而留存著大量漢唐藝術遺跡的中國西部,無疑成為中國藝術學者關注的空間。抗戰全面爆發后,民族的“衣冠西渡”,也為學術界、藝術界實現空間挪移,走向西部的藝術遺跡和文化現場提供了從未有之條件。當然,走向西部廣袤的文化現場也是增強國家民族認同感的一種政治文化策略??箲鹬校瑖姨幵谖C中,民族的凝聚力和國家的認同感尤為重要。增強民族傳統文化價值的認同,是捍衛民族尊嚴的重要組成部分。走向西部,走向漢唐藝術遺跡,走向文化現場,就成為中國文化人和藝術家的一種自覺行為,當然也是國家和學界的一種必然選擇。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學術界,包括中央藝術院、史語所、中央博物院、營造學社等學術團體與機構的著名學者,組建了不同的考察團對傳統和民族民間遺跡進行考察。王子云組建的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對西北文物的考察與研究也是這種背景下開展的。

對于中國藝術史研究的轉向,學術界雖然有所關注,但是其廣度和深度相對于藝術家及其創作研究而言是遠遠不夠的。劉渟的這部專著,對于中國現代藝術史研究來說,是一種彌補和充實。

劉渟學術研究的領域與興趣由古代向現當代轉移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記得她的碩士論文是研究宋代風俗畫與宮廷政治以及文人群體的審美取向的關系問題。進入博士階段的學習以后,一直到成為大學教授的現在,她始終堅持關注中國現代藝術史的理論與方法問題。在博士階段的學習中,她就流露出對中國藝術史現代轉型期的藝術史敘事方法與研究特點的研究興趣。后來在與我討論博士論文選題時,她談到想將20世紀40年代藝術史家王子云的西北田野考察及藝術文物研究作為研究對象。聽了她的想法,我們一拍即合地就確定了選題。因為,這不僅契合當時她攻讀文物學與藝術史的博士專業方向,同時該事件也是我早年從事抗戰美術史研究時關注過的話題。開展這一選題研究,可以彌補當時學界對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學術研究之不足,也讓我在指導她博士論文時再次關注和思考中國西部在中國藝術界,包括藝術史界的地位與作用。

她的博士論文順利通過答辯,并得到了專家學者的好評。入職大學后,她繼續對該選題進行深入研究,并于2013年成功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此部專著,是她在博士論文基礎上經過反復打磨、反思、調整,并補充了不少新的資料后,站在中國藝術史學科體系建構高度進行學科史研究的體現。關于王子云組團考察西北藝術文物的學術研究在紀念抗戰勝利六十周年前后的那段時間曾在廣東美術館舉辦過一次大型的圖片文獻展和學術研討,那次研討會可以看成她積累相關研究史料的起點。在拿到國家項目后,她先后聯系和采訪到了王子云子女(王蒙、王蒨)及學生(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松),從這些熟悉王子云學術研究來龍去脈的專家學者手中收獲了大量關于抗戰時期西北藝術文物考察研究的相關史料??梢哉f劉渟的研究是建立在扎實的史料研究基礎上的一個關于中國現代美術史學史個案研究。她的著作既豐富了我們對抗戰時期藝術史考察的學理研究,又回應了近些年社會對于抗戰時期文化藝術的關切,尤其是西部田野考察事件之于百年中國藝術史以及藝術史學史的意義。

從該著作的學術研究思路看,上篇屬于史實梳理,下篇屬于史論闡釋。上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把考察研究對象、內容與方法進行結構化整理,對考察背景進行了從外部到自身,從社會導向到藝術自覺,從歷史背景到學術自律等角度的充分論述,且對考察成果分類和考察結束時間進行了詳述與考證。體現出作者清晰的研究思路和邏輯線索,這為下篇成果價值、研究方法體系和史學貢獻等的價值判斷和理論歸納做了很好鋪墊。這也是劉渟該書寫作的一個特點,即史實鋪陳在先,史論思辨在后。在一個關于藝術史學個案研究的寫作中強調一種超越個案專題研究的史學寫作方法的內在理路,這在同類著作中難能可貴。

該著作下篇是其學術價值的主要體現。第四、五、六章是一種層層遞進的關系,緊緊圍繞著她在研究歷程中與我交流的想法以及寫作目的,不僅深度挖掘了王子云西北考察的學術成果,更重要的是她抓住民國時期美術史寫作范式從傳統書畫史寫作走向吸收跨學科研究后將經典與非經典,有名與無名的藝術史綜合寫作的史學轉型特點。同時,她受到西方著名藝術史家沃爾夫林對藝術作品進行風格序列研究的無名藝術史寫作思路的啟發,將王子云的田野考察內容納入一種無名藝術史研究之中,這樣便將他西北考察中涉及的民間無名雕刻、建筑、繪畫、民俗、工藝等藝術形態歸入無名藝術史的概念范疇,進而探討民國時期無名藝術史研究的范式與特點,以及王子云史學對于無名藝術史研究的價值。然而她的“無名藝術史”概念又與沃爾夫林有所不同,她將“無名”藝術解讀為無創作者的或無文獻可考的民間藝術作品。這類作品具有民間屬性和與考古學科關系密切的特點,屬于前人關注較少的工匠之作。這種把田野考察的多門類藝術文物進行一種藝術史學的整合敘事,在既有研究中是少有的,這也是啟發她做另一個關于民國時期無名藝術史研究的國家項目的基礎。

作為一名女性青年學者,劉渟對藝術史學問題的研究角度和理論思辨體現出一種相當理性的邏輯推演和史學體系的建構能力。在該著作的第五章,她對王子云田野考察方法的三維立體模型的建構和闡釋中,呈現出一種將碎片化史實材料進行重組提煉和理論抽引論證的研究取向,她把王子云的學術研究方法與其社會責任、創作觀念綜合考慮,把前人對研究方法僅局限在田野考證方法的狹窄范疇中討論變為把研究方法看成一種與考察工作整體的研究思路和價值取向相統一的方法論體系,展示出她在史論探究中敏感的理論建構意識。這與她十多年學術研究訓練與磨礪不無關系。

做事認真、踏實、勤勉是劉渟在讀書期間以及在四川師范大學任教過程中給我最深的印象,希望她以此書的出版為契機,把中國近現代美術史學研究繼續向前推進。對于她在學術研究上的探索,我們應有更多的期待。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黃宗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前县| 通州区| 通渭县| 共和县| 嫩江县| 敦化市| 普洱| 东城区| 西吉县| 博湖县| 景宁| 乌兰县| 留坝县| 扶沟县| 土默特左旗| 嵊泗县| 塘沽区| 蓬溪县| 济阳县| 乌兰浩特市| 神池县| 榆林市| 乐都县| 蒙山县| 承德市| 深圳市| 普兰店市| 贵定县| 磐安县| 惠东县| 绵阳市| 庄浪县| 曲阜市| 甘谷县| 北辰区| 西丰县| 南安市| 江都市| 英吉沙县| 台安县| 涞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