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應知的古代科技常識
- 陳丹陽編著
- 562字
- 2020-08-25 16:41:43
18 古人真能“身高八尺”?
許多古代文學作品形容一個人身材魁梧的時候都喜歡說“身高八尺”。比如《水滸傳》中魯智深、武松都是身高八尺,盧俊義則身高九尺。如果用現在的尺子衡量,八尺足有兩米多高,九尺則是三米。難道古人比現在的人高很多嗎?其實從古至今,一尺的長度是不斷變化的,而且同一時期官方和民間標準也不太一樣,總的來說是越來越長。
尺這個長度單位可能在夏代就已經出現。商代一尺的長度相當于現在的16至17厘米,這大概是一個成年男子大拇指和食指張開后的距離(現在叫作“一拃”)。十尺為一丈,即160至170厘米,約為當時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一尺的長度略有增加,約為23.1厘米。這個長度一直延續到漢代。“身高八尺”的概念就產生于這個時期,換算下來約為1.85米。
西晉時期日常用尺約長24.2厘米。在南北朝時期的北朝,尺的長度繼續增大,到了后期已經增長到約30厘米。此后唐代一尺約為29.5至31厘米,宋代一尺約為31.4厘米。元代一尺達到34厘米以上,而明代官方常用的營造尺約為32厘米,這一長度延續到了清代。清代民間用的裁衣尺長度則達到35厘米以上。
清末西方的米制傳入,很長一段時間里與中國傳統長度單位并用。直到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中華民國權度標準方案》,以米制為標準,將一米稱為一“公尺”,而民間使用的“市尺”長度定為三分之一公尺,即33.3厘米。這一標準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