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觀:現代人必須要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原書第3版)
- (美)理查德·德威特
- 5261字
- 2020-09-10 10:30:53
第3章 經驗事實和哲學性/概念性事實
在第2章中,我們看到,圍繞真理的命題比人們一般所認為的要復雜得多。在簡短的第3章里,我們將探討與事實相關的話題。毫無疑問,事實與科學之間彼此緊密相聯。不管你想從科學理論中得到什么,人們對科學理論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它應該描述相關的事實。然而,就像“真理”概念的情況一樣,圍繞“事實”這個概念的命題也很復雜。在本章中,我們將對其中某些復雜之處進行探討。
初步觀察
我將詳細探討一個涉及鉛筆、書桌和抽屜的例子。盡管一開始這個例子看起來可能非常無關緊要,但請保持耐心。通過這個例子我要說明的內容非常微妙,但是對你理解與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相關的命題非常重要。
考慮一個具體的情境,其中涉及的可能是我們所能想到的最明確的事實。比如,讓我們假設你正坐在書桌前,把一支鉛筆放在你面前的書桌上。“在你面前的書桌上有一支鉛筆”就是關于事實你所能找到的一個明確范例。你可以看到并觸摸這支鉛筆,可以聽到用鉛筆敲桌子時發出的聲音,甚至如果你愿意,你還可以嘗一嘗、聞一聞這支鉛筆。對于“在你面前的書桌上有一支鉛筆”這個事實,你有直接、明確、由觀察得來的證據。
這一類以觀察為基礎的事實,通常被稱為“經驗事實”。隨后我們將會看到,哪些事實可以被算作經驗事實其實并不像乍看起來那樣存在一個清晰的標準。同時,正如在第2章中我們探討過的,我們并不能完全確定現實就是我們所感受到的樣子。考慮到這個因素,你就不能完全確定你面前的書桌上有一支鉛筆。不過,盡管如此,在這個例子里,因為你有最直接明確的、不容挑戰的證據,所以,如果有某個事實可以算作經驗事實的話,那么“在你面前的書桌上有一支鉛筆”一定就是那個事實。總的來說,這類由直接明確的、經觀察得來的證據支撐的事實,就是經驗事實最明顯的例子。
現在,考慮另一種情況。假設你把另一支鉛筆放在了你面前的書桌上,此時,你仍然可以看到、觸摸到、聽到甚至聞到(如果你愿意)和嘗到這兩支鉛筆。同樣地,“在你面前的書桌上有兩支鉛筆”就是你能找到的一個明確的經驗事實。
現在拿起兩支鉛筆中的一支,放到書桌的一個抽屜里,關上抽屜,這樣你就看不到、摸不到也感受不到這支鉛筆了。你很有可能認為,即使自己無法感受到,這支鉛筆也仍然存在。也就是說,你認為“抽屜里有一支鉛筆”是一個事實。
然而,現在請思考一下為什么你會這么認為。請注意,你認為抽屜里有一支筆的原因,與認為“書桌上有一支鉛筆”的原因不可能是相同的。你關于“書桌上有一支鉛筆”的觀點是基于直接的、經過觀察得來的證據,而“抽屜里有一支鉛筆”的觀點不可能基于任何直接的、經過觀察得來的證據。畢竟,你無法看到、摸到或觀察到抽屜里的那支鉛筆,所以關于這個觀點,你不可能有直接的、經過觀察得來的證據。那么,你為什么如此堅定地認為抽屜里有一支鉛筆呢?
