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應知的古代科技常識
- 陳丹陽編著
- 570字
- 2020-08-25 16:41:40
2 九九乘法表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
今天的小學生在學習乘法時,背誦九九乘法表是一項基本功。漢語一字一音,非常適于編成簡單的口訣,九九乘法表就是中國人利用口訣來學習數(shù)學、加速計算的典型例子。
九九乘法表的起源很早,古代的一些數(shù)學書籍稱它的發(fā)明人是伏羲。但伏羲只是個傳說中的人物。在《管子》《荀子》等先秦典籍中,都可以找到九九乘法表的若干片段,如“三九二十七”“四八三十二”“六八四十八”“六六三十六”等等。目前所見最早的完整九九乘法表實物出自距今2200年的湘西里耶秦簡。
秦簡中的九九乘法表
如今我們背誦九九乘法表都是從“一一得一”開始,一直背到“九九八十一”,而在古代,一開始卻是倒著背的,從“九九八十一”到“二二得四”為止,大約到了十三、十四世紀的時候才改成和現(xiàn)在的次序一樣。
關于九九乘法表,還有一個故事。相傳齊桓公曾經(jīng)在大廳中設置火炬,招賢納士,整整一年卻無人前來。于是東野有個人以九九乘法表作為自己的才能來晉見。桓公譏笑他說:“就憑九九也能來見我嗎?”這個人答道:“九九并不算什么才學,但如果您以禮待我,還擔心比我更有才學的人不來嗎?”齊桓公贊同他的意見,以禮待之。果然,過了一個月,四方賢人就接踵而來了。
這個故事流傳很廣,最早的記載出自戰(zhàn)國末期的《呂氏春秋》。雖然故事本身可能是杜撰的,但它至少說明,在當時會背誦九九乘法表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