我猜測,你之所以這樣認為,是源于你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我們大部分人無法想象,物體在我們觀察不到的時候就不再存在了。我們對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有一個判斷,那就是“組成這個世界的大部分物體是穩定的,即使在沒有被觀察到的時候,它們仍然保持存在”。對此我們深信不疑,而這正是我們認為“抽屜里有一支鉛筆”的根源。
所以,請注意,我們認為“書桌上有一支鉛筆”和認為“抽屜里有一支鉛筆”的原因有實質性區別。一個觀點是以直接的、經過觀察得來的證據為基礎,而另一個則主要源于我們對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所秉持的看法。盡管對“書桌上有一支鉛筆”和“抽屜里有一支鉛筆”的觀點,我們深信不疑的程度可能是一樣的,但我們秉持這兩個觀點的原因卻有實質性差別。
這與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又有什么關系呢?正如前面提到過的,一個科學理論必須尊重相關事實。但在看待科學史的各個理論和這些理論需要尊重的事實時,從事后分析的角度,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些事實——盡管人們認為是比較明確的經驗事實,但其實更多的是依賴于人們對自己所處世界的一些哲學性/概念性判斷。
有個例子或許有助于解釋這一點。從古希臘時代起,一直持續到17世紀早期,人們普遍相信行星(以及天空中的其他物體)都在沿正圓軌道做勻速運動。舉個例子,像火星這樣的行星,所有與之相關聯的運動都被認為是沿正圓軌道進行的。同時,這些運動也被認為是速度均勻的,也就是速度始終保持不變,從來沒有加速也沒有減速。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根據我們現有的理論(這些理論都有很有力的支撐),像火星這樣的行星是圍繞太陽沿橢圓軌道(不是正圓形)運動的,而且在軌道不同階段速度不同。因此,上一段提到的兩個觀點,讓我們暫且將它們稱為“正圓事實”和“勻速運動事實”,它們都被證明是錯誤的。
“正圓事實”和“勻速運動事實”在我們這個時代聽起來很不可思議。第一次了解到關于這些事實的觀點時,典型的反應是:“為什么會有人有這樣的觀點?”然而,在我們歷史長河中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關于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正圓事實”和“勻速運動事實”似乎是兩個顯而易見的事實。
意識到這一點很重要。正如在第1章里提到過的,天空中的物體由元素以太組成,這個元素的基本性質就是沿著正圓軌道進行勻速運動。因此,顯而易見,太陽、恒星和行星的運動就肯定是沿著正圓軌道進行的且速度均勻。對自身所處的宇宙我們有一定認識,根據這一認識,“當鉛筆被放進抽屜里,不在我們視線范圍內時,它仍然保持存在”的觀點,對我們來說就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同理,對我們的前人來說,“天體沿著正圓軌道做勻速運動”的觀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這類事實,也就是人們深信不疑的一些觀點,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哲學性/概念性認識,我通常稱之為“哲學性/概念性事實”。然而,在這里我們仍需要倍加小心。
重點是,一邊是經驗事實,另一邊是哲學性/概念性事實,它們并不是界限絕對分明的兩個類別。換句話說,大部分觀點都不能簡單歸為一類或另一類。相反,大多數觀點的基礎既包括以經驗為基礎的、經觀察得來的證據,也包括對我們所處世界概括性的認識。讓我們再次以前面討論過的“正圓事實”和“勻速運動事實”為例。盡管這兩個觀點與其他觀點,比如關于元素以太性質的觀點和“月上區里都是完美事物”等,都緊密關聯,但這兩個觀點都有基于觀察和經驗的成分。再舉個例子,讓我們回到至少是有記錄的人類歷史之初,人們觀察發現,恒星在天空中運動時,看起來似乎是沿正圓軌道勻速運動。“被我們稱為恒星的發光點看起來沿正圓軌道勻速運動”的這個事實,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經驗性觀察為基礎的。所以,就算是“正圓事實”和“勻速運動事實”,現在看來也至少包含某些經驗成分。
基于上面這些討論,用“連續統”的概念可以更好地進行解釋。在連續統的一端是最明確的經驗事實,比如“書桌上有一支鉛筆”,而在連續統的另一端是最清晰的哲學性/概念性事實,比如“正圓事實”和“勻速運動事實”。
對于我們所秉持的大多數觀點,我們把其中大部分當作事實,這些事實在連續統里的位置處于最明確的經驗事實和最明確的哲學性/概念性事實之間。也就是說,我們秉持這大多數觀點的原因,一方面是有經驗性的、經過觀察得來的證據,另一方面是這些觀點能與我們的整體觀點拼圖拼合在一起。
正如我們在后續章節中將會看到的,某些哲學性/概念性事實,包括“正圓事實”和“勻速運動事實”,實際上都在科學史和科學哲學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在第三部分中,我們將探討的是,就某些觀點而言,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是顯而易見的經驗事實,而且從小到大也一直認為它們是很明確的經驗事實,但是由于有了新近的一些發現,這些觀點都被證明其實是錯誤的哲學性/概念性“事實”。
關于術語的一點說明
在上面的討論中,你可能已經發現,在討論那些我們現在已經確定為不正確的觀點時,我使用了“事實”這個詞。舉個例子,我把與“天體都以完全不變的均勻速度沿正圓軌道運動”相關的觀點都歸結為事實(盡管是哲學性/概念性“事實”)。實際上,我們一般不這么使用“事實”這個詞,換句話說,當發現先前所秉持的觀點是錯誤的時,我們就不再把它稱為事實。考慮到這個情況,有必要簡要討論一下我對“事實”這個術語的使用。
在這里,我們遇到了一個術語上的問題。也就是,我們完全缺少一個合適的術語來描述那些一開始在人們腦中根深蒂固(至少在某個特定的時代里)而且被認為有合理證據支撐,但后來被證明錯誤的觀點,比如我們的前人關于“天體沿正圓軌道勻速運動”的觀點。要歸納描述它們,一開始在我腦中出現的兩個備選術語分別是“假說”和“觀點”,但這兩個詞都不是非常合適。
思考一下“假說”這個詞。這些需要歸納描述的觀點并不僅僅是假說。舉個例子,就像我們在前面已經有所涉及,而且在第9章中還會更全面探討的,我們的前人所秉持的“天體沿正圓軌道勻速運動”的觀點,如果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是頗為合理的。它們后來被證明是錯誤的,但是如果把它們僅歸納為假說,又會產生誤導。
為了說明這一點,讓我們再考慮一下你所秉持的“把鉛筆放進抽屜以后,它仍然存在”的觀點。這個觀點只是一個假說嗎?這樣歸納這個觀點似乎并不對。然而,正如前面我們討論過的,我們關于鉛筆持續存在的觀點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我們對自己所在世界的整體認知。但是,對我們的前人來說,他們關于“天體沿正圓軌道勻速運動”的觀點也同樣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他們對自己所在宇宙的整體認知。所以,如果把我們關于鉛筆持續存在的觀點歸納為假說并不合適的話,那么把前人的觀點歸納為假說也同樣不那么合適。
對“觀點”這個術語,情況是相似的。把事實與觀點區分開來,就意味著兩者之間存在相當清晰的區別,也就意味著事實是事實,觀點僅僅是觀點。然而,兩者之間實際上沒有這樣一個明確的區別,至少在一個人的生命過程中或者一個人自身的世界觀中不會有這樣的區別(在這里,可以再考慮一下“書桌上的鉛筆和抽屜里的鉛筆”的例子)。從一個人自己的世界觀來看,那些他感到深信不疑而又有強有力證據支撐的觀點,似乎就是事實。
總之,這些可用的術語都不是非常合適。我認為最好的選擇就是我在前面的討論中所做的,也就是,在歸納那些人們深信不疑而又有強有力證據支撐的觀點時,把其中一些更依賴于相當直接的、經過觀察得來的證據的觀點歸為經驗事實,而把那些與一個人整體世界觀緊密相聯的觀點歸為哲學性/概念性事實。即使這樣劃分后,仍然有一些人們深信不疑的觀點后來被證明是錯誤的,但我認為最好還是繼續把這些觀點稱為哲學性/概念性事實,以此來提醒我們,從相關的世界觀來看,這些并不僅僅是簡單的假設、觀點或意見。
結語
在結束本章之前,我們有必要花些時間對經驗事實和哲學性/概念性事實進行最后的思考。
我想再次強調之前提到的一點,不要把經驗事實和哲學性/概念性事實看作兩個涇渭分明的類別。大部分觀點的基礎都是既包括經驗性證據,又包括對我們所處世界更一般性的認識。正如前面提到過的,用連續統來解釋經驗事實和哲學性/概念性事實之間的區別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在連續統的一端是最明確的以經驗為基礎的觀點(比如關于書桌上的鉛筆的觀點),而在另一端,則是更依賴于通常的哲學性/概念性觀點的最清晰的范例(比如關于天體沿正圓軌道勻速運動的觀點)。
同時,注意不要把哲學性/概念性事實錯誤地認為是只有在陳舊而幼稚的思維方式中才會找到的那些事實。我們的前人關于“正圓事實”和“勻速運動事實”的觀點后來被證明是錯誤的,但是這些觀點并不幼稚。“正圓事實”和“勻速運動事實”可以與當時的整體觀點體系很好地拼合在一起,而且在那個體系中,它們都得到了強有力的證據的支撐。
同樣地,不要錯誤地認為生活在現在這個有現代科學的時代,我們就已經逃脫了相信哲學性/概念性事實的陷阱。這樣的事實在我們這個時代仍然存在,而且就像上面提到的,本書第三部分的焦點之一就是探討20世紀科學的發展,并找出那么一類事實——先前我們一直認為它們是明確的經驗事實,但由于有了新近的一些科學發現,它們都被證明其實是哲學性/概念性事實。
同時,把一個事實稱為哲學性/概念性事實,并不意味著這個事實是不正確的。過去的很多哲學性/概念性事實后來實際上被證明是錯誤的,毫無疑問,我們的某些哲學性/概念性事實將來也會被證明是錯誤的。但是,我們希望,它們大多數可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可以被證明至少或多或少有些正確的部分。換句話說,經驗事實與哲學性/概念性事實之間的區別并不取決于這些事實是否被證明是正確的。兩者之間的區別在于,我們根據什么類型的原因來相信這些事實。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般不會特別區分經驗事實和哲學性/概念性事實。當我們回過頭再思考,特別是對過去的文化進行思考時,要判斷哪些觀點更偏向于經驗事實、哪些觀點更偏向于哲學性/概念性事實,就變得相對容易了。然而,在我們所處的時代,事實只是看起來像事實,它們不管是經驗事實,還是哲學性/概念性事實,看起來都差不多。只有經過仔細思考,有時在思考過程中還要克服極大的困難,然后我們才會發現自己所秉持的一些觀點更偏向于以經驗為基礎,而另一些觀點則更偏向于以哲學性/概念性觀點為基礎。